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产科分娩的临床效果

温金胜

关键词:分娩, 镇痛, 病人控制, 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产科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75例产科单胎头位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为A组,将同期条件相近,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75例为B组作对照.结果:镇痛效果A组优于对照组B组,经x2检验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对产妇循环、呼吸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活跃期及第二、三产程时间比较,A组活跃期时间较B组缩短(P<0.05),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平均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能给产妇分娩带来满意效果,适宜产科分娩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健康教育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术前在手术室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对减轻病人应激反应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共748例择期外科、妇产科手术患者做了术前访视和评估,术中安抚与鼓励,术后随访与评价.结果:术前精神紧张者由79.3%下降至42.0%,对手术充满信心者由64.0%增加为78.0%;术中均能够主动配合麻醉、手术及各项护理操作;术后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0%.结论:手术室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确保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密切了医、护、惠间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业务素质.

    作者:王哲敏;李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9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病例,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并结合文献讨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诊治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困难为常见的症状,胸片和CT及肺功能改变可提示诊断,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可确诊,单侧或全肺灌洗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虽然少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只要提高认识,诊断并不困难,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多可获得诊断,治疗以灌洗治疗为首选,效果显著.

    作者:史玉凤;刘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宫颈妊娠3例

    目的:观察及探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宫颈妊娠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采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结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3例宫颈妊娠患者.治疗后监测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B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化疗后血清β-HCG值下降明显,保守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宫颈妊娠的治疗已趋向于保守治疗.对于血β-HCG值>104mlU/mL或甲氨蝶呤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可获得保守治疗成功,此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李田;邓妮;刘稳玲;杨越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3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全部具有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摄取常规X线平片,12例使用数字化X线摄片装置,11例行CT扫描,随访2~21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根据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追踪随访诊断,总结缺损转归的X线及CT特点.结果:共累及43骨,47个病灶,缺损表现为杯口状或蝶状,内缘有硬化线与骨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23个病灶随访复查大小无变化,16个病灶痊愈,2个病灶逐渐扩大并广泛累及髓腔,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个病灶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自愈倾向,缺损亦可长期存在,病灶扩大有可能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缺损有可能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

    作者:李惠民;曹桂民;苑青龙;李哲;龚雪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临床分析

    初产妇一般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分娩期的并发症就会增多.现就我院48例胎头未衔接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住院分娩中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胎头衔接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无明显差异,符合单胎头位、初产妇、活胎,均无妊娠并发症、羊水量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高血压等.

    作者:吴熊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芦荟大黄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A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AE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549细胞周期分布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549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变化.结果:A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时间-效应依赖关系.随着AE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的G0/G1期比率逐渐上升,而G2/M期比率逐渐下降;同时A549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均上调.结论:AE能通过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曹奇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6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急诊手术,4例常规手术,术后4例行全脑放疗,2例联合化疗.结果:显微镜下全切2例,2例颅鼻沟通瘤颅内病灶全切,部分切除2例.随访4~18个月,死亡1例,3例无病情进展生存,2例病情进展生存.结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但对治疗较敏感的肿瘤.

    作者:李天栋;白红民;王卓才;杨帅;王国良;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机体微炎症和氧化应激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机体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分为腹腔镜囊肿剔除术25例(腹腔镜组)和开腹囊肿剔除术25例(开腹组).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 d时取静脉血,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羟胺法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两组术后1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 d时开腹组CRP进一步升高,其余指标有所回落,开腹组术后1、3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术后1、3 d时MDA、SOD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开腹组术后1 d时MDA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术后3 d时均有所恢复,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3 d时开腹组MDA均高于腹腔镜组,而SOD均低于腹腔镜组.结论: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微炎症反应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较剖腹手术低,且恢复迅速.

    作者:柯妍;余艳红;张广亮;秦薇;盛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IL-6、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IL-6、IL-10早期的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并在入科第1、2、3、4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IL-6、IL-1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IL-6、IL-10含量在入科第1、2、3、4天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SP70、IL-10在入科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而IL-6的表达则在入科第2天达到高峰.其中生存和死亡组HSP70、IL-6、IL-10的含量在入科第2、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OD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SP70、IL-6、IL-10参与了重症急性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IL-6的持续升高可作为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而早期的HSP70、IL-10的表达则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秦海东;张铮;徐英;吴海荣;倪海滨;马明洲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抢救严重酸中毒患者16例体会

    目的:探讨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抢救严重酸中毒患者的体会.方法:对16例严重酸中毒患者行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均得到有效控制,11例患者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后病情逐步得到控制,5例效果不佳而死亡.结论:CVVH治疗可有效控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病情.

