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及围产因素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18例窒息新生儿脏器损害发生率进行评估;窒息新生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度窒息组发生多脏器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窒息后脑损害发生率68.8%、肺损害64.7%、心损害62.4%;窒息后多脏器损害与出生地点、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窒息程度有关.结论:重视围产期保健,分娩前严密监测,加强产儿合作,及时合理复苏和重视复苏后监测.
作者:周立智;王鸿雁;刘俊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 57%(P<0.05);与导管相关的感染41%vs 21%(P<0.05);输液外渗10%vs 32%(P<0.05).两组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穿刺部位出血、堵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比UVC更为持久、安全,但在住院初期,UVC的应用仍有其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uvC的置管成功率和减少NEC的发生,预防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两种CVC将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薇薇;杨杰;谭三智;陈运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总结分析2例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罕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对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例患者的治疗当中,常规抗感染、解痉治疗效果不佳,镜检发现片状膀胱黏膜剥脱并局部溃疡,病检证实为膀胱黏膜慢性炎症伴溃疡,予膀胱黏膜电灼、溃疡电切后辅以激素膀胱灌注、口服激素等约1周后好转.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会导致膀胱黏膜脱落,这可能与黏膜破坏后的局部变态反应有关,行膀胱黏膜电灼、溃疡电切后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张亚东;谢群;曹明奎;邓健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β-catenin在肝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利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2-AAF/PH)建立肝卵圆细胞活化的大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其中β-catenin和CycinD1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主要表达于肝细胞的细胞膜上,但在肝卵圆细胞,可见胞浆和胞核均有β-catenin的表达.CycinD1只表达于肝卵圆细胞,而肝细胞未见表达,且CycinD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上.讨论:WNT信号途径也参与了肝卵圆细胞活化的过程,和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关.
作者:王磊;单云峰;施红旗;张启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应用踝-臂指数(ABI)测量,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变(PAD)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测量MHD患者ABi,ABI≤0.9诊断PAD,行心电图、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查.结果:160例MHD患者中46例患有PAD;有PAD的MHD患者中,由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导致MHD的所占比例高.PAD组与非PAD组比较,心脑血管病变及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年龄、体重指数、透析血流速度、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血钙、血磷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在血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HD患者PAD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血糖、肾脏病变的原发病有关.有PAD的MHD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高,用ABI测量诊断PAD,简便易行,能间接反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王力增;黄雯;王领军;吴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G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否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9例,均行直接PCI术治疗,于术前及术后6 h抽血测定hs-CRP,以后每12小时测1次,至72 h后,改为每24小时测1次,连测7 d,得出其峰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其术后hs-CRP峰值水平较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明显升高[(29.2±4.7)ng/Lvs (15.3±4.2)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术后hs-CRP峰值水平越高,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闫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容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将携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BDNF)的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BDNF转染体外培养的耳蜗组织,并观察该重组病毒对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耳蜗毛细胞;应用新霉素建立体外耳聋模型;将重组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耳蜗,观察其对体外毛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新生SD大鼠的耳蜗毛细胞后,可见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成排排列;rAAV-BDNF组毛细胞损伤程度较新霉素加害组明显为轻,而新霉素加害组可见毛细胞大量缺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重组病毒rAAV-BDNF对耳蜗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
作者:郑国玺;祝康;韦俊荣;杨广笑;王全颖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透明质酸(H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气分析仪、肺功能仪分别测定4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组)和2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血清PCⅢ、CⅣ和HA含量及血气、肺功能参数.结果:特发性肺纤维化组血中PCⅢ、CⅣ和H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且血清HA、PCⅢ、CⅣ水平均分别与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肺弥散量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PCⅢ、CⅣ和HA含量增加.并与肺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对判断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佑娟;曾莉;吴琴琴;范云洁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病例1,男,20岁,于游泳1d后出现酱油色尿伴全身肌肉疼痛,门诊化验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1/HP.以血尿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8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20/75 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肿大,四肢无水肿.
作者:周凤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患者女,52岁.因左下腹部绞痛伴呕吐2 h,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0 h急诊入院.患者诉既往无手术史,1个月前曾有腹部疼痛病史,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2h前少量进食后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随后出现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0 h无肛门自行排气排便.
