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婴幼儿腹股沟滑动性斜疝55例分析

张刚;刘丹丹;田俊严

关键词:女性婴幼儿, 小儿腹股沟斜疝, 滑动性, 压力增高, 完全解释, 临床表现, 先天性, 特异性, 误诊, 腹腔, 病因
摘要:先天性因素及哭闹等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常被视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1],但不能完全解释女性婴幼儿腹股沟滑动性斜疝的发生.本病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常被误诊.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扁桃体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14岁,因右侧扁桃体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20余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自觉右侧扁桃体不适,有异物感,在当地抗炎治疗1周,未见好转,肿块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高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中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与血清β-HCG的变化

    目的:探讨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中测定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变化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病灶RI,同时记录血清β-HCG值.对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中宫壁回声增粗或见低回声结节,血流丰富,RI<0.4,血清β-HCG增高;化疗取得疗效后异常血流逐渐减少,RI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β-HCG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示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良好.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RI与检测血清β-HCG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以及观察其化疗疗效是有临床价值的.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肠内营养患者药物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药物与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9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住院且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腹泻的81例患者列入病例组,未发生腹泻的114例患者列入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人员通过问诊、医嘱、护理记录、检验结果等收集患者的疾病严重度、排便、用药等情况.对获取的资料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1个变量进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变量为危险因素,分别为疾病严重程度(OR=3.137)、抗酸药(OR=3.883)、胃动力药(OR=5.875)、钾制剂(OR=3.83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动力药(OR=6.408)、抑酸药(OR=5.488)、钾制剂(OR=5.164)为危险因素.结论:药物是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医师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要谨慎用药.

    作者:赵秋玲;杨全峰;李富军;王慧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缝隙连接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世界上有1/3的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1 500万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占总死亡人数的3/5以上,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陈红伟;宋湖平;洪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精索恶性肿瘤4例

    例1:患者男,58岁,以无痛性左腹股沟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腹股沟扪及4 cm×5 cm大小肿块,质硬,无压痛.B超示左腹股沟4 cm×5 cm×5 cm大小实质性团块,高回声.

    作者:吴小芬;林连祥;张宝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

    目的:分析江苏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1989-2003年外科治疗146例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鳞癌性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3.7%,其中腺癌占非鳞癌食管恶性肿瘤的61%,小细胞癌占30.8%,食管癌肉瘤占6.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1.4%,横纹肌肉瘤占0.7%.手术切除率90.4%,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生存率69.7%,3年生存率30.3%;5年生存率15.7%;小细胞癌1年生存率51.1%;3年生存率26.7%;5年生存率8.9%;癌肉瘤3年生存率77.8%;5年生存率66.7%;肉瘤5年生存率100.0%.结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腺癌与西方食管腺癌组织来源不同;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易外侵及发生远处转移;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基本相同,小细胞癌以远处转移为主,首选同期放化疗,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

    作者:尤振兵;朱卫国;郭伟;徐达夫;稽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肝移植术后糖尿病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肝移植后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 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21 例确诊肝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2~4 周.结果:21 例患者治疗结束时血糖均控制理想,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肝移植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

    作者:肖必;胡婷;刘树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体外培养不稳定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43在体外培养不稳定膀胱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建立膀胱出口梗阻豚鼠模型,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逼尿肌不稳定豚鼠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及逼尿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两种细胞特征性蛋白c-kit及SMA染色观察;RT-PCR 法进行两种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的检测.结果:豚鼠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c-kit染色阳性,SMA染色阴性;逼尿肌细胞SMA染色阳性,c-kit染色阴性.逼尿肌不稳定豚鼠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较逼尿肌细胞强(P<0.05).结论:体外培养不稳定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增强,提示Cajal间质细胞间兴奋传递增强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迟强;周逢海;王养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小儿亲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特点的初步探讨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小儿与成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特点,以期为小儿肝移植术后个体化抗排斥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小儿部分亲体肝移植18例,成人全肝改良背驮式肝移植56例.术后监测患儿及成人(1)肝功能,主要包括TBIL、DBIL、ALT和AST, (2)FK506血浓度.结果:亲体肝移植患儿肝功能AR组中,ALT及AST在穿刺前3 d起较非AR组显著升高;而TBIL及DBIL水平则在穿刺前第5天起出现显著增高.成人肝移植AR组中,穿刺日及之前8 d,患者外周血中ALT、AST、TBIL及DBIL的水平已均显著高于非AR组.小儿及成人肝移植患者分别于病理确诊AR前5 d及8 d起,血中FK506谷浓度较非AR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儿亲体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时间可能较成人肝移植术后AR发生时间晚,程度较成人AR轻.FK506浓度较低时可能诱发AR,但血FK506的浓度高低与AR的程度并无显著关联.

