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云;高燕;王伟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能和患者术后疼痛及呼吸恢复的影响.方法:24例成年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n=12)和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组(PS组,n=12),PR组瑞芬太尼诱导时靶浓度4 ng/mL,术中维持靶浓度调节范围为2~6 ng/mL,预期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吗啡0.075 mg/kg.PS组舒芬太尼诱导时靶浓度0.5 ng/mL,术中调节范围为0.2~1 ng/mL,手术结束前30 min为0.2 ng/mL.异丙酚初始靶浓度2μg/mL,逐渐增加靶浓度值直至意识消失,手术结束后停药.观察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麻醉恢复及术后2 h患者疼痛及镇静评分.结果: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降低(P<0.05),PS组睁眼时患者自主呼吸的ET-CO2值明显高于PR组(P<0.01),停药至患者自主呼吸ET-CO2降至45 mmHg以下的时间也明显长于PR组(P<0.01),术毕60、90、120 min视觉模拟(VAS)评分PS组优于PR组(P<0.05或P<0.01).结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术毕靶浓度0.2 ng/mL时的术后止痛效果优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术毕前30 min静注吗啡0.075 mg/kg,但该靶浓度的舒芬太尼仍可引起CO2蓄积.
作者:赵高峰;潘飞鹏;秦凯;招伟贤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适应证的心血管病人,用150 mg环磷腺苷葡胺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分别作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率的变异.结果:用药前后对照比较心率及心率变异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期间无一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结论:环磷腺苷葡胺静脉滴注对心率变异无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朱雅琴;黄震华;徐济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初步观察比较几种镇痛药物在患者自控全凭静脉术后镇痛(PCIA)的作用.方法: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92例,ASA Ⅰ~Ⅱ级,年龄18~63岁,术后均于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92例患者均分为4组行PCIA术后镇痛,药液总量120 mL,背景量2.5 mL/h,一次按压量0.5 mL,间隔为15 min.各组采用的PCIA药物配伍方案为A组芬太尼1 mg+氟哌啶5 mg,B组丁丙诺菲1.8 mg+氟哌啶5 mg,C组曲马多50 mg+芬太尼0.8 mg+氟哌啶5 mg,D组芬太尼0.8 mg+氟哌啶5 mg,且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微球50 mg.采用双盲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各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PCIA术后24 h VAS评分与A组比较,B组差异无显著性;C组与D组在术后8、12、24 h差异有显著性;4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C组稍高于其他3组.结论:应用丁丙诺菲作为术后PCIA的药物,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和作用.如何发挥氟比洛芬酯微球在术后PCIA中的靶向镇痛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
作者:赵晖;杨永惠;姚立农;孙绪德;柴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78例患者用腹腔镜技术完成手术,保肛率100%,手术时间(162.45±54.74)min,术中出血量(88.24±72.21)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11±0.55)d,术后使用止痛剂11.5%(9/78).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具有保肛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陈景繁;朱慧如;刘远文;陈彪;易新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超声刀与高频电刀联合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术中采用超声刀联合高频电刀,B组术中完全使用超声刀.比较两组行LC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87例均完成胆囊切除术.其中A组有3例、B组有2例因为胆囊周围广泛较致密粘连且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而中转开腹;A组术中出血量为(8.16±1.85)mL,B组为(7.67±1.62)mL;A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25±1.18)d,B组为(230±132)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手术时间为(38.13±4.35)min,B组为(32.52±3.27)min;A组术中胆囊破裂4例,B组12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B两组均无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切割精确,凝血功能强,组织损伤小,术中视野清楚.如果术中合理联合应用高频电刀,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胆囊术中破裂率,而并不增加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代明盛;吴志明;娄建平;董文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总结187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自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187例病人接受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18例,心脏不停跳69例.其中二尖瓣置换165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双瓣膜和三瓣膜置换13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4.2%),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围术期的心功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
作者:裴家强;肖颖彬;王学锋;陈林;钟前进;陈柏成;郝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属α疱疹病毒科,原发感染生殖器及口面部黏膜上皮组织,引起眼角膜炎、致死性脑炎、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1],有Ⅰ型(HSV-1)和Ⅱ型(HSV-2)两个血清型.HSV易传播,嗜神经潜伏,可因多种非特异应激激活,导致症状复发.HSV的潜伏性是有效治疗和彻底清除该病毒的大障碍.目前,所有能抑制HSV增殖的药物均通过对病毒编码的DNA多聚酶选择性磷酸化而起作用,但在病毒潜伏阶段,这些基因并不大量表达,因此常规药物对于潜伏感染的病毒无任何作用[2].
