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金菊英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 早期并发症,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80例ⅣP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无输血病例.结论:加强对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东省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 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5)按自愿原则对近视儿童进行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6)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77%,城镇1.82%,农村1.71%;(2)屈光要素的分布:①屈光度(-2.55±1.93)D;②眼轴(23.82±0.47)mm;③角膜曲率:大径(H)(7.858±0.086)mm,小径(V)(7.768±0.101)mm;(3)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镇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在可能致病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与青少年不同.

    作者:黄学林;卢艳霞;王文静;郭建玲;徐娴;余荣志;李悦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3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全部具有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摄取常规X线平片,12例使用数字化X线摄片装置,11例行CT扫描,随访2~21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根据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追踪随访诊断,总结缺损转归的X线及CT特点.结果:共累及43骨,47个病灶,缺损表现为杯口状或蝶状,内缘有硬化线与骨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23个病灶随访复查大小无变化,16个病灶痊愈,2个病灶逐渐扩大并广泛累及髓腔,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个病灶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自愈倾向,缺损亦可长期存在,病灶扩大有可能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缺损有可能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

    作者:李惠民;曹桂民;苑青龙;李哲;龚雪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治疗方法对前房积血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前房积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挫伤性前房积血126例共131眼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止血、促血吸收药物治疗,B组采用止血、促血吸收、尿激酶治疗.依据积血量的吸收和视力的恢复判断治疗的效果.结果: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止血、促血吸收及尿激酶的综合治疗对挫伤性前房积血为有效.

    作者:孙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小细胞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细胞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报告1例小细胞胃癌,并回顾性分析近20年中文文献报道的小细胞胃癌.结果:该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胃癌,术后13个月,无病生存.收集文献报道小细胞胃癌共13例,男10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3.3:1,平均年龄为55.8岁(36~70岁).临床症状依次是上腹部疼痛及上腹部不适8例(61.5%)、呕血及黑便3例(23.1%)、恶心呕吐1例(7.7%)及上腹部胀满1例(7.7%).肿瘤部位依次是胃窦部6例(46.2%)、胃角及胃体部5例(38.5%)、贲门部1例(7.7%)及吻合口1例(7.7%);大体类型是Bormann Ⅲ型11例及Bormann Ⅱ型2例;平均肿瘤直径为6.7 cm(3~12.5 cm).手术方式有胃大部切除10例及全胃切除3例,11例并发淋巴结转移(2例并发同时性肝转移).除1例失访外,12例小细胞胃癌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0%(3/12)及8.3%(1/12).结论:小细胞胃癌生物学特性凶险,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可选择根治性切除,辅助化疗.

    作者:韩少良;饶华民;程骏;陈哲京;姚建高;朱冠保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麻醉下初孕者可视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

    初孕患者静脉麻醉下行妇科门诊无痛人流手术时,常常因精神紧张,加上扩张宫颈口及吸宫的机械刺激,麻醉效果欠理想.一般多需要辅用芬太尼、曲吗多或增加丙泊酚用量.这样无疑会延长手术时间,加深麻醉而给患者带来较大风险.我们在初孕患者可视无痛人流术的静脉麻醉中,辅用不同药物并进行探讨,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赵锋河;王春媛;乌力亚提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细胞周期中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世界上主要的癌症之一,现已公认,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了细胞的凋亡减少、增殖增加及细胞去分化等多个细胞生命活动,终引起细胞的失控性生长,而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终都要汇聚到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上来,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

    作者:吴巨钢;姜波健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的处理与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处理的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55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产妇临床资料,以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260例为观察组,行单纯性剖宫产术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产褥病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变性率明显升高.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手术方式应适情况而定.

    作者:杨蕾;侯红瑛;范建辉;梅志雄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氯普鲁卡因对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硬膜外应用氯普鲁卡因后对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剖宫产病人5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以3%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麻药,对照组以2%利多卡因作为局麻药,记录术后1、2、4、8、12、24 h病人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需要增加应用其他镇痛药物的病例,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个时点的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需应用其他镇痛药的病例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普鲁卡因能降低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应用氯普鲁卡因的剖宫产病人术后不宜做硬膜外吗啡镇痛.

