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摩托车排气管烫伤60例诊治分析

林邦长;潘君泰;芦芳菲;廖米荣

关键词:烧伤, 摩托车,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寻求摩托车排气管烫伤后的理想治疗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60例摩托车排气管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共分成两组,伤后<24 h平均(8.19±6.35)h]就诊者为Ⅰ组(共27例),其中浅Ⅱ度6例,深Ⅱ度19例,Ⅲ度2例;伤后>24 h[平均(7.35±9.08)d]就诊者为Ⅱ组(共33例),其中浅Ⅱ度3例,深Ⅱ度20例,Ⅲ度10例;两组Ⅲ度创面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来院时创面相对较清洁,伤后第3~16 d(平均7.12 d)的创面培养阳性率为11%(3/27);Ⅱ组来院时创面渗出较多,甚至流脓,来院时的创面培养阳性率为39%(13/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切削痂植皮者1例,Ⅱ组切削痂植皮者6例;仅予换药而未作植皮的创面愈合时间,Ⅰ组为6~31 d[平均(16.96±5.85)d],Ⅱ组为7~39 d[平均(21.93±7.2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患者的不重视和早期处理不当是延误治疗、加重伤情的主要原因.即时冷疗、及时去正规医院烧伤科诊治、对Ⅲ度面积>3 cm×3 cm的创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注意合并伤的及时正确处理是摩托车排气管烫伤较理想的治疗流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侧腹股沟皮管修复多指皮肤脱套伤7例

    目的:探讨修复多指皮肤脱套伤的新术式.方法:以旋髂浅动脉为轴心血管设计大面积的腹股沟皮瓣并构建腹股沟皮管,将脱套的各指骨去除指骨粗隆,其中之一插入所设计的腹股沟皮管内,余脱套指骨在皮管旁腹部做小切口后将其包埋于腹部以保持指骨新鲜,待插入指成活断蒂后再将另外一指插入断蒂后的腹股沟皮管内,如此循环直至后一指完成断蒂.结果:临床7例共17指均成活,经过功能锻炼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采用单侧腹股沟皮管分次断蒂修复多指皮肤脱套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胡长青;闫厚军;刘振旗;崔春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男性不育患者200例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培养,G带分析(必要时加做C带).结果:200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41例(包括Y染色体多态性),占20.5%,主要涉及到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性反转及多态性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徐淑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血管紧张素原与核因子-kappa B的相关性研究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时局部血管紧张素原 mRNA表达与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活化及相关性在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chemiluminesc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方法检测局部NF-κB的活性;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肝硬化PHT病人脾脏动、静脉组织和正常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分别为0.23±0.12、0.18±0.10,显著低于肝硬化PHT组脾动、静脉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0.48±0.21、0.43±0.16,P<0.05];对照组脾动、静脉局部NF-κB未检测到明显的活性,于肝硬化PHT组检测到具显著活性NF-κB的表达(P<0.05);肝硬化PHT组脾脏动、静脉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PHT病人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增强、NF-κB的活化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孙政;曹杰;唐伟镖;杨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婴幼儿巨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血管瘤发病率为1%~2%,是常见的儿童期先天性良性肿瘤,占所有良性肿瘤的7%[1].血管瘤在本质上可以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基础的良性肿瘤,也可以是一种中胚层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按形态学分类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2].

    作者:李孟和;陈仕星;欧世华;洪锦伏;杨竞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植入性胎盘病人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病人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护理.方法:对6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植入性胎盘病人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介入手术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预防感染等一系列措施.结果:6例病人住院7~16 d,出院前B超复查均未见宫内残留物,出院后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均达95%以上.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植入性胎盘,加强术前病情观察,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是其疗效的保证.

    作者:马凤兰;黄河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红霉素干预对体外培养人鼻息肉上皮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霉素对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上皮细胞凋亡在鼻息肉组织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将30例鼻息肉组织及6例下鼻甲组织的上皮细胞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加红霉素(红霉素组),进行原代上皮细胞的培养,另一组加蒸馏水(对照组),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凋亡基因Bax、抑凋亡基因Bcl-2.结果:鼻息肉上皮细胞Bcl-2和Bax表达均显著强于下鼻甲(均P<0.01);培养3 d后鼻息肉上皮细胞红霉素组Bax表达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Bcl-2表达虽强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下鼻甲上皮细胞红霉素组与对照组的Bcl-2与Bax阳性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红霉素干预5 d后鼻息肉上皮细胞显示明显的促凋亡趋势(P<0.05).结论:红霉素能显著提高Bax蛋白的表达,有显著的促鼻息肉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徐赛男;杨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肝硬化肝切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剂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不同,各组再分为4个亚组.大鼠用肠内营养剂喂养8 d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用肠内营养剂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4、8 d取相应亚组大鼠全血,检测T细胞亚群分类、IgG和IL-6.结果:两组大鼠术后均有免疫功能降低和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但B组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B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和IgG,术后4 d CD4、CD4/CD8和IgG,术后8 d CD4/CD8和IgG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4 dIL-6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与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能减轻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术后的免疫抑制,增强术后的免疫功能,下调术后过度的急性炎症反应.

