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邓洪;谢青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1(annexin-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annexin-1和bFGF的表达,分析annexin-1、bF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级及不同病理组织间的关系.结果:在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annexin-1的表达率分别为29.8%、31.8%、100%;bFGF的表达率分别为65.7%、36.4%、30.0%.二种标记物在3组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nexin-1在正常膀胱上皮呈强阳性表达,而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病变中,均显示为表达明显下降.bFGF的表达与annexin-1相反.联合检测annexin-1、bFGF有望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判定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赵宪龙;包守芳;姬永忠;文心;杨立显;张正聪;周行贵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抢救严重酸中毒患者的体会.方法:对16例严重酸中毒患者行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均得到有效控制,11例患者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后病情逐步得到控制,5例效果不佳而死亡.结论:CVVH治疗可有效控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病情.
作者:林荣海;徐颖鹤;单仁飞;崔可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近年来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治疗性的十二指肠镜技术趋于成熟[1-2],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取得了与外科相似的结果.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现将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浩文;董卫国;余春丽;胡桂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鼻出血、多涕、头痛、发热等.按Ann Arbor分期ⅠE期37例,其中ⅠE期超腔17例,ⅡE期3例.有B组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者11例.40例均行常规组织病理加免疫组化检查,T细胞来源(CD2+)28例,T/NK细胞性(CD56+)10例,B细胞性(CD20+)2例.误诊率42.5%(17/40),24例行2次以上常规病检,假阴性率达60.0%(24/40),5年生存率为51.5%.结论:本病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易被误诊,怀疑本病需要多次活检,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是防止误诊有效的办法.
作者:周平;陈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生物敷料A在中小面积幼儿Ⅱ度烫伤创面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中小面积幼儿烫伤患者按创面处理方式分组,23例为实验组,外用生物敷料A,20例为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银油纱,观察两组病人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创面感染及愈合时间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温高峰低、退热时间短,白细胞异常时间短,创面感染少,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少,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创面疼痛轻,换药时患儿哭吵少.结论:生物敷料A是治疗中小面积幼儿烫伤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沈莉青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在拔除上颌埋伏牙的应用优点.方法:将符合上颌埋伏牙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用高速涡轮钻辅助拔除,对照组为用一般凿骨法拔除,观察两种拔牙法对机体的创伤大小和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拔牙创伤小,创口愈合情况佳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一般凿骨拔除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速涡轮钻拔除上颌埋伏牙能明显减少拔牙对机体的创伤,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拔牙创口的愈合.
作者:江穗;郭泽鸿;陈仲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产科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75例产科单胎头位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为A组,将同期条件相近,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75例为B组作对照.结果:镇痛效果A组优于对照组B组,经x2检验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对产妇循环、呼吸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活跃期及第二、三产程时间比较,A组活跃期时间较B组缩短(P<0.05),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平均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能给产妇分娩带来满意效果,适宜产科分娩应用.
