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建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1例

叶梅;申会格

关键词: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术后, 慢性肾功能不全, 左侧肢体, 意识清楚, 瞳孔散大, 四肢肌力, 生命体征, 反射消失, 端侧吻合, 巴氏, 终末期, 头静脉, 手前臂, 桡动脉, 腱反射, 肌张力, 便失禁, 直径
摘要:患者男,50岁,因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于2006年10月25日入院.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面色灰暗,周身水肿,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入院后第2天在右手前臂桡侧腕横纹上3~5cm处将头静脉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术后当晚病员出现嗜睡、左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四肢肌力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 580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 580例(2 77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64.0%、89.0%、90.0%.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微、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对几种常见的并发症应注重预防及正确处理.

    作者:郑煜;张少斌;黄惠春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当天开放滴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开放滴眼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88例(28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分为两组,每组144例(144眼);滴眼组术后立即在结膜囊涂典必殊眼药膏,纱布包眼,术后当天涂典必殊滴眼液开放滴眼,每小时1次,2、4、24h后接受检查.对照组术后结膜囊涂典必殊眼药膏,纱布包眼,24 h后接受检查.结果: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滴眼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反应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眼睑水肿、结膜水肿患者感受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开放滴眼是安全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梁晟崎;杨帆;翟建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紫杉醇耐药人肺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活性

    目的:体外建立紫杉醇耐药人肺腺癌A549/TAX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逐步增加紫杉醇浓度结合低剂量持续诱导法,建立紫杉醇耐药人肺腺癌A549/TAX细胞系.MT T法描绘A549和A549/TAX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比较经紫杉醇诱导24 h后A549和A549/TAX细胞平均凋亡率的差异;检测紫杉醇对A549/TAX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耐药系数(RI)及A549/TAX细胞对其他5种化疗药物(顺铂、长春新碱、表阿霉素、足叶乙甙及吉西他滨)的交叉耐药谱;RT-PCR半定量分析A549/TAX细胞凋亡基因(bcl-2)及耐药基因(MDR1、LRP、GST-π)的mRNA表达.结果:A549/TAX细胞生长较亲本细胞快,S期细胞增多[(51.61±0.48)%],G1期减少[(37.26±0.23)%],经紫杉醇(150 μmol/L)诱导前后平均凋亡率差异与A549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A549/TAX细胞对紫杉醇、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及足叶乙甙的RI分别为21.3、12.91、5.88和4.79,而对顺铂(RI=1.06)和吉西他滨(RI=1.03)则无交叉耐药;A549/TAX细胞bcl-2、MDR1、LRP mRNA的表达均较亲本细胞显著增高(P<0.001),GST-πmRNA未见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紫杉醇耐药A549/TAX细胞系,该细胞抗药性能明显、稳定,推测其多药耐药性与bcl-2、MDR1和LRP高表达有关.

    作者:戴明;罗荣城;钟华成;梁卫江;陈晓华;刘辉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贲门癌、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启动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1562(C→T)与贲门癌、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PCR-RFLP方法检测170例贲门癌、胃癌患者和200例正常对照者MMP-9-1562(C→T)多态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贲门癌、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并分析吸烟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贲门癌、胃癌病例组和对照组MMP-9 C/C、C/T、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5.3%、22.4%、2.4%和77.5%、2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3 8,P>0.01).分层分析表明,吸烟者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1 1,P>0.01).结论:我国西北汉族人群MMP-9启动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1562(C→T)与贲门癌、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无明显关系.