    作者:林荣海;徐颖鹤;单仁飞;崔可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探究

    目的:了解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的关系,明确糖尿病史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为做好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同时期住院的结直肠癌(364例)及非肿瘤患者(733例)与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差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并发病情况、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以及血脂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结直肠癌组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2倍,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度也明显增加(OR值为1.6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及血脂未进入方程,对结直肠癌未见显著影响:糖尿病史对结直肠癌患病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性,是结直肠癌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荣欣;胡水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侧方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现代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倡的是阶梯治疗法,即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和突出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大致有: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手术治疗.我科开展侧方入路椎间盘镜手术以来,目前为止开展手术130余例次,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西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高速涡轮钻在上颌埋伏牙拔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在拔除上颌埋伏牙的应用优点.方法:将符合上颌埋伏牙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用高速涡轮钻辅助拔除,对照组为用一般凿骨法拔除,观察两种拔牙法对机体的创伤大小和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拔牙创伤小,创口愈合情况佳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一般凿骨拔除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速涡轮钻拔除上颌埋伏牙能明显减少拔牙对机体的创伤,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拔牙创口的愈合.

    作者:江穗;郭泽鸿;陈仲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异感出现情况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部及上臂、肘及前臂、腕及手部等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12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为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同时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以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颈外静脉内缘穿刺入路法,具有定位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

    作者:谢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氯普鲁卡因对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硬膜外应用氯普鲁卡因后对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剖宫产病人5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以3%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麻药,对照组以2%利多卡因作为局麻药,记录术后1、2、4、8、12、24 h病人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需要增加应用其他镇痛药物的病例,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个时点的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需应用其他镇痛药的病例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普鲁卡因能降低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应用氯普鲁卡因的剖宫产病人术后不宜做硬膜外吗啡镇痛.

    作者:黄新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重组人胰腺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菌中的分泌性表达

    目的:构建人胰腺α-淀粉酶(HPA)真核表达载体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表达.方法:从人胰腺组织中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RT-PCR法扩增HPA基因,将其插入到酵母分泌性表达质粒pPIC9中,筛选得到正确序列的重组质粒pPIC9-HPA,用该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PCR方法筛选阳性克隆,摇瓶培养、0.5%甲醇诱导重组HPA分泌性表达,测定培养上清中的淀粉酶活力;重组HPA用冷乙醇-糖原亲和沉淀、疏水层析纯化并以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HPA真核酵母表达载体,重组质粒酶切和核酸测序结果与预期-致,显示HPA基因正确插入质粒pPIC9中;以pPIC9-HPA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实现了重组HPA在毕赤酵母菌分泌性表达;重组HPA经纯化后鉴定具天然HPA相同的免疫原性,其对可溶性淀粉酶的水解产物和酶动力学分析与天然HPA相近.结论:成功实现了HPA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中的分泌性表达,重组HPA与天然HPA具有相似的催化和酶动力学性质.本实验为下一步作为临床HPA测定标准品的研制准备了实验基础.

    作者:王天成;徐国宾;夏铁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4例该病患者进行随访、JOA评分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前路手术后4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例.除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训练外,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JOA评分改善率为76%.所有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三角肌、肱二头肌恢复至3~4级,生活可自理,11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可能,减压后脊髓漂移导致神经根牵拉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应以预防为主,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高压氧治疗可能缩短其康复时间.

    作者:肖延河;陈峰;姜永涛;李昊;姜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根充材料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根管充填材料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为提高临床根管治疗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口腔科的门诊病例220例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溶液复合剂根充材料.实验组采用进口氧化锌基质根充材料(CORTISO-MOL).观察两组根管治疗后显效率,治疗后疼痛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实验组显效率81.81%,对照组显效率6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36,P<0.05).治疗后疼痛发生率实验组为5.45%,对照组为1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14,P<0.05).治愈率实验组为85.45%,对照组为79.0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1.18,P>0.05).结论:两种根充材料在根管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氧化锌基质材料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可明显减少疼痛发生率,缩短治疗疗程.

    作者:朱雅琴;管文兰;王艳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肿瘤病人化疗时口腔溃疡的护理

    口腔溃疡是恶性肿瘤化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化疗患者口腔炎发生率达66.0%[1].现将笔者曾在临床工作中对口腔溃疡的护理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物品准备无菌弯盘、换药碗各1个,10 mL无菌注射器1支、无菌棉签数包、生理盐水500mL、1.5%双氧水500mL,0.5%普鲁卡因1支,养阴生肌散1包.

    作者:丛美云;余丽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两种不同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三中点法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ASAⅡ~Ⅲ择期大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三中点法入路组;Ⅱ组30例,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高于Ⅱ组的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Ⅰ组为100%,Ⅱ组为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为3%,Ⅱ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但三中点入路法明显优于锁骨下入路法.

    作者:谢海辉;陈淼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