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囊腺肉瘤超声显像1例

张海鹰

关键词:精囊, 腺肉瘤, 回声不均, 血流, 彩色多普勒, 血管阻塞, 瘀血, 腿部, 患者, 腹腔脏器, 腹部彩超, 血常规, 下腹部, 强回声, 分叶状, 肿块, 增强, 血压, 显示, 体温
摘要:患者男,65岁.因跌倒,腿部肿胀,瘀血,疑有下脚血管阻塞,腹腔脏器是否有破裂而入院.查体:腿部肿胀,表皮瘀血,体温37℃,血压140/85 mmHg,尿、血常规未见异常,彩超示:患者下脚血管血流通畅,未见阻塞.在行腹部彩超时,发现左下腹部膀胱左外后方区可见一130 mm×100 mm的混合团块,内回声不均匀,强弱不等,呈分叶状,有低无回声区,有稍强回声区,边界欠规整.后方回声略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有少许点条状血流,周边环状血流不明显.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300例,先静脉推注芬太尼0.05 mg,接着静脉注射异丙酚至病人入睡,术中视病人需要和病人反应追加异丙酚.结果: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100%,无人流综合征发生.但仍存在着扩宫困难、呼吸抑制、呕吐、过敏等少数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病人工流产术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确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无痛人工流产方法.

    作者:高晓英;黄晓光;蔡昊;林佳莹;蔡静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适应证的心血管病人,用150 mg环磷腺苷葡胺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分别作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率的变异.结果:用药前后对照比较心率及心率变异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期间无一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结论:环磷腺苷葡胺静脉滴注对心率变异无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朱雅琴;黄震华;徐济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内镜辅助下的慢性中耳炎一期完壁式鼓室成形术

    目的:探讨耳内镜在一期完壁式鼓室成形术中的作用.方法:对采用耳内镜技术结合显微镜行一期完壁式鼓室成形术的39例(39耳)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39例(39耳)中耳炎患者中37耳一期愈合,2耳出现鼓膜小穿孔并溢液,经保守治疗治愈,听力提高10~25 dB.结论:耳内镜辅助下一期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等优点,可弥补传统完壁式乳突根治一期鼓室成形术的不足.

    作者:李卫红;关山越;李金奇;何植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辅助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54~77岁,平均64.9岁.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分型,C1型2例,C2型13例,C3型6例.结果: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39个月.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5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结论:对经关节面骨折且有明显关节面移位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简单、经济、有效.

    作者:杨朝华;赵汝平;郭海欧;温世锋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胰腺癌外科治疗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我科行手术治疗并获病理诊断的47例胰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运用B超(47例)、CT(35例)、MRI(15例)可分别于术前诊断43、30、14例病例,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和8个月.结论:综合运用影像检查有利于较早诊断胰腺癌,积极行手术切除肿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作者:尤振兵;黄加胜;祁付珍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感染创面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常合并有肌肉、肌腱、血管、神经、骨与关节等深部组织损伤,是创伤外科常见的复杂损伤之一,撕脱软组织继发坏死率较高,晚期创面修复较困难,严重者可影响患肢功能恢复,造成后遗畸形.我科应用自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感染创面18例,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小青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切开复位与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

    目的:分析并评价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2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行手术切开解剖式复位,应用微型钛板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张口度及咬合关系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咬合恢复良好,下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切开复位与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效果确切.

    作者:文民;程超;邱美芳;金树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静脉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兴趣逐渐增加,它以单片微机辅助输注系统按药代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控制麻醉深度,能使麻醉维持和镇静更加容易调整.这种静脉麻醉给药的方法和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并非所有的药物均适用于静脉麻醉控制技术,要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根据药理学特性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作者: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肩、髋关节复位术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和单纯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行肩关节或髋关节手法复位的病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纯异丙酚静注1.8~2.5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B组:采用静推1~1.5 μg/kg瑞芬太尼后,静注异丙酚1.5~2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观察SpO2、HR、MAP变化,异丙酚总用量和体动.结果:A组异丙酚总用量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术中循环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具有肌松好、苏醒较快、镇痛效果满意等优点,是较好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陈利民;张燕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2例(5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晚期青光眼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术后用药、主要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的护理.结果:术后6~12个月56眼眼压控制在≤2.8 kPa(21 mmHg)内,术后视力提高且稳定,并发症轻而少.结论:小梁切除术后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可提高晚期青光眼病人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黄和煦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32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E组)和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组),每组各16例.GE组于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10 mL,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5 μg/mL.分别监测和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及插管后3 min(t4)时的MAP及HR,记录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部位浓度.结果:GE组MAP、HR较G组稳定,t1时GE组MAP下降明显,t2时两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t3时G组MAP和HR有明显升高,而GE组较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E组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明显比G组短,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也明显比G组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病人全麻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能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作者:过伟;胡毅平;吴硕雄;刘林汉;顾正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异位心脏移植的大动物模型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异位心脏移植的大动物模型,以供心脏移植进行药物研究、抗排斥反应等相关研究应用.方法:6对杂种犬,其中6只供体,6只受体.将供心取出后,保留肺动脉全长至左右肺动脉分支和升主动脉,结扎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将左或右肺动脉(选长度合适者)与髂外静脉和主动脉或其分支无名动脉与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排出心腔及各血管内气体,开放阻断钳,恢复心脏供.血结果:6只犬心中5只自动复跳,1只10瓦秒电击1次后复苏,均为窦性心律,其中2只因吻合口出血在术后4 h内停跳,2只在术后第2、3天停跳,1只活到第5天,1只活到第7天.病理检查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表现为淋巴细胞聚集、心肌纤维断裂、空泡变化等.存活时间越久,排斥反应越重.结论:该模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可用于免疫反应的观察,抗排斥治疗的效果以及各种药物的研究.

