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澄宇;陈康;努尔兰·阿汗;艾力江·多里坤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就诊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并行胃镜检查的3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下有RE表现者232例(研究组),胃镜检查无异常者共121例(对照组),检测2组身高、体质量,并算出BMI.结果 研究组BMI均值为(23.03±3.84)kg/m2,对照组BMI均值为(24.65±4.16)kg/m2,研究组BM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与BMI有关,RE严重程度与BMI的分级之间有关(χ2=49.581,P<0.05).结论 BMI可以作为RE的预测指标,可能在预防诊断RE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美丽克扎提·安扎尔;米热阿依·阿不都哈的尔;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并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手术开始后以维持剂量0.3μg/(kg·h)的速率泵人至手术结束;而对照组患者给予等负荷量和维持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即麻醉前(T1)、患者手术结束时(T2)、患者手术结束后30 min(T3)及患者手术结束后24 h(T4)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T1时点免疫功能指标如血清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点比较,2组患者在T2、T3和T4时点时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T2、T3和T4时CD3+、CD4+、CD4+/CD8+和NK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动过速、高血压发生情况有所降低(P<0.05),而心动过缓、低血压及苏醒延迟发生情况有所升高(P<0.05);寒颤、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显著改善行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围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毅;李学斌;徐桂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并使用聚丙烯补片(强生PHY补片)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上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24 h食管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量表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特点.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术式等情况,其中Nissen术式27例,Toupet术式8例,Dor术式3例.术后患者反流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GERD-Q量表评分等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腹部胀气2例,随访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结论 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
作者: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艾克拜尔·艾力;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模式(PCV)对全麻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患者术中循环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45例在全麻下进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的病案资料,其中压力控制通气模式23例,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CV)22例,对比2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 VCV组术中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均高于PCV组(t=2.57、3.51、3.77,P=0.018、0.001、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CV组与PCV组在术中血氧饱和度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5).结论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对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术中的血液循环影响较小,较为安全.
作者:李学斌;谭杰;徐桂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外科,自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56例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新生患儿的病案资料,对比分析常规外科护理(对照组)及专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方法的效果.结果 56例患儿手术均成功,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12~21 d(14.26±3.27),体重增加量为15~24 g(18.00±8.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儿外科护理干预基础上应用专科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取得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海霞;王俭;林春花;王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症状以及食管外并发症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胃灼热和反流. GERD的临床分类主要包括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食管,其发病与不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肥胖症已被认定为GERD发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肥胖症的并发症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食管裂孔疝、糖尿病、高血压病也是GERD的发病因素之一.
作者:凯赛尔·艾则孜;艾克拜尔·艾力;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住院并行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27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上述患者术前、术后1年24 h食管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98~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1±22)ml,术后6~12 h拔出胃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2.1)d,患者术后反流症状明显改善,合并有贫血、哮喘的患者相关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抗反流手术是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可作为反流症状明显的巨大食管裂孔疝患者治疗的首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玉素甫·买买提;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胃食管反流病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妊娠晚期妇女临床资料,记录孕产史,胃灼热和反酸症状的频率及程度,分析妊娠晚期妇女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特点.结果 其中62例(76%)孕妇有胃灼热症状,58例(71%)孕妇有反酸症状,20例无症状,平均孕周为(33.8±3.7)周,35例(43%)孕妇有胃灼热和反酸家族史,54例经产妇(65%)在既往的妊娠期出现过胃灼热症状,57例(70%)怀孕前无症状.结论 妊娠期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率明显升高,胃食管反流具有家族性特点,既往妊娠期与本次妊娠晚期出现的胃灼热症状具有相关性.
