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危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体会

邹小明;王武军;刘亚湘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病情危重, 冠状动脉搭桥
摘要:目的:总结病情危重、具有高危险因子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本研究的32例危重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以心功能衰竭为主、左室射血分数<30%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需要同时行瓣膜置换术3例,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2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全部患者用大隐静脉和(或)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3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结果:早期死亡3例(9.4%),其余29例痊愈.随访2个月~4年,除2例诉心前区疼痛外,其余27例心绞痛完全消失,生存质量良好.结论:术前明确存活心肌的状况,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以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危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成功的重要保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

    目的:探讨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AD患者20例(AD组)、VD患者18例(VD组)、正常体检人员20例(正常对照组)空腹静脉血各4mL,离心后使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并以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VitB12、叶酸水平,进行组间Hcy,VitB12与叶酸水平差异比较以及三者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VD、A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浆Hey水平分别是(17.6±4.3)、(14.7±3.O)μmol/L以及(13.1±2.5)μmol/L,其中VD组与AD组、V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和P<O.001),而AD组与正常时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O.129).VD、A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间血清VitB12、叶酸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浆Hey与血清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340,P=O.021).结论:VD患者平均血浆Hey水平明显高于AD患者,提示血浆Hey水平对于鉴别AD和VD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仍应同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杨帆;徐书雯;黄越冬;肖豪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家属康复指导对截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家庭康复指导,提高截瘫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60例截瘫患者采用历史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没有制订相应的康复指导计划、协助患者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家属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康复指导计划、协助患者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入院时没有身体功能等生存质量差异的两组患者,3周后,观察组的身体功能等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开展家属的康复指导有利于截瘫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洪华;罗玉红;刘沛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儿氯胺酮麻醉后暂时性失明1例

    患儿男,5岁,体重16kg,因右胫腓骨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往体健,术前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常规禁食禁饮,以阿托品0.3 mg、鲁米那30m异术前半小时肌注.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80mg,待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通道.于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导管,予1%利多卡因1.5 mL查无腰麻征象后继续给予5mL,测平面T10以下.

    作者:阮志华;郑晓明;王贤裕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早期外引流治疗闭合性外伤性胰腺炎25例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镜、超声定向穿刺外引流对闭合性外伤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外伤性胰腺炎早期应用腹腔镜、超声定向穿刺外引流治疗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腹腔镜外引流治愈11例,形成胰腺假性囊肿再次开腹引流手术1例,中转开腹2例;超声定向穿刺引流治疗治愈7例,形成胰腺假性囊肿再次开腹引流手术2例,病情加重再次开腹引流手术2例.结论:闭合性外伤性胰腺炎的早期可应用腹腔镜或超声定向穿刺进行外引流治疗,可避免开腹手术.

    作者:符国宏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体质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8年1-12月在我院呼吸科因AECOPD住院患者共计87例,根据身高及体重计算出BMI,将BMI≤21(kg/m2)分为A组,将BMI>21(kg/m2)分为B组.观察两组入院时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病程、氧合指教、FEV1/FVC(%)、肺动脉压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FEV1(%)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优于A组.(2)两组患者FEV1%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再入院间隔、死亡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FEV1%改善更加明显,住院时间缩短,再入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低.结论:BMI对AECOPD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恰当的营养支持使BMI维持在21kG/m2以上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作者:肖凡;李楠;王枢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运动疗法在预防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骨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适度运动对降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10例入选的高危老年女性受试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运动疗法组: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体和具体化运动处方,所有受试者均加服钙尔奇D600(每片含元素钙600mg和VitD 125IU).对照组:仅作定期健康教育并加服相同剂量钙尔奇D600.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腰椎骨密度的变化、骨折发生率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L1-4骨密度均有显著上升,其中运动疗法组骨密度的上升更为明显(P<0.05),骨痛症状明显缓解,运动疗法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其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适度运动是降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开渊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4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肱动脉充血后反应性扩张(DTRH)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的变化(DTNG).应用脉冲多普勒检测二尖瓣口血流及肺静脉血流频谱,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p)、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p)和两者之比(Ep/Ap)、E峰减速时间(DT)及心房收缩期肺静脉反转血流峰值速度(Ar).检测等容舒张时间(IVRT).将患者分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Ep/Ap>l,Ar正常且DT和IVRT正常)和异常组(Ep/Ap<1或Ep/Ap>1且Ar异常或IVRT异常或DT异常).结果:高血压病患者DTRH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且左室舒张异常的患者DTRH较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的患者显著减小[(4.70±1.86)%vs.(7.38±2.42)%,P<0.01].而DTNG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DTRH与Ep/Ap、Ep、Ap、Ar、DT、IVRT均存在有意义的相关性(J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冯雪虹;张平洋;王冲;王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膀胱脱细胞基质片的制备及其与尿路上皮细胞的联合培养

    目的:将培养扩增的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自制的膀胱脱细胞基质(BAM)片上,探讨此法体外构建用于新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改造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取新鲜猪膀胱制备BAM片,将原代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接种到BAM片上,培养成多层细胞结构的组织工程复合物.通过组织学观察,了解所制备的BAM结构及细胞在BAM片支架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结果:此法制备的BAM片具有较完整的胶原结构.细胞在BAM片上黏附、生长和增殖良好,可形成多层细胞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培养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制备的BAM片生物相容性良好.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BAM片联合培养构建成具有多层细胞的组织工程膀胱黏膜替代物,有望用于新膀胱的移行上皮重建.

