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种复合镇痛药物用于患者自控全凭静脉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赵晖;杨永惠;姚立农;孙绪德;柴伟

关键词:镇痛, 病人控制, 芬太尼, 丁丙诺菲, 曲马多, 氟比洛芬酯微球
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比较几种镇痛药物在患者自控全凭静脉术后镇痛(PCIA)的作用.方法: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92例,ASA Ⅰ~Ⅱ级,年龄18~63岁,术后均于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92例患者均分为4组行PCIA术后镇痛,药液总量120 mL,背景量2.5 mL/h,一次按压量0.5 mL,间隔为15 min.各组采用的PCIA药物配伍方案为A组芬太尼1 mg+氟哌啶5 mg,B组丁丙诺菲1.8 mg+氟哌啶5 mg,C组曲马多50 mg+芬太尼0.8 mg+氟哌啶5 mg,D组芬太尼0.8 mg+氟哌啶5 mg,且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微球50 mg.采用双盲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各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PCIA术后24 h VAS评分与A组比较,B组差异无显著性;C组与D组在术后8、12、24 h差异有显著性;4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C组稍高于其他3组.结论:应用丁丙诺菲作为术后PCIA的药物,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和作用.如何发挥氟比洛芬酯微球在术后PCIA中的靶向镇痛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手术中应用康斯特保护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应用康斯特心肌保护液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冠脉搭桥及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术中灌注5~8 ℃康斯特液30~40 mL/kg.观察心脏自动复跳率、体外循环期间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停止体外循环后2 h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用量、术后当日心电图及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结果:开放升主动脉阻断后心脏自动复跳率48%(24/50).转流中动脉血pH<7.35者16例,剩余碱低于-3 mmol/L者43例,红细胞比积15%~28%(20.38±3.32)%.停止体外循环后2 h 39例(78%)应用多巴胺3~10 μg/(kg·min),12例(24%)应用肾上腺素0.006~0.06 μg/(kg·min).术后当日心电图除1例术中因右冠状动脉急性栓塞再次搭桥患者示ST段弓背抬高外其余患者均正常.12例(24%)因左心室功能不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2.72±29.81)h,ICU滞留时间(93.86±58.36)h.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应用康斯特液,单次灌注方法简便,心肌保护效果好.使用时注意监测血气电解质,出现紊乱及时处理,避免大量回收晶体液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叶晓青;黄小蝶;张莉莉;王辉;翟宇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1例

    患者男,31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伴胸闷气促半月于2006年5月20日人院.患者半年前因咳嗽、咳痰于我院就诊,受凉后明显,予以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咳嗽好转.此后未复查.半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并伴有咳嗽、咳痰,为黄色黏痰,带有血丝.人院时查体:T 37.3℃,一般情况可,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右上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腹无异常.

    作者:王慧红;林云;冯加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自控镇痛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OPCAB病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S组为舒芬太尼(1μg/mL)+氟哌利多(0.05μg/mL);F组为芬太尼(8μg/mL)+氟哌利多(0.05μg/mL).PCIA设定为输注速率为2 mL/h,单次自控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给药开始后,分别记录6、12、24、36和48 h 5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及血压、心率、呼吸幅度与频率等指标,并观察恶心、呕吐、低血压(低于基础值20%)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S组各时点VAS普遍低于F组,仅术后24 h和48 h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时段Ramsay镇静评分S组普遍高于F组,仅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S组恶心的例数较F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OPCAB后PCIA,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

    作者:周锦;张铁铮;张毅男;罗静;孙承函;刘晓江;王凤学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麻醉的比较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静脉复合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15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15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7μg/kg(F组)、舒芬太尼1μg/kg(S组)、咪唑安定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浓度维持0.5 μg/mL、泵入芬太尼7μg/(kg·h)(F组)、舒芬太尼1μg/(kg·h)(S组).监测SBP、HR、中心静脉压、持续心排血量(CCO)、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肺毛细血管嵌入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ex)及血气分析,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后5 min(T2)、劈胸骨时(T3)、切心包时(T4)、后降支或回旋支搭桥时(T5)、钢丝捆扎胸骨时(T6)各项数据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T3、T4、T5时SBP、HR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F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S组CCO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SVR波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F组血糖、乳酸在T5、T6时组间、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EPex在T3、T4、T6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OPCAB中,舒芬太尼较芬太尼作用强,与芬太尼相比,镇痛效应强度大于7:1;舒芬太尼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能力更强,循环更趋于稳定.

