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辉;陈淼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1(annexin-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annexin-1和bFGF的表达,分析annexin-1、bF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级及不同病理组织间的关系.结果:在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annexin-1的表达率分别为29.8%、31.8%、100%;bFGF的表达率分别为65.7%、36.4%、30.0%.二种标记物在3组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nexin-1在正常膀胱上皮呈强阳性表达,而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病变中,均显示为表达明显下降.bFGF的表达与annexin-1相反.联合检测annexin-1、bFGF有望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判定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赵宪龙;包守芳;姬永忠;文心;杨立显;张正聪;周行贵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机体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分为腹腔镜囊肿剔除术25例(腹腔镜组)和开腹囊肿剔除术25例(开腹组).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 d时取静脉血,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羟胺法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两组术后1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 d时开腹组CRP进一步升高,其余指标有所回落,开腹组术后1、3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术后1、3 d时MDA、SOD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开腹组术后1 d时MDA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术后3 d时均有所恢复,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3 d时开腹组MDA均高于腹腔镜组,而SOD均低于腹腔镜组.结论: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微炎症反应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较剖腹手术低,且恢复迅速.
作者:柯妍;余艳红;张广亮;秦薇;盛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现代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倡的是阶梯治疗法,即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和突出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大致有: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手术治疗.我科开展侧方入路椎间盘镜手术以来,目前为止开展手术130余例次,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西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及时进行疾病知识传递与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术后需行放疗患者19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分别在入院时、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对患者进行调查.两组患者都接受护士提供的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同时接受与疾病有关的治疗、护理、心理等,以患者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疾病不确定感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疾病不确定感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接受放疗患者,适时、有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画华;庄丽华;高月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中、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40例CABG患者分为两组,抑肽酶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6万kU/kg),对照组不加.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ET-1、IL-8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前血浆ET-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以后各时点抑肽酶组血浆ET-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阻断前血浆ET-1水平达到高峰,开放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6 h抑肽酶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IL-8水平于开放60 min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体外循环及缺血再灌注是导致ET-1、IL-8释放的直接因素,抑肽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成伟;李继良;骆铁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比较三中点法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ASAⅡ~Ⅲ择期大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三中点法入路组;Ⅱ组30例,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高于Ⅱ组的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Ⅰ组为100%,Ⅱ组为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为3%,Ⅱ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但三中点入路法明显优于锁骨下入路法.
作者:谢海辉;陈淼 刊期: 2007年第22期
阿片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降低手术相关疼痛已有及近百年的历史,目前主要用于术前用药、围术期镇痛[1].芬太尼属于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持续时间较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组胺释放作用较弱等特点,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但是在临床麻醉中,静脉注射芬太尼常会诱发呛咳反应[1],而且并没有引起临床麻醉医生的足够重视[2].芬太尼诱发呛咳大多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但有时呈爆发性发作,需要我们紧急干预,如不及时处理,常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尽量预防及减少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对提高病人麻醉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一些颅脑、眼球手术.
作者:梁鹏;刘斌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良方法,评价规模化开展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自愿接受臂丛麻醉,无麻醉禁忌证的上肢手术病人586例,全部采用锁骨上多点扇形注药法,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分级,气胸、锁骨下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起效时间(5.06±0.65)min;麻醉后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达Ⅰ级528例,占90.1%;Ⅱ级58例,占9.9%;Ⅲ级0例;Ⅳ级0例.其中18例(3.1%)尺神经阻滞不全,30例(5.1%)肌皮神经阻滞不全,10例(1.7%)上臂内侧神经阻滞不全.气胸发生率为0,刺破锁骨下动脉的发生率为2.6%(15例),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结论: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一种可行的锁骨上臂丛麻醉改良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李锴;邱锦文;郭碧霞;唐世斌;王翼;邓孔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患者男,49岁,主诉左眼8 h前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内毒液溅入眼部后自觉刺痛、眼胀、畏光、视物不清.该患者8 h前在清除蜘蛛网时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液溅入左眼内,当即觉左眼剧烈刺痛、眼胀、畏光、流泪、视物不清,自行用清水冲洗左眼后,仍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0.5,左眼睑肿胀、皮肤潮红,左眼睑、球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角膜上皮雾状混浊,并见少许泡样改变,内皮皱褶,前房内见灰白絮状渗出,瞳孔2.5 mm×2.5 mm,直接对光反射略迟钝,眼后节视不清.
