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荔霞;张为民
目的:研究人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培养特性及建立细胞库的可行性.方法:Ficoll离心剂法分离人骨髓及脐血来源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大量扩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骨髓样本比脐血标本的MSC更易于体外短期培养扩增,骨髓样本(5×106)体外培养2周约获得MSC 3×107~1.2×108,成功率达100%,而脐血样本的MSC较难培养,成功率低(12.9%),细胞数扩增有限.对冻存复苏前后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MSC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59、CD90、CD105、CD166等均阳性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CD14和CD45为阴性表达,提示MSC对本室的冻存复苏程序耐受能力较好,可获得复苏后扩增培养.结论:本研究表明对成人骨髓MSC建库的条件较成熟,获得成功培养的MSC分子表型在冻存复苏前后无明显改变.而脐血来源的MSC培养条件有待改善方能提高MSC培养成功率.
作者:吴燕峰;包蓉;张绪超;周敦华;梁舜华;方建培;黄绍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主要介导上皮细胞等细胞的增殖分化信号,其过度表达或活性增强与多种肿瘤形成有关[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介导同类上皮细胞间的黏附,其表达下调或功能缺陷有利于上皮肿瘤细胞脱离瘤体而侵袭转移.现就两种蛋白各自在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代劲松;王卫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和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以HCPT和THP膀胱灌注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分布,ELISA测定血清TGF-β1的水平.结果:膀胱灌注治疗后CD4+T细胞亚群均有显著性升高,HCPT治疗组升高(12.92±5.22)%,THP组升高(10.28±4.15)%,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CD8+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浸润性肿瘤及Ⅲ级肿瘤患者TGF-β1均有显著性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表浅肿瘤及低分级肿瘤患者TGF-β1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CPT和THP膀胱灌注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者:刘尚文;王养民;乔够梅;杨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水泥脊柱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1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在腰麻下进行手术,经皮穿刺用骨水泥固定,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双下肢感觉运动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行对症处理.护理过程中重视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同时强调并发症的预防和健康指导,为治疗提供保障.结果: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100%,无一例发生骨水泥压迫脊髓、神经根严重并发症.结论:骨水泥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护理应重视患者并发症的观察.
作者:忻佩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眼眶内炎性假瘤的临床过程.方法:对43例眼眶内炎性假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取得了病理证实.39例为激素治疗失败病例.均采用放射治疗,放疗剂量12~50 Gy,中位剂量34 Gy.结果:29例(67.4%)完全缓解,14例(32.6%)部分缓解或无缓解.放疗损伤发生率低.结论:对激素治疗失败的眼眶内炎性假瘤,通过放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侯秀玉;李明昱;李高峰;刘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咳嗽可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CVA)、胃食管反流(GER)、鼻后流注综合征、慢性咽炎等,因病因复杂而常常不能及时确诊、治疗,现对我院72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方子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38岁,农民.自述左侧下颌肿物1年有余.起初约玉米粒大小,当时无痛感.后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磨牙区轻痛,局部发硬.X线平片检查:左下颌角部有一直径约2 cm的类圆形透亮区,边缘光滑有切迹,内含多个囊腔,壁薄、不连续,其内牙根有吸收现象,未见钙化.X线诊断:左下颌骨造釉细胞瘤.手术病理报告:左下颌骨多房型囊腺样含齿造釉细胞瘤.
作者:郭金山;李海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Cystatin 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尿中的Cystatin C,同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Alb)、α1微球蛋白(α1m)、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TRF).结果:肾脏疾病组按α1m水平分为阴性组、微量组和阳性组,Cystatin C和α1m的值除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微量组、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各病例组之间的尿Cystatin C的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α1m的值阴性组与微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肾脏疾病组尿Cystatin C与αt1m呈极显著性相关(r=0.69,P<0.01).结论:尿Cystatin C是肾脏疾病时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曹华军;王旭;范存琳;刘日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对118例水平性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术后6周以后随访观察,满意程度达98%,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陈云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头痛患者的脑电图改变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612例各种类型头痛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并与162例正常体检无头痛者脑电图相比较.结果:头痛患者的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率及病理波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者.头痛病人中癫痫性头痛与偏头痛的非特异性异常脑电图出现率较高,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与其他类型头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在脑电图病理波出现率方面,癫痫性头痛与其他类型头痛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头痛病人的脑电图异常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头痛病人中非特异性异常脑电图对诊断癫痫无特异性,而病理波的出现则对诊断癫痫具有特异性,尤以发作间期出现的病理波更具高度特异性.
