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斌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鼻出血、多涕、头痛、发热等.按Ann Arbor分期ⅠE期37例,其中ⅠE期超腔17例,ⅡE期3例.有B组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者11例.40例均行常规组织病理加免疫组化检查,T细胞来源(CD2+)28例,T/NK细胞性(CD56+)10例,B细胞性(CD20+)2例.误诊率42.5%(17/40),24例行2次以上常规病检,假阴性率达60.0%(24/40),5年生存率为51.5%.结论:本病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易被误诊,怀疑本病需要多次活检,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是防止误诊有效的办法.
作者:周平;陈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3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全部具有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摄取常规X线平片,12例使用数字化X线摄片装置,11例行CT扫描,随访2~21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根据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追踪随访诊断,总结缺损转归的X线及CT特点.结果:共累及43骨,47个病灶,缺损表现为杯口状或蝶状,内缘有硬化线与骨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23个病灶随访复查大小无变化,16个病灶痊愈,2个病灶逐渐扩大并广泛累及髓腔,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个病灶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自愈倾向,缺损亦可长期存在,病灶扩大有可能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缺损有可能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
作者:李惠民;曹桂民;苑青龙;李哲;龚雪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行腹部和阴道B超检查,并与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腹部B超诊断符合率为79%,阴道B超诊断符合率为9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诊断的灵敏度为81.92%,特异度为64.71%;阴道B超的灵敏度为95.18%,特异度为82.35%.结论: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高于腹部B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伍啟杨;张筱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我科于2006年收治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并误诊,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28岁,孕2产1,因停经40余天,少量阴道流血3 d于2006年5月28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光滑,无明显肥大.子宫前位,质软,略饱满,活动好,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经腹部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妊娠囊位于子宫前壁近宫颈内口处,约1.0cm×0.8 cm大小..
作者:牟慧芳;王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分析病例,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并结合文献讨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诊治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困难为常见的症状,胸片和CT及肺功能改变可提示诊断,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可确诊,单侧或全肺灌洗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虽然少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只要提高认识,诊断并不困难,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多可获得诊断,治疗以灌洗治疗为首选,效果显著.
作者:史玉凤;刘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异感出现情况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部及上臂、肘及前臂、腕及手部等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12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为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同时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以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颈外静脉内缘穿刺入路法,具有定位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
作者:谢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后服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5例,米非司酮组19例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药,每日1次,每次12.5mg,连续3~6个月.孕三烯酮组38例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药,每周2次,每次2.5 mg,连续3~6个月.对照组18例术后不用药.随访2年,比较3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1)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症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P<0.05),复发率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P<0.05).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缓解率、复发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及对照组妊娠情况分别为3/6、7/12、2/4.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加用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术后辅以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能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延迟病灶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丽武;龙凤宜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或放疗过程中,以及部分Ⅱa期以前患者术前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和介入栓塞治疗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31例来我科进行介入化疗的Ⅰ 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并定期随访.结果:31例治疗的患者中,Ⅰb~Ⅱb期15例,经1~2次介入治疗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10例;Ⅲ期宫颈癌16例,放疗过程中出血7例,治疗后放疗得以继续进行,其余9例于治疗后常规进行放疗,效果较好.结论: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术前及放疗过程中的新辅助化疗手段,应用前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晓玲;张斌;赵汝珠;刘志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 259例,全部为局麻经皮后外侧入路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患者,男772例,女487例,年龄17~88岁,平均39.8岁.结果:随访6~71个月,平均44.4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1 d.临床结果以MacNab标准评定,优542例(43.1%),良625例(49.6%),可14例(1.1%),差78例(6.2%),成功率(优+良)92.7%.并发症73例:一过性感觉减退49例(3.9%),一过性感觉麻木13例(1.0%),一过性肌力降低11例(0.9%).差的病例全部作了翻修手术.结论: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可以采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微创的方法有效治疗.
