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院前院内信息网络一体化预警联动机制下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护理研究

唐小卓;孙洪;杨宝娜;张金惠

关键词:信息联动预警机制, 多发伤院内救治, 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即《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部重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002014)开展前后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间经我院急诊科抢救的严重创伤病例120例.根据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时间前后分为项目开展前(对照组)和项目开展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来急诊到进入手术室的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及致残率.结果: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前后,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急救系统,建立了院前与院内、院内急诊与各专业科室之间的联动机制,使院内各专科救治团队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就位,为抢救患者赢得佳救治时间,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相关文献
  • 姜黄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姜黄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观察并随访我院138例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记录这些患者通过口服姜黄素或尼美舒利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功能改善状况,包括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压痛点数目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程度,服药后不良反应等,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姜黄素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采用姜黄素治疗的患者功能改善较好,且毒副作用小,在本院记录的病例中未见患者明显不适及异常反应.结论:姜黄素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作者:窦榆生;刘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创伤性ARD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AR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ARDS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3~76岁(平均39.8岁),进行早期诊断,原发病的处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镇痛镇静策略的实施,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措施积极救治生命.结果:37例患者中,生存32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86.5%.5例死亡患者中,2例ARDS,3例ARDS导致MODS死亡,其中1例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结论:创伤性ARDS伤情严重复杂,进展快,早期诊断和救治困难,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早期,严密动态监测呼吸、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气,控制原发病,纠正休克,抗感染,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早期诊断ARDS,采取呼吸循环功能支持,合理的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董恩霞;许洪庭;高淅;宋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连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连续中心静脉测压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我科自2015年2~12月对67例危重患者进行了CVP监测17~240h.根据监测的数据对患者及提示的异常值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各种措施后,患者的各项异常指标都有所好转及正常.结论:连续中心静脉监测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了一项重要的诊疗指标,且为诊治带来极大的便利,值得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广泛应用.

    作者:杨璐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谈心理干预和高质量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首先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我院综合ICU主要收治麻醉恢复、外科术后、多创伤、各种意外伤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由于疾病造成的死亡威胁时时存在,再加上各种治疗的创伤和痛苦,使得患者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

    作者:袁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0例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21例,好转15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多发伤患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在整体救治效果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在整体救治效果中的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的多发伤创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8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2.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8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23例,意外伤害9例.2013~2015年类似创伤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4.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76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16例,意外伤害12例.记录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机制及院前指数(PHI)等指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4%;对照组死亡10例,死亡率为9.62% (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建立多发伤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可提高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救治水平,可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何玲玲;马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人定位优化组合法”在严重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急救应用

    目的:采用“3人定位优化组合”的急救护理路径,推广3名护理人员有效分工配合,优化护理人员资源,使护理人员更快的进入抢救角色,提高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缩短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①前期准备阶段:制定“3人定位法”的急救护理流程和配合抢救分工程序化制度,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及急救的配合与定位的实际演练;②具体实施阶段: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科先后对收治的186例严重多发性创伤(ISS伤情评分≥16)的患者采用了“3人定位法”的急救护理路径,每次急救结束后,小组长负责采集、统计数据,月底汇总后报质控组,科室质控组再和以前同期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总结.结果:“3人定位法”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应用中,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缩短了伤者的急诊救治时间,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结论:3人有效的定位配合、合理的分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患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救治,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多发伤的急救速度和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优化了护理人员资源,减轻了护士急救压力,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作者:杨宝娜;孙洪;唐小卓;孙静;柯丽;李荣;赵咏梅;贾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护理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以周围神经炎性改变的脱髓鞘神经系统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呈急性、对称性、松弛性,伴周围感觉障碍及延髓麻痹,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肌瘫痪而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1].因此,为了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做好护理工作常为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做好心理护理也是使患者尽快康复的钥匙.

    作者:刘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及护理隐患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脊髓损伤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的康复护理及预防护理隐患,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积极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区别.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组(56例)和手术治疗组(5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手法复位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83.4%,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5%,住院天数为(5.5+3.4)d,治疗费用(2503.1+534.6)元,创伤性关节炎3例;手术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96%,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住院天数为(18.6+7.5)d,治疗费用(15569.6+1873.4)元,创伤性关节炎4例;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均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法复位更具简便性和经济性.

    作者:郭华;易林;张平安;何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断指再植术后镇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小儿断指再植术后镇静镇痛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8例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小儿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0.1~0.5ug/kg/min泵注.记录用药前T0和用药后1hT1、6hT2、12hT3、24hT4、48hT5、72hT6、96hT7、120hT8、144hT9、168hT10、共11个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指标,观察镇静效果,调整盐酸右美托咪定用量,共镇静镇痛治疗7d.结果:T1~T10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T0点,T1~T10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T0点,T1~T10点的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较T0点无统计学意义,无呼吸抑制作用.镇静镇痛7d后,血管危象发生率26.31%,断指再植成活率78.94%.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和治疗小儿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效果显著,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虽可影响患者的心率血压,但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镇静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高淅;石川;董恩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如何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探讨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急诊护理风险.方法:利用在急诊科应用人性化护理,加强护患沟通,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考核在护理操作中实施褥疮预防告知、防各种意外告知、吸痰告知、输注刺激性药物告知,防自杀病人再自杀等告知制度,管理者随时督导检查讲评不断完善和修订制度.结果:密切了护患关系,改变了护理操作模式,降低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结论: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体现了尊重病人意愿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在护士和病人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利用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达到了降低护理纠纷和投诉发生的目的.

