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

李惠民;曹桂民;苑青龙;李哲;龚雪鹏

关键词:纤维发育不良, 骨,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3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全部具有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摄取常规X线平片,12例使用数字化X线摄片装置,11例行CT扫描,随访2~21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根据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追踪随访诊断,总结缺损转归的X线及CT特点.结果:共累及43骨,47个病灶,缺损表现为杯口状或蝶状,内缘有硬化线与骨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23个病灶随访复查大小无变化,16个病灶痊愈,2个病灶逐渐扩大并广泛累及髓腔,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个病灶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自愈倾向,缺损亦可长期存在,病灶扩大有可能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缺损有可能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处理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处理.方法:12例患者中,11例术前检查均为HBsAg(+)、HBeAb(+)、HBcAb(+),1例HBsAg(+)、HBeAg(+)、HBcAb(+),乙肝病毒DNA阴性,术后常规服用拉米呋啶.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8例患者于术后2周内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异常,均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乙肝病毒DNA检测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正确区分是病毒性肝损害还是药物性肝损害,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并给予护肝治疗.

    作者:黄志恒;王平;戴澄;张新涛;朱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已碱干预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与熏香烟复合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分成正常对照组(Ⅰ组)、COPD疾病模型对照组(Ⅱ组)、COPD疾病模型(气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Ⅲ组)、COPD疾病模型(阴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Ⅳ)、COPD疾病模型(血瘀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Ⅴ组),测定大鼠肺组织支气管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Ⅰ组TGF-β1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呈弱阳性表达(+);Ⅱ组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Ⅲ、Ⅳ、Ⅴ组TGF-β1在上述部位表达强度介于Ⅰ组和Ⅱ组之间.Ⅱ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457±0.047,高于Ⅰ组的0.213±0.034,有显著差异(P<0.05).Ⅲ、Ⅳ、Ⅴ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250±0.019、0.270±0.028、0.242±0.034,低于Ⅱ组(P<0.01),Ⅲ、Ⅳ、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粉防己碱能减缓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减少支气管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能抑制COPD的气道重塑形成.

    作者:周玉皆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细胞周期中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世界上主要的癌症之一,现已公认,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了细胞的凋亡减少、增殖增加及细胞去分化等多个细胞生命活动,终引起细胞的失控性生长,而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终都要汇聚到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上来,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

    作者:吴巨钢;姜波健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十二指肠镜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治疗性的十二指肠镜技术趋于成熟[1-2],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取得了与外科相似的结果.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现将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浩文;董卫国;余春丽;胡桂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辣椒素-敏感感觉神经在胃黏膜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胃黏膜持续暴露在各种潜在的有害因子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其中感觉神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胃内感觉神经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脊髓传入神经来自脊髓背角神经节,迷走传入神经来自迷走神经核和结节状神经节.多数支配胃的脊髓传入神经纤维上存在对辣椒素(capsaicin)敏感的辣椒素受体,即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醛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1),又称辣椒素-敏感感觉神经(capsaicin-sensitive sensory neurons,CSSN).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头面部带状疱疹65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6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分析6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5.1岁.好发于春秋季(66%),大部分有明确诱发因素.皮损分布多在三叉神经(63%).寻常性皮损占89%.并发症有疱疹后遗神经痛占38%.结论:头面部带状疱疹病情重,并发症多.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及联合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减轻神经痛十分有效.

    作者:刘慧锋;秦智勇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异感出现情况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部及上臂、肘及前臂、腕及手部等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12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为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同时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以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颈外静脉内缘穿刺入路法,具有定位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

    作者:谢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鼻咽癌原发灶与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上皮型钙黏附蛋白和β-链接素的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基因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1)22例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40.9%)显著低于22例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63.6%)(P<0.05);(2)β-catenin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86.4%,90.9%),未显示有差异性(P>0.05);(3)原发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表达的E-Cadherin呈正相关(r=0.676,P<0.01);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与β-catenin呈正相关(r=0.507,P<0.05).结论:(1)在鼻咽癌组织中,导致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E-Cadherin的表达下调.(2)因某些原因积聚于细胞内的β-catenin可能在协同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起作用.(3)在肿瘤侵袭转移的过程中,E-Cadherin与β-catenin之间可能通过某些细胞信号通路连接进而相互调节,相互影响.

    作者:梁玉莹;黎静;王卓才;赖日权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宫颈妊娠3例

    目的:观察及探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宫颈妊娠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采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结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3例宫颈妊娠患者.治疗后监测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B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化疗后血清β-HCG值下降明显,保守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宫颈妊娠的治疗已趋向于保守治疗.对于血β-HCG值>104mlU/mL或甲氨蝶呤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可获得保守治疗成功,此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李田;邓妮;刘稳玲;杨越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肩胛胸分离的诊治进展

    肩胛胸分离损伤是一种罕见损伤,常常带来毁损性结果.国外Oreck等[1]早于1984年报道1例,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上仅限于个例报告[1-8],国内早由积水潭医院[9]报道2例肩胛胸分离患者,而后韩斌等[10]报道1例闭合性肩胛胸分离,大部分经肘上截肢后治愈.总结这些病例可以得出此类损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肩胛胸分离,对神经、血管进行早期修复,对于大面积创面进行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截肢率,保存肢体并得到部分康复.

