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娜;蒋小云;庄思齐;李易娟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后外侧入路椎间盘镜下经皮摘除,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患者俯卧位,棘突旁开10~15 cm做一个0.7 cm纵行皮肤切口.C臂X线机引导下,从Kambin氏三角穿刺椎间盘置入导丝.工作套管逐级扩张,显露极外侧的椎间盘组织,在椎间盘镜下予以摘除.结果: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7.6岁.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平均术中出血5 mL.平均住院3 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个月~3年.治疗前Oswestry为(58±19)分,治疗后为(12±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手术方法入路简单,局部麻醉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能达到优良的手术效果,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较好术式.
作者: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朱守荣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或放疗过程中,以及部分Ⅱa期以前患者术前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和介入栓塞治疗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31例来我科进行介入化疗的Ⅰ 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并定期随访.结果:31例治疗的患者中,Ⅰb~Ⅱb期15例,经1~2次介入治疗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10例;Ⅲ期宫颈癌16例,放疗过程中出血7例,治疗后放疗得以继续进行,其余9例于治疗后常规进行放疗,效果较好.结论: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术前及放疗过程中的新辅助化疗手段,应用前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晓玲;张斌;赵汝珠;刘志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特点、孕期诊断和产时适宜的处理方法,改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06年1-12月间住院分娩孕产妇1 496例次的临床资料,对这些病历中发生前置胎盘或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生前置胎盘23例,占同期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的1.54%(23/1 496);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5例,占同期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的0.33%(5/1 496),占前置胎盘总数的21.74%(5/23).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产时、产后平均出血量为2 000 mL,明显多于单纯性前置胎盘患者的出血量(550mL).5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在适当的处理下,无一例需行子宫切除.结论:(1)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发病率较高,病情凶险,终止妊娠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2)孕期或产前对发现前置胎盘者,有剖宫产史、刮宫史、多产及孕妇年龄≥35岁高危因素者,经腹彩超检查评估有无胎盘植入,应视为重要的常规检查.
作者:孔欣;张娟辉;李琴;黄雪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到颈交感神经及其附近组织,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性阻滞.既往认为SGB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在知道SGB对神经痛疗效显著[1],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2].在日本,每天至少有2万~3万人进行SGB治疗,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
作者:陆建华;施冲;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IL-6、IL-10早期的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并在入科第1、2、3、4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IL-6、IL-1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IL-6、IL-10含量在入科第1、2、3、4天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SP70、IL-10在入科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而IL-6的表达则在入科第2天达到高峰.其中生存和死亡组HSP70、IL-6、IL-10的含量在入科第2、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OD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SP70、IL-6、IL-10参与了重症急性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IL-6的持续升高可作为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而早期的HSP70、IL-10的表达则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秦海东;张铮;徐英;吴海荣;倪海滨;马明洲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固肾益精汤治疗绝经后妇女胸腰椎骨折及预防骨折再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固肾益精汤(治疗组)及单纯钙剂(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研究,用药1年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血碱性磷酸酶(ALP)、尿HOP/Cr比值及DPD/Cr比值.治疗后随访2年,统计两组患者再骨折率.结果:用固肾益精汤治疗1年后,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及ALP均高于对照组,尿HOP/Cr比值及尿DPD/Cr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组再骨折率为3.2%,对照组为13.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固肾益精汤治疗绝经后胸腰椎骨折效果明显,可明显提高骨密度,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及有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作者:钟润泉;潘刚明;邓伟民;张国超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早产、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单胎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周、胎膜是否破裂和是否临产分为早产临产组(PL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PPROM组)、足月胎膜早破组(TPROM组)、足月临产组(TL组)、足月未临产产妇组(对照组)等5组,每组各20例.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及羊水中MMP-8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产妇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的表达情况.结果:(1)羊水MMP-8的水平在PL、PPROM、TPROM、TL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L、PPROM组又高于TPROM、TL组(P<0.05);血清中MMP-8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子宫下段近宫颈处胎膜组织MMP-8在PL、PPROM、TPROM、TL组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羊水中MMP-8水平在PL、PPROM、TPROM组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中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P<0.05).(4)羊水MMP-8水平与MMP-8在胎膜上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1)MMP-8与早产、胎膜早破密切相关.(2)羊水MMP-8的升高对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早产、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指标.(3)水中MMP-8水平升高及胎膜MMP-8表达增加,导致早产、胎膜早破.
