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肝硬化肝切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郭跃华;余小舫;于会群

关键词:肝硬化, 手术期间, 肝切除术, 大鼠, 肠内免疫营养,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剂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不同,各组再分为4个亚组.大鼠用肠内营养剂喂养8 d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用肠内营养剂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4、8 d取相应亚组大鼠全血,检测T细胞亚群分类、IgG和IL-6.结果:两组大鼠术后均有免疫功能降低和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但B组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B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和IgG,术后4 d CD4、CD4/CD8和IgG,术后8 d CD4/CD8和IgG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4 dIL-6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与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能减轻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术后的免疫抑制,增强术后的免疫功能,下调术后过度的急性炎症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56例治疗分析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其中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常见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形式.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78例,22例失访,56例获得随访.现将我们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智勇;刘康;曾毅军;李青;余新平;陈尔东;袁元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婴幼儿巨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血管瘤发病率为1%~2%,是常见的儿童期先天性良性肿瘤,占所有良性肿瘤的7%[1].血管瘤在本质上可以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基础的良性肿瘤,也可以是一种中胚层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按形态学分类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2].

    作者:李孟和;陈仕星;欧世华;洪锦伏;杨竞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睾丸扭转19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睾丸扭转的诊治经验,提高救治睾丸扭转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平均年龄17岁,<20岁者15例(79%),左侧13例(68%).发病至确诊时间3 h~12 d-10 h以上者16例(84%).19例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睾丸扭转.1例经手法复位治愈-3例经手术复位治愈,15例行睾丸切除和对侧睾丸固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睾丸扭转的重要检查方法.高度重视间歇性和持续性睾丸疼痛患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田闯;单玉喜;阳东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自体肾移植治疗腹膜后纤维化引起肾积水1例

    我院于2005年8月收治1例腹膜后纤维化引起的左输尿管上段长段狭窄的患者,采用自体肾移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凌峰;谭建明;林文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应用普通注射器施行鼓膜穿刺术460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应用普通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鼓膜穿刺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在施术的460例中,诊断性穿刺102例,治疗性穿刺296例,辅助性穿刺62例,并对穿刺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诊断性穿刺102例中66例抽出液体,治疗性穿刺296例中除20例未抽出液体外,其余均抽出液体,辅助性穿刺中有1例抽出液体,除发生晕针、轻微出血外无中耳和内耳损伤等.结论:应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鼓膜穿刺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苗相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血管紧张素原与核因子-kappa B的相关性研究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时局部血管紧张素原 mRNA表达与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活化及相关性在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chemiluminesc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方法检测局部NF-κB的活性;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肝硬化PHT病人脾脏动、静脉组织和正常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分别为0.23±0.12、0.18±0.10,显著低于肝硬化PHT组脾动、静脉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0.48±0.21、0.43±0.16,P<0.05];对照组脾动、静脉局部NF-κB未检测到明显的活性,于肝硬化PHT组检测到具显著活性NF-κB的表达(P<0.05);肝硬化PHT组脾脏动、静脉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PHT病人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增强、NF-κB的活化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孙政;曹杰;唐伟镖;杨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为基础治疗耐药Hp感染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1],其相关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检测方法的普及以及多种指南形成,人们对Hp的认识达到了统一[2],治疗上也形成了共识,但近年来药物根除Hp的成功率明显下降,Hp耐药问题越来越突出[3],我们在临床上使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补救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夏军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肝硬化肝切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剂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不同,各组再分为4个亚组.大鼠用肠内营养剂喂养8 d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用肠内营养剂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4、8 d取相应亚组大鼠全血,检测T细胞亚群分类、IgG和IL-6.结果:两组大鼠术后均有免疫功能降低和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但B组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B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和IgG,术后4 d CD4、CD4/CD8和IgG,术后8 d CD4/CD8和IgG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4 dIL-6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与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能减轻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术后的免疫抑制,增强术后的免疫功能,下调术后过度的急性炎症反应.

    作者:郭跃华;余小舫;于会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

    患者,女,32岁,因右下肢疼痛6个月,加重10 d,于2006年3月1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活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体检:右下肢皮肤无红肿、破溃,无跛行等运动障碍.下腹正中皮肤有一8 cm长的手术切口愈合瘢痕,右腹股沟有一长5 cm的切口愈合瘢痕.

    作者:李春光;杨丽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自体肋软骨黏骨膜下填充术治疗萎缩性鼻炎39例

    目的:探讨用自体肋软骨行黏骨膜下填充缩窄鼻腔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39例确诊为中、重度萎缩性鼻炎患者实施自体肋软骨条鼻底部、鼻中隔或下鼻甲部位黏骨膜下两个方位以上埋藏缩窄鼻腔.结果:39例患者术后6~7 d出院,出院时干燥症状缓解.3个月复查,填塞的软骨无脱出,有少量吸收.6个月、1年复查鼻腔填塞的软骨大小与3个月时无明显改变,鼻腔黏膜红润,无痂皮.全组病例随访6个月~5年,痊愈16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0例.结论:自体肋软骨填充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较好的方法,具有术后恢复好、无排斥、融合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晓平;游进;胡俊;何晶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8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行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68例门脉高压症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的急诊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术后再出血治疗.结果:68例均获得随访,近期死亡4例,其余64例随访1~7年,死亡10例,余54例疗效满意.结论:急诊手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措施,手术主张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

