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高晓英;黄晓光;蔡昊;林佳莹;蔡静杏

关键词:流产, 人工, 麻醉, 静脉, 二异丙酚
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300例,先静脉推注芬太尼0.05 mg,接着静脉注射异丙酚至病人入睡,术中视病人需要和病人反应追加异丙酚.结果: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100%,无人流综合征发生.但仍存在着扩宫困难、呼吸抑制、呕吐、过敏等少数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病人工流产术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确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无痛人工流产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及婴幼儿磁共振检查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新生儿及婴幼儿在磁共振检查中的护理体会.方法:70例新生儿及婴幼儿行MRI检查,检查前进行MR知识的告知与准备,扫描前、中、后护理.结果:一次检查图像质量优良66例,基本符合要求2例,检查中醒后不能合作再次催眠检查成功2例.结论:MR室护士不仅要有全面的护理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影像学知识,医、护、患三方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检查的成功.

    作者:孙多成;阮燕斯;赵爱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复方地芬诺酯中毒25例临床分析

    复方地芬诺酯(又名复方苯乙哌啶)是治疗急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用来治疗腹泻病,由于剂量使用不妥或保存不当造成小儿误服易出现中毒[1].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复方地芬诺酯中毒患儿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脑膜炎致婴儿死亡1例

    患儿男,2岁,间断发热3 d,伴呕吐、昏迷、颅压增高,体温39℃,双侧瞳孔约5 μ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频率52次/min,节律齐,心率180次/min.

    作者:王珍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间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中较难治疗的关节骨折之一[1].近年来多数学者趋向于早期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积极的关节功能锻炼.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晓兵;陶正刚;莫文海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阴道助产掌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介绍阴道助产掌及其操作并评估其在阴道助产中的作用.方法:设计阴道助产掌,并对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期间应用阴道助产掌分娩的30例,与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应用出口产钳助产的50例、胎头吸引助产的26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阴道助产掌与自然分娩及其他阴道助产方法对母儿损伤的情况.结果:阴道助产掌组产后24 h出血量及软产道损伤例数较出口产钳组显著减少(均P<0.05),而与胎头吸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阴道助产掌组的新生儿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出口产钳组及胎头吸引组(P<0.05).结论:阴道助产掌助产母儿并发症少、安全,可作为除产钳术、胎头吸引术外的另一阴道助产技术选择.

    作者:刘慧姝;陈敦金;张红霞;郑峥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闭式引流负压吸引在闭合性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及交通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创伤的发生日益增多,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70%以上,其中闭合性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20%左右,闭合性皮肤脱套伤较易漏诊或延期诊断,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皮肤坏死、液化、感染、骨髓炎,甚至导致截肢,严重影响伤肢的愈合和功能康复.我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皮肤脱套伤30例,均予以应用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脱套皮下积液,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富;马毅;洪正华;陈海啸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诊治体会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危急重症,处理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我科2002年10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2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松;蒋家骏;王洪兵;李强;姜福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6例,实验组30例),3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91%利多卡因+0.17%布比卡因22 mL.对照1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对照2组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5 mL,再行颈深丛神经阻滞7 mL.通过对患者行线性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请手术医师评估阻滞效果,以及监测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评估,实验组的麻醉效果满意,优于两组对照组.结论: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牟虹;王光辉;殷雁斌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 Bcl-2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中的变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3、6、12、24、48 h组.大鼠断头处死后,解剖取材,固定、包埋、切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再灌注1、3 h海马区未见凋亡细胞出现,6 h开始出现,24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Bcl-2阳性表达在前脑缺血再灌注1 h即出现,12 h达高峰,之后下降至低水平.结论:Bcl-2蛋白表达在海马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志鹏;黎红华;陈文军;武强;崔敏;严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围手术期及恶性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含有19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2 000,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影响机体代谢.

    作者:彭艳斌;李汉贤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使用床边巡视卡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设置床边巡视卡,以观察病情变化为指导的临床路径在外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175例围手术期病人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根据病人个体情况,按我院近年来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设计和使用床边巡视卡,并通过督促检查,持续改进.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病人满意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使用床边巡视卡的临床护理路径遵循了循证医学理念,也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整体化、个性化的服务宗旨,并促进护士的主动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品质.

    作者:李正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32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E组)和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组),每组各16例.GE组于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10 mL,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5 μg/mL.分别监测和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及插管后3 min(t4)时的MAP及HR,记录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部位浓度.结果:GE组MAP、HR较G组稳定,t1时GE组MAP下降明显,t2时两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t3时G组MAP和HR有明显升高,而GE组较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E组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明显比G组短,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也明显比G组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病人全麻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能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作者:过伟;胡毅平;吴硕雄;刘林汉;顾正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金双歧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58例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是一组以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为主诉的症候群[1].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感受各异,长期便秘可导致消化不良、痔疮、肛裂以及大肠癌等.引起功能性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肠运动功能障碍为其重要病因[2].近年来,笔者将金双歧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应用于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桂云;高燕;王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基于嵌入式系统核心技术的静脉麻醉控制系统的开发

    随着微电子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广泛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军事、医疗设备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设备升级改造通过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可更加智能化.以往静脉麻醉常采用分次静注或恒速滴注,血药浓度、麻醉深度很难控制,TIAC-Ⅰ型静脉麻醉控制仪[1]就是为了克服以上两种静脉麻醉方法的缺点,通过以控制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按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2-4].

    作者:陈宇珂;谢炽明;卢育华;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生物学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42例

    目的:观察单臂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技术或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小切口行骨折复位有限内固定或透视下闭合复位,再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结果:4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解除外固定器时间平均4.5个月.结论: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技术或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骨折愈合快,无骨不连,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查庆林;张鸿程;李朝晖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检查对跟腱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纵向和横向扫查和动态探测.结果:21例均经手术证实,术中所见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超声能直接显示跟腱的结构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能辅助提高对跟腱断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志杰;王海;高伟阳;杨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120例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患者行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20例患者按常规方法行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两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作为观察对象.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切口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马俊如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切开复位与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

    目的:分析并评价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2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行手术切开解剖式复位,应用微型钛板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张口度及咬合关系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咬合恢复良好,下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切开复位与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效果确切.

    作者:文民;程超;邱美芳;金树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小儿胃镜检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小儿胃镜检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观察异丙酚诱导下胃镜检查治疗的150例患儿的置镜反应,操作前及操作后1、5、10、15 min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上消化道蠕动程度、胃镜操作时间,并记录患儿异丙酚诱导后入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坐起时间.结果:3例患儿异丙酚诱导后1 min出现SpO2<90%,经鼻导管给氧后30 min恢复至98%,其余患儿均诱导后1~2 min心率、呼吸、血压、SpO2较诱导前降低(P<0.05),4~5 min后恢复正常,无需处理.93例3岁以上患儿中有2例(2.2%)术后出现眩晕.行走不稳,持续20~30 min后消失,卧床休息20~30 min眩晕可减轻.所有病例中有8例(5.3%)患儿胃镜检查后12~24 h出现全身皮肤潮红、低热,考虑为阿托品化反应,嘱多饮水后48 h内消失.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小儿胃镜检查治疗时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副作用小,常规处理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许增华;李香莲;刘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2例(5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晚期青光眼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术后用药、主要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的护理.结果:术后6~12个月56眼眼压控制在≤2.8 kPa(21 mmHg)内,术后视力提高且稳定,并发症轻而少.结论:小梁切除术后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可提高晚期青光眼病人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黄和煦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