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的临床观察

陈开文;程磊;李建华

关键词:穿刺术, 桡动脉, 分类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的方法,观察其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128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桡动脉分为Ⅰ、Ⅱ型,Ⅰ型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法,Ⅱ型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法.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6%,Ⅰ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1%,Ⅱ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1.2%.结论: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可获得满意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的方法,观察其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128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桡动脉分为Ⅰ、Ⅱ型,Ⅰ型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法,Ⅱ型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法.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6%,Ⅰ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1%,Ⅱ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1.2%.结论: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可获得满意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作者:陈开文;程磊;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小细胞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细胞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报告1例小细胞胃癌,并回顾性分析近20年中文文献报道的小细胞胃癌.结果:该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胃癌,术后13个月,无病生存.收集文献报道小细胞胃癌共13例,男10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3.3:1,平均年龄为55.8岁(36~70岁).临床症状依次是上腹部疼痛及上腹部不适8例(61.5%)、呕血及黑便3例(23.1%)、恶心呕吐1例(7.7%)及上腹部胀满1例(7.7%).肿瘤部位依次是胃窦部6例(46.2%)、胃角及胃体部5例(38.5%)、贲门部1例(7.7%)及吻合口1例(7.7%);大体类型是Bormann Ⅲ型11例及Bormann Ⅱ型2例;平均肿瘤直径为6.7 cm(3~12.5 cm).手术方式有胃大部切除10例及全胃切除3例,11例并发淋巴结转移(2例并发同时性肝转移).除1例失访外,12例小细胞胃癌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0%(3/12)及8.3%(1/12).结论:小细胞胃癌生物学特性凶险,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可选择根治性切除,辅助化疗.

    作者:韩少良;饶华民;程骏;陈哲京;姚建高;朱冠保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根充材料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根管充填材料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为提高临床根管治疗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口腔科的门诊病例220例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溶液复合剂根充材料.实验组采用进口氧化锌基质根充材料(CORTISO-MOL).观察两组根管治疗后显效率,治疗后疼痛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实验组显效率81.81%,对照组显效率6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36,P<0.05).治疗后疼痛发生率实验组为5.45%,对照组为1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14,P<0.05).治愈率实验组为85.45%,对照组为79.0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1.18,P>0.05).结论:两种根充材料在根管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氧化锌基质材料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可明显减少疼痛发生率,缩短治疗疗程.

    作者:朱雅琴;管文兰;王艳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联合治疗早产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治疗早产的疗效及其新生儿的预后.方法:选入孕28~37周之间的先兆早产患者共213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联合用药或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组给予硝酸甘油贴膜及静脉滴注硫酸镁,单一用药组仅用硫酸镁.观察比较两组妊娠延长的时间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临床特征相似.联合用药组发生在孕32周前的早产减少,新生儿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但硝酸甘油贴膜有一定的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治疗早产更为有效,可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作者:王林;陈必良;辛晓燕;杨红;滑玮;张俊茹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高速涡轮钻在上颌埋伏牙拔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在拔除上颌埋伏牙的应用优点.方法:将符合上颌埋伏牙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用高速涡轮钻辅助拔除,对照组为用一般凿骨法拔除,观察两种拔牙法对机体的创伤大小和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拔牙创伤小,创口愈合情况佳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一般凿骨拔除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速涡轮钻拔除上颌埋伏牙能明显减少拔牙对机体的创伤,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拔牙创口的愈合.

    作者:江穗;郭泽鸿;陈仲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高频电刀手术引起皮肤烧伤1例

    高频电刀用于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加快手术进程、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减少或避免手术出血、减轻病员痛苦等等,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临床使用中,如果高频电刀及其附件选择不当或手术中不规范应用就会引起烧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会引发医患纠纷.现将我院手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引起皮肤烧伤1例报告如下.

    作者:毛岸云;吴才;谢馨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鼻内镜下经口行儿童腺样体切除术20例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鼾症、鼻窦炎的主要病因.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应用及手术器械的发展,鼻内镜手术不再局限于鼻腔、鼻窦的手术,正向鼻窦周围扩大其手术治疗范围.应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肥大腺样体的手术,也逐渐取代传统的刮除手术[1-3].我科自2005年起,完成应用鼻内镜直视下经口应用电动切割系统行腺样体切除术,共2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建国;孔介庭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80例ⅣP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无输血病例.结论:加强对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金菊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持续性枕后位1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母儿并发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8例持续性枕后位孕产妇(枕后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枕前位分娩的128例作为对照组(枕前位组),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枕后位组胎头下降延缓、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P<0.01),产钳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0.05),而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枕前位组(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早诊断与处理潜在问题并选择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俞斌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小切口治疗幼儿腹股沟疝128例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切口通常为2~3 cm.所谓小切口是指小于2 cm的切口.此种术式的优点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瘢痕小,外观美观,更合乎生理[1].我科从2000年4月至2005年9月,共采用小切口治疗幼儿腹股沟疝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武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临床分析

    初产妇一般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分娩期的并发症就会增多.现就我院48例胎头未衔接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住院分娩中妊娠39周后胎头未衔接48例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胎头衔接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无明显差异,符合单胎头位、初产妇、活胎,均无妊娠并发症、羊水量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高血压等.

