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0.2%布比卡因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骶丛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

唐群杰;陆有明;叶伟标;陆立仁;黄广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 麻醉, 硬膜外, 布比卡因, 骶丛阻滞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或消除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病人于胎儿取出之前由于手术刺激盆腔脏器引起的疼痛不适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80例ASA Ⅰ~Ⅱ级足月产妇,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把针头斜面旋向骶尾方向,A组(实验组)给予0.2%布比卡因15 mL,B组(对照组)给予1.73%碳酸利多卡因5 mL,然后向头方向置硬外管4 cm.两组病人在平卧位观察6 min后给予1.73%碳酸利多卡因8~10 mL,6 min后开始手术.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了解骶丛阻滞效果、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术中及术后子宫收缩情况.结果:A、B两组骶丛阻滞效果满意率分别是95%和45%(P<0.01),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分别是12.5%和40.0%(P<0.05),子宫收缩满意率分别是95%和75%(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中,向骶尾方向注入相对大容量的0.2%布比卡因可获得满意骶丛阻滞效果,对产妇生命体征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子宫收缩影响小,是剖宫产病人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移植术后胆漏的治疗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进行的82例原位肝移植中术后出现胆漏的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胆漏发生率为13%,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2±9.5)岁,胆漏发现时间(22±9.5)d.在11例发生胆漏的病人中,9例病人治疗有效,胆漏愈合,1例好转,1例死于严重感染导致的肝功能衰竭.结论: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肝移植术后胆漏病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作者:关晓东;贾英斌;李坚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输尿管结石928例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经验.方法: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间,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气压弹道腔内碎石(PL)]和开放手术(OS)治疗各种输尿管结石患者928例,并随访其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90例行ESWL,结石粉碎率92.8%,3个月后结石清除率为83.1%;PL 389例,379例结石一次性粉碎(97.4%);49例行OS,取石成功率为100%.结论:ESWL和OS可作输尿管结石首选治疗方法.OS可作为首选疗法失败后的补救方法.三种方法可互为补充.

    作者:杨智;魏鸿蔼;朱传明;于世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鼻内镜术中脑脊液鼻漏防治体会

    脑脊液鼻漏是鼻内镜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妥善处理,继发严重的颅内感染,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近年经治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经术中修补及术后积极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贺;汪静波;陈晓云;廖志苏;陈建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内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36例经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及鼻胆管引流术(ENBD)的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采取围手术期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手术配合及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ENBD的护理、营养支持和饮食指导等.结果:全组痊愈32例,死亡4例,治愈率89%,平均住院时间为22 d.结论:内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病程并提高了治愈率,同时围手术期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治疗的高成功率.

    作者:王西玲;冯金鸽;同欢庆;袁泼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自发性气胸的胸腔镜手术治疗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是十分常见的胸部疾病,发病率达4~9/10万,其中约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1].我们2002年6至2003年9月行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84例效果良好,现就其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维;张临友;谭佩林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静脉麻醉深度的控制策略

    静脉麻醉时所有药物均经静脉给予,血药浓度过低或过高常引起病人术中知晓或麻醉恢复延迟,静脉麻醉的深度监测、预测与控制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吴群林;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多层螺旋CT对肾移植前肾脏活体供体的评价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肾移植前肾脏活体供体的评价.方法:35例肾移植前供体肾脏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所获得图像重建后传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等技术对肾动、静脉血管进行多种方法重建,了解供体及肾脏血管解剖结构.结果:35例亲体肾移植供肾者,肾动脉显示81支.27例双肾均由单支动脉供血,5例一侧肾均见1支副肾动脉,2例一例肾见2支副肾动脉,1例双肾各见1支副肾动脉,2例一侧肾动脉狭窄,共发现肾囊肿7个,肾结石3枚.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可以基本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移植前亲者供体肾脏的血管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孙志强;李国雄;陈信坚;黄文才;曾晓华;金德勤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 Bcl-2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中的变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3、6、12、24、48 h组.大鼠断头处死后,解剖取材,固定、包埋、切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再灌注1、3 h海马区未见凋亡细胞出现,6 h开始出现,24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Bcl-2阳性表达在前脑缺血再灌注1 h即出现,12 h达高峰,之后下降至低水平.结论:Bcl-2蛋白表达在海马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志鹏;黎红华;陈文军;武强;崔敏;严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适应证的心血管病人,用150 mg环磷腺苷葡胺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分别作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率的变异.结果:用药前后对照比较心率及心率变异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期间无一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结论:环磷腺苷葡胺静脉滴注对心率变异无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朱雅琴;黄震华;徐济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准确性评价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装置以体重修正V1的Gepts参数时系统的准确性.方法:12例异丙酚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病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给药,ELISA检测桡动脉血药浓度,比较血药浓度实测值与预测值.结果:177个血标本的偏离度为4.0%,准确度为22.3%,分散度为-4.4%/h,摆动度为20.4%.结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装置采用体重修正的Gepts参数,系统的偏离度与分散度较小,能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适合国人应用.

