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松;蒋家骏;王洪兵;李强;姜福金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ved graft function,DGF)是尸体肾移植中常见的一种临床过程[1],发生率高达10.0%~60.0%[2],主要表现为肾移植术后即无尿,或有尿后逐渐少尿和无尿,血肌酐不下降或反而升高.我中心自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289例,其中尸体肾移植235例,术后发生DGF者共35例,发生率为15%.我们回顾性总结了35例病例,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就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金辉;龚丽娜;段斌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患者行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20例患者按常规方法行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两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作为观察对象.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切口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马俊如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复方地芬诺酯(又名复方苯乙哌啶)是治疗急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用来治疗腹泻病,由于剂量使用不妥或保存不当造成小儿误服易出现中毒[1].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复方地芬诺酯中毒患儿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78例患者用腹腔镜技术完成手术,保肛率100%,手术时间(162.45±54.74)min,术中出血量(88.24±72.21)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11±0.55)d,术后使用止痛剂11.5%(9/78).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具有保肛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陈景繁;朱慧如;刘远文;陈彪;易新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1],病灶多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剖宫产率逐年增加,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屡见不鲜,因此其预防及治疗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现将我院5年来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艳;董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Tolosa-Hunt综合征(Tolosa-Hunt syndrome,THS),是一种原因尚不很清楚的少见的具有临床特殊表现的疾病.因海绵窦和蝶骨嵴的硬脑膜有非特异性炎症肉芽组织,并延伸至眶上裂,引起眼眶疼痛并出现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1支功能障碍[1-3].笔者近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小鹏;张静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是一组以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为主诉的症候群[1].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感受各异,长期便秘可导致消化不良、痔疮、肛裂以及大肠癌等.引起功能性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肠运动功能障碍为其重要病因[2].近年来,笔者将金双歧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应用于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桂云;高燕;王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联合脾脏切除术后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4年1月收住我科手术治疗的45例胃上部癌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其分成切脾组和保脾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率进行随访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脾脏切除不能提高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吕银祥;周建炜;洪堂灿;章宏欣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中的变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3、6、12、24、48 h组.大鼠断头处死后,解剖取材,固定、包埋、切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再灌注1、3 h海马区未见凋亡细胞出现,6 h开始出现,24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Bcl-2阳性表达在前脑缺血再灌注1 h即出现,12 h达高峰,之后下降至低水平.结论:Bcl-2蛋白表达在海马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志鹏;黎红华;陈文军;武强;崔敏;严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患者女,58岁,农民,2006年12月29日,因右膝肿痛6个月加重20 d,查右膝肿胀穿刺液常规检查脓球(++),以右膝关节滑囊炎收入住院.
作者:陈永茂;陈莉;沈朝东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静脉复合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15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15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7μg/kg(F组)、舒芬太尼1μg/kg(S组)、咪唑安定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浓度维持0.5 μg/mL、泵入芬太尼7μg/(kg·h)(F组)、舒芬太尼1μg/(kg·h)(S组).监测SBP、HR、中心静脉压、持续心排血量(CCO)、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肺毛细血管嵌入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ex)及血气分析,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后5 min(T2)、劈胸骨时(T3)、切心包时(T4)、后降支或回旋支搭桥时(T5)、钢丝捆扎胸骨时(T6)各项数据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T3、T4、T5时SBP、HR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F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S组CCO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SVR波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F组血糖、乳酸在T5、T6时组间、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EPex在T3、T4、T6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OPCAB中,舒芬太尼较芬太尼作用强,与芬太尼相比,镇痛效应强度大于7:1;舒芬太尼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能力更强,循环更趋于稳定.
作者:梁汉生;徐爽;杨占民;卢兰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给予尿激酶500 U/(kg·h),肝素钠10 U/(kg·h),微量泵持续24 h,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8、12、16、20、24 h测定血浆DD值.24 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B、C组在给药后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 h达到高峰,24 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 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 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3组在治疗前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4、8、12、20、24 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 h后造影全部通畅,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有效率为58%,A组与B组或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抗凝、溶栓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作者: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老年人常因脑萎缩,易发生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为治疗硬膜下积液的常用手术.回顾性总结我科近5年来手术的21例患者,在传统钻孔引流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
作者:隋强波;宁同波;苘辉斌 刊期: 2007年第20期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及交通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创伤的发生日益增多,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70%以上,其中闭合性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20%左右,闭合性皮肤脱套伤较易漏诊或延期诊断,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皮肤坏死、液化、感染、骨髓炎,甚至导致截肢,严重影响伤肢的愈合和功能康复.我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皮肤脱套伤30例,均予以应用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脱套皮下积液,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富;马毅;洪正华;陈海啸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肝损伤在腹部各脏器损伤中极为常见,仅次于脾,且因其出血量多及胆汁溢漏、致严重休克或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等,处理较困难,死亡率高[1].以往采用纱布垫填塞止血,并发症多,曾报道为50%,有膈下或肝周感染、胆漏或再出血等[2].本院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肝挫裂伤患者135例,其中54例采用膈包式缝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正财;郑敏;叶兵 刊期: 2007年第20期
静脉麻醉适用于所有能够静脉开放的病人,不需要专用的麻醉药挥发器,要求在整个过程中病人无意识、不动、无大的生理干扰、苏醒迅速、副作用小,但目前尚不能完全达到这些要求.近一个世纪静脉麻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随着新的短效、强效静脉麻醉药物的出现以及控制水平的提高,静脉麻醉越来越为广大麻醉医师所接受.
作者:张兴安;施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辅助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54~77岁,平均64.9岁.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分型,C1型2例,C2型13例,C3型6例.结果: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39个月.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5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结论:对经关节面骨折且有明显关节面移位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简单、经济、有效.
作者:杨朝华;赵汝平;郭海欧;温世锋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进行的82例原位肝移植中术后出现胆漏的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胆漏发生率为13%,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2±9.5)岁,胆漏发现时间(22±9.5)d.在11例发生胆漏的病人中,9例病人治疗有效,胆漏愈合,1例好转,1例死于严重感染导致的肝功能衰竭.结论: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肝移植术后胆漏病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作者:关晓东;贾英斌;李坚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神经干细胞,建立能稳定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系,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提供材料.方法:(1)分离SD大鼠胎鼠的间脑,加入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克隆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离的神经干细胞.(2)用BDNF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并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外源性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1)分离培养出了大量具有不断增殖能力、表达神经巢蛋白的神经干细胞,并能经过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2)60%~70%的神经干细胞感染BDNF基因重组腺病毒,Western-blot及RT-PCR实验显示BDNF大量表达.结论: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能长期稳定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系.
作者:冯力;王峻;曾亮;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v syndrome,CAIS)是男性假两性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性腺是睾丸,外阴呈女性表现,由于阴囊以外的男性性腺容易发生恶变,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995-2004年我院共收治6例CAIS患者,为了深化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作者:孙桂芳;王志学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