作者:叶红涛;杨玉先;石玉良;陈海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水癌胚抗原(CEA)鉴别诊断良、恶性胸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21例恶性肿瘤和32例良性疾病患者胸水CEA.结果:恶性组胸水CEA检测值9.12~10 155μg/L,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组胸水CEA检测值0.24~7.13μg/L.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胸水CEA 5μg/L作为阳性界值,胸水CEA诊断恶性胸水的敏感性为100%(21/21),特异性为93.8%(30/32),准确度为96.2%(51/53).结论:胸水CEA可作为良、恶性胸水良好的鉴别诊断指标,有必要将其列为胸水的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郑卫东;郭亮;秦伟超;胡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1991年1月至2005年5月采用肝段切除治疗大肝癌及术后给予介入、化疗等综合性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19例,女9例,年龄30~70岁,平均50.3岁.
作者:郭盖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加强对重点科室感染动态监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对我院2004年1-12月住院患者所发生的医院感染746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4年医院感染率为4.33%,综合ICU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高危科室是综合ICU、神经内科、口腔科、普儿科、肿瘤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基础病严重、侵入性技术操作以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准确的病原菌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林肇得;陈捷;李健平;胡琴;冯毅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多中心性成骨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近15年国内报道的15例多中心性成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青少年,肿瘤累及多骨或单骨多处发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检测可作为判定肿瘤发展程度的指标.治疗上以手术、化疗为主.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根据临床表现作相应血AKP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诊治该病的关键.
作者:李荔霞;张为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临床特征,为哮喘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哮喘门诊及呼吸科住院的116例5岁以下哮喘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测和治疗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5岁以下儿童哮喘有如下临床特征,(1)大多有反复咳喘史,仅约1/3患儿有家族特应性病史.(2)哮喘发作首要诱因是呼吸道感染(81.90%),以病毒感染为主,其中以RSV、PIVⅢ和ADV列前3位.(3)临床大多以中重度发作为主,常合并肺炎(57.76%),主要是病毒感染,其次是肺炎支原体.(4)血清总IgE可不高,38.89%(42/108)的患儿高于正常.(5)短程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毒诱发的哮喘发作有较好疗效.(6)预后优于年长儿、成人.结论:5岁以下哮喘患儿大多数无特应性体质,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发因素,肺炎是常见并发症,哮喘家族史、患儿湿疹史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郑吉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科学引文索引(SCI)>,从引文角度揭示了期刊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对世界期刊、科技实力和科研绩效的评价提供了非常科学而重要的检索工具.近几年来,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ISI凭借其独特的引文机制和WWW的链接特性,不仅有效地整合了自身出版的一系列数据库,而且也建立了与其它出版公司的数据库、原始文献、图书馆书目联机检索系统以及日益增多的网页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链接,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信息资源体系--ISIWeb of Knowledge[1].由于SCI网络版的租用价格昂贵(光盘版50~60万元/年、网络版150万元/年),目前广东省只有为数很少的机构引进了这一数据库.为方便广大教学、医疗和科研人员了解与使用Web of Science,现对其检索特点与检索功能进行探讨.
作者:吴娴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管通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慢性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19例MHD慢性低血压及同期17例MHD非低血压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测患者血压、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管通对MHD慢性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MHD慢性低血压患者血浆Alb、BUN、Scr显著低于非低血压组患者,管通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低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并可提高患者血浆Alb水平,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MHD慢性低血压患者血浆Alb、BUN、Scr显著下降,管通能显著提高MHD低血压患者的血压及Alb水平,管通对MHD慢性低血压有显著疗效(有效率为81.8%).
作者:曹礼应;肖丽佳;余月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液系统变化特点及其诊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分析27例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颅内出血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白血病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详细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液系统变化特点及其诊疗措施及预后.结果: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偏瘫、偏麻、视力障碍、血压增高、皮肤瘀点、瘀斑、发热、脸色苍白等.头颅CT检查为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灶.血液系统改变:血小板均小于20×109/L;PT延长13例;APTT延长13例;纤维蛋白原减少8例;3P试验阳性8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用甘露醇脱水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输血小板悬液.结果:存活4例并且遗留下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这类患者一般无高血压史,出血部位和大小不一,往往伴有血液系统方面改变及全身出血改变,预后差.
作者:周旭东;张力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种疾病产生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对两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三联疗法进行分析评价[1].结果:四种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依次为:0.346、0.475、0.693、1.298.由敏感度分析成本-效果比依次为:0.294、0.404、0.589、1.103.结论:A组H2RA(2周)方案为佳方案.
作者:李国萍;薛丽钦;陈建洪;贺金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