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例

刘新年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多索茶碱, 氨茶碱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多索茶碱疗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OPD患者分为多索茶碱组(A组)和氨茶碱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索茶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COPD的药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海洛因依赖者骨代谢的变化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后的骨代谢变化情况.方法:采用RIA和ELISA法测定53例吸毒患者戒毒前、后及6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瘦素、骨钙素、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的浓度,并比较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戒毒后,并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戒毒前、后血清BG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组间ICT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骨代谢的改变,其骨形成及骨转换率有一定的影响,戒毒后仍不能完全恢复,而时骨吸收影响不大.提示在进行戒毒治疗的同时,要注意监测骨代谢的变化,并了解其变化规律,以利综合治疗.

    作者:谢海啸;张文辉;叶波;章海凌;陶志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2例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并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重建.结果:52例VBI患者中,有33例存在血管结构异常,22例存在血管狭窄,18例可见一侧椎动脉明显较对侧纤细.结论:血管狭窄、发育异常等是VBI等的重要发病原因,CTA可作为临床诊断VBI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浩博;成秋生;潘小平;李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与脉压及脉压指数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65例MHD患者分为脑卒中组及非脑卒中组,分析各组患者的PP、PPI.结果:脑卒中组PP、PPI为(72.17±6.04) mmHg、0.47±0.04,非脑卒中组PP、PPI为(59.42±7.02) mmHg、0.43±0.03,脑卒中组PP、PPI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P、PPI.结论:PP、PPI的增大与MHD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有关.

    作者:郑育;金领微;郑淑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冠脉血流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及CCU科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患者80例,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PCI)40例和对照组(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7 d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术后造影显示试验组95.0%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而对照组75.0%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再梗死、死亡、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介入术后7 d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8.0±6.6)%]较对照组[(52.4±8.2)%]明显提高(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并能改善此类患者的左室功能,且降低了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顾晓龙;邱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结核杆菌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结核杆茵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分离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 CFU/mL;配制结核杆菌茵悬液,茵量为5×108 CFU/mL.将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茵悬液和小鼠巨噬细胞按1:1混合,分别作用10、30、60、90、120、180 min,4℃ 1 500 r/min离心10min,PBS液洗涤细胞1次.加入含15%小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置37℃,5%CO2孵箱中培养4 h.取出培养瓶用刮匙轻轻将贴壁细胞刮下,1 200 r/min离心10 min,分别用70%乙醇、2%戊二醛和4%甲醛固定,用流式细胞仪栓测Toll样受体2(TLR2)和Bcl-2表达水平.用未加结核杆菌悬液的小鼠巨噬细胞作对照组,实验重复3次.结果:凋亡组各时间段内TLR2水平无显著变化,但凋亡组各时段TLR2表达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凋亡组巨噬细胞内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10~90 min无显著变化,120 min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杆菌H37Rv株在感染的早期对宿主巨噬细胞有较强的致凋亡作用.

    作者:田碧文;庞雪云;孙蕾;马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力平之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用力平之加饮食控制(治疗组)及单纯饮食控制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副作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力平之加饮食控制是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可靠方案.

    作者:王柳洁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26例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6例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予多西他赛注射液35 mg/m2+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8天给予;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给予.每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5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65%,临床获益率为85%.常见的血液、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其临床疗效能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并无增加,可作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二线方案优先选用.

    作者:陈炳光;钟志联;赵鹏;胡世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克林澳致皮疹1例

    患者男,52岁.因右耳耳鸣、听力下降1年,于2006年6月来院就诊.无头痛、眩晕,无视物旋转,无复视,无肢体麻木和活动受限.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李卉;高娃;王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HBV-YMDD变异与HBV-DNA定量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产生的HBV-YMDD变异与HBV-DNA定量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100例服用拉米夫定后产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回顾性地比较其DNA定量的变化,以探寻两者有无必然联系.结果: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中产生的YMDD变异,与治疗前后DNA定量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产生的HBV-YMDD变异,尚难用治疗前后的HBV-DNA定量变化来预测.

    作者:曹海燕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中老年人以便血为主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方法:收集1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内镜检查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100%)及下腹痛(50%).内镜表现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93%),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境界清楚,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本组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12例(86%),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慢性缺血性结肠炎2例(14%),1例肠腔形成明显狭窄后经手术治疗治愈出院,另1例临床症状缓解,结肠镜下见黏膜粗糙,轻度充血、水肿、假息肉形成.结论:中老年人出现急性便血且有相关基础病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行内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作者:汪泳;张方信;王宏;耿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小儿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50例诊治体会

    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共320例,对于有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胸片有典型结核改变的基础上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的患儿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不困难,但是无上述典型表现的50例患儿,出现发热、抽搐、昏迷,后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这样给我们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易误诊误治.因此结合这50例病例谈谈小儿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体会.

