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禹;高平;陈正贤
目的:比较在急性阑尾炎时选择开腹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413例,分成两组,其中开腹组203例选择开腹,腹腔镜组210例选择腹腔镜,采用t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的并发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结果: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均无1例死亡.但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减少(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则明显增加(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与开腹手术一样安全可靠,且在疗效方面比开腹手术好,但住院费用较高是其不足.
作者:郭兢津;梁伟雄;张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10 d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副作用,与标准14 d三联疗法比较有无优越性.方法:将13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的患者分组,治疗组69例在前5 d给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 d给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对照组给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14 d.结果:根据按意向性治疗分析(ITT)与符合方案数据分析 (PP)比较,Hp根除率治疗组(91.3% ITT, 92.6% PP )与对照组(89.6% ITT, 93.8% PP)比较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8(14.7%)、19/64(29.7%),两组比较P<0.05;两组腹部疼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缓解情况比较P<0.05.结论:10 d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与标准14 d三联疗法相当,但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缓解情况较佳.
作者:庞淑珍;赵文星;任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欧普乐喉罩(OPLAC)作为新型无套囊的一次性喉罩已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报道[1-2].但置放时喉罩位置有时不甚满意,需多次置放甚至更换为气管插管,对于女性尤其如此[2].
作者:康华;王平;曲成业;卢凤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男性不育患者精液的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情况对精子膜功能完整性及精子胞浆内钙离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26例不育患者的精液进行了Uu感染情况检测、精液常规分析、精子膜功能完整性的检测以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胞浆内Ca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到Uu阳性者55例,Uu阴性者71例,精液各项参数除精子密度、d级精子百分率外,阳性与阴性者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同时,Uu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精子肿胀率与胞浆内的钙离子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521;P=0.012; r=0.617;P=0.01).结论:Uu感染能够降低精子膜功能的完整性,从而进一步降低精子胞浆内钙离子的水平,这可能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冯耀;黄宇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小骨窗开颅基底节血肿清除加侧脑室外引流术和骨瓣开颅基底节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89例,其中7 h以内手术者58例,7 h以上31例.结果:术后28 d时总病死率16.9%(15/89);发病7 h以内行手术者病死率10.4%(6/58),低于超过7 h手术者病死率29.0%(9/31)(P<0.05);65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恢复优良率为56.92%,其中7 h以内行手术者优良率68.3%(28/41),优于超过7 h手术者37.5%(9/24)(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远期预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方案需个体化,尽可能清除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降低颅内压.
作者:张良;杜宝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去势雌性大鼠膀胱和尿道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β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雌性大鼠分别假手术处理、卵巢切除、卵巢切除术后苯甲酸雌二醇(EB)替代治疗,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大鼠膀胱底部、膀胱颈部及尿道组织中ERα和ERβ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中,ERα mRNA及蛋白在尿道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膀胱底部和膀胱颈部,ERβ mRNA及蛋白在膀胱底部和膀胱颈部的表达则远高于尿道组织.去势使大鼠膀胱尿道ERα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补充雌激素治疗使其减少接近假手术组.大鼠膀胱尿道ERβ mRNA及蛋白表达在不同雌激素状态下无明显变化.结论:ERβ是主要分布于膀胱,ERα主要分布于尿道组织中.雌激素对雌性大鼠下尿路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ERα介导.
作者:饶婷;张孝斌;吕胜启;程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 CysC、尿素和肌酐的浓度,并同时用核医学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结果: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中CysC浓度变化明显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的变化.结论:CysC可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谢少武;李国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去甲基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G1a的DNA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杀伤活性和T细胞受体Vαβ(αβ chain variable gene of T cell receptor,TCR Vαβ)谱系的表达和克隆情况.方法:去甲基化试剂盒对KG1a细胞去甲基化处理,并提取其DNA.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各组外周血T细胞的32个TCR Vα亚家族和24个TCR Vβ亚家族的CDR3,并用基因扫描分析扩增产物以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基因扫描显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以诱导出呈单克隆、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亚家族T细胞,且在效靶比为20:1时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提高PBMC杀伤活性,且诱导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
作者:贾振薇;郭坤元;黄迎;曲佳;佘秒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老年人颅脑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 例年龄在60岁以上需在全麻下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Ⅰ~Ⅱ级,等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芬太尼组( F组,n=20).插管后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S组)或芬太尼(F组).插管后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S组)或芬太尼(F组),S组0.5 μg/(kgh),F组4 μg/(kgh).两组均复合持续泵入异丙酚,分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在硬脑膜打开之后均停止给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观察两组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切头皮时(T3)、钻颅骨时(T4)、气管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这几个时点肘静脉血血浆皮质醇(Cor)和血糖(BG)浓度.结果:S组T1与T0比较MAP、HR显著下降(P<0.01或P<0.05).F组T1与T0比较MAP、HR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T2~T5 与T0比较,F组MAP、HR上升明显(P<0.05),而S组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MAP、HR T2~T5组间比较,F组显著升高(P<0.05).S组各时点Cor和BG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F组在T2、T3、T4、T5 4个时点Cor和血BG浓度较T0时明显升高(P<0.05).S组较F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以更好的抑制手术应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和激素水平的变化,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作者:徐金金;王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对LRP、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As2O3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凋亡诱导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LRP、C-myc mRNA的表达.结果:As2O3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浓度的As2O3均可诱导凋亡.1.0 μmol/L、2.0 μmol/L的As2O3可下调LRP、C-myc的表达.结论:As2O3具有抗胃癌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其机制可能与下调LRP、C-myc表达有密切关系.
