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红英;李力
目的:评价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内皮素-1(ET-1)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10 mg/kg)和假手术组.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ET-1的含量,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范围显著减少(P<0.01).结论: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通过测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总胆汁酸的水平,以探讨OSAHS患者的肝损害及总胆汁酸(TBA)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OSAHS患者以及28例单纯鼾症和30例健康成人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统一检测血清中的TBA和肝酶中的AST、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结果:OSAHS组患者血清中TBA水平(16.5±4.8)μmol/L,显著高于单纯鼾症组、健康对照组(P<0.05),OSAHS组ALT(29.5±12.2)U/L、AST(30.7±12.6)U/L、γ-GT(37.2±14.6)U/L,与单纯鼾症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鼾症组和健康对照组TBA、AST、ALT、γ-GT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OSAHS组患者TBA阳性率100%,肝酶阳性率16.7%.结论:TBA在OSAHS患者与单纯鼾症和健康成人血清中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说明OSAHS患者存在肝损害,检测TBA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较肝酶更敏感.
作者:罗国仕;涂明利;刘玉全;唐以军;刘先军;熊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长期双腔留置导管(permanent dual lumen catjeter,PDLC)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作为血管通路的效果及常见并发症.方法:我科白2005年12月至2007年2月共行PDLC留置术13例,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63.31±12.26)岁,均通过颈内静脉留置,术后拍摄胸片确定导管位置.以尿素氮清除指数Kt/V为透析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结果:使用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带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经颈内静脉入路,12例经右侧,1例经左侧,平均使用7.8(2~14)个月.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2例14次,发生率4.58例次/1000导管日;感染1例2次,发生率0.65例次/1000导管日;出血1例3次.13例患者的平均Kt/V值1.27±0.22.结论: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和心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内瘘手术的患者来说,PDLC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透析效果.如果处理得当,并发症也比较少.
作者:肖龙;古英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对120例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介绍一种快速的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方法及围术期低氧血症的应时处理方法.方法:120例需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在插管及放置手术位后、术中,使用常用3种方法判断双腔管位置,无法明确低氧血症原因的使用纤支镜检查.结果:诱导插管一次成功者68例;卧位后,需要重新对肺者78例,围术期SpO<,2><92%者22例.结论:本法定位步骤简单、快速,减少肺隔离时的重复动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肺时间和气管的摩擦损伤.
作者:何卓文;谭花;黄敏贞;田丰;张坤全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行OGTT试验,比较54例T2DM伴NAFL患者和48例T2DM不伴NAFL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2DM伴NAFL组BMI、TC、TC、LDL-C、F-INS、P-INS、HOMA-IR显著高于不伴NAFL组(P<0.05);△I<,30>/△G<,30>低于不伴NAFL组(P<0.05),TG及HOMA-IR均为NAF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诊断T2DM伴NAFL患者,具有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早期相分泌受损更严重的特点.
作者:徐小华;吴锦丹;谢晓竞;马建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1-2].
作者:李妍;邱录贵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道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就受到了医学界和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人类Ⅰ类致癌原[1].Hp致病性的差异与其基因型的多态性有关,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特定基因则为Hp毒力基因.本文就Hp的毒力基因及其对宿主细胞的致癌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周敏;徐雷鸣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宫颈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AQP4在20例宫颈正常鳞状上皮、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12例CINⅢ级和33例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QP4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宫颈正常鳞状上皮、CINⅠ~Ⅲ级、浸润性癌组织实质细胞中AQP4的表达逐渐增强,其在浸润性癌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者AQP4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5).结论:AQP4的过表达在宫颈鳞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通过增加肿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刘明;孙颖;韩水平;赵文宝;郑彩霞;高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低场MR动态增强扫描对鉴别腰椎间盘术后再发腰腿痛原因的价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再发腰腿痛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先行CT或MR平扫,选取把硬膜外异常组织层面确定为动态MR扫描层面,然后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每隔4 min扫描1次,共扫描8次,并分别测量硬膜外各异常组织的强化程度,将其强化率随时间变化绘成曲线图.并与再手术及病理作对照.结果:12例中再发腰腿痛患者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硬膜外异常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硬膜外两种异常强化组织7例,MR表现为周围组织明显强化,且于8 min左右强化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慢减弱,中央组织轻度延时强化,病理为周围新鲜瘢痕组织包绕退变的髓核组织.另一类硬膜外一种异常组织,其中一种强化较为明显,病理证实为瘢痕,硬膜外与椎旁瘢痕强化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一种强化弱,手术证实为再突出椎间盘.椎管内硬膜外瘢痕与再突出椎间盘的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中,单纯再突出3例,单纯瘢痕形成2例,再突出合并周围瘢痕组织形成7例.结论:利用MR动态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腰椎间盘术后再发腰腿痛原因(主要为硬膜外瘢痕与椎间盘疝复发)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向东;陈自谦;陈玉辉;林金香;陈凯;杨平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6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Th、Ts、NK、B细胞)绝对数值,其中肺癌80例,鼻咽癌48例,肝癌45例,乳腺癌39例,结肠癌36例,食管癌27例,胃癌21例,并与48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s细胞、NK细胞绝对数值均减低(P<0.05),B细胞绝对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数值在不同肿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可作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
作者:李志阳;王金龙;杨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加深对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对9例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表现为肾炎性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血尿常见,尿蛋白、血肌酐水平和肾小管间质受损程度是影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口服常规激素无效,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配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总有效缓解率78%,完全缓解4例(44%),部分缓解3例(33%),无效2例(22%).结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预后差,危险性高,早期开展和重视肾活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改善病情、延缓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红;高岩;熊小燕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患者男,70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10个月收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CT报告:右输尿管占位性病变并右肾积水.膀胱镜检查:见右输尿管壁内段明显隆起,管口有1 cm新生物坠出,菜花状,余未见异常.