    作者:梁汉生;徐爽;杨占民;卢兰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二甘醇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甘醇(DEG)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1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 mL/kg,A、B、C组分别腹腔注射DEG 8 mL/kg,1次;4 mL/kg,12 h/次,2次;4 mL/kg,24h/次,2次.首次注射前和后1、4、8 d以及15 d测定大鼠血尿素氯(BUN)、肌酐(Cr)、CO2结合力(CO2CP),第15天处死所有大鼠.每次采血前收集24h尿液待测,收集死亡大鼠及第15天处死大鼠的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A组死亡3只,注射DEG后第1天血BUN、Cr、CO2CP比处理前都有明显改变(P<0.05,P<0.05,P<0.01).B、C组分别死亡2、1只,定量和定性分析均显示BUN、Cr和CO2CP改变较晚,且比A组轻.病理提示死亡大鼠均有显著的肾小管变性、坏死.肾功能异常的总发生率在A、B、C组间依次下降.结论:单次剂量越大或重复间隔时间越密,DEG中毒发生机会越大,有利于估计DEG中毒的病情和预后,指导治疗.

    作者:顾琳;黄明星;彭晓谋;高志良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准确性评价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装置以体重修正V1的Gepts参数时系统的准确性.方法:12例异丙酚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病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给药,ELISA检测桡动脉血药浓度,比较血药浓度实测值与预测值.结果:177个血标本的偏离度为4.0%,准确度为22.3%,分散度为-4.4%/h,摆动度为20.4%.结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装置采用体重修正的Gepts参数,系统的偏离度与分散度较小,能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适合国人应用.

    作者:肖彬;张兴安;陈宇珂;邵伟栋;吴群林;施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基于嵌入式系统核心技术的静脉麻醉控制系统的开发

    随着微电子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广泛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军事、医疗设备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设备升级改造通过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可更加智能化.以往静脉麻醉常采用分次静注或恒速滴注,血药浓度、麻醉深度很难控制,TIAC-Ⅰ型静脉麻醉控制仪[1]就是为了克服以上两种静脉麻醉方法的缺点,通过以控制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按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2-4].

    作者:陈宇珂;谢炽明;卢育华;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适应证的心血管病人,用150 mg环磷腺苷葡胺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分别作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率的变异.结果:用药前后对照比较心率及心率变异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期间无一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结论:环磷腺苷葡胺静脉滴注对心率变异无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朱雅琴;黄震华;徐济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黏着斑激酶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AK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5%、7%,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内膜癌组织中,低分化较高-中分化癌组织FAK的表达高,临床分期Ⅲ~Ⅳ期较Ⅰ~Ⅱ期表达高,有淋巴结转移的较无转移者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结论:FAK的异常表达是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原因,且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作者:罗雪莹;王占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不同途径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给予尿激酶500 U/(kg·h),肝素钠10 U/(kg·h),微量泵持续24 h,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8、12、16、20、24 h测定血浆DD值.24 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B、C组在给药后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 h达到高峰,24 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 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 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3组在治疗前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4、8、12、20、24 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 h后造影全部通畅,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有效率为58%,A组与B组或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抗凝、溶栓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作者: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老年人术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镇痛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胆囊切除、胆道切开取石手术的65岁以上、自愿实施镇痛治疗的老年患者为试验组(R组),镇痛液为0.125%罗哌卡因+0.000 3%芬太尼,共100 mL;选择同期同类手术未实施镇痛治疗的65岁以上、ASAⅡ~Ⅲ级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C组).R组镇痛治疗开始后每隔4 h专人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以及不良反应;同时点观察记录C组的各项指标.结果:R组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其VAS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呼吸、循环功能均无显著性改变;C组患者术后呼吸变浅增快,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且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术后8 h左右有明显的降低.结论:老年人腹部手术后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有利于老年人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黎笔熙;陈敏;冯露敏;黄蓉;陈利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静脉麻醉深度的控制策略