作者:王宁霏;黄引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技术和价值.方法:在14例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中,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取患者右股动脉穿刺插管,首先送入6F或5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即采用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逐支造影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聚乙烯醇微球(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4例病人均插管成功,术后咯血停止,但因病变多发,部分需行二次栓塞,本组有2例因血供复杂,第一次栓塞后2个月再发少量出血,行二次栓塞成功.经5~10年随诊,没有咯血再发.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逐支病变插管,采用明胶海棉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PVA的介入方法,对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安全有效.
作者:屈国林;郭宝忱;徐晓明;张志虎;陈学忠;杨淑惠;吕春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腹部与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行腹部和阴道B超检查,并与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腹部B超诊断符合率为79%,阴道B超诊断符合率为9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诊断的灵敏度为81.92%,特异度为64.71%;阴道B超的灵敏度为95.18%,特异度为82.35%.结论: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高于腹部B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伍啟杨;张筱辉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 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5)按自愿原则对近视儿童进行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6)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77%,城镇1.82%,农村1.71%;(2)屈光要素的分布:①屈光度(-2.55±1.93)D;②眼轴(23.82±0.47)mm;③角膜曲率:大径(H)(7.858±0.086)mm,小径(V)(7.768±0.101)mm;(3)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镇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在可能致病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与青少年不同.
作者:黄学林;卢艳霞;王文静;郭建玲;徐娴;余荣志;李悦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切口通常为2~3 cm.所谓小切口是指小于2 cm的切口.此种术式的优点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瘢痕小,外观美观,更合乎生理[1].我科从2000年4月至2005年9月,共采用小切口治疗幼儿腹股沟疝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武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近年来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治疗性的十二指肠镜技术趋于成熟[1-2],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取得了与外科相似的结果.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现将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浩文;董卫国;余春丽;胡桂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我科于2006年收治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并误诊,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28岁,孕2产1,因停经40余天,少量阴道流血3 d于2006年5月28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光滑,无明显肥大.子宫前位,质软,略饱满,活动好,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经腹部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妊娠囊位于子宫前壁近宫颈内口处,约1.0cm×0.8 cm大小..
作者:牟慧芳;王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母儿并发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8例持续性枕后位孕产妇(枕后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枕前位分娩的128例作为对照组(枕前位组),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枕后位组胎头下降延缓、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P<0.01),产钳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0.05),而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枕前位组(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早诊断与处理潜在问题并选择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俞斌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80例ⅣP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无输血病例.结论:加强对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金菊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48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术中发生膈肌、十二指肠损伤和网膜出血的原因、处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膈肌损伤1例,十二指肠浆膜损伤1例,胃小网膜出血1例,本组3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坚持直视下操作和程序性探查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汤朝晖;宗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的方法,观察其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128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桡动脉分为Ⅰ、Ⅱ型,Ⅰ型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法,Ⅱ型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法.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6%,Ⅰ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1%,Ⅱ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1.2%.结论: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可获得满意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作者:陈开文;程磊;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在拔除上颌埋伏牙的应用优点.方法:将符合上颌埋伏牙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用高速涡轮钻辅助拔除,对照组为用一般凿骨法拔除,观察两种拔牙法对机体的创伤大小和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拔牙创伤小,创口愈合情况佳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一般凿骨拔除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速涡轮钻拔除上颌埋伏牙能明显减少拔牙对机体的创伤,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拔牙创口的愈合.
作者:江穗;郭泽鸿;陈仲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简称小切口手术)与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简称常规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80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成A、B两组,每组40例(40眼),分别施行小切口手术与常规手术,并全部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分别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完成时间、术后视力、角膜损伤、后囊破裂与玻璃体溢出、虹膜与瞳孔改变、房水反应情况等指标.结果:手术完成时间A组平均为24 min,B组为40 min,A组术后视力恢复较快、较好,虹膜脱出及术后瞳孔变形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在角膜损伤、后囊破裂及玻璃体溢出、房水反应等指标两组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小切口手术不论从手术完成时间、视力恢复、术后虹膜与瞳孔改变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手术.
作者:陈惠;邓洪;谢青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患者男,48岁,自觉上腹部不适纳差9个月余.CT及B超检查示:肝内多发性占位性病变,大结节直径5.6 cm,小直径1.2 cm.体检:胃、肠、肺、脾、肾均未见病变.临床初诊:肝癌、转移癌.病理检查:B超引导下肝肿物穿刺组织,灰白色、质软,长4 cm,直径0.1 cm.镜检:肝细胞内见肿瘤细胞片状分布,瘤细胞柱状、立方、核圆形卵圆形、腺样、筛状排列,细胞大小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CK(+)、NSE(+)、CgA(+)、肝细胞(-).详见图1、2.病理诊断:肝细胞多发性类癌.
作者:李自强;牛晓东;时利平 刊期: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