    作者:吴熊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蜘蛛毒液溅入眼部致角膜炎1例

    患者男,49岁,主诉左眼8 h前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内毒液溅入眼部后自觉刺痛、眼胀、畏光、视物不清.该患者8 h前在清除蜘蛛网时被拍打破裂的蜘蛛体液溅入左眼内,当即觉左眼剧烈刺痛、眼胀、畏光、流泪、视物不清,自行用清水冲洗左眼后,仍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0.5,左眼睑肿胀、皮肤潮红,左眼睑、球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角膜上皮雾状混浊,并见少许泡样改变,内皮皱褶,前房内见灰白絮状渗出,瞳孔2.5 mm×2.5 mm,直接对光反射略迟钝,眼后节视不清.

    作者:苏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误诊1例

    我科于2006年收治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并误诊,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28岁,孕2产1,因停经40余天,少量阴道流血3 d于2006年5月28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光滑,无明显肥大.子宫前位,质软,略饱满,活动好,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经腹部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妊娠囊位于子宫前壁近宫颈内口处,约1.0cm×0.8 cm大小..

    作者:牟慧芳;王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激光结合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CO2激光烧除结合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方法:17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仍用传统的CO2激光把皮损一次性全部烧除,观察组则把皮损烧除至与正常皮面平行,伤口结痂脱落后再外涂0.1%维A酸乳膏至皮损完全消退或用药8周.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87.5%)低于对照组(96.8%),差异有显著性(x2=17.17,P<0.01),但有效率与对照组无差异,且色素改变、瘢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O2激光烧除结合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丘疹型脂溢性角化病具有较高的一次治愈率,且可极大地减少有碍美观的不良反应.

    作者:凌伟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两种不同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三中点法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ASAⅡ~Ⅲ择期大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三中点法入路组;Ⅱ组30例,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高于Ⅱ组的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Ⅰ组为100%,Ⅱ组为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为3%,Ⅱ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但三中点入路法明显优于锁骨下入路法.

    作者:谢海辉;陈淼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局部麻醉下经皮摘除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后外侧入路椎间盘镜下经皮摘除,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患者俯卧位,棘突旁开10~15 cm做一个0.7 cm纵行皮肤切口.C臂X线机引导下,从Kambin氏三角穿刺椎间盘置入导丝.工作套管逐级扩张,显露极外侧的椎间盘组织,在椎间盘镜下予以摘除.结果: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7.6岁.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平均术中出血5 mL.平均住院3 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个月~3年.治疗前Oswestry为(58±19)分,治疗后为(12±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手术方法入路简单,局部麻醉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能达到优良的手术效果,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较好术式.

    作者: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朱守荣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22例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的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均为一期取石,结石清除率100%,平均手术时间7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80 mL,平均住院时间6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波碎石清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军晖;邢念增;李建兴;康宁;闫勇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特点、孕期诊断和产时适宜的处理方法,改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06年1-12月间住院分娩孕产妇1 496例次的临床资料,对这些病历中发生前置胎盘或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生前置胎盘23例,占同期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的1.54%(23/1 496);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5例,占同期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的0.33%(5/1 496),占前置胎盘总数的21.74%(5/23).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产时、产后平均出血量为2 000 mL,明显多于单纯性前置胎盘患者的出血量(550mL).5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在适当的处理下,无一例需行子宫切除.结论:(1)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发病率较高,病情凶险,终止妊娠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2)孕期或产前对发现前置胎盘者,有剖宫产史、刮宫史、多产及孕妇年龄≥35岁高危因素者,经腹彩超检查评估有无胎盘植入,应视为重要的常规检查.

    作者:孔欣;张娟辉;李琴;黄雪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时点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时点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5例,年龄34~59岁,分为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组(PR组)、氟比洛芬酯术后注射组(PO组)和对照组(CO组),每组15例.手术开始前30 min PR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PO组不注药,CO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时PR组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PO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O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分别在术后不同时点进行痛觉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次需求镇痛药距术毕的时间,术后24h内使用镇痛药次数,以及出现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及异常出血等.结果:首次需求镇痛药时间PR、PO组均较CO组延迟(P<0.01).24h内镇痛药使用次数PR组少于PO组和CO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PR组24 h内评分低于PO、CO组,而PO组4 h内评分低于CO组(P<0.01).Ramsay评分,PR、PO组8 h内评分高于CO组(P<0.05).而3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出血等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术毕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较术毕单次用药可取得良好的预先镇痛、镇静及阿片药物节俭效应,并未增加药物副反应.

    作者:张艳;陈剑龄;罗福荣;周宁;冯志顺;曹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IL-6、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IL-6、IL-10早期的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并在入科第1、2、3、4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IL-6、IL-1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IL-6、IL-10含量在入科第1、2、3、4天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SP70、IL-10在入科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而IL-6的表达则在入科第2天达到高峰.其中生存和死亡组HSP70、IL-6、IL-10的含量在入科第2、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OD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SP70、IL-6、IL-10参与了重症急性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IL-6的持续升高可作为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而早期的HSP70、IL-10的表达则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秦海东;张铮;徐英;吴海荣;倪海滨;马明洲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