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比较

金剑英;郭群依;郭宗明

关键词:肺肿瘤, 依立替康, 足叶乙甙, 顺铂
摘要:目的:比较依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DDP)、足叶乙甙(VP16)联合DDP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对36例患者进行研究,3周为1个疗程.IP方案:CPT11 60mg/m2静脉滴注90 min,第1、8、15天,DDP 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EP方案:VP16 100 mg/m2,第1,2,3天,DDP 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IP方案的总有效率优于EP方案;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IP方案组分别为6%和83%,总有效率为89%.E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分别为11%和56%.总有效率为67%.结论:CPT11联合DDP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优于VP16联合DDP,是有效的化疗方案.值得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真空袋联合体架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真空袋联合体架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抽取实施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70例,50例体部肿瘤患者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20例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采用魔十字技术CT定位.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肿瘤中心相对于魔十字的三维坐标及零位源皮距进行治疗摆住.于放射治疗疗程中段观测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时的零位源皮距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放疗位置精确度的影响.结果:50例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 mm的有21例,20例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 mm的有3例.两种固定方法对零位源皮距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部肿瘤患者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技术优于单纯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精确度更高.

    作者:黄焱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清MMP-9、IGF-1、CRP和IMT与2型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5例T2DM患者(对照组)和71例T2DM合并SMI患者(SMI组)的IMT和血清MMP-9、IGF-1、CRP水平.结果:SMI组IMT和血清MMP-9、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IGF-1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MMP-9、CR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MMP-9和CRP指标的测定有助于临床上认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从而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敏;张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龙胆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33岁.因咽喉肿痛自行煎服龙胆约200 mL.约30 min后出现全身乏力,胸闷气闭,头昏,双眼视物眼花,腹胀,恶心呕吐5次为胃内容物,量中等,无咖啡样物.感四肢麻木,嗜睡.家属送至本院,来院体检:T 36.8℃.P 32次/min,R 20次/min,BP 12/8 kPa(1 mmHg=0.133 kPa).

    作者:周晓霞;蔡莹;周望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超过50%的AML患者是60岁以上老年人.40岁时发病率为1/10万,而到75岁以上时发病率增至15/10万.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反应均不同于年轻人.本文就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介绍如下.

    作者:林洁;朱宏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基层医院救治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5年收治的各种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1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92例,死亡3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8例.结论:基层医院抢救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手术,并请求上级医院协助手术,可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

    作者:李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自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5例随访12~61(28.3±6.4)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65±7)分,术后3个月(74±6)分,术后1年(75±6)分.随访期间X线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股骨粗隆部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所有病例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危险性不比其他内固定术大.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肖立军;陈文贵;邓德礼;徐晖;陈健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盲探插管新技术与纤支镜插管技术在颈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盲探插管新技术与纤支镜插管技术在颈椎骨折患者中插管的效果.方法:40例行颈椎骨折手术患者分成盲探插管新技术组(组1)和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组(组2),每组20例.观察两组插管效果、插管时间、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20/20).组1和组2插管时间分别为(4.1±1.6)min和(4.4±2.2)min.插管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在颈椎骨折患者手术中盲探插管新技术和纤支镜插管技术取得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陈碧红;林李淼;马剑锋;李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又以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所占比例高.随着支持治疗条件的改善、并发症治愈的提高、新药不断的研发、治疗方案和策略的优化,AML治疗的效果获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就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进展作如下介绍.

    作者:许晓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新生儿足内外翻早期康复治疗与疗效

    新生儿足内外翻在新生儿期中较常见,与先天性马蹄足外观相似,多数为一侧足呈马蹄内或外翻.但足内或外侧组织不紧张,前半足能外展或内收,足可以背伸触及胫骨前面[1].该病多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受压迫或者孕妇长期保持某种体位或脐带绕足致患儿一侧足受压、活动受限导致足内外侧组织发育不良.本研究通过对11例新生儿足内外翻的早期康复治疗,认为出生后即开始手法运动治疗是佳时机.

    作者:曾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35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成形矫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3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8~65岁,平均34.6岁.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根据不同的二尖瓣病变形态.采用交界环缩、后瓣叶矩形切除、腱索转移、前瓣叶腱索短缩、缘对缘技术、carpentier环、自体心包片二尖瓣前叶徙前等不同技术.同期治疗部分合并的心内病变.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完全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29例(82.9%),残留轻度反流4例(11.4%),中度反流2例(5.7%),1例术后轻度狭窄.出院前左房、左室直径均显著减小(P<0.01).术后随访2个月~9年(平均5.2年),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心力衰竭死亡,其余32例(91.4%)心功能Ⅰ级,2例(5.7%)心功能Ⅱ级.结论:在合理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施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前叶瓣膜病变不论采用何种技术,均应同时行交界环缩.成形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多次行左室注水观察瓣膜关闭情况及测瓣器评估二尖瓣开口面积.

