陈平安;刘震;李韶南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探讨两者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预测丙肝后肝硬化的一致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应用Kappa评价方法,对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AST/ALT比值预测肝硬化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诊断丙肝后肝硬化的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90.3%、准确性为78.3%;血清ADT/ALT比值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极好一致性,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93.5%、准确性为88.8%.结论: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血清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少敏;陈杰;陈早立;胡小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作者:周荣苍;张智勇;才素芬;曹喆峰;杨东红;杜宁;张福海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0例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20例漏斗胸患者行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术前心理护理,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加强呼吸道护理,采取合理止痛及指导康复期活动等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无术后呼吸道、心血管等并发症出现,住院7~12 d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胸腔镜辅助下微创Nuss术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成功,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包德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的灰阶血流(B-flow)与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血流检出率及血流信号优良率显著高于CDFI(P<0.01).结论:B-flow技术可更清晰和更全面地观察乳腺纤维腺瘤内部血流及血管形态,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林苏琼;杨乐平;沈嫱;孙鹏涛;王景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脑利钠肽(BNP)水平,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脑利钠肽如何通过对左心房的影响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发挥作用.方法:测定39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清ACE、B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大小,观察ACE和BNP对房颤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较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持续性房颤组较对照组ACE和BNP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ACE及BNP虽有增加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显示ACE及BNP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显著相关.结论:ACE与BNP可能通过左心房结构重构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平安;刘震;李韶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第12小时贴壁率高达90%;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单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长多边形.结论: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适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作为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的受试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光萍;杨佑成;刘永涛;蔡磊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资料表明,因FD就诊的患者占消化专科门诊20%~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研究发现FD与胃电活动异常有关,临床常用药物疗效欠佳,我科2006年12月开始将胃肠起搏器应用于FD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泥移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结合患者自体骨泥移植治疗的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手术资料、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经4~36个月随访,6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参照黄公怡等评定标准,优45例,良19例.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适应范围广、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特点,结合自体骨泥移植对于防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生玉;郭洪章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18例正常胃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的纯合性缺失和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及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率在胃癌组织中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FHI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FHIT蛋白阴性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59,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可能是引起FHIT蛋白表达降低并进而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冬霞;刘国庆;冯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量化研究前列腺按摩疼痛规律.方法:6个月有62例受检者接受103次前列腺按摩,其中分别有30例和11例接受2次和3次按摩.每位受检者均对每次按摩疼痛指数进行打分和检查前列腺液常规.结果:3次按摩疼痛指数分别为7.0±2.0、5.7±2.0和4.5±2.7,3次按摩疼痛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疼痛指数和前列腺液常规检测结果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前列腺按摩时疼痛指数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受检者随着按摩次数增加其疼痛指数有减低的趋势.
作者:程洁敏;姜海洋;邓英太;林杨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再次抗青光眼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19例(19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为(16.6±3.4)mmHg,用药种类平均为(0.8±0.5)种,眼压控制成功率达84.62%(16眼),可见Ⅰ、Ⅱ型的功能性滤泡.视力维持不变.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并发症少,是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患者再次手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华文;麦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研究P7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2例大肠癌组织标本,腺瘤10例,淋巴结转移灶34例,肝转移灶16例,癌旁正常组织10例,通过免疫组化PV-9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P73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分析P73在原发灶,转移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P7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在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率为71%,肝转移灶阳性表达率为75%,P73在原发灶与腺瘤、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P7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结肠癌的Dukes分期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年龄、性别、组织分型、肿瘤部位、病理分型无关.结论:P73的高表达参与大肠癌的形成、发展、侵袭和转移有关.P73有可能作为大肠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邹德龄;王锡山;陈洪生;林树森;尤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合成与分泌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vmus and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TARC)的影响,以及他克莫司对TARC 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HaCaT细胞分为他克莫司处理组和不予任何处理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培养HaCaT细胞培养基中TARC蛋白的水平;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培养HaCaT细胞的TARC mRNA表达水平.结果:他克莫司可显著抑制培养HaCaT细胞TARC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他克莫司浓度分别为10-10、10-8和10-6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9.4%、28.7%和40.9%.他克莫司也可显著抑制TARC mRNA的表达.对TARC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和TARC mRNA表达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他克莫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ARC蛋白和mRNA的抑制说明TARC是他克莫司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靶点.
作者:许剑荣;唐绍生;孙广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2月20日至2008年8月20日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住院或门诊临床诊断为儿童哮喘的患儿73例分为两组,A组36例,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吸,每天2次,加孟鲁司特5 mg每晚1次×3个月治疗.B组37例,单用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吸,每天2次,观察1周后两组患儿咳嗽,气喘症状及肺部罗音情况,3个月时肺功能第1利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及1年随访复发情况.结果:1周后A组显效及总有效率优于B组(P<0.05),治疗3个月FEV1有明显差异,随访1年复发率A组(2/30)与B组(7/31)无明显差异.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信必可都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但不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卓全;陈发明;戴珂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四肢传染性软疣48例,全部病例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长街;曾凡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脂蛋白(a)[Lp(a)]、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7例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血清Lp(a)、UA及CRP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尿毒症患者血Lp(a)、UA、CRP水平均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升高(P<0.01).47例患者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4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23例,心血管疾病组的Lp(a)、UA及CRP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1),且两组的Lp(a)、UA及CRP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Lp(a)、UA及CRP是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慢性炎症状态,Lp(a)、UA、CRP升高是导致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蔡楚丹;蔡聪;卢娟娟;钟卓衡;周佩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8年12月,将胆道镜技术应用于627例胆道结石患者的术中、术后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黄业;樊献军;张力峰;韦小波;肖咏梅;李凌雯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评价病情提供帮助.方法:选择ACI患者(128例)和未卒中对照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的水平.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1)ACI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6,P=0.000).(2)Lp-PLA2与HDL-C负相关(rs=-0.804,P=0.000),与TC、LDL-C正相关(r=0.919,P=0.000;r=0.914,P=0.000).(3)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5,P=0.296);(4)血浆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3,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Lp-PLA2水平正相关(rs=0.829,P=0.001).结论:ACI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而与脑梗死体积无关.
作者:梁江红;魏麓云;何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别.同时按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布将患者分为HLA-DR≥40%(A组)、21%~39%(B组)、HLA-DR≤20%(C组),比较3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别.结果:感染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25.6±9.2)%,比非感染组的(61.3±18.2)%明显减少(P<0.05).B、C两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以C组延长更为显著(P<0.01),B、C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A、B、C 3组在感染率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判断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特别是针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术后患者,动态的CD14+单核细胞HLA-DR监测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指导意义.
作者:文强;苏磊;刘志锋;邱俊铭;郭振辉;霍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对比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100例行择期腔镜手术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A组患者静脉注射4mg昂丹司琼,给B组患者静脉注射2mg托烷司琼.记录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情况,例如手术持续时间、给药至第一次发生恶心或呕吐的时间,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结果:术后24h内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2.0%和70.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8.0%和22.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0%和14.0%.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首次出现恶心或呕吐的时间B组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或托烷司琼2mg均能有效预防PONV1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黄俊伟;伍淑韫;关柏锐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