    作者:黄新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8与早产、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早产、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单胎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周、胎膜是否破裂和是否临产分为早产临产组(PL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PPROM组)、足月胎膜早破组(TPROM组)、足月临产组(TL组)、足月未临产产妇组(对照组)等5组,每组各20例.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及羊水中MMP-8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产妇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的表达情况.结果:(1)羊水MMP-8的水平在PL、PPROM、TPROM、TL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L、PPROM组又高于TPROM、TL组(P<0.05);血清中MMP-8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在PL、PPROM、TPROM、TL组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羊水中MMP-8水平在PL、PPROM、TPROM组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中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P<0.05).(4)羊水MMP-8水平与MMP-8在胎膜上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1)MMP-8与早产、胎膜早破密切相关.(2)羊水MMP-8的升高对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早产、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指标.(3)水中MMP-8水平升高及胎膜MMP-8表达增加,导致早产、胎膜早破.

    作者:王宁霏;黄引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卵巢囊肿蒂扭转保守性手术20例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蒂扭转保守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20例卵巢囊肿蒂扭转病人行直接复位或先结扎卵巢动、静脉后复位治疗.结果:经复位后18例输卵管、卵巢颜色改善或恢复正常,保守治疗成功,未见肺栓塞发生及再灌注损伤.结论:对年轻的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行保留卵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邹明英;李晓玲;吕旺桂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不同时点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时点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5例,年龄34~59岁,分为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组(PR组)、氟比洛芬酯术后注射组(PO组)和对照组(CO组),每组15例.手术开始前30 min PR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PO组不注药,CO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时PR组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PO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O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分别在术后不同时点进行痛觉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次需求镇痛药距术毕的时间,术后24h内使用镇痛药次数,以及出现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及异常出血等.结果:首次需求镇痛药时间PR、PO组均较CO组延迟(P<0.01).24h内镇痛药使用次数PR组少于PO组和CO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PR组24 h内评分低于PO、CO组,而PO组4 h内评分低于CO组(P<0.01).Ramsay评分,PR、PO组8 h内评分高于CO组(P<0.05).而3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出血等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术毕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较术毕单次用药可取得良好的预先镇痛、镇静及阿片药物节俭效应,并未增加药物副反应.

    作者:张艳;陈剑龄;罗福荣;周宁;冯志顺;曹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跟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12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76例跟骨骨折采用切复AO跟骨解剖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76例术后均获随访,76例93侧跟骨骨折,按疗效评定标准,优51侧,良40侧,可1侧,差1侧.结论:跟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前正确的评估,术后对常见并发症有针对性观察及护理,可有效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作者:陆群央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鼻出血、多涕、头痛、发热等.按Ann Arbor分期ⅠE期37例,其中ⅠE期超腔17例,ⅡE期3例.有B组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者11例.40例均行常规组织病理加免疫组化检查,T细胞来源(CD2+)28例,T/NK细胞性(CD56+)10例,B细胞性(CD20+)2例.误诊率42.5%(17/40),24例行2次以上常规病检,假阴性率达60.0%(24/40),5年生存率为51.5%.结论:本病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易被误诊,怀疑本病需要多次活检,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是防止误诊有效的办法.

    作者:周平;陈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误诊1例

    我科于2006年收治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并误诊,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28岁,孕2产1,因停经40余天,少量阴道流血3 d于2006年5月28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光滑,无明显肥大.子宫前位,质软,略饱满,活动好,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经腹部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妊娠囊位于子宫前壁近宫颈内口处,约1.0cm×0.8 cm大小..

