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因素

陈伟;陈建梅;徐皓

关键词:内源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定向迁移, 骨折修复, stem cells, 种子细胞, 骨骼修复, 工程方法, 分化特性, 成骨细胞, 位注射, 组织, 证明, 应用, 损伤, 局部, 国内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vmal stem cells,BMSCs)是当前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种子细胞.国内外对骨折修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BMSCs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特性,通过向骨折部位注射,或通过组织工程方法将BMSCs引入损伤局部,这些研究均从各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了BMSCs在骨骼修复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闭式引流负压吸引在闭合性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及交通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创伤的发生日益增多,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70%以上,其中闭合性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20%左右,闭合性皮肤脱套伤较易漏诊或延期诊断,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皮肤坏死、液化、感染、骨髓炎,甚至导致截肢,严重影响伤肢的愈合和功能康复.我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皮肤脱套伤30例,均予以应用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脱套皮下积液,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富;马毅;洪正华;陈海啸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四种复合镇痛药物用于患者自控全凭静脉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初步观察比较几种镇痛药物在患者自控全凭静脉术后镇痛(PCIA)的作用.方法: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92例,ASA Ⅰ~Ⅱ级,年龄18~63岁,术后均于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92例患者均分为4组行PCIA术后镇痛,药液总量120 mL,背景量2.5 mL/h,一次按压量0.5 mL,间隔为15 min.各组采用的PCIA药物配伍方案为A组芬太尼1 mg+氟哌啶5 mg,B组丁丙诺菲1.8 mg+氟哌啶5 mg,C组曲马多50 mg+芬太尼0.8 mg+氟哌啶5 mg,D组芬太尼0.8 mg+氟哌啶5 mg,且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微球50 mg.采用双盲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各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PCIA术后24 h VAS评分与A组比较,B组差异无显著性;C组与D组在术后8、12、24 h差异有显著性;4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C组稍高于其他3组.结论:应用丁丙诺菲作为术后PCIA的药物,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和作用.如何发挥氟比洛芬酯微球在术后PCIA中的靶向镇痛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

    作者:赵晖;杨永惠;姚立农;孙绪德;柴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鼻内镜术中脑脊液鼻漏防治体会

    脑脊液鼻漏是鼻内镜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妥善处理,继发严重的颅内感染,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近年经治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经术中修补及术后积极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贺;汪静波;陈晓云;廖志苏;陈建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检查对跟腱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纵向和横向扫查和动态探测.结果:21例均经手术证实,术中所见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超声能直接显示跟腱的结构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能辅助提高对跟腱断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志杰;王海;高伟阳;杨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复方地芬诺酯中毒25例临床分析

    复方地芬诺酯(又名复方苯乙哌啶)是治疗急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用来治疗腹泻病,由于剂量使用不妥或保存不当造成小儿误服易出现中毒[1].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复方地芬诺酯中毒患儿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能和患者术后疼痛及呼吸恢复的影响.方法:24例成年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n=12)和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组(PS组,n=12),PR组瑞芬太尼诱导时靶浓度4 ng/mL,术中维持靶浓度调节范围为2~6 ng/mL,预期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吗啡0.075 mg/kg.PS组舒芬太尼诱导时靶浓度0.5 ng/mL,术中调节范围为0.2~1 ng/mL,手术结束前30 min为0.2 ng/mL.异丙酚初始靶浓度2μg/mL,逐渐增加靶浓度值直至意识消失,手术结束后停药.观察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麻醉恢复及术后2 h患者疼痛及镇静评分.结果: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降低(P<0.05),PS组睁眼时患者自主呼吸的ET-CO2值明显高于PR组(P<0.01),停药至患者自主呼吸ET-CO2降至45 mmHg以下的时间也明显长于PR组(P<0.01),术毕60、90、120 min视觉模拟(VAS)评分PS组优于PR组(P<0.05或P<0.01).结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术毕靶浓度0.2 ng/mL时的术后止痛效果优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术毕前30 min静注吗啡0.075 mg/kg,但该靶浓度的舒芬太尼仍可引起CO2蓄积.