作者:热依满·哈斯木;木尼拉·吾拉木;依沙来提·司马义;汪利民;马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27例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食管裂孔疝修补患者22例,生物补片修补患者2例,强生PHY补片修补患者1例,巴德补片修补患者1例,泰科食管裂孔疝专用防粘连补片修补患者1例.统计上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24 h食管pH、食管测压、GERD-Q量表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反流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反流时间(1.40±2.10)h、反流次数(29.83±19.71)次、酸反流时间百分比(6.47±8.79)%、及DeMeester评分(7.28±7.38)分、GERD-Q量表评分(7.18±1.33)分较术前分别为(2.04±1.91)h、(120.40±82.72)次、(9.90±9.27)%、(28.23±42.16)分、(10.91±2.0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ES压力中的静息呼吸小值为(7.24±6.86)mmHg,静息呼吸平均值为(12.91±6.89)mmHg,较术前分别为(0.70±6.15)mmHg、(7.33±7.72)mmHg明显提高,残余压平均值为(8.16±3.82)mmHg,大值为(16.10±12.05)mmHg,较术前分别为(4.36±4.77)mmHg、(7.49±5.15)mmHg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松弛率(58.50±25.47)%]较术前[(62.27±27.55)%明显降低,但术后无效吞咽百分比(11.25±21.04)%较术前(6.36±10.26)%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位数10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可有效抑制反流症状,提高LES压力,解决患者病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义亮;张成;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苏福增;王志;李慧灵;杜智;祝志开;李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及亚洲呈日益增长趋势[1-2]. 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GERD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达40%的GERD患者对每日1次或者2次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部分或完全缺乏很好的疗效[3]. 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严格定义为双倍剂量PPI治疗8~12周后烧心及(或)反流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目前已有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及病例分析发现RGERD的部分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 RGERD 发病机制、诊疗进行综述和讨论.
作者:王蓝;缪应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短松Nissen胃底折叠术在猪动物模型中应用的必要性.方法 在猪动物模型中施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短松Nissen胃底折叠术,并在术中首次使用北京天助畅运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多层复合修补网片及可吸收钉固定器.结果 术中未发生麻醉意外、二氧化碳气栓、食管穿孔、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幼猪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建立腹腔镜手术猪动物模型很有必要;北京天助畅运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新开发的多层复合修补网片安全、可靠,并且弥补了不能提供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小面积补片的空缺;其可吸收钉固定器击发准确度高、使用流畅,能起到很好地固定修补材料的目的.
作者:古丽帕丽·哈里甫;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阿力木江·麦提斯依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上以烧心、反酸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有咳嗽、声嘶、哮喘等食管外表现. 在过去的30年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尤为明显[1]. 众所周知,食管腺癌从GERD发展而来,从糜烂性食管炎发展到 Barrett 食管,后进展为食管腺癌.食管黏膜暴露在胃十二指肠反流性内容物中是引发GERD相关性食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2]. 迄今为止,胃酸和胆汁酸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旨在确定反流物中确切的致病性刺激物,推动GERD研究的进展[2-4] ,且两者在疾病进展中具有协同作用[5]. 仅有10%的GERD患者被诊断为Barrett食管,而其他则为鳞状细胞性食管炎[1,6]. 再者,患者中Barrett食管进展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食管腺癌仅为一小部分(0. 3% ~1. 0%) [7]. 综上所述,酸或胆汁之外的其它因素影响亦可能是GERD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达周;徐桂林;王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Nissen和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7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式(Nissen组),33例行Toupet胃底折叠术式(Toupet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抗反流效果及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8~115 min,平均手术时间(75.8±6.4)min;术中出血量15~30 ml,平均出血量(22±5)ml;2组患者均使用补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后24 h进流食,术后平均住院日(10.5±3)d.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无明显差别.5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无复发病例.Nissen组术后有2例(8.2%)患者出现吞咽困难,Toupet组术后有8例(24.2%)出现吞咽困难,Toupe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issen组.术前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行胃镜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胃镜、食管测压及食管24 h pH值监测.复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较术前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均有明显改善,食管下括约肌长度也均明显延长.结论 腹腔镜下Nissen术式在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发生率上少于Toupet术式,但2种术式抗反流效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群;杨福全;刘佳鑫;郭自成;徐琨;孟相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4月至2016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42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创伤性膈疝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创伤性膈疝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121.4±23.79)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5.8±2.37)d.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痊愈后出院.结论 创伤性膈疝,临床诊断存在难度,患者入院后,需动态监测临床症状,联合影像学检查,为早期诊断提供保障.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给予适宜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金澄宇;陈康;努尔兰·阿汗;艾力江·多里坤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