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行骨科内植入材料手术围手术期安全使用胰岛素的临床探讨

黄院英;袁鹏;周悦;杨玉生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 骨科医生, 内植入材料, 围手术期, 安全使用, 胰岛素, 控制血糖, 术后切口感染, 骨与关节损伤, 糖代谢紊乱, 抗感染能力, 合并糖尿病, 手术应激, 内分泌科, 控制方法, 骨科患者, 内固定, 病死率, 愈合, 问题
摘要:糖尿病患者发生骨与关节损伤或患有骨病,需要行骨科内植入材料手术时,由于患者的特殊体质,抗感染能力低下、血糖不稳定,容易导致手术后切口感染.一旦感染往往切口难以愈合,甚至需要取除内固定创口才可能闭合;同时,手术应激会加重糖代谢紊乱,增加围手术期病死率.因此患者能否平安施行手术和顺利恢复,良好控制围手术期血糖是关键.如何安全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是骨科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对81例合并糖尿病的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醒脑静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促苏醒作用的观察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促苏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两组于伤后1个月按GC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两组在促醒后1个月内对意识好转率作比较.结果:治疗组预后恢复良好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P<0.0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1个月内清醒40例,对照组25例(P<0.01).结论:醒脑静在治疗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时,能加速促醒和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靳清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 0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1月至2006年12月接受LC的5 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手术128例,其余的4 872例均成功施行LC.胆管损伤12例,胆管横断2例,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LC手术时间是15-125(28±17)min.结论:胆管损伤是LC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处理时应根据部位、损伤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LC并发症重在预防,细致合理的操作是预防的关键.

    作者:吴品飞;陈汝岱;顾勇劲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急性心力衰竭11例

    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是临床急危重症,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临床上,大部分此类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缓解,但少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我们通过血液净化超滤治疗顽固性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1]>,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钟春;林晓明;陈生晓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孤独症患者脑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它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困难和固定、刻板的行为和(或)兴趣为主要临床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2~3岁发现异常,部分病例有一段正常的发育过程.其具体的发病原因不清,推测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理、生化、免疫、营养等因素有关.

    作者:陈卓铭;吕新峰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的观察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剖宫产患者60例,分为M组和B组.每组30例,术毕前10 min经硬膜外分别给予负荷量镇痛药,M组给予吗啡1 mg,B组给予布托啡诺1 mg;然后连接镇痛泵行硬膜外自控镇痛,M组泵内药液为吗啡2 mg加罗哌卡因90mg,B组泵内药液为布托啡诺2mg加罗哌卡因90mg,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60mL,输注速度为2mL/h,观察记录术后5、10、20、30 h不同时段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 h不同时段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镇痛效果满意,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应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作者:秦钟;高宏;孙国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高位脊髓损伤血压、心率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方法:将临床25例高位SEI患者作为试验组,25例其他部位SCI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1周内,持续心电监护,每2 h测血压、心率1次,血压及心率平稳后改每4 h测1次,分别取7 d中血压、心率低状态时连续3 d的平均值作为统计参数.结果:试验组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病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位SCI后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缓.

    作者:胡家关;乐敏莉;段宜强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灼术加膀胱灌注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灼术加膀胱灌注药物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灼术加膀胱灌注药物治疗,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的护理,加强健康宣教,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结果:24例均行4~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对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作者:林海燕;陈丽春;陈丽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不同肝癌治疗中超声引导微波热凝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经皮微波凝固疗法(PMCT)对肝癌结节(<5.0 cm)的疗效,以及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大肝癌(>5.0 cm)的效果.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76例肝癌结节患者共135个肿瘤灶行PMCT.48例大肝癌患者59个肿瘤灶采用PMCT联合TACE治疗.结果:术后肝癌结节的完全消融率达91.9%,94.1%的瘤体内血流信号消失,其余均减少,无明显肝功能异常.钾例AFP阳性患者中24例降至正常,14例明显下降.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1%、75.0%、51.3%,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2.4%、48.7%、59.2%.大肝癌经PMCT联合TACE治疗后,所有瘤内血流均呈消失或减少,71.2%的肿瘤缩小,缩小中位值2.7 cm.42例AFP阳性患者中27例降至正常,6例明显下降.缓解率89.6%.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56.2%、29.2%.结论:PMCT治疗<5.0 cm的肝癌结节,可以达到原住灭活作用,效果理想;PMCT联合TACE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5.0 cm)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磊;卞建民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超声诊断特点

    目的:探讨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总结39例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室腔梗阻14例,右室漏斗部梗阻25例,分析其超声诊断的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右室腔梗阻的病理改变基础为右心室腔内室上嵴或嵴下水平至右室游离壁的异常肌束横跨,超声表现为右室壁局部肥厚呈楔形向右室腔凸起,室间隔呈舌形凸向右室腔,两者相对,中间形成狭窄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经狭窄处的五彩镶嵌血流信号,连续多普勒检测跨狭窄处压力阶差高低可反映梗阻的程度.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相符者有11例,误诊2例,漏诊1例.右室漏斗部梗阻的病理改变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肺动脉瓣下出现一纤维隔膜,血流通过隔膜时发生梗阻,本组有1例为此类型,一种是漏斗部心肌异常肥厚,漏斗部内径变小,右室收缩时漏斗部进一步变窄.常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单纯的右室漏斗部梗阻十分少见,手术治疗7例,提示法洛四联症漏诊伴有漏斗部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误诊合并漏斗部狭窄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成为诊断和评价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重要的无创手段.

