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锋河;王春媛;乌力亚提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技术和价值.方法:在14例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中,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取患者右股动脉穿刺插管,首先送入6F或5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即采用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逐支造影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聚乙烯醇微球(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4例病人均插管成功,术后咯血停止,但因病变多发,部分需行二次栓塞,本组有2例因血供复杂,第一次栓塞后2个月再发少量出血,行二次栓塞成功.经5~10年随诊,没有咯血再发.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逐支病变插管,采用明胶海棉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PVA的介入方法,对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安全有效.
作者:屈国林;郭宝忱;徐晓明;张志虎;陈学忠;杨淑惠;吕春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与熏香烟复合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分成正常对照组(Ⅰ组)、COPD疾病模型对照组(Ⅱ组)、COPD疾病模型(气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Ⅲ组)、COPD疾病模型(阴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Ⅳ)、COPD疾病模型(血瘀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Ⅴ组),测定大鼠肺组织支气管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Ⅰ组TGF-β1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呈弱阳性表达(+);Ⅱ组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Ⅲ、Ⅳ、Ⅴ组TGF-β1在上述部位表达强度介于Ⅰ组和Ⅱ组之间.Ⅱ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457±0.047,高于Ⅰ组的0.213±0.034,有显著差异(P<0.05).Ⅲ、Ⅳ、Ⅴ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250±0.019、0.270±0.028、0.242±0.034,低于Ⅱ组(P<0.01),Ⅲ、Ⅳ、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粉防己碱能减缓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减少支气管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能抑制COPD的气道重塑形成.
作者:周玉皆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5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复合补片或巴德补片行切口疝修补术.结果:5例患者采用复合补片行切口疝修补术,20例患者采用巴德补片行切口疝修补术.随访6个月~6年,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手术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和不规范手术操作是腹壁切口疝的主要病因.应用人造补片修补、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处理腹内压对于防治腹壁切口疝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为国;戴观荣;邓鉴文;张玉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早产、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单胎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周、胎膜是否破裂和是否临产分为早产临产组(PL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PPROM组)、足月胎膜早破组(TPROM组)、足月临产组(TL组)、足月未临产产妇组(对照组)等5组,每组各20例.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及羊水中MMP-8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产妇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的表达情况.结果:(1)羊水MMP-8的水平在PL、PPROM、TPROM、TL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L、PPROM组又高于TPROM、TL组(P<0.05);血清中MMP-8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在PL、PPROM、TPROM、TL组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羊水中MMP-8水平在PL、PPROM、TPROM组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中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P<0.05).(4)羊水MMP-8水平与MMP-8在胎膜上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1)MMP-8与早产、胎膜早破密切相关.(2)羊水MMP-8的升高对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早产、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指标.(3)水中MMP-8水平升高及胎膜MMP-8表达增加,导致早产、胎膜早破.
作者:王宁霏;黄引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阿片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降低手术相关疼痛已有及近百年的历史,目前主要用于术前用药、围术期镇痛[1].芬太尼属于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持续时间较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组胺释放作用较弱等特点,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但是在临床麻醉中,静脉注射芬太尼常会诱发呛咳反应[1],而且并没有引起临床麻醉医生的足够重视[2].芬太尼诱发呛咳大多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但有时呈爆发性发作,需要我们紧急干预,如不及时处理,常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尽量预防及减少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对提高病人麻醉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一些颅脑、眼球手术.
作者:梁鹏;刘斌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使用CO2激光烧除结合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方法:17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仍用传统的CO2激光把皮损一次性全部烧除,观察组则把皮损烧除至与正常皮面平行,伤口结痂脱落后再外涂0.1%维A酸乳膏至皮损完全消退或用药8周.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87.5%)低于对照组(96.8%),差异有显著性(x2=17.17,P<0.01),但有效率与对照组无差异,且色素改变、瘢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O2激光烧除结合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具有较高的一次治愈率,且可极大地减少有碍美观的不良反应.
作者:凌伟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口服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对60例未破裂可行保守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分为试验组(口服MTX片剂治疗,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MTX治疗,30例).试验组按60mg/m2计算,2 h 1次,12次服完;对照组按60mg/m2静脉滴注,半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剂量单次或静滴5 d.结果:试验组成功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并且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以及1周内β-HCG下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服MTX片剂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肯定,方便、经济、安全.
作者:邸石;周春;周隽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A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AE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549细胞周期分布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549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变化.结果:A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时间-效应依赖关系.随着AE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的G0/G1期比率逐渐上升,而G2/M期比率逐渐下降;同时A549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均上调.结论:AE能通过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曹奇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治疗宫颈原位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经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原位癌病例101例,治疗组为45例行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宫颈原住癌患者,对照组为同期行腹式全宫切除术的56例宫颈原位癌患者,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12~50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宫颈原位癌患者,如需切除子宫,可选用腹式全宫切除术,也可选用微创的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
作者:沈宏伟;颜杰文;柯佩琪;费慧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前房积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挫伤性前房积血126例共131眼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止血、促血吸收药物治疗,B组采用止血、促血吸收、尿激酶治疗.依据积血量的吸收和视力的恢复判断治疗的效果.结果: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止血、促血吸收及尿激酶的综合治疗对挫伤性前房积血为有效.