    作者:赵高峰;潘飞鹏;秦凯;招伟贤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疗效.方法:38例患者经影像学和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3岁.所有患者行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结果:内支架置入21例23个,其中2例患者左右胆管各置入支架1个,11例置入支架同时行外引流或内外引流,4例外引流患者经介入化疗后再次置入支架成功.17例为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均明显好转,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其中胆道感染1例,一过性胆道出血2例,一过性胆汁外渗1例,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PTCD术和内支架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王书祥;王立富;孙陵;吕朋华;耿素萍;黄文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638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妇科检查、细胞学、阴道镜及活检初步诊断为各种宫颈疾病的门诊患者638例采用环形电刀行宫颈环切术或宫颈锥切术,包括各种慢性宫颈炎、宫颈赘生物、宫颈湿疣、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等.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人反应及随访术后修复情况.结果: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成功率为96.6%,平均手术时间为5.1 min,平均出血量6.3 mL,无继发性出血和感染发生.3个月后宫颈修复光滑,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结论: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操作简单、安全、治愈率高,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对早期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宗玉;白帆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金双歧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58例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是一组以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为主诉的症候群[1].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感受各异,长期便秘可导致消化不良、痔疮、肛裂以及大肠癌等.引起功能性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肠运动功能障碍为其重要病因[2].近年来,笔者将金双歧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应用于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桂云;高燕;王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胰腺癌外科治疗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我科行手术治疗并获病理诊断的47例胰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运用B超(47例)、CT(35例)、MRI(15例)可分别于术前诊断43、30、14例病例,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和8个月.结论:综合运用影像检查有利于较早诊断胰腺癌,积极行手术切除肿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作者:尤振兵;黄加胜;祁付珍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32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E组)和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组),每组各16例.GE组于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10 mL,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5 μg/mL.分别监测和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及插管后3 min(t4)时的MAP及HR,记录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部位浓度.结果:GE组MAP、HR较G组稳定,t1时GE组MAP下降明显,t2时两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t3时G组MAP和HR有明显升高,而GE组较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E组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明显比G组短,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也明显比G组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病人全麻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能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作者:过伟;胡毅平;吴硕雄;刘林汉;顾正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静脉麻醉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与处理

    TIAC-Ⅰ型静脉麻醉控制系统[1]由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市亿福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是针对麻醉室和手术室内麻醉药品静脉给药而设计的,包括恒速输注给药和靶控输注(TCI)模式.在TCI[2-4]过程中,为了达到和维持预定的目标浓度,输入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等参数后,单片机将控制输注装置按国人静脉麻醉药代学参数给药[1,5-7].

    作者:陈宇珂;谢炽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环磷腺苷葡胺在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疗效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期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喘憋明显,易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1],治疗困难.我科自2006年9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其中40例加用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兆敏;杨泽凯;邹永蓉;王成林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喉上神经阻滞在减轻清醒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中的作用

    近年来,对喉结高位、颈项短粗、颈部肿块、气管移位,行气管内麻醉的特殊病例,选择了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为减轻喉镜暴露和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笔者采用喉上神经阻滞下气管插管术,减轻了心血管反应,效果良好,现回顾总结如下.

    作者:金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自发性气胸的胸腔镜手术治疗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是十分常见的胸部疾病,发病率达4~9/10万,其中约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1].我们2002年6至2003年9月行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84例效果良好,现就其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维;张临友;谭佩林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适应证的心血管病人,用150 mg环磷腺苷葡胺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分别作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率的变异.结果:用药前后对照比较心率及心率变异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期间无一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结论:环磷腺苷葡胺静脉滴注对心率变异无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朱雅琴;黄震华;徐济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手足多汗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手足多汗症行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7年3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微型胸腔镜行胸部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足多汗症52例.手术在双腔插管全麻下进行,5 mm微型胸腔镜直视下应用2 mm抓钳和2 mm电凝钩切除第2、3肋间胸交感神经节,术中监测双侧手掌皮温.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双手立即干燥、红润,术后10、30 min双侧手掌的皮温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手术时间平均27min,住院时间平均3.8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9年,偶见有躯干代偿性多汗,手足掌干燥感但症状轻微,患者无心理负担.结论:微型胸腔镜行胸部交感神经切断术安全可行,是治疗手足多汗症微创有效的方法.

    作者:陆光生;陈小伍;戎祯祥;剧永乐;伍锦浩;朱达坚;张才铭;耿岩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黏着斑激酶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AK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5%、7%,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内膜癌组织中,低分化较高-中分化癌组织FAK的表达高,临床分期Ⅲ~Ⅳ期较Ⅰ~Ⅱ期表达高,有淋巴结转移的较无转移者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结论:FAK的异常表达是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原因,且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作者:罗雪莹;王占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腹腔镜治疗高龄胆结石10 020例围手术期护理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深受高龄患者的欢迎,我院腹腔镜治疗中心1996年2月至2005年12月成功实施LC 45 000余例,其中高龄患者10 020例,占LC的1/4,其中70岁以上1 580例,60岁以上8 440例.针对高龄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多、病史长、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我科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晶;袁静;谢春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二甘醇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甘醇(DEG)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1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 mL/kg,A、B、C组分别腹腔注射DEG 8 mL/kg,1次;4 mL/kg,12 h/次,2次;4 mL/kg,24h/次,2次.首次注射前和后1、4、8 d以及15 d测定大鼠血尿素氯(BUN)、肌酐(Cr)、CO2结合力(CO2CP),第15天处死所有大鼠.每次采血前收集24h尿液待测,收集死亡大鼠及第15天处死大鼠的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A组死亡3只,注射DEG后第1天血BUN、Cr、CO2CP比处理前都有明显改变(P<0.05,P<0.05,P<0.01).B、C组分别死亡2、1只,定量和定性分析均显示BUN、Cr和CO2CP改变较晚,且比A组轻.病理提示死亡大鼠均有显著的肾小管变性、坏死.肾功能异常的总发生率在A、B、C组间依次下降.结论:单次剂量越大或重复间隔时间越密,DEG中毒发生机会越大,有利于估计DEG中毒的病情和预后,指导治疗.

    作者:顾琳;黄明星;彭晓谋;高志良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