作者:田浩;蒋周凌;邱小拂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扩管、调脂、稳定斑块和减少心肌耗血耗氧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Rho激酶抑制剂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佳;丁晓娟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患者女,32岁,上宫内节育器1个月余.下腹不适,腹坠就诊.妇科查体:子宫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质软,活动度正常,有轻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作者:张欢;李树来;李永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患者女,24岁,51 kg,因下腹宫缩疼痛入院,检查孕足月,头盆不称,胎儿窘迫急需行剖宫产术.术前检查未充分,既往史不详.入室后行L3-4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顺利,腰麻用药0.5%布比卡因2mL,置硬膜外管顺利.术中生命体征乎稳,麻醉效果良好,顺利取出胎儿,体重3.9 kg,术后接镇痛泵.配方:吗啡6 mg+罗哌卡因150 mg+生理盐水100 mL,2mL/h.
作者:徐志远;卢盛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总结2例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诊治的临床经验,提高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例剖腹产2d后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剖腹产后经抗休克、抗呼吸窘迫综合征、连续血滤、腹腔内出血止血、腹腔脓肿引流等治疗187 d治愈,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休克是治疗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关键,是降低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涂永久;陈战;李锐;刘冬;黄军利;郑维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葡萄球菌16~23 s rRNA间隔区序列特征的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鉴定方法.以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方法:在葡萄球菌16 s rRNA 3'端和23 srRNA 5'端分别设计上、下游引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各个实验菌株的16~23 s rRNA间隔区序列,然后分析各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以确定各个菌种熔解曲线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15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设计的引物对成功地扩增了葡萄球菌所有实验菌株,对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可初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以VITEK2鉴定结果为标准,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鉴定菌种的准确率为67%(10/15),整个实验可在1 h内完成.结论: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有望成为临床实验室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的新方法.
作者:蓝文莉;龙军;钟慧;彭永正;江凌晓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大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肠黏膜组织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探讨大黄的保护作用是否与降低肠组织PAF、TNF-α浓度有关,为应用大黄防治NEC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新生2 d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组(NEC模型+大黄煎剂)、B组(NEC模型+生理盐水)、C组(正常对照)3组,均行母乳喂养.制模成功后A组连喂3 d大黄煎剂,B组喂等量生理盐水,5 d后所有新生鼠处死,取肠组织作病理评分检查,并检测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结果:A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轻,病理评分低于B组(P<0.01).A组PAF、TNF-α含量低于B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大黄煎液对新生鼠NEC有非常显著的防治作用,能明显减轻缺氧肠组织的损伤程度,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因其价廉易得,且已经在新生儿临床有广泛应用,故可作为临床防治NEC的新手段.
作者:韩娟;付永萍;封志纯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肾移植麻醉中的镇静作用,评估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镇静的安全性.方法:20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例,均行腰硬联合麻醉,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R组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消毒铺单后开始靶控输注,两组丙泊酚初始血药浓度(Cp)0.5μg/mL,当效应室浓度(Ce)与之平衡后,P组调整丙泊酚浓度(每次增加0.2 μg/mL)至OAA/S评分2~3分,R组则按初始1 ng/mL开始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5 min后调整为2ng/mL,当Ce与Cp平衡后调整丙泊酚浓度(每次增加0.2μg/mL)至OAA/S评分2~3分.术中出现躁动,则增加丙泊酚浓度至OAA/S评分1分,连续监测EEG、MAP、RR和SpO2.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表现出良好的镇静状态,但P组丙泊酚所需浓度明显高于R组(P<0.05),R组与P组相比HR、RR下降明显(P<0.05),两组MAP与给药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R组(8.8±3.2)min,P组(14.6±3.6)min,P组术中出现两例躁动,术后出现1例,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恶心、呕吐,且对术中无记忆.结论:肾移植麻醉时靶控榆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可以提供良好的镇静,对呼吸、循环影响小,苏醒迅速、完全,可控性好.
作者:何洹;施冲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常规X线胸片被认为是诊断肋骨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然而常规胸片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我们对印例正常人和40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直接数字化成像(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并用双能量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旨在探讨DDR双能量减影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沙子强;李科文;巫建国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72名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另外给予综合性护理.在入院时和3个月后进行脑卒中抑郁水平、生活方式改变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卒中患者抑郁水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玉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的静息心率(RHR)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169例老年CHD患者(CHD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射血分数(EF)和RHR的测定,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96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CHD组RHR(76.1±10.5)次/min高于正常对照组(68.4±4.2)次/min(P<0.01).多支血管狭窄组RHR(82.5±11.5)次/min高于单支血管狭窄组(71.1±8.4)次/min(P<0.05),也高于2支血管狭窄组(73.9±6.6)次/min(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者RHR(79.4±10.4)次/min高于<90%者(73.0±9.7)次/min(P<0.05).老年CHD患者中,EF值<50%者RHR(85.8±12.2)次/min明显高于EF值≥50%者(73.1±7.8)次/min(P<0.05).结论:RHR与CHD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作者:李丰伟;施陈刚 刊期: 200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