    作者:杨海超;杨新妹;许汉标;杨中华;王行环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第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株MIN6,分为对照组、tBHP(25μmol/L)组、GLP-1(10nmol/L)组和GLP-I+tBHP组.Annexin V-F 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Griess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内NO水平.结果:25μmol/L tBHP作用1h可诱导MIN6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内NO含量明显增加.预先经过10nmol/L GLP-1作用24h后,tBHP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同时细胞内NO含量亦显著降低.结论:GLP-1可以抑制tBHP诱导的胰岛β细胞株MIN6凋亡,其机制可能与GLP-1减少tBHP诱导的NO合成有关.

    作者:黎黎;汤夏莲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儿童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目的:比较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的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为合理选择实验室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同仁医院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患者90例,采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且一致性差(χ2=6.667,P=0.015,Kappa值=O.242,P=0.01).ELISA方法的灵敏度=98.5%,特异度=70.8%,阳性预测值=90.3%,阴性预测值=94.4%,假阳性率=29.2%,假阴性率=1.5%,诊断符合率=91.1%;间接免疫荧光法的灵敏度=84.8%,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0.6%,假阳性率=0,假阴性率:15.2%,诊断符合率=88.9%.结论: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各有优势,实验室应根据临床的诊断要求选择合适的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方法.

    作者:王利君;袁梁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Brugada综合征漏诊误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被漏诊误诊情况,从而加强时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系统回顾分析1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漏诊误诊情况.结果:11例患者在首诊时分别被漏诊误诊为其他疾病,在复诊时结合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症状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结论:Brugada综合征漏诊误诊原因为心电图表现的隐匿性、多变性和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加强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及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李乔;曾欣;孙青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法在开胸术后应用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成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A组,n=50)与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镇痛组(B组,n=50).A组关胸前冷冻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阃神经根部[(-60±10)℃,90s],B组关胸前用罗哌卡因,在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静脉镇痛泵.根据VAS法对术后胸痛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追加镇痛药物、肺部并发症和术后肺功能FEV1的情况,及进行术后肋间神经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在VAS评分、追加镇疼药物使用和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肺功能FEV1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A组患者可出现较长时间切口周围及上腹部麻木感,但基本可以耐受.结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法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魏玉磊;石文君;崔玉环;陈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刺五加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胰腺不同血运阻断时间的损伤程度,确定合适的没有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胰腺热缺血时间,研究刺五加能否减轻大鼠的胰腺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通过钳闭大鼠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大鼠胰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通过刺五加腹腔保留灌注预处理,了解其对胰腺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对不同血运阻断时间的胰腺组织进行光电镜检查和相关血清丙二酰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淀粉酶(AMS)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不同热缺血时间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MDA、SOD、NO、AMS等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差别,胰腺热缺血10min无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热缺血20min出现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热缺血30min有显著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刺五加预处理组的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胰腺的血运阻断时间不能超过20min,好不超过10min,刺五加对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建峰;谢敏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可回收式金属支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道狭窄一般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内镜下各种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合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狭窄,可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探条扩张等治疗方法.但上述方法的疗效持续时间短,多须反复治疗.

    作者:陶坤明;姚定康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患者肩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我院新开展的一项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我们采用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麻实施老年患者肩关节置换术5例,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昕;刘祥;胡远;许挺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切除病灶,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不仅定位准确,通过动态示踪全切除病灶,而且能较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波;朱世强;毛之奇;陆永建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脑脊液鼻漏并发化脓性脑膜炎1例

    患者女,因发热,伴头痛4d,神志不清1d,于2007年4月入院.4d前出现鼻塞伴流涕,发热,体温达38.5℃,头痛,呈持续性钝痛,以头顶部为主.曾在当地农场医院救治,用药不详,症状未见好转.人院前1d,患者出现烦躁,头痛剧烈,恶心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容物,高热,体温达到39.8℃,继而呼之不应,神志不清,家人急送我院急诊科,行血常规:WBC20.20×109/LN 93%.

    作者:李文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非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的手段.HSCT可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graft versusleukemia reaction,GVLR)消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作者:杨进波;董明驹;朱贵忠;曹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单鼻腔切口半面翻揭术与鼻侧切开术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单鼻腔切口的半面翻揭术与鼻侧切开术两种进路联合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肿瘤病变的优缺点.方法:单鼻腔切口半面翻揭联合鼻内镜手术3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恶性肿瘤13例,乳头状瘤9例,其他良性肿瘤10例;鼻侧切开术联合鼻内镜手术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恶性肿瘤13例,乳头状瘤7例,其他良性肿瘤1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疗效.结果:两组术野暴露范围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所有面部均遗留术后切口瘢痕.结论:单鼻腔切口半面翻揭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选择性的单侧鼻腔鼻窦肿瘤不遗留面部瘢痕、出血减少,术野暴露及手术效果与鼻侧切开雷同,可替代鼻侧切开手术.

    作者:孙文忠;徐志文;韦富贵;李纪辉;朱汉平;邓鹏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与胞二磷酸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与胞二磷胆碱(CDPC)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20例HIE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GM-120mg/次,对照组加CDPC0.125g/次,均静滴,1次/d,14日为1疗程.结果:两组HIE惠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中、重度HIE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亦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GM-1较CDPC疗效更好,是治疗HIE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霆;周克英;黄若谷;吴俊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