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猪真皮基质上培养人表皮细胞重组皮肤的实验研究

易先锋;宋春红;林映莲

关键词:细胞培养技术, 表皮, 猪真皮基质
摘要:目的:在猪真皮基质培养人表皮细胞重组复合皮.方法:取成人健康的包皮(包皮切除术自愿的提供者)1 cm2全层皮片中用Th-Tr法分离表皮细胞并进行计数,以无血清完全培养基培养法作为原代细胞培养,空白对照组不放任何培养支持物.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作为支架的气液界面培养法培养表皮细胞为实验组.形态学、常规组织学、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染色(SABC法)检测复合皮肤中Pancy-tokeratin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结果:HE染色显示有2层上皮细胞形成和无基底膜形成,稍有角质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ancy-tokeratin(+++),提示在猪真皮基质上生长的为人表皮细胞;Laminin(±),提示培养的人表皮细胞产生的新的基底膜不明显.结论:在猪真皮基质上能进行人表皮细胞的培养,这种人表皮细胞能存活,但生长不太活跃.基底膜形成不明显.实验证明能在体外构建具有表皮与真皮复合皮肤,但这种复合皮能否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皮肤还需进一步证实.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产儿早期微量滴服喂养观察

    随着医学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上升,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到治疗.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成功治疗过程牵涉面广.特别是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依赖静脉营养,治疗时间长,故如何成功开始早期喂养是成功治疗早产儿的关键之一.

    作者:徐利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远期预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预后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231例ACS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103例,药物治疗组128例.结果:患者出院1年后两组远期疗效比较,介入治疗组明显有效(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81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3例,发生心脏事件9例,死亡1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7%;药物治疗组显著疗效48例,有效34例,发生心脏事件46例,死亡7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9%.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与药物治疗者比较,ACS患者在行介入治疗后,远期疗效明显增高,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表明ACS患者及早行介入治疗,可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孙联平;李瑞杰;任文林;常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上消化道穿孔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电子胃镜观察

    目的:上消化道穿孔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通过电子胃镜观察以确定穿孔的病因、部位、性质及溃疡愈合情况.方法:选择上消化道穿孔患者8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消失,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80例患者于保守治疗2周,胃镜下见穿孔闭合,溃疡面大小在3~5 mm之间,溃疡变浅,白苔少,周围黏膜发生皱褶,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溃疡处于红色愈合期.有2例患者于保守治疗10 d,行胃镜检查,见穿孔闭合,但做胃镜后再次出现急性穿孔临床表现.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76例,胃窦幽门前区小弯侧8例,球后穿孔1例.良性穿孔82例,癌性穿孔3例,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对于上消化道穿孔症状较轻,无弥漫性腹膜炎及空腹穿孔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镜下见溃疡处于红色愈合期.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占18.8%,说明中药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作者:李华;王志福;任万英;赵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指由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病人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造成肾性贫血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以EPO不足为主要原因[1].

    作者:任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残胃病变182例临床与内镜分析

    目的:探讨残胃相关病变的特点、主要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2004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且资料完整的182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诊断残胃病变,毕Ⅱ氏术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氏手术(P<0.05),伴有胆汁反流残胃患者Hp检出率低于无胆汁反流患者(P<0.05).结论:残胃病变发生率高,应掌握手术指征,注意手术方式,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应予促胃动力、吸附胆汁、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以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作者:苏华;吴静;黄敏菁;樊力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D40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CD4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Graves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对367例Graves病患者和373例正常对照者CD4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相关性.结果:中国汉族人群CD40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两处变异:-295C/T和-1C/T,两位点紧密连锁,D'=0.98.两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和单倍型分布频率在病例-对照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女性人群中,-295T和-1C与Graves病有明显关联,P值分别为0.025和0.011;单倍型CT在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36%和44%,P=0.007.结论:CD4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与女性Graves病发病有关,但与男性Graves病发病无关.

    作者:孙玲玲;褚迅;黄薇;毕富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ELISA检测甲胎蛋白结果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在ELISA检测结果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以提高报告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542例患者首先采用ELISA法进行AFP定性筛查,检出的阳性及临床怀疑与肝脏有关的阴性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542例患者中,ELISA法定性检测AFP阳性者为417例,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阳性者370例;125例阴性患者中有48例定量为阳性.结论:对ELISA定性检测AFP阳性及高度怀疑肝脏病变的阴性患者,建议追加定量分析,以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作者:孙子涵;齐法莲;杜秀敏;徐军;克丙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央电子胎心监护在产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在产程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640例头位妊娠初产妇分成两组.研究组320例,在产程中应用广州三瑞公司研制的中央电子监护系统进行监护.对照组320例,应用传统的方法听诊胎心.结果: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检出率明显提高(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时应用胎心监护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刘家凤;白玮;张文婷;董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抑郁情绪、哮喘控制及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