    作者:舒远琴;肖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目的:加强对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过程复杂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双表型白血病并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诊治过程复杂,通过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对于双表型白血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作者:王小林;王化;胡晓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基因4G/5G多态性与特发性卵巢早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特发性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分析,检测65例特发性POF患者(POF组)和75例正常妇女(对照组)PAI-1基因4G/5G多态性.结果:特发性POF患者组PAI-1基因型频率分布,4G/4G型为29.2%,4G/5G型为55.4%,5G/5G型为15.4%;POF患者组4G/4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0%),但差异无显著性意叉(χ2=3.54,P>0.05);而4G等位基因频率(0.569)显著高于对照组(0.447)(χ2=4.18,P<0.05),携带4G等位基因个体发生特发性POF的相对风险OR=1.64,95%CI 1.02~2.64.结论: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特发性POF的发病有关,4G等位基因可能是特发性POF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管立学;高丽;孙静华;王敬先;李海波;王瑞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空洞型肺转移瘤CT表现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提高其与肺部其他空洞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报告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空洞型肺转移瘤病例,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结果:空洞型肺转移瘤CT表现出各种空洞样,其中,小环状空洞21枚,囊样空洞3枚,不规则空洞6枚,厚壁空洞3枚,薄壁空洞伴壁结节者1枚.结论: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即空洞的混合性以及与实性瘤的并存性.

    作者:吴斌;戴元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例

    目的:观察和评价多索茶碱疗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OPD患者分为多索茶碱组(A组)和氨茶碱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索茶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COPD的药物.

    作者:刘新年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无痛胃镜应用丙泊酚过敏引起喉痉挛1例

    患者男,36岁,就诊于我院无痛胃镜门诊,既往青霉素过敏,磺胺过敏.过敏表现:手指起疹,口唇发紫,发麻,及时停药后症状可慢慢缓解消失.其余药物及食物未见过敏.既往轻微咳嗽、喘.

    作者:孙潮涌;隋波;苏冬梅;谢厚云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澳特斯小儿止咳露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治疗小儿咳嗽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把6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咳嗽、略痰症状的患儿按年龄分成3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止咳、祛痰,并进行观察.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2%,各年龄组和疾病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少,发生率为3%.结论: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是治疗各年龄期小儿咳嗽安全有效的止咳祛疲药.

    作者:张芹;叶海燕;闫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CKD)已占到人口的7%~10%[1],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Ⅲ)显示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为9.2%,血肌酐升高的检出率为6.9%,美国成人CKD的患病率约为11%[2].

    作者:张晓光;汪年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病理诊断明确,X线资料完整的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软骨母细胞瘤有其自身特点,主要发生于长骨骨骺,如股骨近端与远端或胫骨近端,具有转移倾向.主要症状为疼痛、活动受限.主要辅助检查为X线、CT等.治疗以局部病灶清除+自体或异体植骨为主.结论:软骨母细胞瘤临床少见,需结合病史、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与处理,防止复发与转移.

    作者:刘昆鹏;王保仓;王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哮喘儿童诱导痰液白三烯B4和白细胞介素-5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5(IL-5)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5例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惠儿,以及20例健康儿童诱导痰液中LTB4、IL-5水平,并同时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大呼气流速(PEF).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诱导痰液LTB4平均水平(30.92±8.32)pg/mL,较正常对照组(1.67±0.84)pg/mL为高(P<0.01),其中重度发作组为(58.16±10.45)pg/mL,较轻、中度发作组(7.82±1.86)、(26.78±5.07)pg/mL为高,3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急性发作期诱导痰液IL-5平均水平(77.94±12.21)pg/mL,较正常对照组(7.48±1.89)pg/mL为高(P<0.01),其中重度发作组为(135.98±22.04)pg/mL,较轻、中度发作组(31.83±5.35)、(66.01±10.23)pg/mL为高,3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病情越重,LTB4、IL-5水平越高,且FEV1值、PEF值下降愈明显;缓解期哮喘惠儿较急性发作期各组LTB4、IL-5水平明显下降,肺功能改善.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哮喘急性发作期LTB4与FEV1值、PEF值呈负相关(r=-0.485,-0.504,均P<0.05).与IL-5呈正相关(r=0.549,P<0.05);IL-5与FEV1值、PEF值呈负相关(r=-0.493,-0.562,均P<0.05).结论:LTB4、IL-5在哮喘的急性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可能是构成气道慢性炎症的各类因素之一.测定LTB4、IL-5水平为哮喘的诊断及判断病情提供较好的实验室参数.

    作者:辛淑君;林利兰;刘琦石;肖政祥;胡应龙;王影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