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裂腰椎间盘突出症

杨波;金大地;LEE Sang-ho;王吉兴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激光手术, 内窥镜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 259例,全部为局麻经皮后外侧入路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患者,男772例,女487例,年龄17~88岁,平均39.8岁.结果:随访6~71个月,平均44.4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1 d.临床结果以MacNab标准评定,优542例(43.1%),良625例(49.6%),可14例(1.1%),差78例(6.2%),成功率(优+良)92.7%.并发症73例:一过性感觉减退49例(3.9%),一过性感觉麻木13例(1.0%),一过性肌力降低11例(0.9%).差的病例全部作了翻修手术.结论: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可以采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微创的方法有效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类白血病反应误诊1例

    患者女,25岁,2001年5月1日起畏寒、高热、干咳,于当地医院检查Hb 70g/L,WBC 7.0×109/L、多颗粒型早幼粒细胞0.60、血小板46×109/L.骨髓早幼粒0.795(98%属多颗粒型),符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用多种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高热不退,于6月17日收住我院.入院查体:T 40℃,心肺(-),胸骨压痛,肝右肋下3 cm,脾不大.

    作者:王炳华;李秀芹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机体微炎症和氧化应激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机体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分为腹腔镜囊肿剔除术25例(腹腔镜组)和开腹囊肿剔除术25例(开腹组).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 d时取静脉血,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羟胺法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两组术后1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 d时开腹组CRP进一步升高,其余指标有所回落,开腹组术后1、3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术后1、3 d时MDA、SOD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开腹组术后1 d时MDA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术后3 d时均有所恢复,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3 d时开腹组MDA均高于腹腔镜组,而SOD均低于腹腔镜组.结论: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微炎症反应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较剖腹手术低,且恢复迅速.

    作者:柯妍;余艳红;张广亮;秦薇;盛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生物敷料A在治疗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敷料A在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中小面积幼儿烫伤患者按创面处理方式分组,23例为实验组,外用生物敷料A,20例为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银油纱,观察两组病人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创面感染及愈合时间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温高峰低、退热时间短,白细胞异常时间短,创面感染少,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少,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创面疼痛轻,换药时患儿哭吵少.结论:生物敷料A是治疗中小面积幼儿烫伤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沈莉青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已碱干预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与熏香烟复合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分成正常对照组(Ⅰ组)、COPD疾病模型对照组(Ⅱ组)、COPD疾病模型(气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Ⅲ组)、COPD疾病模型(阴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Ⅳ)、COPD疾病模型(血瘀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Ⅴ组),测定大鼠肺组织支气管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Ⅰ组TGF-β1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呈弱阳性表达(+);Ⅱ组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Ⅲ、Ⅳ、Ⅴ组TGF-β1在上述部位表达强度介于Ⅰ组和Ⅱ组之间.Ⅱ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457±0.047,高于Ⅰ组的0.213±0.034,有显著差异(P<0.05).Ⅲ、Ⅳ、Ⅴ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250±0.019、0.270±0.028、0.242±0.034,低于Ⅱ组(P<0.01),Ⅲ、Ⅳ、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粉防己碱能减缓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减少支气管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能抑制COPD的气道重塑形成.

    作者:周玉皆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激光结合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CO2激光烧除结合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方法:17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仍用传统的CO2激光把皮损一次性全部烧除,观察组则把皮损烧除至与正常皮面平行,伤口结痂脱落后再外涂0.1%维A酸乳膏至皮损完全消退或用药8周.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87.5%)低于对照组(96.8%),差异有显著性(x2=17.17,P<0.01),但有效率与对照组无差异,且色素改变、瘢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O2激光烧除结合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具有较高的一次治愈率,且可极大地减少有碍美观的不良反应.

    作者:凌伟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老年人食管破裂18例临床分析

    从1994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食管破裂患者26例,18例是60岁以上老年人,占同期发病的69.2%,现就这18例老年患者诊治过程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73岁.男14例,女4例,汉族12例,蒙古族3例,满族1例,回族1例,鄂伦春族1例;城镇居民10例,农民6例,牧民2例.有饮酒和喜食辛辣食物嗜好的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 h~5 d.同时患有其他系统疾病的15例,不能提供既往史的有3例,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前列腺良性增生症、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居多.

    作者:周建华;张志忠;刘景平;张海亭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异位妊娠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口服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对60例未破裂可行保守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分为试验组(口服MTX片剂治疗,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MTX治疗,30例).试验组按60mg/m2计算,2 h 1次,12次服完;对照组按60mg/m2静脉滴注,半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剂量单次或静滴5 d.结果:试验组成功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并且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以及1周内β-HCG下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服MTX片剂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肯定,方便、经济、安全.

    作者:邸石;周春;周隽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行腹部和阴道B超检查,并与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腹部B超诊断符合率为79%,阴道B超诊断符合率为9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诊断的灵敏度为81.92%,特异度为64.71%;阴道B超的灵敏度为95.18%,特异度为82.35%.结论: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高于腹部B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伍啟杨;张筱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介入治疗在辅助宫颈癌手术或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或放疗过程中,以及部分Ⅱa期以前患者术前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和介入栓塞治疗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31例来我科进行介入化疗的Ⅰ 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并定期随访.结果:31例治疗的患者中,Ⅰb~Ⅱb期15例,经1~2次介入治疗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10例;Ⅲ期宫颈癌16例,放疗过程中出血7例,治疗后放疗得以继续进行,其余9例于治疗后常规进行放疗,效果较好.结论: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术前及放疗过程中的新辅助化疗手段,应用前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晓玲;张斌;赵汝珠;刘志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托吡酯对慢性癫痫幼鼠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幼鼠慢性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组和TPM不同剂量治疗组先行戊四氮腹腔注射制造幼鼠慢性癫痫模型,再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TPM 20、40、80 mg/(kg·d)灌胃;阴性对照组则先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幼鼠行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海马区病理改变.结果:(1)阴性对照组幼鼠无惊厥发作;TPM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幼鼠惊厥发作次数少、程度轻.(2)TPM治疗组幼鼠血清NSE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且TPM剂量越高,血清NSE值越低.(3)阴性对照组幼鼠海马区未见神经元死亡;TPM治疗组幼鼠海马坏死神经元细胞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且TPM剂量越高,坏死神经元细胞数越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TPM对幼鼠慢性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TPM 80 mg/(kg·d)保护作用强.

