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分割方式放射治疗脑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杨华

关键词:脑肿瘤, 放射治疗, 止痛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割方式放射治疗脑转移癌引起头痛的止痛效果.方法:48例脑转移癌患者,24例采用低分割照射(治疗组),肿瘤吸收剂量3 Gy/次,5次,周,总刺量30 Gy;24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对照组),肿瘤吸收剂量2 Gy/次,5次/周,总剂量40 Gy.结果:48例脑转移癌止痛总有效率为94%,治疗组为96%(23/24),对照组为92%(22/24),两组止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癌疼痛治疗效果肯定,大剂量低分割与常规分割两种放疗方式疗效相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目的:加强对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过程复杂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双表型白血病并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诊治过程复杂,通过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对于双表型白血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作者:王小林;王化;胡晓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IgE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确诊的罕见IgE型MM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X线、MRI及骨核素扫描提示第11、12胸椎,第1~5腰椎压缩性骨折及骨盆、脊椎普遍性骨质疏松,骨髓细胞学示浆系统异常增生占0.740,其中原始+幼稚浆细胞占0.728,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IgE和κ轻链抗血清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确诊为IgE型MM.经3疗程的MP方案化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IgE型MM罕见,要掌握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免漏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序贯给予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作者:肖毅;张义成;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用药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但各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一个新的参考选择.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与脉压及脉压指数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65例MHD患者分为脑卒中组及非脑卒中组,分析各组患者的PP、PPI.结果:脑卒中组PP、PPI为(72.17±6.04) mmHg、0.47±0.04,非脑卒中组PP、PPI为(59.42±7.02) mmHg、0.43±0.03,脑卒中组PP、PPI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P、PPI.结论:PP、PPI的增大与MHD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有关.

    作者:郑育;金领微;郑淑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26例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6例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予多西他赛注射液35 mg/m2+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8天给予;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给予.每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5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65%,临床获益率为85%.常见的血液、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其临床疗效能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并无增加,可作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二线方案优先选用.

    作者:陈炳光;钟志联;赵鹏;胡世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S786P的基因多态性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基因上S786P住点的多态性,并测定其在正常体检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判断它的多态性是否与支气管哮喘高度相关.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RFLP对S786P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结果:在165例中国人中没有发现S786P的多态性,只存在S786,没有检测到S786/P786杂合子和P786/P786的纯合子.发现中国人群中不存在这个住点的多态性.结论:白细胞介素 4受体α基因S786P在中国人群中不存在多态性,表明中国人群不适合作S786P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吴晓琴;汤彦;林材元;周天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低血糖反应9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表现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的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以及高兴奋症状和眼部症状.

    作者:叶盛开;陈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线粒体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

    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是线粒体呼吸链中传递电子的载体,由核基因编码的多肽和线粒体编码的亚铁血红素组成,表面带正电荷,松散地结合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线粒体内膜外侧心磷脂上,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外膜.

    作者:马伟科;张宏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负荷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CEA-rV)负荷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后能否在体外诱导人癌胚抗原(CEA)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方法:将CEA-rV负荷脐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同源的T细胞,检测其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未经CEA-rV负荷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CEA-rV负荷的DC激活的T细胞时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CEA-rV负荷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钟亮星;祁岩超;杨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治疗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HD)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治疗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疗效.方法:观察HD组28例患者和CAPD组15例患者透析充分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死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PD组患者以感染为死因的比例(33%)高于HD组(21%),但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接受CAPD治疗出现休克、心脏骤停、心律失常、血压不稳或脑血管意外的机会明显较HD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APD应作为透析前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及透析过程血压不稳的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惠者一体化治疗的首选.

    作者:黄四邑;肖文豪;黄华;吕路;管红斌;黄培华;桓文穆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消旋卡多曲与培菲康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口崩片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到粪便RV-Ag(IgM)阳性的143例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消旋卡多曲组(B组)、培菲康组(C组)和联合治疗组(D组),并对四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B、C和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7.3%、59.5%、58.8%和84.6%;四组的TNF-α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血浆内IL-6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而B、C、D组的疗效更优于A组(P<0.05)治疗后,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口崩片联合培菲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周沁斐;叶子;郑优敏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例

    目的:观察和评价多索茶碱疗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OPD患者分为多索茶碱组(A组)和氨茶碱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索茶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COPD的药物.