作者:孔繁山;范勇;高保华;蔡伟力;丁志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寻求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于胆总管结扎10 d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s免疫印迹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zonula occludens-1),闭锁蛋白(0ccludin),壳牢素-1,4(claudin-1,-4)的分布和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回肠黏膜萎缩明显,平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27.8%、21.7%和25.4%(均P<0.01).正常回肠黏膜ZO-1、闭锁蛋白及壳牢素-1分布相似,主要位于顶端细胞膜,沿绒毛下方、均匀连续分布;梗阻性黄疸时分布散乱异常,染色变浅;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对照组的70.0%、80.0%和90.0%降至实验组的35.7%、32.1%和39.2%(均P<0.05),且肠绒毛高度的下降与ZO-1表达率的降低成正相关(P<0.01).而壳牢素-4的数量和分布改变不明显.对Western blot图像定量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改变,影响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破坏小肠黏膜屏障.
作者:陈振勇;冯贤松;周有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扩增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常用研究工具,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需要特殊的仪器、模板的热变性及长时间的温度循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几种核酸等温扩增方法:核酸等温扩增法、自序列复制法和链置换扩增法等,它们或者需要精密的仪器,或者在产物检测方面相当繁琐,或者特异性不高等[1-2],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作者:唐毕锋;马立业;曹广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并探讨其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时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小儿哮喘的首选,在吸入疗法中注重护理工作,疗效会更加明显.
作者:王伟文;朱瑛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构建人基因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PDGF-B,并在293T细胞中进行瞬间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从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含有PDGF-B基因全长cDAN序列的质粒中扩增出PDGF-B的cDAN片段,并与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连接双酶切鉴定,后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将重组质粒转入293T细胞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进行表达鉴定.结果:真核表达栽体pIRES-EGFP-PDGF-B被成功构建,双酶切鉴定正确,载体能在293T细胞内正确地表达成熟的PDGF-B蛋白,并可分泌到细胞外.结论:成功构建了PDGF-B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利用PDGF-B对脊髓损伤进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陈松建;徐锡金;霍霞;张宝;梁晓;陈刚建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猪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细胞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小型猪13只,分为对照组(n=7)和实验组(n=6).实施二次打击建立MODS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BP治疗,监测实验动物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实验组动物CBP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氧合指教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TNF-α、IL-6水平分别为(173.37±15.64)pg/mL、(146.46±79.64)Pg/mL,较对照组的(198.81±17.07)pg/mL、(183.38±103.47)pg/mL降低(P<0.05),而VEGF水平为(29.66±2.26)pg/mL,较对照组的(18.55±3.53)pg/mL升高(P<0.05);实验组动物生存率(83%)高于对照组(29%)(P<0.05).结论:早期应用CBP技术,可以降低血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弱炎症反应,有利于VEGF的表达,降低创伤引起MODS的病死率.
作者:周飞虎;王秀英;宋青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间质病变(ILD)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治疗的152例SLE伴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0例SLE患者中,发生ILD 152例,发生率为11.3%.临床表现有气促、发热、干咳、肺部听诊湿罗音等,73例(48.0%)无呼吸系统症状体征.70例患者(46.1%)X线胸片表现有异常.肺高分辨率CT扫描(HRCT)检查常见表现是磨玻璃影,发生率46.7%;其次为网状影和小叶间隔增厚,发生率分别为36.8%和31.6%.68例(44.7%)患者肺功能异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换气功能障碍.16例(10.5%)出现低氧血症.ILD组与非ILD组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LE伴ILD并不少见.肺HRCT对ILD的诊断和评价有重要价值.对于早期ILD,尚无临床症状及胸片异常时,通过肺HRCT和肺功能测定对肺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阻止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詹钟平;梁柳琴;陈冬莹;杨岫岩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组(治疗组)38例和口服强的松标准疗法组(对照组)50例,观察疗效及有关指标.结果:水肿消退时间和尿蛋白转阴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分别短12.7 d、17.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达到缓解所需平均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短19.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治疗方案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能快速诱导缓解,缩短尿蛋白的转阴时间,有一定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陈义杰;林林辉;黄小涛;肖韩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介绍在皮肤扩张术通过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抽水减张的方法,以提高扩张皮辩存活,增加扩张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和旋转角度.探讨该手术方法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25例应用超出常规长宽比例(长宽比为1:1)或扭转角度过大的扩张皮瓣进行的整形修复术者,在扩张器注水成功后,行两次皮辫延迟术.扩张皮瓣大面积为30 cm×9 cm,长宽比例为3.2:1;小面积18 cm×7 cm,长宽比例为2.5:1.于行第一次延迟术前24 h释放注水量的10%减压.结果:25例术后皮瓣未见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适当减张能明显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长宽比例的成活面积,增加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在瘢痕整形修复中具有优势.
作者:黄峻;刘志飞;李叶扬;钟穗航 刊期: 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