    作者:陈伟富;陈海啸;马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行腹部和阴道B超检查,并与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腹部B超诊断符合率为79%,阴道B超诊断符合率为9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诊断的灵敏度为81.92%,特异度为64.71%;阴道B超的灵敏度为95.18%,特异度为82.35%.结论: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高于腹部B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伍啟杨;张筱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生物敷料A在治疗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敷料A在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中小面积幼儿烫伤患者按创面处理方式分组,23例为实验组,外用生物敷料A,20例为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银油纱,观察两组病人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创面感染及愈合时间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温高峰低、退热时间短,白细胞异常时间短,创面感染少,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少,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创面疼痛轻,换药时患儿哭吵少.结论:生物敷料A是治疗中小面积幼儿烫伤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沈莉青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诊断和预防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48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术中发生膈肌、十二指肠损伤和网膜出血的原因、处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膈肌损伤1例,十二指肠浆膜损伤1例,胃小网膜出血1例,本组3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坚持直视下操作和程序性探查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汤朝晖;宗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4例该病患者进行随访、JOA评分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前路手术后4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例.除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训练外,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JOA评分改善率为76%.所有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三角肌、肱二头肌恢复至3~4级,生活可自理,11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可能,减压后脊髓漂移导致神经根牵拉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应以预防为主,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高压氧治疗可能缩短其康复时间.

    作者:肖延河;陈峰;姜永涛;李昊;姜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参附注射液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行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行鼻内窥镜手术老年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对照组18例,采用双盲原则,试验组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1 mL/kg,其中一半剂量于1 min内推注完毕,另一半则以注射泵按100 mL/h持续输注,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替代,剂量及用法同试验组.观察并记录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自主通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及格拉斯哥(GCS)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恢复期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时间快于对照组,GCS评分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维持术后恢复期间循环稳定效果不明显,但能加快全身麻醉后苏醒,提高苏醒质量.

    作者:沈宁;陈中刚;罗刚健;李晓芸;蔡珺;黎尚荣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蜘蛛毒液溅入眼部致角膜炎1例

    患者男,49岁,主诉左眼8 h前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内毒液溅入眼部后自觉刺痛、眼胀、畏光、视物不清.该患者8 h前在清除蜘蛛网时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液溅入左眼内,当即觉左眼剧烈刺痛、眼胀、畏光、流泪、视物不清,自行用清水冲洗左眼后,仍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0.5,左眼睑肿胀、皮肤潮红,左眼睑、球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角膜上皮雾状混浊,并见少许泡样改变,内皮皱褶,前房内见灰白絮状渗出,瞳孔2.5 mm×2.5 mm,直接对光反射略迟钝,眼后节视不清.

    作者:苏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医院健康教育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术前在手术室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对减轻病人应激反应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共748例择期外科、妇产科手术患者做了术前访视和评估,术中安抚与鼓励,术后随访与评价.结果:术前精神紧张者由79.3%下降至42.0%,对手术充满信心者由64.0%增加为78.0%;术中均能够主动配合麻醉、手术及各项护理操作;术后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0%.结论:手术室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确保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密切了医、护、惠间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业务素质.

    作者:王哲敏;李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应用展望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到颈交感神经及其附近组织,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性阻滞.既往认为SGB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在知道SGB对神经痛疗效显著[1],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2].在日本,每天至少有2万~3万人进行SGB治疗,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

    作者:陆建华;施冲;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固肾益精汤预防绝经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再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固肾益精汤治疗绝经后妇女胸腰椎骨折及预防骨折再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固肾益精汤(治疗组)及单纯钙剂(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研究,用药1年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血碱性磷酸酶(ALP)、尿HOP/Cr比值及DPD/Cr比值.治疗后随访2年,统计两组患者再骨折率.结果:用固肾益精汤治疗1年后,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及ALP均高于对照组,尿HOP/Cr比值及尿DPD/Cr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组再骨折率为3.2%,对照组为13.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固肾益精汤治疗绝经后胸腰椎骨折效果明显,可明显提高骨密度,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及有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作者:钟润泉;潘刚明;邓伟民;张国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产科分娩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产科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75例产科单胎头位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为A组,将同期条件相近,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75例为B组作对照.结果:镇痛效果A组优于对照组B组,经x2检验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对产妇循环、呼吸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活跃期及第二、三产程时间比较,A组活跃期时间较B组缩短(P<0.05),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平均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能给产妇分娩带来满意效果,适宜产科分娩应用.

    作者:温金胜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