    作者:刘道明;陈龙;陈炜生;徐驰;杨胜生;陈锦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甲状腺手术伤口瘢痕粘连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甲状腺术后伤口并发瘢痕粘连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603例行各类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0.5~1年的随访.结果:并发瘢痕粘连的有91例,占15.1%,其中4例因症状严重行粘连松解术,其余经理疗及功能锻炼痊愈.结论:甲状腺手术伤口瘢痕粘连与手术技巧、异物刺激、创伤程度、患者体质、出血、引流物的使用等诸多因素有关,提高手术技巧、减少组织损伤、止血彻底、不放置引流可有效预防瘢痕粘连,对症状严重的甲状腺术后瘢痕粘连需手术解除症状.

    作者:雷睿文;黄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年与三十年

    她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妇产科小医生,眼瞅着亲自接生的朋友的孩子已走得相当稳健,医院小公园的桂花不知香了几回,熟得不能再熟的妇科肿瘤老病人又永远地走了几个,来不及回首,匆匆忙忙间,三年从她写病历的手的指缝中悄悄溜走了.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Z-plate钢板进行胸腰椎固定31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减压后应用Z-plate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本组31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经前路减压并应用Z-plate技术行内固定治疗,分析胸腰段前路手术入路的注意点、适应证及内固定的方法.结果:本组31例均固定良好,随访6个月~3.5年,骨质愈合佳,未见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Z-plate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结合充分的椎管减压、适当的植骨融合.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作者:梁锦峰;朱肖奇;陈荣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42例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均有动脉硬化闭塞症、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或栓塞病史;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早期的胃肠排空等;行多普勒超声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8例,早期诊断率为67%;肠系膜上动脉造影24例,均能确诊,早期诊断率为100%;误诊3例,误诊率7%.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21例,肠系膜上动脉旁路术5例,肠切除吻合术16例.29例康复出院,13例死亡,病死率31%.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吻合口漏致感染性休克3例,短肠综合征2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提高对SMAE的认识,早期、及时、正确作出诊断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周建平;唐小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EsBLs和AmpC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11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 42株,AmpC酶12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6株,检出率分别为38.2%、10.9%和5.5%;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胆道感腥敬蟪ΠO>驭?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范树养;刘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3例脊柱结核复发(3%).另有植骨不融合5例,植骨融合率为94%,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还有3例术后窦道形成,经切开清创探查,加强换药后痊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0%.14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1级.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吴江群;李子荣;程立明;王冉东;孙伟;赵凤朝;闽红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全麻前后导尿对苏醒期躁动情况影响的比较及护理

    目的:探讨全麻前进行导尿与全麻后进行导尿对全麻苏醒躁动期情况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9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在麻醉前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对照组48例在麻醉后行导尿术,对两种方法在全麻苏醒期躁动分值和导管脱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前者躁动分值和导管脱出率明显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全麻前行导尿术,可明显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

    作者:刘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96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易感因素及病原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6年中晚期肝癌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结果:中晚期肝癌医院感染率为33.9%,感染部位以肺部、腹腔、肠道、血液多见,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Ⅲ期肝癌感染率高于Ⅱ期肝癌.贫血者感染率高于非贫血者,白细胞下降者的医院感染率高于无下降者,病原菌以G-菌为主.结论:中晚期肝癌有着较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其发生与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肝癌分期有关.

    作者:方伟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难治性白血病治疗进展

    虽然近年针对难治性白血病.临床应用加强分子靶向治疗、改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开发新药、组成新的化疗方案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难治性白血病因自身特性难达完全缓解(CR)和长期无病生存,仍是目前白血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现就难治性白血病治疗进展做综述如下.

    作者:王季石;卢英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高胆固醇血症患者72例(高胆固醇血症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6、IL-10及TNF-α.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TC、TG、LDL-C、IL-6及TNF-α显著升高(均P<0.01),而lL.10显著降低(P<0.01),HDL.C变化不明显.在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中,IL.6与TC正相关(r=0.422,P=0.017),TNF-α分别与TC(r=0.512.P=0.006)和TG正相关(r=0.257,P=0.029),IL-10分别与TC(r=0.249,P=0.035)和TG负相关r=-0.402.P=0.027).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IL-6及,TNF-α显著升高,而IL-10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过程.提高血清IL-10浓度,可能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刘时武;丁世芳;蒋桔泉;卢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