作者:杨波;金大地;LEE Sang-ho;王吉兴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胰腺癌患者中26例伴有肝转移,对全部患者进行了3~4次经导管动脉化疗,对其中19例患者同时进行胰腺癌原发灶放疗.结果:介入治疗组中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62.5%,但无一例缩小.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原发灶未增大的比率为84.2%,其中缩小比率为15.8%.经介入治疗后肝转移灶减少或缩小比率为69.2%,增加的比率为30.8%.疼痛缓解的占74.3%,食欲增加、体力状况改善的占83.7%.介入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37.5%,生存期为1年的占16.6%.介入加放疗结合治疗组生存期为6~8个月的占42%,生存期为1年的占21%.结论:胰腺癌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转移病灶的发展,但对原发病灶的控制及延长生存期不如介入加放疗结合组.
作者:尹华;贾广志;王学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机体的免疫应答,是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首先捕获抗原,经过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号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是已知的功能强的专职APC,能够摄取抗原,还可以摄取和转运抗原的特殊膜受体,同时能高效摄取低浓度抗原,是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的高效刺激因子.而且,少量的抗原与DC作用足以激活T细胞[1].因此,DC被认为是联系天然防御功能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
作者:李慧;谭晓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6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急诊手术,4例常规手术,术后4例行全脑放疗,2例联合化疗.结果:显微镜下全切2例,2例颅鼻沟通瘤颅内病灶全切,部分切除2例.随访4~18个月,死亡1例,3例无病情进展生存,2例病情进展生存.结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但对治疗较敏感的肿瘤.
作者:李天栋;白红民;王卓才;杨帅;王国良;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并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机械通气组在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地限制血清IL-6水平的升高,改善预后.
作者:刘伯毅;罗杰;郑翔;陈黎;黄云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鼾症、鼻窦炎的主要病因.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应用及手术器械的发展,鼻内镜手术不再局限于鼻腔、鼻窦的手术,正向鼻窦周围扩大其手术治疗范围.应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肥大腺样体的手术,也逐渐取代传统的刮除手术[1-3].我科自2005年起,完成应用鼻内镜直视下经口应用电动切割系统行腺样体切除术,共2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建国;孔介庭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AGML)、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index,UI)和胃液pH值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应激性溃疡组(S组),氯胺酮预处理组(K1、K2、K3组),每组8只.采用冷水浸束缚应激方法制作AGML模型,于应激6 h后检测胃液pH水平、大体及光镜下胃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改变和UI.结果:氯胺酮预处理组与S组比较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但胃液pH值未有明显变化.结论:氯胺酮对大鼠AGML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等因素有关.
作者:丁冬;屠伟峰;李成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的方法,观察其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128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桡动脉分为Ⅰ、Ⅱ型,Ⅰ型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法,Ⅱ型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法.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6%,Ⅰ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1%,Ⅱ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1.2%.结论: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可获得满意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作者:陈开文;程磊;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肩胛胸分离损伤是一种罕见损伤,常常带来毁损性结果.国外Oreck等[1]早于1984年报道1例,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上仅限于个例报告[1-8],国内早由积水潭医院[9]报道2例肩胛胸分离患者,而后韩斌等[10]报道1例闭合性肩胛胸分离,大部分经肘上截肢后治愈.总结这些病例可以得出此类损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肩胛胸分离,对神经、血管进行早期修复,对于大面积创面进行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截肢率,保存肢体并得到部分康复.
作者:陈伟富;陈海啸;马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慢性下腰痛[1](chronic low back pain)是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的常见的原因之一.既往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患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导致的下腰痛[2],绝大多数的患者(85%)是非神经源性疼痛的下腰痛,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被怀疑为肌肉韧带损伤或退变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
作者:闫慧博;鲁凯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产科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75例产科单胎头位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为A组,将同期条件相近,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75例为B组作对照.结果:镇痛效果A组优于对照组B组,经x2检验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对产妇循环、呼吸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活跃期及第二、三产程时间比较,A组活跃期时间较B组缩短(P<0.05),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平均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能给产妇分娩带来满意效果,适宜产科分娩应用.
作者:温金胜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提高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认识水平.方法:对3例膀胱小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60岁.分期T2N2M01例,T2NXMX1例,T2N2M01例.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化疗1例,单纯辅助放、化疗1例,放弃治疗1例.手术联合化疗者随访3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放弃治疗者发现肿瘤2个月后随访见肝转移.结论:膀胱小细胞癌预后差,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联合化疗有助于存活期的延长.
作者:曾健文;莫鉴锋;吴小伟;龚国毅;毛振敏;曾鹏 刊期: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