作者:孙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基因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1)22例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40.9%)显著低于22例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63.6%)(P<0.05);(2)β-catenin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86.4%,90.9%),未显示有差异性(P>0.05);(3)原发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表达的E-Cadherin呈正相关(r=0.676,P<0.01);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与β-catenin呈正相关(r=0.507,P<0.05).结论:(1)在鼻咽癌组织中,导致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E-Cadherin的表达下调.(2)因某些原因积聚于细胞内的β-catenin可能在协同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起作用.(3)在肿瘤侵袭转移的过程中,E-Cadherin与β-catenin之间可能通过某些细胞信号通路连接进而相互调节,相互影响.
作者:梁玉莹;黎静;王卓才;赖日权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06年经手术病理确诊143例大肠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大体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1),以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为首位.结论: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而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首要因素.
作者:张磊;许延发;李冠雄;廖新华;霍雄伟;孙炜;阎文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肩胛胸分离损伤是一种罕见损伤,常常带来毁损性结果.国外Oreck等[1]早于1984年报道1例,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上仅限于个例报告[1-8],国内早由积水潭医院[9]报道2例肩胛胸分离患者,而后韩斌等[10]报道1例闭合性肩胛胸分离,大部分经肘上截肢后治愈.总结这些病例可以得出此类损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肩胛胸分离,对神经、血管进行早期修复,对于大面积创面进行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截肢率,保存肢体并得到部分康复.
作者:陈伟富;陈海啸;马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良方法,评价规模化开展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自愿接受臂丛麻醉,无麻醉禁忌证的上肢手术病人586例,全部采用锁骨上多点扇形注药法,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分级,气胸、锁骨下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起效时间(5.06±0.65)min;麻醉后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达Ⅰ级528例,占90.1%;Ⅱ级58例,占9.9%;Ⅲ级0例;Ⅳ级0例.其中18例(3.1%)尺神经阻滞不全,30例(5.1%)肌皮神经阻滞不全,10例(1.7%)上臂内侧神经阻滞不全.气胸发生率为0,刺破锁骨下动脉的发生率为2.6%(15例),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结论: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一种可行的锁骨上臂丛麻醉改良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李锴;邱锦文;郭碧霞;唐世斌;王翼;邓孔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行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行鼻内窥镜手术老年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对照组18例,采用双盲原则,试验组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1 mL/kg,其中一半剂量于1 min内推注完毕,另一半则以注射泵按100 mL/h持续输注,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替代,剂量及用法同试验组.观察并记录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自主通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及格拉斯哥(GCS)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恢复期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时间快于对照组,GCS评分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维持术后恢复期间循环稳定效果不明显,但能加快全身麻醉后苏醒,提高苏醒质量.
作者:沈宁;陈中刚;罗刚健;李晓芸;蔡珺;黎尚荣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胰腺癌患者中26例伴有肝转移,对全部患者进行了3~4次经导管动脉化疗,对其中19例患者同时进行胰腺癌原发灶放疗.结果:介入治疗组中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62.5%,但无一例缩小.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84.2%,其中缩小比率为15.8%.经介入治疗后肝转移灶减少或缩小比率为69.2%,增加的比率为30.8%.疼痛缓解的占74.3%,食欲增加、体力状况改善的占83.7%.介入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37.5%,生存期为1年的占16.6%.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42%,生存期为1年的占21%.结论:胰腺癌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转移病灶的发展,但对原发病灶的控制及延长生存期不如介入加放疗结合组.
作者:尹华;贾广志;王学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根管充填材料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为提高临床根管治疗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口腔科的门诊病例220例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溶液复合剂根充材料.实验组采用进口氧化锌基质根充材料(CORTISO-MOL).观察两组根管治疗后显效率,治疗后疼痛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实验组显效率81.81%,对照组显效率6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36,P<0.05).治疗后疼痛发生率实验组为5.45%,对照组为1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14,P<0.05).治愈率实验组为85.45%,对照组为79.0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1.18,P>0.05).结论:两种根充材料在根管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氧化锌基质材料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可明显减少疼痛发生率,缩短治疗疗程.
作者:朱雅琴;管文兰;王艳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总结术前在手术室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对减轻病人应激反应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共748例择期外科、妇产科手术患者做了术前访视和评估,术中安抚与鼓励,术后随访与评价.结果:术前精神紧张者由79.3%下降至42.0%,对手术充满信心者由64.0%增加为78.0%;术中均能够主动配合麻醉、手术及各项护理操作;术后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0%.结论:手术室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确保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密切了医、护、惠间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业务素质.
作者:王哲敏;李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中、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40例CABG患者分为两组,抑肽酶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6万kU/kg),对照组不加.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ET-1、IL-8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前血浆ET-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以后各时点抑肽酶组血浆ET-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阻断前血浆ET-1水平达到高峰,开放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6 h抑肽酶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IL-8水平于开放60 min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体外循环及缺血再灌注是导致ET-1、IL-8释放的直接因素,抑肽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成伟;李继良;骆铁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IL-6、IL-10早期的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并在入科第1、2、3、4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IL-6、IL-1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IL-6、IL-10含量在入科第1、2、3、4天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SP70、IL-10在入科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而IL-6的表达则在入科第2天达到高峰.其中生存和死亡组HSP70、IL-6、IL-10的含量在入科第2、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OD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SP70、IL-6、IL-10参与了重症急性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IL-6的持续升高可作为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而早期的HSP70、IL-10的表达则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秦海东;张铮;徐英;吴海荣;倪海滨;马明洲 刊期: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