    作者:张卫强;赵京;周勇安;陈连红;包国强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畸精症患者精浆中活性氧浓度检测

    目的:研究畸精症患者精浆中活性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按WHO方法对精液标本进行检测,标本分为对照组及畸精症组,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精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SOD浓度.结果:畸精症组H2O2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5.36±18.50)mmol/Lvs(40.15±10.23)mmol/L,P<0.05],MDA浓度高于对照组[(16.25±5.22)nmol/Lvs(9.54±vs.54)nmol/L,P<0.05)],SOD水平低于对照组[(28.87±11.34)NU/mLvs(35.08±10.55)NU/mL,P<0.05].结论:高畸形率引起的精浆高活性氧浓度可能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程学军;谢小萍;柯林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胃癌的外科治疗现状与问题

    自Billoth 1881年成功地开展第1例胃窦癌切除手术,至今已过去100多年,而外科治疗的地位并未曾改变,仍是有希望治愈胃癌唯一有效的方法,但从全球胃癌外科治疗情况看,效果远不尽人意.

    作者:万进;吴泽宇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上鼓室内陷袋的临床分型初探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的临床分型.方法:分析193例22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耳内镜检查及Tos分级、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伴随病变、治疗方法.结果:提出以下新的临床分型,Ⅰ型,单纯上鼓室室内陷袋,不伴其他中耳病变,占16.9%;Ⅱ型,上鼓室内陷袋伴随以中耳积液为特征的中耳炎及中耳炎后遗症,包括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膨胀不全、粘连性中耳炎,占64.3%.Ⅲ型,上鼓室内陷袋伴胆脂瘤形成,占18.8%.结论:我们提出的Ⅲ型临床分型能较充分反映病变的程度及相关伴随疾病,为指导诊治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区永康;郑亿庆;刘翔;陈穗俊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BioZ.com监测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BioZ.com,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围术期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9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ASA Ⅰ~Ⅱ级,连接BioZ.com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在麻醉前,麻醉后5、15 min,胎儿娩出前1 min,胎儿娩出后3 min,术毕时记录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量(TFC)、左室射血时间(LVET).结果:围术期各时点HR、TFC、LEVT无明显变化(P>0.05);麻醉后15 min SVR开始下降,术毕时仍显著低于麻醉前(P<0.01),SV、CO、CI在麻醉后15 min开始升高(P<0.05);MAP除在术毕时显著低于术前(P<0.01)外,其他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儿娩出前后相比,胎儿娩出后产妇的HR、MAP基本维持稳定,而SV、CO、CI明显升高,SVR则明显下降(P<0.05);SV、CO、CI与SVR呈负相关(P<0.01),MAP与SVR呈正相关(P<0.01).结论:应用BioZ.com监测剖宫产围术期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围术期的处理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中刚;庞红宇;池信锦;黑子清;黎尚荣;陈秉学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合理范围

    进展期胃癌指病变深度已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在我国所有胃癌中约占92%~95%[1-2],日本进展期胃癌约占40%~60%,欧洲约占80%~90%[3-4],因此,进展期胃癌一直是胃癌治疗和研究的重点.胃癌的治疗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化疗药物外渗1例护理

    药物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1-3].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或注射.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药物外渗后轻者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的溃疡,恢复期可因瘢痕挛缩致功能障碍,甚至手术截肢[4].为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更可能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作者:尹文秀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58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对58例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34例,胃溃疡穿孔24例.36例有并存病.5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修补34例,胃大部切除22例,胃癌根治术(R2式)1例,单纯修补加胃空肠吻合术1例.死亡6例.结论: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应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刘信堂;周满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与螺旋CT检查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与螺旋CT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对25例临床手术证实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喙锁关节间隙增宽18例,喙锁关节间隙变窄1例,肩锁间隙增宽17例,锁骨远端高于肩峰12例,锁骨上缘与肩峰外上缘自然弧线不连续18例,螺旋CT检查6例,均显示肩锁关节、喙锁关节间隙改变,2例显示锁骨骨膜撕裂,1例显示锁骨缘平片未显示的细小碎骨片,2例显示锁骨远端向后脱位.合并锁骨远端骨折4例(包括CT检查发现3例),肩峰骨折1例,肩胛骨上缘骨折1例.结论:肩锁关节脱位在标准X线平片及应力片上通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间隙的测量可得到较可靠的诊断,但由于临床诊断不明确、复合损伤拍摄的被动体位片需要观察锁骨上缘与肩峰外上缘自然弧线的连续性,若不连续高度提示肩锁关节脱位.多层螺旋CT检查特别是MPR,在肩锁关节脱位的诊断中观察锁骨远端向后脱位、骨膜撕裂及细小碎骨片有平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李从海;杨建林;兰军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胰肾联合移植手术3例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3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过程.结果:3例手术术程顺利,历时7~8 h,出血量均小于500 mL,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严格手术室内无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及正确脏器保存,对保证手术成功及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映霞;马育璇;罗桂元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再次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再次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护理干预要点.方法:对94例再次肾移植中的18例CMV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心理、糖尿病、排斥反应、用药、预防感染及自我护理指导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8例CMV肺炎患者治愈12例,死亡6例,死亡患者中有3例已发生肾功能衰竭,另3例为移植肾带功死亡.结论:CMV肺炎对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有重要影响,早期护理干预是预防再次肾移植术后CMV肺炎的关键.