作者:赵举峰;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和单纯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行肩关节或髋关节手法复位的病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纯异丙酚静注1.8~2.5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B组:采用静推1~1.5 μg/kg瑞芬太尼后,静注异丙酚1.5~2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观察SpO2、HR、MAP变化,异丙酚总用量和体动.结果:A组异丙酚总用量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术中循环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具有肌松好、苏醒较快、镇痛效果满意等优点,是较好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陈利民;张燕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肱骨髁间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中较难治疗的关节骨折之一[1].近年来多数学者趋向于早期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积极的关节功能锻炼.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晓兵;陶正刚;莫文海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脑脊液鼻漏是鼻内镜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妥善处理,继发严重的颅内感染,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近年经治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经术中修补及术后积极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贺;汪静波;陈晓云;廖志苏;陈建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有脾切除指征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使用超声刀施行LS,术前使血小板计数提高达30×109/L以上,术中使用高流量的人工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g之间,术后常规应用止血.结果:15例均成功完成腔镜下切脾,手术平均时间为213min,住院时间平均为5 d,血小板术后1~3 d即上升至(87~228)×109/L.结论:应用超声刀进行LS是可行的,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刘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小儿胃镜检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观察异丙酚诱导下胃镜检查治疗的150例患儿的置镜反应,操作前及操作后1、5、10、15 min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上消化道蠕动程度、胃镜操作时间,并记录患儿异丙酚诱导后入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坐起时间.结果:3例患儿异丙酚诱导后1 min出现SpO2<90%,经鼻导管给氧后30 min恢复至98%,其余患儿均诱导后1~2 min心率、呼吸、血压、SpO2较诱导前降低(P<0.05),4~5 min后恢复正常,无需处理.93例3岁以上患儿中有2例(2.2%)术后出现眩晕.行走不稳,持续20~30 min后消失,卧床休息20~30 min眩晕可减轻.所有病例中有8例(5.3%)患儿胃镜检查后12~24 h出现全身皮肤潮红、低热,考虑为阿托品化反应,嘱多饮水后48 h内消失.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小儿胃镜检查治疗时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副作用小,常规处理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许增华;李香莲;刘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胆囊切除、胆道切开取石手术的65岁以上、自愿实施镇痛治疗的老年患者为试验组(R组),镇痛液为0.125%罗哌卡因+0.000 3%芬太尼,共100 mL;选择同期同类手术未实施镇痛治疗的65岁以上、ASAⅡ~Ⅲ级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C组).R组镇痛治疗开始后每隔4 h专人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以及不良反应;同时点观察记录C组的各项指标.结果:R组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其VAS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呼吸、循环功能均无显著性改变;C组患者术后呼吸变浅增快,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且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术后8 h左右有明显的降低.结论:老年人腹部手术后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有利于老年人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黎笔熙;陈敏;冯露敏;黄蓉;陈利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复方地芬诺酯(又名复方苯乙哌啶)是治疗急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用来治疗腹泻病,由于剂量使用不妥或保存不当造成小儿误服易出现中毒[1].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复方地芬诺酯中毒患儿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危急重症,处理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我科2002年10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2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松;蒋家骏;王洪兵;李强;姜福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直回切除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并监测术后记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用韦氏记忆量表对13例切除直回患者、11例保留直回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记忆功能的测试.结果:3个月时切除直回组、保留直回组与对照组相比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及记忆商(MQ)均明显降低,10个月后保留直回组与对照组相比记忆功能无明显差异,而切除直回组的短时记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结论:直回切除对短时记忆有明显影响,10个月后短时记忆仍存在障碍.
作者:王正锋;陈劲草;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方法:将46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分为两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舒芬太尼(PS组,n=23)0.4~0.8 μg/L或瑞芬太尼(PR组,n=23)2~4 μg/L后,逐步升高异丙酚靶浓度至3~4 mg/L,视术中情况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平稳,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PS组输注异丙酚后SBP、DBP、HR下降(P<0.05);PR组病人SBP、DBP均降低(P<0.05),HR降低明显(P<0.01).气管插管、切皮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2 h PS组病人平稳.PR组躁动发生率为13%.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舒芬太尼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恢复平稳.
作者:肖彬;张兴安;徐波;邵伟栋;施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测定的特点,其测定结果与大便失禁的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40例经CT及MRI证实患有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患儿,行肛门直肠测压,与30例正常儿童的测压结果相比较.测压内容包括直肠静止压、直肠敏感性、高压区压力大小、内括约肌松弛反射、松弛反射中压力下降程度与高压区的压力差、松弛反射恢复时间.大便失禁评分按Kellv's评分法.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较,40例脊髓栓系儿童中,38例儿童存在内括约肌松弛反射,2例患儿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无明显高压区,肛周呈松弛状态.38例患儿在直肠敏感性、压力下降程度、松弛反射恢复时间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在肛门直肠动力学测定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由于腰骶部神经受到牵拉,盆底肌、外括约肌、会阴部皮肤敏感性和肛直肠黏膜功能受损,反射下降程度较正常人低,由于神经传导速度延迟,以致反射恢复时间延长,故形成测压上的上述特点.对此类病人须尽早手术.
作者:吴燕;鲍南;施诚仁;金惠明;孙莲萍;沈涤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百草枯是近几年国内流行的除草剂.百草枯对人有很强的毒性,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1-3].国内所有报道都为口服中毒,中毒后病死率极高.我院于2006年7月23-27日收治10例吸入百草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琼;荣冬靖;常艳萍;陈波;邱敏;周玉芬;梅家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老年人常因脑萎缩,易发生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为治疗硬膜下积液的常用手术.回顾性总结我科近5年来手术的21例患者,在传统钻孔引流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
作者:隋强波;宁同波;苘辉斌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