    作者:肖彬;张兴安;陈宇珂;邵伟栋;吴群林;施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新生儿及婴幼儿磁共振检查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新生儿及婴幼儿在磁共振检查中的护理体会.方法:70例新生儿及婴幼儿行MRI检查,检查前进行MR知识的告知与准备,扫描前、中、后护理.结果:一次检查图像质量优良66例,基本符合要求2例,检查中醒后不能合作再次催眠检查成功2例.结论:MR室护士不仅要有全面的护理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影像学知识,医、护、患三方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检查的成功.

    作者:孙多成;阮燕斯;赵爱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v syndrome,CAIS)是男性假两性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性腺是睾丸,外阴呈女性表现,由于阴囊以外的男性性腺容易发生恶变,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995-2004年我院共收治6例CAIS患者,为了深化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作者:孙桂芳;王志学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自控镇痛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OPCAB病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S组为舒芬太尼(1μg/mL)+氟哌利多(0.05μg/mL);F组为芬太尼(8μg/mL)+氟哌利多(0.05μg/mL).PCIA设定为输注速率为2 mL/h,单次自控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给药开始后,分别记录6、12、24、36和48 h 5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及血压、心率、呼吸幅度与频率等指标,并观察恶心、呕吐、低血压(低于基础值20%)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S组各时点VAS普遍低于F组,仅术后24 h和48 h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时段Ramsay镇静评分S组普遍高于F组,仅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S组恶心的例数较F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OPCAB后PCIA,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

    作者:周锦;张铁铮;张毅男;罗静;孙承函;刘晓江;王凤学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脑膜炎致婴儿死亡1例

    患儿男,2岁,间断发热3 d,伴呕吐、昏迷、颅压增高,体温39℃,双侧瞳孔约5 μ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频率52次/min,节律齐,心率180次/min.

    作者:王珍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300例,先静脉推注芬太尼0.05 mg,接着静脉注射异丙酚至病人入睡,术中视病人需要和病人反应追加异丙酚.结果: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100%,无人流综合征发生.但仍存在着扩宫困难、呼吸抑制、呕吐、过敏等少数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病人工流产术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确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无痛人工流产方法.

    作者:高晓英;黄晓光;蔡昊;林佳莹;蔡静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尸体肾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35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ved graft function,DGF)是尸体肾移植中常见的一种临床过程[1],发生率高达10.0%~60.0%[2],主要表现为肾移植术后即无尿,或有尿后逐渐少尿和无尿,血肌酐不下降或反而升高.我中心自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289例,其中尸体肾移植235例,术后发生DGF者共35例,发生率为15%.我们回顾性总结了35例病例,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就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金辉;龚丽娜;段斌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超声刀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有脾切除指征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使用超声刀施行LS,术前使血小板计数提高达30×109/L以上,术中使用高流量的人工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g之间,术后常规应用止血.结果:15例均成功完成腔镜下切脾,手术平均时间为213min,住院时间平均为5 d,血小板术后1~3 d即上升至(87~228)×109/L.结论:应用超声刀进行LS是可行的,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刘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复方地芬诺酯中毒25例临床分析

    复方地芬诺酯(又名复方苯乙哌啶)是治疗急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用来治疗腹泻病,由于剂量使用不妥或保存不当造成小儿误服易出现中毒[1].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复方地芬诺酯中毒患儿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剖宫产术中见瘢痕子宫肌层裂开1例

    患者女,39岁,因停经39+4周,腹渐隆,要求剖宫产于2007年3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6月22日,停经30 d测尿HCG(+),诊断早孕,孕4个月余觉胎动,孕早期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无患病服药史,孕期无下腹痛及阴道流血、流水,产前检查无异常.患者现停经39+4周,因要求剖宫产入院.患者曾于2002年10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娩一足月男婴,术后恢复良好.2006年其子因车祸死亡.

    作者:程洁;王博;徐苑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因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vmal stem cells,BMSCs)是当前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种子细胞.国内外对骨折修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BMSCs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特性,通过向骨折部位注射,或通过组织工程方法将BMSCs引入损伤局部,这些研究均从各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了BMSCs在骨骼修复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者:陈伟;陈建梅;徐皓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