    作者:陈雪霞;叶海丹;李向芝;苏翠玲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单侧鼻腔肿瘤12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鼻腔肿瘤误诊的原因,提高早期肿瘤诊断率.方法:对12例单侧鼻腔肿瘤误诊为鼻息肉、出血性息肉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误诊为鼻息肉9例,误诊为出血性息肉3例.误诊的鼻腔肿瘤中有内翻性乳头状瘤4例,腺样囊性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嗅神经母细胞瘤、脊索瘤、恶性淋巴瘤、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混合瘤各1例.结论:鼻腔肿瘤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在对鼻腔肿物进行诊断时,只有开阔思路,仔细查体,综合分析才能达到减少误诊或漏诊的目的.

    作者:冼德生;刘邦华;苏炳泽;周学军;黄继红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万汶和菲克雪浓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前预扩容的比较

    目的:观察万汶和菲克雪浓注射液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前进行预扩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3组(对照组、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每组各20例.麻醉前进行预扩容处理,对照组输入复方平衡盐注射液500 mL;万汶组输入6%万汶500 mL;菲克雪浓组输入菲克雪浓500 mL.扩容完成后患者取侧卧位经L2~L3间隙行CSEA.记录入室时、预扩容后、麻醉后患者的心率(HR)及收缩压(SBP)的变化,并观察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相比,麻醉后对照组HR升高,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无显著变化.扩容后对照组SBP无显著变化,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SBP显著升高.麻醉后对照组SBP显著降低,万汶组和菲克雪浓组SBP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除个别患者应用菲克雪浓后出现过敏反应外,万汶与菲克雪浓应用于腰麻硬膜外阻滞前预扩容的疗效显著好于平衡盐溶液,但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于代华;柴伟;姚立农;孙绪德;彭德民;蒯建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皮肤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并发症分析

    自1976年Radovan[1]首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来,扩张器在整形外科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修复瘢痕性秃发方面更具有其他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作者:姜向海;代秀珍;杨磊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确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静脉注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作者:温博贤;何杏勤;邓俭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87例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的方法.方法: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87例,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8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无血肿发生,下肢湿疹样皮炎均明显好转.8例下肢溃疡均愈合,色素沉着明显减退.皮肤点式切口瘢痕术后3个月后逐渐消失.随访24~48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操作简便、创伤小、切口小,恢复快,疗效明确.

    作者:何财富;鲁俊;张志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择期人工破膜配合徒手宫颈扩张在产程中的应用

    在强调提高围产质量的今天,如何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楚及手术率、降低新生儿并发症一直是产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人工破膜术在产科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多数学者主张在产妇宫口开大4~5cm时行人工破膜为宜[1],也有学者认为在产程进展缓慢时应考虑行人工破膜.

    作者:何敏;张惠丽;李雪琴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