作者:苏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喉罩在乳腺外科手术全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乳腺外科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均分为气管插管(TT)组和喉罩(LMA)组.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气管插管、置入喉罩即刻和苏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ETCO2值,记录拔管时及苏醒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TT组插管及拔管即刻的MAP、HR明显高于置管前及LMA组(均P<0.05).结论:喉罩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下乳腺外科手术,可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用药量少,复苏快,气道并发症少.
作者:罗中华;王晓亮;邢素珍;徐晨婕;徐磊;史宏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胰腺癌患者中26例伴有肝转移,对全部患者进行了3~4次经导管动脉化疗,对其中19例患者同时进行胰腺癌原发灶放疗.结果:介入治疗组中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62.5%,但无一例缩小.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84.2%,其中缩小比率为15.8%.经介入治疗后肝转移灶减少或缩小比率为69.2%,增加的比率为30.8%.疼痛缓解的占74.3%,食欲增加、体力状况改善的占83.7%.介入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37.5%,生存期为1年的占16.6%.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42%,生存期为1年的占21%.结论:胰腺癌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转移病灶的发展,但对原发病灶的控制及延长生存期不如介入加放疗结合组.
作者:尹华;贾广志;王学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慢性下腰痛[1](chronic low back pain)是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的常见的原因之一.既往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患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导致的下腰痛[2],绝大多数的患者(85%)是非神经源性疼痛的下腰痛,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被怀疑为肌肉韧带损伤或退变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
作者:闫慧博;鲁凯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48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术中发生膈肌、十二指肠损伤和网膜出血的原因、处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膈肌损伤1例,十二指肠浆膜损伤1例,胃小网膜出血1例,本组3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坚持直视下操作和程序性探查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汤朝晖;宗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到颈交感神经及其附近组织,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性阻滞.既往认为SGB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在知道SGB对神经痛疗效显著[1],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2].在日本,每天至少有2万~3万人进行SGB治疗,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
作者:陆建华;施冲;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初产妇一般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分娩期的并发症就会增多.现就我院48例胎头未衔接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住院分娩中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胎头衔接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无明显差异,符合单胎头位、初产妇、活胎,均无妊娠并发症、羊水量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高血压等.
作者:吴熊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对6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分析6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5.1岁.好发于春秋季(66%),大部分有明确诱发因素.皮损分布多在三叉神经(63%).寻常性皮损占89%.并发症有疱疹后遗神经痛占38%.结论:头面部带状疱疹病情重,并发症多.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及联合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减轻神经痛十分有效.
作者:刘慧锋;秦智勇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早产、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单胎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周、胎膜是否破裂和是否临产分为早产临产组(PL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PPROM组)、足月胎膜早破组(TPROM组)、足月临产组(TL组)、足月未临产产妇组(对照组)等5组,每组各20例.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及羊水中MMP-8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产妇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的表达情况.结果:(1)羊水MMP-8的水平在PL、PPROM、TPROM、TL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L、PPROM组又高于TPROM、TL组(P<0.05);血清中MMP-8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在PL、PPROM、TPROM、TL组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羊水中MMP-8水平在PL、PPROM、TPROM组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中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P<0.05).(4)羊水MMP-8水平与MMP-8在胎膜上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1)MMP-8与早产、胎膜早破密切相关.(2)羊水MMP-8的升高对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早产、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指标.(3)水中MMP-8水平升高及胎膜MMP-8表达增加,导致早产、胎膜早破.
作者:王宁霏;黄引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处理的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55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产妇临床资料,以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260例为观察组,行单纯性剖宫产术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产褥病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变性率明显升高.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手术方式应适情况而定.
作者:杨蕾;侯红瑛;范建辉;梅志雄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抢救严重酸中毒患者的体会.方法:对16例严重酸中毒患者行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均得到有效控制,11例患者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后病情逐步得到控制,5例效果不佳而死亡.结论:CVVH治疗可有效控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病情.
作者:林荣海;徐颖鹤;单仁飞;崔可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处理.方法:12例患者中,11例术前检查均为HBsAg(+)、HBeAb(+)、HBcAb(+),1例HBsAg(+)、HBeAg(+)、HBcAb(+),乙肝病毒DNA阴性,术后常规服用拉米呋啶.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8例患者于术后2周内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异常,均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乙肝病毒DNA检测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正确区分是病毒性肝损害还是药物性肝损害,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并给予护肝治疗.
作者:黄志恒;王平;戴澄;张新涛;朱量 刊期: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