作者:田永刚;薄挽澜;耿礼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中的有效控制方法.方法:将71例大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留置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对照组35例,采用留置普通橡胶肛管引流.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并发症、护理时间、物品用具消耗和专项护理费用情况.结果:实验组引流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时间、护垫消耗和专项护理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患者中应用,能有效预防并发症,节省护理用品,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作者:李建华;蔺辉;许玮;叶春玲;刘爱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短暂阻断下肢血流在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阻断组90例(90条肢体),术中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将大隐静脉剥至膝下,再使用驱血带和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小腿段曲张静脉采用点状切口抽剥术;常规组90例(90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点状切口抽剥术,术中不阻断血流.记录下各项观察指标包括手术评价、患者主观评价、患肢评价和影像学评价.结果:阻断组的血流阻断时间为(47.77±6.51)min.阻断组手术时间(80.51±9.72)min,较常规组(100.29±10.03)min明显缩短(P<0.01),阻断组术中出血量(36.00±16.66)mL,较常规组(233.44±81.48)mL明显减少(P<0.01),阻断组术后血肿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术中下肢肿胀、肢体疼痛、患肢感觉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抽剥手术中短暂阻断血流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且减少了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只要严格把握血流阻断时间,能将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由于止血带和驱血带使用方便且容易取得,该手段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郑祥韬;朱恒梁;吴子衡;焦元勇;虞冠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58岁,2006年9月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增多.我院检查: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三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均在1 000 × 109/L以上,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给予羟基脲0.5~1.5 g/d,共用1年.
作者:张子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β-磷酸三钙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溶液浇铸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两组,手术造成右股骨髁部直径8 mm腔洞状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直径8 mm复合材料,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8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术后16周骨痂塑形良好;对照组术后16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8周载体材料降解成较大的数块,有新骨形成;术后16周正常骨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对照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连接.术后8周和16周材料降解率分别是30.3%和52.2%.结论:以聚乳酸、β-磷酸三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李力;桂斌捷;吕浩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2007年收治的54例胰岛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2例(22.2%)(胰岛素瘤11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2例(77.8%).前者恶变率为8.3%(1/12),而后者恶变率为16.7%(7/42).术前影像诊断明确肿瘤定位52例(96.3%),其余2例经术中触摸探查和超声检查得到定位.行肿瘤摘除术13例,节段切除术14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胰体尾+脾脏切除术5例,Whipple手术12例,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1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3.0%(7/54),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胰岛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良恶性.术前不能确定肿瘤位置的,应联合应用术中超声和术者触摸以探查肿瘤部位.适宜的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恶性病变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
作者:刘金英;马立业;张斌;刘小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江苏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1989-2003年外科治疗146例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鳞癌性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3.7%,其中腺癌占非鳞癌食管恶性肿瘤的61%,小细胞癌占30.8%,食管癌肉瘤占6.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1.4%,横纹肌肉瘤占0.7%.手术切除率90.4%,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生存率69.7%,3年生存率30.3%;5年生存率15.7%;小细胞癌1年生存率51.1%;3年生存率26.7%;5年生存率8.9%;癌肉瘤3年生存率77.8%;5年生存率66.7%;肉瘤5年生存率100.0%.结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腺癌与西方食管腺癌组织来源不同;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易外侵及发生远处转移;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基本相同,小细胞癌以远处转移为主,首选同期放化疗,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
作者:尤振兵;朱卫国;郭伟;徐达夫;稽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女,32岁,2007年7月劳累后出现右下肢酸困不适,未行诊治,此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发现右臀部略隆起,驻地医院X线平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针灸理疗疼痛未见好转.
作者:李文军;葛亮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肝移植后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 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21 例确诊肝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2~4 周.结果:21 例患者治疗结束时血糖均控制理想,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肝移植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
作者:肖必;胡婷;刘树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1 型糖尿病(T1DM)为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近年来全球患病率不断增加.在明确发病机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吕成兰;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43在体外培养不稳定膀胱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建立膀胱出口梗阻豚鼠模型,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逼尿肌不稳定豚鼠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及逼尿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两种细胞特征性蛋白c-kit及SMA染色观察;RT-PCR 法进行两种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的检测.结果:豚鼠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c-kit染色阳性,SMA染色阴性;逼尿肌细胞SMA染色阳性,c-kit染色阴性.逼尿肌不稳定豚鼠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较逼尿肌细胞强(P<0.05).结论:体外培养不稳定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增强,提示Cajal间质细胞间兴奋传递增强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迟强;周逢海;王养民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