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不同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比较

谢海辉;陈淼

关键词:静脉切开术, 锁骨下静脉, 三中点入路, 锁骨下入路
摘要:目的:比较三中点法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ASAⅡ~Ⅲ择期大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三中点法入路组;Ⅱ组30例,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高于Ⅱ组的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Ⅰ组为100%,Ⅱ组为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为3%,Ⅱ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但三中点入路法明显优于锁骨下入路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经口行儿童腺样体切除术20例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鼾症、鼻窦炎的主要病因.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应用及手术器械的发展,鼻内镜手术不再局限于鼻腔、鼻窦的手术,正向鼻窦周围扩大其手术治疗范围.应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肥大腺样体的手术,也逐渐取代传统的刮除手术[1-3].我科自2005年起,完成应用鼻内镜直视下经口应用电动切割系统行腺样体切除术,共2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建国;孔介庭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氯普鲁卡因对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硬膜外应用氯普鲁卡因后对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剖宫产病人5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以3%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麻药,对照组以2%利多卡因作为局麻药,记录术后1、2、4、8、12、24 h病人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需要增加应用其他镇痛药物的病例,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个时点的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需应用其他镇痛药的病例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普鲁卡因能降低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应用氯普鲁卡因的剖宫产病人术后不宜做硬膜外吗啡镇痛.

    作者:黄新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AGML)、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index,UI)和胃液pH值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应激性溃疡组(S组),氯胺酮预处理组(K1、K2、K3组),每组8只.采用冷水浸束缚应激方法制作AGML模型,于应激6 h后检测胃液pH水平、大体及光镜下胃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改变和UI.结果:氯胺酮预处理组与S组比较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但胃液pH值未有明显变化.结论:氯胺酮对大鼠AGML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等因素有关.

    作者:丁冬;屠伟峰;李成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锁骨上多点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研究

    目的: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良方法,评价规模化开展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自愿接受臂丛麻醉,无麻醉禁忌证的上肢手术病人586例,全部采用锁骨上多点扇形注药法,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分级,气胸、锁骨下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起效时间(5.06±0.65)min;麻醉后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达Ⅰ级528例,占90.1%;Ⅱ级58例,占9.9%;Ⅲ级0例;Ⅳ级0例.其中18例(3.1%)尺神经阻滞不全,30例(5.1%)肌皮神经阻滞不全,10例(1.7%)上臂内侧神经阻滞不全.气胸发生率为0,刺破锁骨下动脉的发生率为2.6%(15例),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结论: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一种可行的锁骨上臂丛麻醉改良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李锴;邱锦文;郭碧霞;唐世斌;王翼;邓孔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托吡酯对慢性癫痫幼鼠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幼鼠慢性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组和TPM不同剂量治疗组先行戊四氮腹腔注射制造幼鼠慢性癫痫模型,再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TPM 20、40、80 mg/(kg·d)灌胃;阴性对照组则先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幼鼠行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海马区病理改变.结果:(1)阴性对照组幼鼠无惊厥发作;TPM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幼鼠惊厥发作次数少、程度轻.(2)TPM治疗组幼鼠血清NSE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且TPM剂量越高,血清NSE值越低.(3)阴性对照组幼鼠海马区未见神经元死亡;TPM治疗组幼鼠海马坏死神经元细胞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且TPM剂量越高,坏死神经元细胞数越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TPM对幼鼠慢性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TPM 80 mg/(kg·d)保护作用强.

    作者:王萍;任榕娜;蔡淑英;陈新民;叶礼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异感出现情况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部及上臂、肘及前臂、腕及手部等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12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为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同时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以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颈外静脉内缘穿刺入路法,具有定位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

    作者:谢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裂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 259例,全部为局麻经皮后外侧入路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患者,男772例,女487例,年龄17~88岁,平均39.8岁.结果:随访6~71个月,平均44.4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1 d.临床结果以MacNab标准评定,优542例(43.1%),良625例(49.6%),可14例(1.1%),差78例(6.2%),成功率(优+良)92.7%.并发症73例:一过性感觉减退49例(3.9%),一过性感觉麻木13例(1.0%),一过性肌力降低11例(0.9%).差的病例全部作了翻修手术.结论: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可以采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微创的方法有效治疗.

    作者:杨波;金大地;LEE Sang-ho;王吉兴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已碱干预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与熏香烟复合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分成正常对照组(Ⅰ组)、COPD疾病模型对照组(Ⅱ组)、COPD疾病模型(气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Ⅲ组)、COPD疾病模型(阴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Ⅳ)、COPD疾病模型(血瘀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Ⅴ组),测定大鼠肺组织支气管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Ⅰ组TGF-β1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呈弱阳性表达(+);Ⅱ组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Ⅲ、Ⅳ、Ⅴ组TGF-β1在上述部位表达强度介于Ⅰ组和Ⅱ组之间.Ⅱ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457±0.047,高于Ⅰ组的0.213±0.034,有显著差异(P<0.05).Ⅲ、Ⅳ、Ⅴ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250±0.019、0.270±0.028、0.242±0.034,低于Ⅱ组(P<0.01),Ⅲ、Ⅳ、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粉防己碱能减缓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减少支气管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能抑制COPD的气道重塑形成.

    作者:周玉皆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局部麻醉下经皮摘除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后外侧入路椎间盘镜下经皮摘除,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患者俯卧位,棘突旁开10~15 cm做一个0.7 cm纵行皮肤切口.C臂X线机引导下,从Kambin氏三角穿刺椎间盘置入导丝.工作套管逐级扩张,显露极外侧的椎间盘组织,在椎间盘镜下予以摘除.结果: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7.6岁.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平均术中出血5 mL.平均住院3 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个月~3年.治疗前Oswestry为(58±19)分,治疗后为(12±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手术方法入路简单,局部麻醉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能达到优良的手术效果,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较好术式.