    静脉麻醉时所有药物均经静脉给予,血药浓度过低或过高常引起病人术中知晓或麻醉恢复延迟,静脉麻醉的深度监测、预测与控制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吴群林;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颅脑损伤所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头颅CT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相应的治疗.结果:外伤后即出现梗塞者14例,手术后出现者3例.左侧5例,右侧9例,双侧3例.1例保守治疗,2例放弃治疗,14例行大骨瓣减压术.6个月后有16例获得随访,按GOS预后评分标准判断,恢复良好1例(6.3%),中残4例(25.0%),重残4例(25.0%),植物生存2例(12.5%),死亡5例(31.3%).结论: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极差,早期行大骨瓣减压术可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小东;刘序斌;严拥军;聂永庚;黎景光;龚高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自发性气胸的胸腔镜手术治疗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是十分常见的胸部疾病,发病率达4~9/10万,其中约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1].我们2002年6至2003年9月行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84例效果良好,现就其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维;张临友;谭佩林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脊髓栓系综合征儿童术前肛门直肠动力学测定评估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测定的特点,其测定结果与大便失禁的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40例经CT及MRI证实患有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患儿,行肛门直肠测压,与30例正常儿童的测压结果相比较.测压内容包括直肠静止压、直肠敏感性、高压区压力大小、内括约肌松弛反射、松弛反射中压力下降程度与高压区的压力差、松弛反射恢复时间.大便失禁评分按Kellv's评分法.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较,40例脊髓栓系儿童中,38例儿童存在内括约肌松弛反射,2例患儿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无明显高压区,肛周呈松弛状态.38例患儿在直肠敏感性、压力下降程度、松弛反射恢复时间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在肛门直肠动力学测定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由于腰骶部神经受到牵拉,盆底肌、外括约肌、会阴部皮肤敏感性和肛直肠黏膜功能受损,反射下降程度较正常人低,由于神经传导速度延迟,以致反射恢复时间延长,故形成测压上的上述特点.对此类病人须尽早手术.

    作者:吴燕;鲍南;施诚仁;金惠明;孙莲萍;沈涤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 Bcl-2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中的变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3、6、12、24、48 h组.大鼠断头处死后,解剖取材,固定、包埋、切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再灌注1、3 h海马区未见凋亡细胞出现,6 h开始出现,24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Bcl-2阳性表达在前脑缺血再灌注1 h即出现,12 h达高峰,之后下降至低水平.结论:Bcl-2蛋白表达在海马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志鹏;黎红华;陈文军;武强;崔敏;严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0.2%布比卡因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骶丛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减轻或消除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病人于胎儿取出之前由于手术刺激盆腔脏器引起的疼痛不适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80例ASA Ⅰ~Ⅱ级足月产妇,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把针头斜面旋向骶尾方向,A组(实验组)给予0.2%布比卡因15 mL,B组(对照组)给予1.73%碳酸利多卡因5 mL,然后向头方向置硬外管4 cm.两组病人在平卧位观察6 min后给予1.73%碳酸利多卡因8~10 mL,6 min后开始手术.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了解骶丛阻滞效果、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术中及术后子宫收缩情况.结果:A、B两组骶丛阻滞效果满意率分别是95%和45%(P<0.01),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分别是12.5%和40.0%(P<0.05),子宫收缩满意率分别是95%和75%(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中,向骶尾方向注入相对大容量的0.2%布比卡因可获得满意骶丛阻滞效果,对产妇生命体征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子宫收缩影响小,是剖宫产病人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唐群杰;陆有明;叶伟标;陆立仁;黄广用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利多卡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女,58岁,农民,2006年12月29日,因右膝肿痛6个月加重20 d,查右膝肿胀穿刺液常规检查脓球(++),以右膝关节滑囊炎收入住院.

    作者:陈永茂;陈莉;沈朝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60例干眼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0.05%环孢素A滴眼液和人工泪液点眼,对照组仅用人工泪液点眼.连续用药1个月后评价疗效,并观察用药前后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较对照组减轻,SⅠt、BUT延长(P<0.01).结论:环孢素A滴眼液是治疗干眼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冯庆俊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尸体肾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35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ved graft function,DGF)是尸体肾移植中常见的一种临床过程[1],发生率高达10.0%~60.0%[2],主要表现为肾移植术后即无尿,或有尿后逐渐少尿和无尿,血肌酐不下降或反而升高.我中心自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289例,其中尸体肾移植235例,术后发生DGF者共35例,发生率为15%.我们回顾性总结了35例病例,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就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金辉;龚丽娜;段斌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