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120例

马俊如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 小切口, 经腹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患者行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20例患者按常规方法行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两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作为观察对象.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切口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消癖口服液系列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消癖口服液系列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照方法,将16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消癖口服液1号至6号口服,对照组采用乳核散结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108例患者,有效98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治疗54例患者,有效41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75.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癖口服液系列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洪宋贞;蔡芳英;朱华宇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60例疗效观察

    澳能皮肤膏是0.05%卤米松乳膏(halometasone cream)的商品名,是目前强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之一,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增生、止痒、起效快等特点,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等.我科从2003年采用澳能皮肤膏治疗皮炎湿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钟灵;李红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利多卡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女,58岁,农民,2006年12月29日,因右膝肿痛6个月加重20 d,查右膝肿胀穿刺液常规检查脓球(++),以右膝关节滑囊炎收入住院.

    作者:陈永茂;陈莉;沈朝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检查对跟腱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纵向和横向扫查和动态探测.结果:21例均经手术证实,术中所见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超声能直接显示跟腱的结构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能辅助提高对跟腱断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志杰;王海;高伟阳;杨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再次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1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187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自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187例病人接受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18例,心脏不停跳69例.其中二尖瓣置换165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双瓣膜和三瓣膜置换13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4.2%),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围术期的心功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

    作者:裴家强;肖颖彬;王学锋;陈林;钟前进;陈柏成;郝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 Bcl-2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中的变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3、6、12、24、48 h组.大鼠断头处死后,解剖取材,固定、包埋、切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再灌注1、3 h海马区未见凋亡细胞出现,6 h开始出现,24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Bcl-2阳性表达在前脑缺血再灌注1 h即出现,12 h达高峰,之后下降至低水平.结论:Bcl-2蛋白表达在海马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志鹏;黎红华;陈文军;武强;崔敏;严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直回切除对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直回切除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并监测术后记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用韦氏记忆量表对13例切除直回患者、11例保留直回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记忆功能的测试.结果:3个月时切除直回组、保留直回组与对照组相比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及记忆商(MQ)均明显降低,10个月后保留直回组与对照组相比记忆功能无明显差异,而切除直回组的短时记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结论:直回切除对短时记忆有明显影响,10个月后短时记忆仍存在障碍.

    作者:王正锋;陈劲草;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超声刀联合高频电刀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刀与高频电刀联合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术中采用超声刀联合高频电刀,B组术中完全使用超声刀.比较两组行LC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87例均完成胆囊切除术.其中A组有3例、B组有2例因为胆囊周围广泛较致密粘连且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而中转开腹;A组术中出血量为(8.16±1.85)mL,B组为(7.67±1.62)mL;A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25±1.18)d,B组为(230±132)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手术时间为(38.13±4.35)min,B组为(32.52±3.27)min;A组术中胆囊破裂4例,B组12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B两组均无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切割精确,凝血功能强,组织损伤小,术中视野清楚.如果术中合理联合应用高频电刀,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胆囊术中破裂率,而并不增加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代明盛;吴志明;娄建平;董文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麻醉的比较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静脉复合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15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15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7μg/kg(F组)、舒芬太尼1μg/kg(S组)、咪唑安定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浓度维持0.5 μg/mL、泵入芬太尼7μg/(kg·h)(F组)、舒芬太尼1μg/(kg·h)(S组).监测SBP、HR、中心静脉压、持续心排血量(CCO)、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肺毛细血管嵌入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ex)及血气分析,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后5 min(T2)、劈胸骨时(T3)、切心包时(T4)、后降支或回旋支搭桥时(T5)、钢丝捆扎胸骨时(T6)各项数据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T3、T4、T5时SBP、HR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F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S组CCO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SVR波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F组血糖、乳酸在T5、T6时组间、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EPex在T3、T4、T6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OPCAB中,舒芬太尼较芬太尼作用强,与芬太尼相比,镇痛效应强度大于7:1;舒芬太尼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能力更强,循环更趋于稳定.

    作者:梁汉生;徐爽;杨占民;卢兰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及其鉴定

    目的: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神经干细胞,建立能稳定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系,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提供材料.方法:(1)分离SD大鼠胎鼠的间脑,加入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克隆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离的神经干细胞.(2)用BDNF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并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外源性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1)分离培养出了大量具有不断增殖能力、表达神经巢蛋白的神经干细胞,并能经过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2)60%~70%的神经干细胞感染BDNF基因重组腺病毒,Western-blot及RT-PCR实验显示BDNF大量表达.结论: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能长期稳定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系.