    作者:管丽洁;倪显达;谷笑蓉;胡元平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代谢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Reaven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MS的概念,初的描述是包括高血压、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并指出IR是MS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引起MS中其他异常改变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MS的发病率日渐增高.MS是环境与遗传共同导致的复杂疾病,有关于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近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篇就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与MS有关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姚春莉;刘媛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状况及其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痛患者心功能状况并探讨其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连续2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和E/A比值将所有患者分为心功能正常组、舒张功能不全组、收缩功能不全组及舒缩功能不全组,从而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谱.并比较不同心功能状态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在所有入选病例中,心功能正常者共67例(30.7%),舒张功能不全者共98例(45.0%),收缩功能不全者共35例(16.1%),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障碍者共18例(8.2%).与心功能正常组相比,心功能不全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舒张功能不全组比较,收缩功能不全及舒缩功能不全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较常见,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并且在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中,患者血尿酸水平对应性地升高.

    作者:刘挺松;陈一天;江时森;黄承;宫剑滨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加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20例混合痔住院病例,其中试验组60例采用PPH加外痔切除术,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PPH.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但试验组能降低单纯PPH术后复发率,使肛管修复美观,减轻术后不适.结论:PPH加外痔切除术疗效优于单纯PPH,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燕辉;黄丽霞;颜景颖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心房扩大与心房电生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左房内径大小时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16例,术前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波长指数(WLI),并与左房内径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和右房压力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左房内径与AERP和WU呈负相关(r=-0.882和-0.745).结论:风心病慢性房颤左心房扩张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提示左心房的扩张引起心房结构重构,并影响心房的电生理重构而导致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作者:翁向群;庄聪文;李莉;姜洪;杨胜生;曾玉卿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腹部术后胃瘫施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患者有效施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1)对15例施行肠内营养的胃瘫患者给予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耐心、持续的心理支持;鼻肠管的前端要放置在屈氏韧带后30 cm以远;肠内营养液的配置要在低脂、低盐原则下兼顾营养素均衡:营养液的输注要持续、均匀、低流量,同时要重视咽部不适的评估及护理干预,减轻长期置胃管的不舒适感,增进遵医行为.(2)将上述胃瘫患者施行肠内营养前后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施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各营养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即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在疾病恢复全过程中情绪稳定,并发症少.结论:恰当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了肠内营养的有效实施.

    作者:张洁;王守军;李德春;李瑞红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利多卡因过敏致急性心肌损伤、过敏性肺炎1例

    患者女,38岁,因皮脂腺囊肿切除术后晕厥10 min于2008年3月20日来诊.患者因右侧肩背部皮脂腺囊肿于当地医院行局部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患者即感心悸,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继之出现晕厥,血压测不到,考虑利多卡因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g,静推地塞米松5 mg,行扩容并升压治疗,1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血压升至100/60 mmHg后转入我院.人院后给予扩容、抗过敏治疗,病程中患者感胸闷气急,伴心前区不适,当时测量BP 115/70 mmHg,HR 82次/min,心律齐,未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刘光辉;马文林;吕寒静;胡大一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高渗盐复合液对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渗盐复合液在犬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中恢复循环血容量、降低颅内压(ICP)的作用以及对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20只,分为乳酸盐林格液组(RL组)、高渗盐复合液组(HSH组),其中HSH组按剂量不同分为HSH4组、HSH8组和HSH12组.采用硬膜外球囊扩张和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体克模型.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ICP,并对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复苏后备组液体均能有效提高MAP,RL组的ICP呈上升趋势,HSH4组、HSH8组和HSHl2组的ICP迅速降低,但HSH4组维持时间短,1 h后缓慢上升.至复苏后4 h,HSH8和HSH12组能维持理想的MAP及较低的ICP.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示HSH组脑组织损伤较RL组轻.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可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提高MAP,降低ICP,减轻脑组织损伤.

    作者:徐翔;古妙宁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时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脑血管痛治疗原则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都进行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测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对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运动功能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邹立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瘢痕子宫人工流产289例临床分析

    子宫瘢痕的形成常见的原因是剖宫产术,较少见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畸形子宫成形术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瘢痕子宫是人工流产手术的高危因素,手术难度大,容易出现手术并发症.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施行人工流产术1 021例,其中瘢痕子宫289例,占28.3%,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徐雨婷;章蓉;袁盈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养儿育女为防老?悲哉!

    人们都说多子多福,养儿育女为防老.中国是以孝道著称的文明古国,可是现如今,人们那起码的孝敬之心哪里去了?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连续遇到几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由得心里有阴闷,为那些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成人的父母们悲哀,为那些连起码的孝敬之心都没有了的子女们悲哀.

    作者:姜惠霞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影响

    目的:通过采用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合适靶控浓度.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病例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倒.Ⅰ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4 ng/mL,Ⅱ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6 ng/mL.Ⅲ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8 ng/mL;3组丙泊酚靶控浓度均为3 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诱导时相同.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 min(T1)、插管后l min(T2)、气腹后20 min(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T4)时的血压、心率、血糖和皮质醇变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术后24 h随访恶心、呕吐、头痛、躁动、术中知晓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T2、T3、T4时点3组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MAP在12时点同Tl时点比较均下降(P<0.01);3组HR在HR在T2、T3时点较T1时点均下降(P<0.01);Ⅱ、Ⅲ组在,13及T4时点与Ⅰ组比较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下降(P<0.01).组内比较Ⅰ组血浆皮质醇在T4时点较T1时点增高(P<0.05),Ⅱ、Ⅲ组在13、T4时点同T1时点比较均下降(P<0.01).3组血糖较麻醉前均增高,但Ⅰ组同T1时点相比血糖升高显著(P<0.01).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稍高.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4-8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 μg/mL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6~8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6ng/mL复合丙泊酚3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李偲;张旭宇;许淼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