    作者:牟慧芳;王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肝原发性囊腺癌1例

    患者男,48岁,自觉上腹部不适纳差9个月余.CT及B超检查示:肝内多发性占位性病变,大结节直径5.6 cm,小直径1.2 cm.体检:胃、肠、肺、脾、肾均未见病变.临床初诊:肝癌、转移癌.病理检查:B超引导下肝肿物穿刺组织,灰白色、质软,长4 cm,直径0.1 cm.镜检:肝细胞内见肿瘤细胞片状分布,瘤细胞柱状、立方、核圆形卵圆形、腺样、筛状排列,细胞大小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CK(+)、NSE(+)、CgA(+)、肝细胞(-).详见图1、2.病理诊断:肝细胞多发性类癌.

    作者:李自强;牛晓东;时利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肾移植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大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4只不同品系间肾移植大鼠.实验组给予环孢素A(Cs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rhGH促进代谢,调整免疫和营养;对照组给予Cs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7 d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逐日下降,肾功能恢复良好,病理检查未发现急性排斥反应.两组的对应实验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Ё意义(P>0.05).结论:在有效的免疫抑制前提下,大鼠肾移植术后短期应用rhGH不会明显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促进围手术期机体恢复.

    作者:张伟;李军;邱江;陈立中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0月至2005年12月间我科共收治358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其中121例(33.8%)发生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对其中8例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120 mmo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均因车祸或高处坠落致伤,7例为颈脊髓损伤,1例为胸髓损伤,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 A级),2例合并有轻度闭合型颅脑损伤.平均出现低钠血症时间为伤后(5.7±1.8)d,低血清钠浓度为(111.6±4.0)mmol/L,出现低钠高峰时间为伤后(8.1±2.0)d,低钠持续时间(20.9±5.9)d.8例均给予深静脉插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6例经限水、补钠等治疗后低钠血症纠正,2例低钠血症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合并有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易并发低钠血症,由于其症状隐匿,常不被重视,一旦出现重度低钠血症,治疗非常棘手,死亡率高.

    作者:朱志刚;金大地;陈建庭;江建明;王吉兴;瞿东滨;鲁凯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特点、孕期诊断和产时适宜的处理方法,改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06年1-12月间住院分娩孕产妇1 496例次的临床资料,对这些病历中发生前置胎盘或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生前置胎盘23例,占同期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的1.54%(23/1 496);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5例,占同期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的0.33%(5/1 496),占前置胎盘总数的21.74%(5/23).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产时、产后平均出血量为2 000 mL,明显多于单纯性前置胎盘患者的出血量(550mL).5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在适当的处理下,无一例需行子宫切除.结论:(1)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发病率较高,病情凶险,终止妊娠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2)孕期或产前对发现前置胎盘者,有剖宫产史、刮宫史、多产及孕妇年龄≥35岁高危因素者,经腹彩超检查评估有无胎盘植入,应视为重要的常规检查.

    作者:孔欣;张娟辉;李琴;黄雪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14例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技术和价值.方法:在14例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中,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取患者右股动脉穿刺插管,首先送入6F或5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即采用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逐支造影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聚乙烯醇微球(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4例病人均插管成功,术后咯血停止,但因病变多发,部分需行二次栓塞,本组有2例因血供复杂,第一次栓塞后2个月再发少量出血,行二次栓塞成功.经5~10年随诊,没有咯血再发.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逐支病变插管,采用明胶海棉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PVA的介入方法,对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安全有效.

    作者:屈国林;郭宝忱;徐晓明;张志虎;陈学忠;杨淑惠;吕春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老年人食管破裂18例临床分析

    从1994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食管破裂患者26例,18例是60岁以上老年人,占同期发病的69.2%,现就这18例老年患者诊治过程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73岁.男14例,女4例,汉族12例,蒙古族3例,满族1例,回族1例,鄂伦春族1例;城镇居民10例,农民6例,牧民2例.有饮酒和喜食辛辣食物嗜好的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 h~5 d.同时患有其他系统疾病的15例,不能提供既往史的有3例,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前列腺良性增生症、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居多.

    作者:周建华;张志忠;刘景平;张海亭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