    作者:姬尚义;季军;刘希伶;王小雷;杨晓涵;张艳辉;姜禹慧;刘志红;杨建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基于嵌入式系统核心技术的静脉麻醉控制系统的开发

    随着微电子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广泛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军事、医疗设备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设备升级改造通过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可更加智能化.以往静脉麻醉常采用分次静注或恒速滴注,血药浓度、麻醉深度很难控制,TIAC-Ⅰ型静脉麻醉控制仪[1]就是为了克服以上两种静脉麻醉方法的缺点,通过以控制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按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2-4].

    作者:陈宇珂;谢炽明;卢育华;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多层螺旋CT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及三维重组技术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X线平片或临床检查怀疑或确诊跟骨骨折的106例病人,对其中97例患者118足跟骨关节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组观察,由4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不同重建层厚及三维重组图像进行分析,在Sanders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外科治疗的需要,对跟骨骨折进行CT三维分型.结果:(1)4组医师应用0.625 mm层厚共显示骨折线221条;1.25、2.5、5.0 mm层厚图像骨折线显示率分别为98.6%(218/221)、70.1%(155/221)、53.8%(119/221).(2)轴位薄层(层厚1.25 mm)骨折线栓出率98.6%(218/221),MPR骨折线检出率100%(221/221),MIP骨折线检出率84.2%(186/221),VR骨折线检出率88.2%(195/221).(3)118足跟骨关节外骨折21足;关节内骨折97足,Sanders Ⅰ型17足,Ⅱ型29足,Ⅲ型36足,Ⅳ型15足.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对跟骨骨折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价值,三维重组对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汪军峰;梁筱燕;李欠云;樊树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手足多汗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手足多汗症行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7年3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微型胸腔镜行胸部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足多汗症52例.手术在双腔插管全麻下进行,5 mm微型胸腔镜直视下应用2 mm抓钳和2 mm电凝钩切除第2、3肋间胸交感神经节,术中监测双侧手掌皮温.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双手立即干燥、红润,术后10、30 min双侧手掌的皮温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手术时间平均27min,住院时间平均3.8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9年,偶见有躯干代偿性多汗,手足掌干燥感但症状轻微,患者无心理负担.结论:微型胸腔镜行胸部交感神经切断术安全可行,是治疗手足多汗症微创有效的方法.

    作者:陆光生;陈小伍;戎祯祥;剧永乐;伍锦浩;朱达坚;张才铭;耿岩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鼻内镜术中脑脊液鼻漏防治体会

    脑脊液鼻漏是鼻内镜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妥善处理,继发严重的颅内感染,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近年经治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经术中修补及术后积极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贺;汪静波;陈晓云;廖志苏;陈建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出血的诊治体会

    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伴有血尿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并发膀胱出血致膀胱内大量积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对此类患者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否则将会失去抢救患者生命的机会.现将我院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诊冶的10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强;徐根强;孙刚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检查对跟腱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纵向和横向扫查和动态探测.结果:21例均经手术证实,术中所见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超声能直接显示跟腱的结构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能辅助提高对跟腱断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志杰;王海;高伟阳;杨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多层螺旋CT对肾移植前肾脏活体供体的评价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肾移植前肾脏活体供体的评价.方法:35例肾移植前供体肾脏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所获得图像重建后传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等技术对肾动、静脉血管进行多种方法重建,了解供体及肾脏血管解剖结构.结果:35例亲体肾移植供肾者,肾动脉显示81支.27例双肾均由单支动脉供血,5例一侧肾均见1支副肾动脉,2例一例肾见2支副肾动脉,1例双肾各见1支副肾动脉,2例一侧肾动脉狭窄,共发现肾囊肿7个,肾结石3枚.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可以基本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移植前亲者供体肾脏的血管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孙志强;李国雄;陈信坚;黄文才;曾晓华;金德勤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不同途径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给予尿激酶500 U/(kg·h),肝素钠10 U/(kg·h),微量泵持续24 h,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8、12、16、20、24 h测定血浆DD值.24 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B、C组在给药后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 h达到高峰,24 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 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 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3组在治疗前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4、8、12、20、24 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 h后造影全部通畅,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有效率为58%,A组与B组或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抗凝、溶栓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作者: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