    目的:对支气管哮喘(简称支喘)患者的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哮喘控制测试(ACT)得分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确诊的44例支喘患者经治疗后同时填写抑郁相关心理测试(CES-D)量表、ACT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对所得数据以CES-D得分按有无抑郁情绪排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抑郁情绪的支喘患者超过20%;有、无抑郁情绪组间生存质量及其5个构成因素中的哮喘症状、心理状况、对刺激原的反应和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CT得分及构成生存质量因素中的活动受限组间比较差异虽未见显著性(P>0.05),但其得分均值与设计相符;相关分析显示,支喘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生存质量及构成生存质量5因素中的心理状况和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ACT得分及构成生存质量其他3个因素则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论:要减轻和消除支喘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ACT得分和生存质量,一方面要有效地控制病情,另一方面要在精神心理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采用健康教育辅导等,双管齐下方可奏效.

    作者:李志平;钟韵;郭禹标;彭丽红;黄旭斌;黄建强;谢灿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马来酸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和单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治疗组(胰岛素加马来酸罗格列酮4 mg/d)与对照组(胰岛素治疗),随访观察1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甘油三酯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空腹及餐后2 h血浆胰岛素水平减少(P<0.05),B细胞功能指数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用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改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作者:周倩;陈定宇;肖正华;余绮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初从建立的人腺癌细胞系(HT-29)无血清培养上清分离纯化获得,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显示其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存在于人血清和多种组织.目前研究表明Ang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Ang水平可作为提示有无肿瘤及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

    作者:王捷;李烈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房利钠肽基因T2238C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了解心房利钠肽(ANP)基因T2238C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对该位点在本院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与无脑血管病变的人群(100例)进行比较.结果:本院就诊人群T2238C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但在脑出血患者和无脑血管病变者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NP基因T2238C多态性可能不是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作者:张永利;杨期东;黄清;周琳;申向民;唐震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子宫肌瘤625例子宫出血原因临床及病理分析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子宫出血是子宫肌瘤主要的临床症状[1].对我院2003-2005年间以子宫出血为指征切除子宫的62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病理学资料进行研究,探讨出血原因,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健;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药物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晌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治疗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内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且有慢性牙周炎患者87例进行三联药物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中46例还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分别于1个月、1年后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1年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显著高于未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59% vs 32%,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且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进行三联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能提高胃内幽门螺杆菌远期根除率.

    作者:金峰;袁芳;张志坚;乐桥良;朱金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不行盲肠结扎穿孔,对照组和治疗组予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后,治疗组于术前15 min及术后3 h各联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5mg/kg和川芎嗪15 mg/kg,术后18 h采血,血标本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对照组ALT、TNFα较假手术组升高,治疗组ALT、TNFα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川芎嗪联合应用能改善脓毒血症大鼠的肝功能,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血TNFα下降有关.

    作者:陈玉熹;缪心军;徐克;尤荣开;蔡平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D45RO、CD3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1例CD45RO、CD3阳性表达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讨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结果:患者女性,32岁,肿块位于右颈部,镜下瘤细胞形态多样性,核大于正常淋巴细胞2倍以上,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膜除CD45、CD20、CD79α阳性外,CD45RO和CD3也呈弥漫强阳性.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般表达B细胞标记,也可同时表达T细胞标记.

    作者:林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刺络拔罐法配合西医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

    痤疮是青少年男女中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我们以刺络拔罐法配合西药治疗痤疮患者5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周秀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功能性慢性便秘的影像检查与诊断

    目的:探讨功能性慢性便秘的原因,评价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功能性慢性便秘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及临床资料.结果:300例患者均进行了排粪造影检查,阳性率为100%;其中48例进行了结肠运输试验检查,阳性率为75%;10例进行了腹腔造影检查,阳性率为80%.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300例中,非手术治疗124例,有效率97%;手术治疗176例,有效率89%.结论:功能性便秘原因复杂,根据动态改变分为3型,(1)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2)直肠排空障碍型;(3)混合型.影像学检查价值较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客观依据.详细的临床资料是提高影像学检查阳性率的重要条件.

    作者:吴德红;杨松;傅秋明;胡承雷;李文举;宋亚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规则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8例体会

    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式,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各病例的特殊性,以及手术方法存在的视野狭小、清晰度较差的缺点,在对高位、后段、嵴突及不规则的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手术时,常常遇到不少困难.

    作者:汪级木;鹿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

    植物日光性皮炎(phytophotodermatitis)是患者过多服食光感性植物,并经受强烈日晒后所引起的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皮疹好发于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局部皮肤高度红肿、瘀斑、丘疹、水疱、血疱或坏死等[1].

    作者:陈建华;周辉;钟文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