    作者:刘新年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MICA抗原与移植免疫

    MIC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chain-related gene A)基因是MIC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表达MICA抗原.MIC是非经典的HLA-I类链相关基因家族,位于6号染色体,MICA和MICB为其功能基因,两者有80%的同源性.

    作者:谈鸣岳;范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小儿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50例诊治体会

    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共320例,对于有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胸片有典型结核改变的基础上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的患儿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不困难,但是无上述典型表现的50例患儿,出现发热、抽搐、昏迷,后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这样给我们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易误诊误治.因此结合这50例病例谈谈小儿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体会.

    作者:舒远琴;肖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影响五常法持续开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五常法是现代管理的基础,起源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医院推广应用.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主要用于改善工作场所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形象[1].

    作者:邝星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带状疱疹1例

    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带状疱疹病例少见,作者近期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因左肩胛部瘙痒1 d于2007年5月12日就诊.

    作者:游书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前牙残冠残根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前牙残冠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时60例患者127颗前牙残冠残根,经完善的根菅治疗后,采用纤维桩树脂核恢复外形后作全瓷修复.结果:经过1周~3年的随访观察,结合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修复成功率为96.9%,有3颗发生桩松动,1颗发生桩折断.结论:纤维桩树脂核具有优于金属桩核的美学效果,不易折断和造成根折,是金属桩核的良好替代品.

    作者:刘正彤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颈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SHR)、替米沙坦高剂量组(TelH)、替米沙坦低剂量组(TelL),另设同性别、周龄的10只WKY大鼠为对照组.实验开始及每2周测鼠尾收缩压(SBP).18周后取颈动脉,颈动脉的切片行苦味酸一天狼星红、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双重染色法染色,利用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测算颈动脉中膜厚度(MT)、腔径(LD)、血管中膜厚/腔径(MT/LD)、中膜横截面积(MCSA)及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结果:(1)2周后TelH组的SBP显著低于SHR组(P<0.01),而TelL组的SBP与SHR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TelH组的MT、MT/LD、MCSA、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较SHR组均显著下降(P<0.01),TelH组的中膜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较SHR组均显著增高(P<0.01);TelL组的MT、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中膜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显著增高(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减轻SHR颈动脉的重构.

    作者:陈宏;洪华山;江琼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利用染色质隔离子构建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2转基因表达载体

    目的:在构建巨噬细胞特异表达且带有染色质隔离子的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2(hMMP-12)转基因表达栽体的基础上构建hMMP-12转基因兔动物模型.方法:首先通过RT-PCR方法扩增hMMP-12基因,产物亚克隆到pGEM-T栽体,测序后获得pGEM-T-hMMP-12,然后利用pJC13构建带有染色质隔离子和清道夫受体A增强子、启动子和人生长激素尾的亚克隆pJC13-SR,再利用pGEM-T-hMMP-12和pJC13-SR重组质粒,构建巨噬细胞特异性的转基因表达载体pJC13-SR-hMMP-12,后pJC13-SR-hMMP-12表达载体线性化,显微注射家免受精卵制备转基因兔,并进行PCR扩增及Southem Blot转基因效果分析鉴定.结果:(1)通过DNA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证实,hMMP-12成功克隆到所需表达载体中;(2)转基因后获得仔兔36只,以PCR检测结果计算,转基因总效率为1.4%~3-4%,整合率为20%~50%;以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计算,转基因总效率为0.5%~2.2%,整合率为13%~17%.结论:转基因表达栽体的成功构建,为hMMP-12转基因兔动物模型的构建和研究MMP-12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关亚群;赵学信;焦谊;范江霖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腹腔内注射低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腹腔内注射低剂量免疫球蛋白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28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持续时间、腹膜炎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A组腹透液中加入头孢唑林和头孢羧甲噻肟,疗程14 d.B组在上述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每次换液时腹腔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冻干人免疫球蛋白300 mg/2 mL),疗程7 d.分别于治疗开始后,记录每次换液时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变化,如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其症状与体征消失时换液次数.腹透液由混浊变清亮的换液次数,同时每次换液后进行透出液细胞计数并进行分类,细胞计数并分类一直重复到腹透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50 mm3).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6个月.结果:至透出液清亮的换液次数和至发热消失的换液次数,B组较A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腹痛和腹部压痛消失时,B组的换液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P<0.05);至透出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50 mm3)时,B组的换液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以增加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抗茵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发.

    作者:孙世仁;宁晓暄;陈威;王汉民;连耀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