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床外血管球瘤15例诊治分析

肖建春

关键词:血管球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2007年我科诊治的甲床外血管球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8例位于四肢末端皮下组织内,5例位于肢体皮下及肌肉组织内,2例位于躯干肌肉内;病史2个月~12年,临床表现为慢性、间歇性疼痛;均行高频B超检查确诊及定位,采取手术完整切除,病理证实;术后症状消失,随诊期间未发现复发.结论:提高对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认识水平可以减少误诊误治;高频B超对本病的诊断及术前、术中定位都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是该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羟异黄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脑内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植物雌激素三羟异黄酮(GST)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合并硝普钠降压法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所有大鼠被分为模型对照组(O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三羟异黄酮组(GST组)和苯甲雌二醇组(BE2组)4组,采用大鼠跳台法、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GST组与O组相比,GST明显提高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MDA,提高SOD、GSHPx的含量.结论:GST可能通过抗氧化损伤、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李俊垚;于辛;孙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静脉滴注胸腺肽致急发性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1例

    患者男,54岁,因间歇性上腹部隐痛30余年,加重7 d于2006年7月10日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可,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息肉.无药物过敏史.微波烧灼术后,为提高机体免疫力于7月16日做胸腺肽皮试阴性后,遵医嘱以60滴/min输入生理盐水100 mL+胸腺肽(胸腺肽注射液: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规格10 ml/80 mg,批号060301)80 mg,1 min后,突然出现全身麻木、冒汗、恶心、呕吐、胸痛,测血压80/40 mmHg,呼吸急促、脉博弱、心率50次/min.

    作者:赵福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经肾中盏径路行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肾下盏多发结石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NL)中采用经肾中盏径路处理肾下盏多发结石的疗效.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1月,采用经肾中盏径路MPNL治疗肾下盏多发结石患者17例,结石平均表面积244 mm2(126~683 mm2).结果:17例患者均为单通道取石,平均手术时间85 min(45~125 min),平均住院时间9 d(7~15 d).一期结石清除率88%(15/17),2例患者术后残留结石直径<4 mm未处理.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肾中盏径路MPNL治疗肾下盏多发结石安全、有效,结石取净率高.

    作者:何永忠;李逊;陈文忠;曾国华;何朝辉;雷鸣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白血病多药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肿瘤药物并产生耐药以后,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1].MDR是肿瘤细胞耐药的常见方式,也是白血病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高娜;茆俊卿;张育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合理范围

    进展期胃癌指病变深度已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在我国所有胃癌中约占92%~95%[1-2],日本进展期胃癌约占40%~60%,欧洲约占80%~90%[3-4],因此,进展期胃癌一直是胃癌治疗和研究的重点.胃癌的治疗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胸椎管内哑铃形原始神经外胚瘤1例

    患者男,25岁.因胸背部疼痛4个月,双下肢及胸腹部麻木,并双下肢无力加重6 d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阵发性,夜间明显,止痛效果差.1个月前扩展至双侧胸背部疼痛,6 d前出现双足麻木并逐渐向上进展至乳头水平,伴胸背部束带感,双下肢无力并逐渐加重,站立及行走不稳.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体重无明显减轻.

    作者:赵东宁;张龙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联用钙拮抗剂导致交界区逸搏心律1例

    患者女,66岁,退休职工,主因阵发性心悸、血压下降3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出现心悸症状,发作时自摸脉搏偶有停顿,即测血压为80/40 mmHg,以上状态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遂来诊收住.入院后查体:心率43次/min,律齐,血压90/50 mmHg,心音低钝遥远,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交界区逸搏心律,各导联均无相关P波,R-R间期匀齐,1.4 s,心率43次/min.

    作者:张渊泓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线型吻合器改良Duhamel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6例

    目的:探讨使用线型吻合器改进传统Duhamel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应用线型吻合器对36例HD患儿进行改良Duhamel手术,吻合器吻合代替血管钳钳夹直肠壁和结肠前壁.结果:36例患儿均存活,术后恢复快,7~10 d痊愈出院.36例均获3个月~5年随访,除3例出现轻度小肠结肠炎外,患儿无污粪、污裤、大便失禁、便秘等术后并发症,无复发.结论:该手术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少,安全有效,吻合口愈合佳,无狭窄,消除直肠盲袋和闸门,无需长期扩肛,免除患儿带钳,对排尿影响少,易于护理,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令人满意,是一种治疗HD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余荣伦;唐芝峰;郑坤和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建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1例

    患者男,50岁,因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于2006年10月25日入院.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面色灰暗,周身水肿,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入院后第2天在右手前臂桡侧腕横纹上3~5cm处将头静脉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术后当晚病员出现嗜睡、左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四肢肌力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

    作者:叶梅;申会格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皮肤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并发症分析

    自1976年Radovan[1]首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来,扩张器在整形外科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修复瘢痕性秃发方面更具有其他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作者:姜向海;代秀珍;杨磊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87例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的方法.方法: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87例,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8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无血肿发生,下肢湿疹样皮炎均明显好转.8例下肢溃疡均愈合,色素沉着明显减退.皮肤点式切口瘢痕术后3个月后逐渐消失.随访24~48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操作简便、创伤小、切口小,恢复快,疗效明确.