    作者:赵咏梅;孙洪;柯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4周妊娠重度子癫患者合并急性脂肪肝及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1例

    目的:总结1例34w妊娠重度子癫患者合并急性脂肪肝及急性胰腺炎患者救治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该例患者运用专科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技能如:CRRT的护理;血浆置换护理;乳腺护理以及有效落实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成功救治该例重危患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对该例病人的救治与护理,使我深深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专科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技能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为病人提供准确治疗,病人抢救成功,预后良好.

    作者:张媛娜;胡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链式全程优化护理路径在急性高能量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链式全程优化护理路径在救治高能量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索规范化的急救护理路径.方法:对45例急性高能量外伤患者(观察组)采用链式全程优化的护理即接诊优化、分诊评估优化、救护优化(定时、定人、定位、定责)、转运交接优化、人员配置及监管优化;并与采用常规急诊急救护理路径的35例急性高能量外伤患者(对照组)进行急救时间的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链式全程优化护理路径从①接诊优化,促进了绿色通道的畅通;②四定模式进行抢救,提升了绿色通道的有效性,使急救脱离了个人能力的局限而上升成为集体的协作能力;③人员配置及监管优化,为规范化急诊护理路径的完善提供了质量保证;④转运交接的优化,规范了交接流程,提高了转运的安全系数.链式全程优化护理的实施为急性高能量外伤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作者:孙洪;唐小卓;赵咏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院前院内信息网络一体化预警联动机制下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护理研究

    目的:评价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即《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部重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002014)开展前后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间经我院急诊科抢救的严重创伤病例120例.根据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时间前后分为项目开展前(对照组)和项目开展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来急诊到进入手术室的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及致残率.结果: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前后,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急救系统,建立了院前与院内、院内急诊与各专业科室之间的联动机制,使院内各专科救治团队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就位,为抢救患者赢得佳救治时间,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唐小卓;孙洪;杨宝娜;张金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加强早期心理干预对离断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强早期心理干预对离断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4例离断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在急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早期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抗感染治疗.应用希望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在干预前后、干预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和干预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焦虑、恐惧等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希望水平、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早期心理干预对离断伤患者有积极临床价值.

    作者:赵咏梅;张金惠;贾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以浅镇静为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用于重症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观察1例

    患者,女,39岁.高处坠落伤(约18m)致胸腰骶部疼痛、活动受限1d,入院前1天不慎从高处摔下致全身多处剧烈疼痛,伴头皮及眉弓撕裂伤,无昏迷,无心慌气短,送我院急诊,行头皮、左前臂及眉弓撕裂伤清创缝合处理,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U,骨盆X线示骨盆多发骨折,予以骨盆带固定后以“骨盆多发骨折”收入我院外科.查体:体温36.8℃,心率80次/分,血压138/83mmHg,呼吸18次/分,血氧饱和度90%,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左侧头顶部可见长约8cm斜形缝合伤口,左侧眉弓可见长约5cm缝合伤口.胸廓双侧不对称,右侧胸廓塌陷,胸廓挤压征阳性,可触及骨折断端,右下肺呼吸音低,左侧腕关节、右侧肩关节、双下肢膝关节及髋关节活动均受限.双侧耻骨联合处肿胀,骨盆挤压征阳性,骨盆分离试验阳性,左前臂尺侧可见长约5cm缝合伤口.CT示:顶部头皮下血肿,右侧晶状体钙化,右眼球左缘高度密影,鼻骨骨折,右侧多发肋骨骨折,右侧血气胸,右侧肩胛骨骨折,骨盆骨折,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高淅;张新望;胡慧敏;董恩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挠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挠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按AO分类为B型和C型的28例挠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人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7~15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定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20例,良7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96.4%.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挠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副损伤少,血运破坏小,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作者:郭华;薛武民;李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风险授权管理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风险授权管理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急诊科的实际情况,通过引入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制度授权与24h的绿色通道中.设置白班、夜班质控组长,负责相应班次的护理质量监控.同时,建立各类管理团队及专项质量管理小组.结果:实行风险授权管理后,急诊护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管理人才得到储备,急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在急诊护理管理中使用风险授权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全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急诊护理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唐小卓;孙洪;杨宝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股骨干骨折骨牵引的力学探讨

    目的:采用骨牵引治疗各类型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方法:股骨干上1/3段骨折治疗时用股骨髁上牵引,下肢中立位或外展15°~45°位,屈髋、屈膝30°~75°位、股骨干中1/3段骨折治疗时用股骨髁上牵引,下肢中立位或下肢外展30°~45°位,膝关节伸直位或屈膝30°~45°位.股骨干下1/3骨折,治疗时用股骨髁上高吊牵引或用胫骨结节牵引,下肢外展30°位,膝关节屈曲30°~45°或膝关节伸直位.结果:本组196例患者中,骨折对位对线均良好.结论: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的移位方向,合理的进行力学分析,使骨折早期复位,早期愈合.

    作者:王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主管: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

主办:美国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