    作者:邹云东;徐汉平;林叶;刁秀莲;陈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幼女外阴阴道疾病96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幼女外阴阴道疾病的综合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8月至2005年7月诊治的96例幼女外阴阴道感染、粘连及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治愈.结论:应正规积极治疗幼女的外阴阴道疾病,注意幼女妇科检查方法,减少疼痛对正常诊治的影响,警惕外伤后阴道裂伤的发生,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陈晓方;金卓杏;吕丽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妇科腹壁切口术后脂肪液化处理探讨

    在剖宫产和子宫切除等腹壁切口手术中,术后常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其中除切口感染和其他渗液现象外,很大一部分是脂肪液化渗出,尤其是肥胖型患者做腹壁手术更易出现这种现象,传统的处理方法绝大多数是拆除缝线,敞开引流[1].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患者对再次手术在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作者:吴述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小儿脑挫裂伤16例治疗体会

    我科自2004年4月1日至2005年4月1日共收治16例小儿脑挫裂伤患者,现就其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田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摩托车排气管烫伤60例诊治分析

    目的:寻求摩托车排气管烫伤后的理想治疗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60例摩托车排气管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共分成两组,伤后<24 h平均(8.19±6.35)h]就诊者为Ⅰ组(共27例),其中浅Ⅱ度6例,深Ⅱ度19例,Ⅲ度2例;伤后>24 h[平均(7.35±9.08)d]就诊者为Ⅱ组(共33例),其中浅Ⅱ度3例,深Ⅱ度20例,Ⅲ度10例;两组Ⅲ度创面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来院时创面相对较清洁,伤后第3~16 d(平均7.12 d)的创面培养阳性率为11%(3/27);Ⅱ组来院时创面渗出较多,甚至流脓,来院时的创面培养阳性率为39%(13/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切削痂植皮者1例,Ⅱ组切削痂植皮者6例;仅予换药而未作植皮的创面愈合时间,Ⅰ组为6~31 d[平均(16.96±5.85)d],Ⅱ组为7~39 d[平均(21.93±7.2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患者的不重视和早期处理不当是延误治疗、加重伤情的主要原因.即时冷疗、及时去正规医院烧伤科诊治、对Ⅲ度面积>3 cm×3 cm的创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注意合并伤的及时正确处理是摩托车排气管烫伤较理想的治疗流程.

    作者:林邦长;潘君泰;芦芳菲;廖米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子宫动脉分次栓塞治疗巨大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自的:探讨分次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治疗前观察其子宫肌瘤血供特点、瘤体大小;其中10例栓塞材料用自制真丝线段颗粒(7号手术缝线),8例用聚乙烯醇微粒(PVA,300~500 μm)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后造影证实子宫动脉栓塞的变化情况并随访.结果:血管造影显示子宫肌瘤血液供应丰富,主要由子宫动脉供血,左侧为主的7例(约占39%),右侧为主的10例(约占56%),双侧接近相同供血的1例(约占5%).随访18例患者,随诊5年超声检查结果,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子宫体积缩小33.7%~51.6%,肌瘤体积缩小48.3%~75.8%(P<0.01),5年内未发现术后再发肌瘤.结论:采用两次子宫动脉栓塞,使用普通导管、真丝线段栓塞经济有效;使用微导管采用远端聚乙烯微球近端加明胶海绵颗粒确切安全,疼痛等症状明显较一次栓塞轻,疗效好.

    作者:屈国林;陈学忠;徐晓明;唐晖;强民;张志虎;腾树春;吕春燕;周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57例临床分析

    随着助孕技术的发展和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有增多趋势.我院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57例重度OHSS患者,现就其治疗情况作如下总结.

    作者:苏春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注射针头内固定治疗手指末节指骨骨折120例

    目的:探讨注射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20例168手指末节指骨骨折患者用12号针头由远端顺行穿入骨折的末节指骨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5年,112例160指末节指骨骨折愈合,8例8指末节皮肤严重挤压伤缺血坏死截指.结论:12号注射针头内固定治疗手指末节指骨骨折,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取材方便,为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平安;古安武;余松;徐彦钦;成钊敏;彭虎子;匡魏;方楚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对48例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正常愈合32例,4例钉眼处渗血,3例钉眼处感染,5例螺钉松动,4例骨折再移位.结论:虽然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仍可能发生并发症,但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病人的预后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王藕儿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几丁糖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使用几丁糖作为骨形态蛋白(BMP)载体,与羟基磷灰石构建复合物,探讨其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以及作为BMP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几丁糖/羟基磷灰石、几丁糖/羟基磷灰石/BMP复合材料.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以几丁糖/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空白为对照,使用几丁糖/羟基磷灰石/BMP复合材料修复顶骨缺损.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观察2、4、6、8周后骨缺损修复情况,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几丁糖与羟基磷灰石复合BMP具有早期快速释放BMP的能力及较好的操作性、成形性、生物相容性,对机体微环境影响小,表面矿化效果好,能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几丁糖、多孔羟基磷灰石、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可作为骨替代材料及BMP的缓释载体,是一种有潜力的骨修复材料.

    作者:杨小竺;王琳;宫苹;何志秀;杨明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