    作者: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朱守荣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并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机械通气组在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地限制血清IL-6水平的升高,改善预后.

    作者:刘伯毅;罗杰;郑翔;陈黎;黄云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芦荟大黄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A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AE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549细胞周期分布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549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变化.结果:A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时间-效应依赖关系.随着AE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的G0/G1期比率逐渐上升,而G2/M期比率逐渐下降;同时A549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均上调.结论:AE能通过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曹奇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应用展望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到颈交感神经及其附近组织,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性阻滞.既往认为SGB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在知道SGB对神经痛疗效显著[1],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2].在日本,每天至少有2万~3万人进行SGB治疗,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

    作者:陆建华;施冲;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0月至2005年12月间我科共收治358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其中121例(33.8%)发生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对其中8例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120 mmo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均因车祸或高处坠落致伤,7例为颈脊髓损伤,1例为胸髓损伤,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 A级),2例合并有轻度闭合型颅脑损伤.平均出现低钠血症时间为伤后(5.7±1.8)d,低血清钠浓度为(111.6±4.0)mmol/L,出现低钠高峰时间为伤后(8.1±2.0)d,低钠持续时间(20.9±5.9)d.8例均给予深静脉插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6例经限水、补钠等治疗后低钠血症纠正,2例低钠血症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合并有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易并发低钠血症,由于其症状隐匿,常不被重视,一旦出现重度低钠血症,治疗非常棘手,死亡率高.

    作者:朱志刚;金大地;陈建庭;江建明;王吉兴;瞿东滨;鲁凯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6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急诊手术,4例常规手术,术后4例行全脑放疗,2例联合化疗.结果:显微镜下全切2例,2例颅鼻沟通瘤颅内病灶全切,部分切除2例.随访4~18个月,死亡1例,3例无病情进展生存,2例病情进展生存.结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但对治疗较敏感的肿瘤.

    作者:李天栋;白红民;王卓才;杨帅;王国良;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蜘蛛毒液溅入眼部致角膜炎1例

    患者男,49岁,主诉左眼8 h前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内毒液溅入眼部后自觉刺痛、眼胀、畏光、视物不清.该患者8 h前在清除蜘蛛网时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液溅入左眼内,当即觉左眼剧烈刺痛、眼胀、畏光、流泪、视物不清,自行用清水冲洗左眼后,仍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0.5,左眼睑肿胀、皮肤潮红,左眼睑、球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角膜上皮雾状混浊,并见少许泡样改变,内皮皱褶,前房内见灰白絮状渗出,瞳孔2.5 mm×2.5 mm,直接对光反射略迟钝,眼后节视不清.

    作者:苏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生物敷料A在治疗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敷料A在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中小面积幼儿烫伤患者按创面处理方式分组,23例为实验组,外用生物敷料A,20例为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银油纱,观察两组病人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创面感染及愈合时间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温高峰低、退热时间短,白细胞异常时间短,创面感染少,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少,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创面疼痛轻,换药时患儿哭吵少.结论:生物敷料A是治疗中小面积幼儿烫伤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沈莉青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膜联蛋白-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1(annexin-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annexin-1和bFGF的表达,分析annexin-1、bF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级及不同病理组织间的关系.结果:在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annexin-1的表达率分别为29.8%、31.8%、100%;bFGF的表达率分别为65.7%、36.4%、30.0%.二种标记物在3组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nexin-1在正常膀胱上皮呈强阳性表达,而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病变中,均显示为表达明显下降.bFGF的表达与annexin-1相反.联合检测annexin-1、bFGF有望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判定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赵宪龙;包守芳;姬永忠;文心;杨立显;张正聪;周行贵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咪唑安定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咪唑安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结肠镜检查患者70例,分为两组,R组单次给予咪唑安定0.04 mg/kg后,雷米芬太尼以效应室靶浓度2.0 ng/mL给药.P组单纯丙泊酚以效应室靶浓度3.0 μg/mL给药.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插镜至回盲部时间、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检查后患者满意度.患者给药前、停止给药后10 min进行数字符号匹配试验(DSST)评分.结果:P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较R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并无显著性.R组患者停止给药后10 min的DSST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1).两组患者检查后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能有效地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静镇痛,且与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相比其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患者麻醉停止后认知功能恢复更快,但是在术后恢复期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值得关注.

    作者:倪育飞;连庆泉;陈奕;何红利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持续性枕后位1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母儿并发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8例持续性枕后位孕产妇(枕后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枕前位分娩的128例作为对照组(枕前位组),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枕后位组胎头下降延缓、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P<0.01),产钳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0.05),而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枕前位组(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早诊断与处理潜在问题并选择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俞斌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时点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时点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5例,年龄34~59岁,分为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组(PR组)、氟比洛芬酯术后注射组(PO组)和对照组(CO组),每组15例.手术开始前30 min PR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PO组不注药,CO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时PR组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PO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O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分别在术后不同时点进行痛觉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次需求镇痛药距术毕的时间,术后24h内使用镇痛药次数,以及出现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及异常出血等.结果:首次需求镇痛药时间PR、PO组均较CO组延迟(P<0.01).24h内镇痛药使用次数PR组少于PO组和CO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PR组24 h内评分低于PO、CO组,而PO组4 h内评分低于CO组(P<0.01).Ramsay评分,PR、PO组8 h内评分高于CO组(P<0.05).而3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出血等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术毕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较术毕单次用药可取得良好的预先镇痛、镇静及阿片药物节俭效应,并未增加药物副反应.

    作者:张艳;陈剑龄;罗福荣;周宁;冯志顺;曹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