    作者:郭跃华;余小舫;于会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57例临床分析

    随着助孕技术的发展和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有增多趋势.我院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57例重度OHSS患者,现就其治疗情况作如下总结.

    作者:苏春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严重颅脑外伤病人机械通气管道细菌污染的研究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并呼吸衰竭及手术后病人,机械通气是维持呼吸和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1],而该类病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肺部并发症多,呼吸道分泌物多,故对这类病人在进入ICU行机械通气开始时就要注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其中气路管道的污染检测及更换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预防手段,但现在临床对于气路管道的更换时间各不相同,本研究对每日、每3 d及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通气管道作对比,以选择佳的更换时机.

    作者:姜东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双角子宫早期妊娠13例人工流产临床分析

    回顾分析6年来13例双角子宫早期妊娠人工流产的结果,发现双角子宫早孕术前确诊率较低,行人工流产时容易发生空吸、吸宫不全、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探讨其术前诊断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作者:杨朝;章炜颖;胡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接受手术方法治疗的甲亢合并甲状腺癌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亢合并甲状腺癌21例,发病率为13.3%(21/158).其中19例为乳头状癌,发病率为12.0%,滤泡状癌2例,发病率为1.3%.全组病人均出现甲状腺结节.全部21例平均随访5.5年,1例滤泡状癌患者死亡,2例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转移到肺,其他18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无一例死亡及复发.结论:甲亢合并甲状腺癌临床上诊断较困难.对于合并甲状腺结节的甲亢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有利于术前、术中确诊及正确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赵臣银;蒋家繁;袁仁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56例治疗分析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其中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常见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形式.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78例,22例失访,56例获得随访.现将我们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智勇;刘康;曾毅军;李青;余新平;陈尔东;袁元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乳腺癌肉瘤10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癌肉瘤是由恶性上皮组织和恶性间叶组织两种成分同时混合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临床甚为少见.杜向慧报道约占0.118%[1].本院自1980-2003年间共收治10例,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的0.102%.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日海;汪建初;浦涧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内镜诊治与心理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分析及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内镜诊治,并进行心理分析及护理,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术后监测并发症及饮食护理,以及进行出院指导.结果:止血成功率达86%.结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急诊内镜诊治与心理分析及护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凌莉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无环鸟苷-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36例

    自2000年以来,笔者用0.1%无环鸟苷滴眼液与重组人α-干扰素(冻干粉剂)制成的混合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3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泽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对48例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正常愈合32例,4例钉眼处渗血,3例钉眼处感染,5例螺钉松动,4例骨折再移位.结论:虽然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仍可能发生并发症,但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病人的预后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王藕儿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颈部囊性畸胎瘤超声误诊1例跟踪报告

    患者男,21岁,2003年11月因左甲状腺囊实性包块在当地医院第一次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做第二次清除术.2004年3-8月在本院就诊,因局部肿胀,并形成窦道,而曾被误诊为颈淋巴结核形成的寒性脓疡及腮裂瘘.

    作者:陈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左旋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手术证实为严重腹腔感染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20)和精氨酸治疗组(n=20),精氨酸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左旋精氨酸0.3 g/(kg·d)静脉滴注,连续5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 d抽取两组静脉血栓测血浆内毒素、血浆D-乳酸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4 d精氨酸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0.27±0.11)EU/Lvs(0.39±0.13)EU/L]、血浆D-乳酸水平[(2.47±0.57)μg/L vs (3.87±0.98)μg/L)]、C反应蛋白水平[(23.12±16.33)mg/L vs (39.30±17.45)mg/L)]、SIRS评分(0.76±0.89 vs 1.41±0.94)均显著减轻(P<0.05);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左旋精氨酸可减轻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

    作者:任永锋;吴承堂;刘晋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异丙酚与异氟醚分别伍用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了解异丙酚与异氟醚分别伍用芬太尼时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及心肌酶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麻醉,B组采用异氟醚-芬太尼麻醉.分别在诱导前、切皮后1 min、手术探查时、病变器官切除时、清醒后对两组患者SBP、DBP、MAP、HR、心率变异性、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进行监测.结果:两组所有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酚与异氟醚分别伍用芬太尼麻醉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也能维持循环稳定.

    作者:田志海;赵诚;陈朝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目前关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治疗鼻息肉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明确,鼻息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有着共同的特征,例如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浸润,局部产生IgE.近的研究发现,应用GC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数量减少有几种机制:例如,改变了人类的2种GC受体之间的平衡(glucocorticoid receptors,GRα和GRβ),另一种解释可能是CD4+细胞的抑制作用,组织中抗炎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表达增加也有关系.

    作者:刘冰;吴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