    作者:朱健;周迪;杨一鹏;全志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类肺炎性胸腔积液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将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分成单纯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un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UCPE)及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CPE).比较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68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中,UCPE 51例,CPE 17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以发热、咳嗽、胸痛为主要临床特点,与单纯肺炎症状相同.CPE患者发热时间较UCPE患者长,毒血症状重,白细胞计数高,胸水量大.51 例UCPE中,43例经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治愈,胸水量少不宜定位未能抽取胸水自行吸收、临床症状消失,8例经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胸腔穿刺抽液1~2次而治愈.17例CPE中,经抗生素治疗+胸腔穿刺2次或以上者5例,胸腔闭式引流胸水者12例,10例治愈,7例临床症状好转、胸水明显减少出院,随访3个月,其中3例胸水完全吸收,2例失访,2例死亡.CPE往往多见于年龄大、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及有基础疾病或就医比较晚患者.结论:区分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分型对治疗相当重要,胸部X线或CT加B超检查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尽早胸腔穿刺抽取胸水或微管引流胸水,可减少患者发热时间、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宋瑞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裂解产物的变化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 h、溶栓72 h、溶栓7 d以及溶栓第14天) D-二聚体(D-Dimer;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 h血清D-D水平高于72 h、7 d以及14 d(P<0.05);治疗24 h、72 h以及7 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 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 h以及72 h相比较,治疗7 d以及14 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 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作者:古兴元;陈志坚;吴建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血清胆红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测定4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oxLDL的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部血管检测,并与4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TBIL、IBIL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oxLD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BI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血清TBIL、IBIL与oxLDL成负相关(r分别=-0.950 0、-0.957 0;P<0.001).结论:低水平胆红素及高水平oxLDL对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机制可能与斑块内的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王大荣;叶炳华;李爱昀;钱亚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老年人颅脑手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比较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老年人颅脑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 例年龄在60岁以上需在全麻下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Ⅰ~Ⅱ级,等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芬太尼组( F组,n=20).插管后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S组)或芬太尼(F组).插管后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S组)或芬太尼(F组),S组0.5 μg/(kgh),F组4 μg/(kgh).两组均复合持续泵入异丙酚,分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在硬脑膜打开之后均停止给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观察两组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切头皮时(T3)、钻颅骨时(T4)、气管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这几个时点肘静脉血血浆皮质醇(Cor)和血糖(BG)浓度.结果:S组T1与T0比较MAP、HR显著下降(P<0.01或P<0.05).F组T1与T0比较MAP、HR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T2~T5 与T0比较,F组MAP、HR上升明显(P<0.05),而S组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MAP、HR T2~T5组间比较,F组显著升高(P<0.05).S组各时点Cor和BG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F组在T2、T3、T4、T5 4个时点Cor和血BG浓度较T0时明显升高(P<0.05).S组较F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以更好的抑制手术应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和激素水平的变化,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作者:徐金金;王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粉尘螨滴剂对于对螨虫过敏的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以及预后影响.方法:使用粉尘螨滴剂对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脱敏治疗;舌下含服,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每天1次.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紫癜均明显消退,且腹痛、关节痛亦缓解,对螨虫的过敏原测定滴度亦下降,尿蛋白、血IgE、嗜酸性粒细胞均较前下降.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过敏性紫癜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无特殊副反应.

    作者:茅松;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51例(55.4%),女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37例(62.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12.1%)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39.4%)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14例(42.4%)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 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在村;代丽丽;高艳青;李海英;黄晓婕;汪雯;郭彩萍;张彤;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急性阑尾炎腹腔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在急性阑尾炎时选择开腹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413例,分成两组,其中开腹组203例选择开腹,腹腔镜组210例选择腹腔镜,采用t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的并发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结果: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均无1例死亡.但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减少(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则明显增加(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与开腹手术一样安全可靠,且在疗效方面比开腹手术好,但住院费用较高是其不足.

    作者:郭兢津;梁伟雄;张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BIU87细胞与50、100和200 μg/mL的GSPE共同孵育24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浓度(50、100和200 μg/mL)GSPE对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0±1.5)%、(31.8±2.1)%和(48.6±1.8)%;凋亡率分别为(8.7±0.7)%、(28.2±1.6)%和(48.5±0.7)%;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随GSPE浓度的升高而增高(P<0.01).结论:GSPE在体外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刘洁;庄乾元;张维怡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2 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胱抑素 C的测定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 CysC、尿素和肌酐的浓度,并同时用核医学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结果: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中CysC浓度变化明显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的变化.结论:CysC可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谢少武;李国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膜-细胞骨架联接分子ezrin及妇科相关的疾病

    Ezrin 蛋白是 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为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皮质细胞骨架,以控制细胞形态,参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信号传导和细胞运动等.

    作者:刘玉娟;方小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对44例气胸及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闭式引流后注入药物行胸膜固定术,并与43例单纯引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疗效、并发症等差异.结果:两组在总治愈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组能缩短肺复张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开展.

    作者:黄泽宽;罗书裕;林增锐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