作者:温金胜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良方法,评价规模化开展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自愿接受臂丛麻醉,无麻醉禁忌证的上肢手术病人586例,全部采用锁骨上多点扇形注药法,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分级,气胸、锁骨下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起效时间(5.06±0.65)min;麻醉后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达Ⅰ级528例,占90.1%;Ⅱ级58例,占9.9%;Ⅲ级0例;Ⅳ级0例.其中18例(3.1%)尺神经阻滞不全,30例(5.1%)肌皮神经阻滞不全,10例(1.7%)上臂内侧神经阻滞不全.气胸发生率为0,刺破锁骨下动脉的发生率为2.6%(15例),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结论: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一种可行的锁骨上臂丛麻醉改良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李锴;邱锦文;郭碧霞;唐世斌;王翼;邓孔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机体的免疫应答,是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首先捕获抗原,经过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号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是已知的功能强的专职APC,能够摄取抗原,还可以摄取和转运抗原的特殊膜受体,同时能高效摄取低浓度抗原,是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的高效刺激因子.而且,少量的抗原与DC作用足以激活T细胞[1].因此,DC被认为是联系天然防御功能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
作者:李慧;谭晓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48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术中发生膈肌、十二指肠损伤和网膜出血的原因、处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膈肌损伤1例,十二指肠浆膜损伤1例,胃小网膜出血1例,本组3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坚持直视下操作和程序性探查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汤朝晖;宗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5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复合补片或巴德补片行切口疝修补术.结果:5例患者采用复合补片行切口疝修补术,20例患者采用巴德补片行切口疝修补术.随访6个月~6年,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手术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和不规范手术操作是腹壁切口疝的主要病因.应用人造补片修补、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处理腹内压对于防治腹壁切口疝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为国;戴观荣;邓鉴文;张玉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后服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5例,米非司酮组19例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药,每日1次,每次12.5mg,连续3~6个月.孕三烯酮组38例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药,每周2次,每次2.5 mg,连续3~6个月.对照组18例术后不用药.随访2年,比较3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1)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症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P<0.05),复发率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P<0.05).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缓解率、复发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及对照组妊娠情况分别为3/6、7/12、2/4.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加用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术后辅以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能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延迟病灶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丽武;龙凤宜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口服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对60例未破裂可行保守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分为试验组(口服MTX片剂治疗,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MTX治疗,30例).试验组按60mg/m2计算,2 h 1次,12次服完;对照组按60mg/m2静脉滴注,半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剂量单次或静滴5 d.结果:试验组成功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并且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以及1周内β-HCG下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服MTX片剂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肯定,方便、经济、安全.
作者:邸石;周春;周隽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治疗早产的疗效及其新生儿的预后.方法:选入孕28~37周之间的先兆早产患者共213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联合用药或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组给予硝酸甘油贴膜及静脉滴注硫酸镁,单一用药组仅用硫酸镁.观察比较两组妊娠延长的时间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临床特征相似.联合用药组发生在孕32周前的早产减少,新生儿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但硝酸甘油贴膜有一定的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治疗早产更为有效,可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作者:王林;陈必良;辛晓燕;杨红;滑玮;张俊茹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行腹部和阴道B超检查,并与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腹部B超诊断符合率为79%,阴道B超诊断符合率为9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诊断的灵敏度为81.92%,特异度为64.71%;阴道B超的灵敏度为95.18%,特异度为82.35%.结论: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高于腹部B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伍啟杨;张筱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80例ⅣP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无输血病例.结论:加强对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金菊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 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5)按自愿原则对近视儿童进行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6)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77%,城镇1.82%,农村1.71%;(2)屈光要素的分布:①屈光度(-2.55±1.93)D;②眼轴(23.82±0.47)mm;③角膜曲率:大径(H)(7.858±0.086)mm,小径(V)(7.768±0.101)mm;(3)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镇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在可能致病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与青少年不同.
作者:黄学林;卢艳霞;王文静;郭建玲;徐娴;余荣志;李悦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06年经手术病理确诊143例大肠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大体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1),以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为首位.结论: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而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首要因素.
作者:张磊;许延发;李冠雄;廖新华;霍雄伟;孙炜;阎文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肩胛胸分离损伤是一种罕见损伤,常常带来毁损性结果.国外Oreck等[1]早于1984年报道1例,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上仅限于个例报告[1-8],国内早由积水潭医院[9]报道2例肩胛胸分离患者,而后韩斌等[10]报道1例闭合性肩胛胸分离,大部分经肘上截肢后治愈.总结这些病例可以得出此类损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肩胛胸分离,对神经、血管进行早期修复,对于大面积创面进行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截肢率,保存肢体并得到部分康复.
作者:陈伟富;陈海啸;马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中、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40例CABG患者分为两组,抑肽酶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6万kU/kg),对照组不加.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ET-1、IL-8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前血浆ET-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以后各时点抑肽酶组血浆ET-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阻断前血浆ET-1水平达到高峰,开放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6 h抑肽酶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IL-8水平于开放60 min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体外循环及缺血再灌注是导致ET-1、IL-8释放的直接因素,抑肽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成伟;李继良;骆铁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