    作者:王萍;任榕娜;蔡淑英;陈新民;叶礼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人β-防御素2与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关系

    目的:探讨输卵管梗阻患者血清人β-防御素2(HβD-2)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率的关系,阐明HβD-2在输卵管梗阻性不孕中的抗感染免疫机制,从而为临床IVF-ET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因输卵管梗阻性不孕在我院行IVF-ET的20例患者为IVF-ET组,15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月经第2天、围排卵期空腹晨血,RIA法测定FSH、LH、E2基础水平,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HβD-2水平,并B超监测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结局.结果:IVF-ET组血清HβD-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IVF-ET未妊娠组血清HβD-2平均水平已超过正常上限,较妊娠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HβD-2在感染微生物等抗原刺激下表达增加,可通过测量血清HβD-2水平预测体内感染情况及其严重程度,当HβD-2异常增高时,应给予预防性用药,以提高输卵管梗阻性不孕临床妊娠率.

    作者:吕淑兰;郭小燕;曹缵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目的:探讨及时进行疾病知识传递与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术后需行放疗患者19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分别在入院时、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对患者进行调查.两组患者都接受护士提供的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同时接受与疾病有关的治疗、护理、心理等,以患者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疾病不确定感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疾病不确定感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接受放疗患者,适时、有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画华;庄丽华;高月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3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全部具有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摄取常规X线平片,12例使用数字化X线摄片装置,11例行CT扫描,随访2~21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根据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追踪随访诊断,总结缺损转归的X线及CT特点.结果:共累及43骨,47个病灶,缺损表现为杯口状或蝶状,内缘有硬化线与骨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23个病灶随访复查大小无变化,16个病灶痊愈,2个病灶逐渐扩大并广泛累及髓腔,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个病灶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自愈倾向,缺损亦可长期存在,病灶扩大有可能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缺损有可能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

    作者:李惠民;曹桂民;苑青龙;李哲;龚雪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临床分析

    初产妇一般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分娩期的并发症就会增多.现就我院48例胎头未衔接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住院分娩中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胎头衔接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无明显差异,符合单胎头位、初产妇、活胎,均无妊娠并发症、羊水量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高血压等.

    作者:吴熊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IL-6、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IL-6、IL-10早期的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并在入科第1、2、3、4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IL-6、IL-1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IL-6、IL-10含量在入科第1、2、3、4天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SP70、IL-10在入科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而IL-6的表达则在入科第2天达到高峰.其中生存和死亡组HSP70、IL-6、IL-10的含量在入科第2、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OD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SP70、IL-6、IL-10参与了重症急性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IL-6的持续升高可作为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而早期的HSP70、IL-10的表达则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秦海东;张铮;徐英;吴海荣;倪海滨;马明洲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22例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的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均为一期取石,结石清除率100%,平均手术时间7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80 mL,平均住院时间6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军晖;邢念增;李建兴;康宁;闫勇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探究

    目的:了解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的关系,明确糖尿病史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为做好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同时期住院的结直肠癌(364例)及非肿瘤患者(733例)与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差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并发病情况、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以及血脂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结直肠癌组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2倍,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度也明显增加(OR值为1.6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及血脂未进入方程,对结直肠癌未见显著影响:糖尿病史对结直肠癌患病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性,是结直肠癌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荣欣;胡水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浆ET-1、IL-8的影响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中、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40例CABG患者分为两组,抑肽酶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6万kU/kg),对照组不加.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ET-1、IL-8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前血浆ET-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以后各时点抑肽酶组血浆ET-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阻断前血浆ET-1水平达到高峰,开放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6 h抑肽酶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IL-8水平于开放60 min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体外循环及缺血再灌注是导致ET-1、IL-8释放的直接因素,抑肽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成伟;李继良;骆铁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胰腺癌患者中26例伴有肝转移,对全部患者进行了3~4次经导管动脉化疗,对其中19例患者同时进行胰腺癌原发灶放疗.结果:介入治疗组中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62.5%,但无一例缩小.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84.2%,其中缩小比率为15.8%.经介入治疗后肝转移灶减少或缩小比率为69.2%,增加的比率为30.8%.疼痛缓解的占74.3%,食欲增加、体力状况改善的占83.7%.介入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37.5%,生存期为1年的占16.6%.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42%,生存期为1年的占21%.结论:胰腺癌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转移病灶的发展,但对原发病灶的控制及延长生存期不如介入加放疗结合组.

    作者:尹华;贾广志;王学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参附注射液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行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行鼻内窥镜手术老年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对照组18例,采用双盲原则,试验组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1 mL/kg,其中一半剂量于1 min内推注完毕,另一半则以注射泵按100 mL/h持续输注,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替代,剂量及用法同试验组.观察并记录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自主通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及格拉斯哥(GCS)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恢复期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时间快于对照组,GCS评分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维持术后恢复期间循环稳定效果不明显,但能加快全身麻醉后苏醒,提高苏醒质量.

    作者:沈宁;陈中刚;罗刚健;李晓芸;蔡珺;黎尚荣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