    作者:冯力;王峻;曾亮;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感染创面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常合并有肌肉、肌腱、血管、神经、骨与关节等深部组织损伤,是创伤外科常见的复杂损伤之一,撕脱软组织继发坏死率较高,晚期创面修复较困难,严重者可影响患肢功能恢复,造成后遗畸形.我科应用自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感染创面18例,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小青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再入院病人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再入院病人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开展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480例中术后再入院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480例前列腺电切术后再入院24例,占4.6%.其中术后血尿导致尿潴留12例,均在膀胱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前尿道狭窄4例,定期尿道扩张治愈.术后并发膀胱结石3例,行经尿道膀胱结石气压弹道碎石术;膀胱颈挛缩2例,再次行电切术;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1例,给予药物治疗后缓解;术后并发晚期前列腺癌1例,给予去势手术+氟他胺+局部放疗治疗.结论:术后继发性出血,前尿道狭窄,继发性膀胱结石,膀胱颈挛缩是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治疗上根据相应的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青松;李建明;马建国;朱长云;季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60例干眼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0.05%环孢素A滴眼液和人工泪液点眼,对照组仅用人工泪液点眼.连续用药1个月后评价疗效,并观察用药前后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较对照组减轻,SⅠt、BUT延长(P<0.01).结论:环孢素A滴眼液是治疗干眼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冯庆俊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辅助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54~77岁,平均64.9岁.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分型,C1型2例,C2型13例,C3型6例.结果: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39个月.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5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结论:对经关节面骨折且有明显关节面移位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简单、经济、有效.

    作者:杨朝华;赵汝平;郭海欧;温世锋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细胞芯片法测定健康体检人群全血中CD4细胞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细胞芯片法在测定健康体检人群全血中CD4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细胞芯片法和经典的流式细胞法,对健康体检人群全血样品中的CD4细胞进行绝对计数.结果:细胞芯片法和流式细胞法所测定的健康体检人群的CD4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的9.85±192.80)/μL和(663.47±199.20)/μL;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0.95,平均检测误差为8个细胞/μL(P<0.001).CD4淋巴细胞计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结论:本细胞芯片法可准确地对健康体检人群全血中的CD4淋巴细胞进行计数测定,并具有无需借助专用仪器、试剂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特点.

    作者:周志英;金洁美;陈莉;马令宪;刘艳梅;曹波;余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静脉麻醉深度的控制策略

    静脉麻醉时所有药物均经静脉给予,血药浓度过低或过高常引起病人术中知晓或麻醉恢复延迟,静脉麻醉的深度监测、预测与控制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吴群林;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先天性肠闭锁盲袋神经肌肉接头分布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接头在先天性肠闭锁近端肠管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先天性肠闭锁近端肠管突触导素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进行检测.结果:先天性肠闭锁盲袋肠壁突触导素染色阳性突触显著减少,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染色阳性纤维增加.结论:先天性肠闭锁盲袋肠壁的神经肌肉接头分布可能是导致先天性肠闭锁术后合并近端肠管运动障碍的原因之一.

    作者:余世耀;杜勇;施诚仁;王捍平;沈涤华;奚政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输尿管结石928例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经验.方法: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间,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气压弹道腔内碎石(PL)]和开放手术(OS)治疗各种输尿管结石患者928例,并随访其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90例行ESWL,结石粉碎率92.8%,3个月后结石清除率为83.1%;PL 389例,379例结石一次性粉碎(97.4%);49例行OS,取石成功率为100%.结论:ESWL和OS可作输尿管结石首选治疗方法.OS可作为首选疗法失败后的补救方法.三种方法可互为补充.

    作者:杨智;魏鸿蔼;朱传明;于世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肩、髋关节复位术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和单纯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行肩关节或髋关节手法复位的病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纯异丙酚静注1.8~2.5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B组:采用静推1~1.5 μg/kg瑞芬太尼后,静注异丙酚1.5~2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观察SpO2、HR、MAP变化,异丙酚总用量和体动.结果:A组异丙酚总用量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术中循环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具有肌松好、苏醒较快、镇痛效果满意等优点,是较好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陈利民;张燕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因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vmal stem cells,BMSCs)是当前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种子细胞.国内外对骨折修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BMSCs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特性,通过向骨折部位注射,或通过组织工程方法将BMSCs引入损伤局部,这些研究均从各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了BMSCs在骨骼修复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者:陈伟;陈建梅;徐皓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