    作者:何财富;鲁俊;张志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目的:评价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0例.C组患者经L3-4间隙进行腰硬联合穿刺,0.75%布比卡因2.0 mL腰麻,麻醉平面为T9~6,术前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4~0.06 mg/kg、哌替啶0.8~1.2 mg/kg.G组患者予芬太尼1.2~2.5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胺0.15 mg/kg诱导,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异氟醚持续吸入维持麻醉.记录所有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CO2气腹及头低位后5 min(T2)、手术开始后15 min(T3)、结束气腹和恢复平卧位后5 min(T4)、离开手术室时(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患者在T0、T2、T3、T4、T5时,SBP和DBP无明显差异,在T1时,C组患者DBP显著低于G组(P<0.05);T1、T2、T3、T4时,C组患者的ETCO2显著高于G组患者,且在T2和T3时,C组80%患者的ETCO2超出正常范围;两组患者术中SpO2均维持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短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是安全的,但应加强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监测,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较长时间的手术好还是应用全身麻醉.

    作者:李增玉;耿清胜;贺聿国;薛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足月妊娠产后自发脾蒂撕裂伤1例

    患者女,27岁,孕2产1,第一胎为早产.因停经38+4周腹痛伴见红2 h时于2006年11月3日4:4:00入院,入院当时生命体征正常,59 kg,心肺正常,于2006年11月3日8:05顺产一活男婴,3.65 kg,Apgar评分10分,产后出血200 mL,产后1 h BP 100/70 mmHg,HR 84次/min,宫底平脐.

    作者:朱志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上鼓室内陷袋的临床分型初探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的临床分型.方法:分析193例22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耳内镜检查及Tos分级、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伴随病变、治疗方法.结果:提出以下新的临床分型,Ⅰ型,单纯上鼓室室内陷袋,不伴其他中耳病变,占16.9%;Ⅱ型,上鼓室内陷袋伴随以中耳积液为特征的中耳炎及中耳炎后遗症,包括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膨胀不全、粘连性中耳炎,占64.3%.Ⅲ型,上鼓室内陷袋伴胆脂瘤形成,占18.8%.结论:我们提出的Ⅲ型临床分型能较充分反映病变的程度及相关伴随疾病,为指导诊治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区永康;郑亿庆;刘翔;陈穗俊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头位分娩软件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将决定分娩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进行量化评分制作成软件模块,经微机总结分析后得出一结果,以协助临床医师判断头位分娩的难易程度.方法:(1)软件设计,把产力、产道及胎儿情况(包括胎儿体重及胎方位)分别进行分解并对有关各因素进行评分,输入微机制作成软件模块.(2)病例选择与其信息输入,将312例头位分娩产妇的有关信息资料分别输入本软件模块系统,微机根据各因素有关值的大小进行评分、综合分析得出能否顺产的结果.结果:本软件系统对312例头位分娩的孕产妇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娩情况符合率达98.02%,比单靠临床经验判断符合率(86.96%)高(P<0.01).结论:将决定分娩的诸因素制作成软件系统用于临床可协助产科医师判断头位分娩能否顺利,以尽早作出头位难产的诊断,减少产妇的痛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李钦文;刘静;赵洁;白显玲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万汶和菲克雪浓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前预扩容的比较

    目的:观察万汶和菲克雪浓注射液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前进行预扩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3组(对照组、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每组各20例.麻醉前进行预扩容处理,对照组输入复方平衡盐注射液500 mL;万汶组输入6%万汶500 mL;菲克雪浓组输入菲克雪浓500 mL.扩容完成后患者取侧卧位经L2~L3间隙行CSEA.记录入室时、预扩容后、麻醉后患者的心率(HR)及收缩压(SBP)的变化,并观察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相比,麻醉后对照组HR升高,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无显著变化.扩容后对照组SBP无显著变化,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SBP显著升高.麻醉后对照组SBP显著降低,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SBP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除个别患者应用菲克雪浓后出现过敏反应外,万汶与菲克雪浓应用于腰麻硬膜外阻滞前预扩容的疗效显著好于平衡盐溶液,但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于代华;柴伟;姚立农;孙绪德;彭德民;蒯建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肝脏外伤47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脏外伤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急诊手术治疗的47例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本组术中肝出血停止者9例(19%),出血量<800 mL者15例(32%).死亡12例(26%),其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死亡11例,均为严重肝外伤.肝叶切除17例,死亡9例(53%),占总死亡的75%(9/12).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作为肝外伤急诊手术的主要指标,紧急手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控制出血,手术方式应遵循简单、有效的个体化原则.

    作者:周业江;易国平;梁建群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原发性肝癌生物治疗的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1],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肝癌,以东南沿海地区高发.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其具有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目前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均不佳.

    作者:杨永光;李明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当天开放滴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开放滴眼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88例(28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分为两组,每组144例(144眼);滴眼组术后立即在结膜囊涂典必殊眼药膏,纱布包眼,术后当天涂典必殊滴眼液开放滴眼,每小时1次,2、4、24h后接受检查.对照组术后结膜囊涂典必殊眼药膏,纱布包眼,24 h后接受检查.结果: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滴眼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反应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眼睑水肿、结膜水肿患者感受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开放滴眼是安全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梁晟崎;杨帆;翟建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老年骨科病人手术风险因素评估

    目的:研究与老年骨科病人手术后不良结果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住院的427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潜在性手术风险因素作为变量,术后死亡及各种手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死亡率为3.7%,13.3%的住院病人术后出现1种以上的并发症.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肾功能不全及神志状况的异常对术后死亡率有显著影响.心功能Ⅱ级以上、心律失常、ASA评估Ⅲ级以上、术前饮食状况的异常和手术级别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尽管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大部分恢复顺利,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133%)和术后死亡率(3.3%).术前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曾昭池;陈斌;陆国平;黄友华;温超轮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