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何慧清;许晓军;任志娟;邱大发;林淑华;郭子文;古滔华

关键词:白血病, 吡柔比星, 联合化疗
摘要: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1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3例,予TA方案化疗[吡柔比星(THP)联合阿糖胞苷(Ara-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予VTLP方案化疗[THP联合长春新碱(VC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强的松(Pred)];对照组,53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中ANLL 36例,予DA方案化疗,ALL 17例,予VDLP方案化疗[两方案均以柔红霉素(DNR)代替THP].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81.97%)明显高于对照组(50.94%)(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作为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5岁以下儿童哮喘116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临床特征,为哮喘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哮喘门诊及呼吸科住院的116例5岁以下哮喘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测和治疗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5岁以下儿童哮喘有如下临床特征,(1)大多有反复咳喘史,仅约1/3患儿有家族特应性病史.(2)哮喘发作首要诱因是呼吸道感染(81.90%),以病毒感染为主,其中以RSV、PIVⅢ和ADV列前3位.(3)临床大多以中重度发作为主,常合并肺炎(57.76%),主要是病毒感染,其次是肺炎支原体.(4)血清总IgE可不高,38.89%(42/108)的患儿高于正常.(5)短程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毒诱发的哮喘发作有较好疗效.(6)预后优于年长儿、成人.结论:5岁以下哮喘患儿大多数无特应性体质,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发因素,肺炎是常见并发症,哮喘家族史、患儿湿疹史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郑吉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男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耐药性变迁

    目的:观察本地区男性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率分布情况及药敏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MycoplasmaIST2试剂盒对982例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进行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测,并做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测出支原体261例,其中Uu阳性208例,阳性率79.7%;Mh阳性14例,阳性率5.4%;Uu+Mh阳性39例,阳性率14.9%.药敏结果显示不同型别支原体对一些抗生素敏感性具有显著差别.2002-2005年总体药敏趋势表明原始霉素(敏感率97.3%)、交沙霉素(敏感率94.6%)敏感性较高且较稳定,强力霉素(敏感率88.9%)其次,敏感率低的抗生素为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四环素和红霉素敏感呈增强趋势.结论:加强支原体药敏检测,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无务件进行药敏检测情况下,治疗本地区男性支原体感染宜首选交沙霉素.

    作者:杨怡;李晖;张小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惠州市2004年恶性肿瘤死因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为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惠州市10个样本区(镇)全部人口共230 786人进行死亡人口登记,对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等.结果:2004年惠州市10个样本区(镇)总死亡人数863例,其中恶性肿瘤181例,死亡率为78.43/10万,包括男116例,女65例,男女死亡人数之比为1.78:1.恶性肿瘤前9位死因死亡人数及其死亡率分别为肝癌58例(25.13/10万),肺癌33例(14.30/10万),胃癌20例(8.67/10万),大肠癌17例(7.37/10万),白血病14例(6.07/10万),乳腺癌8例(3.47/10万),食管癌7例(3.03/10万),宫颈癌5例(2.17/10万),鼻咽癌6例(2.60/10万),其它1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06例,占恶性肿瘤总构成的58.56%.结论:肝癌、肺癌、胃癌、大肠癌和白血病是影响惠州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死因的78.45%.

    作者:余志金;许岸高;张晓慧;钟旭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眩晕的常见病种,我们于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对临床诊断为VBI眩晕患者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检测,并设立了对照组,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作者:杨艳微;叶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尿Cystatin C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尿Cystatin 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尿中的Cystatin C,同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Alb)、α1微球蛋白(α1m)、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TRF).结果:肾脏疾病组按α1m水平分为阴性组、微量组和阳性组,Cystatin C和α1m的值除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微量组、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各病例组之间的尿Cystatin C的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α1m的值阴性组与微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肾脏疾病组尿Cystatin C与αt1m呈极显著性相关(r=0.69,P<0.01).结论:尿Cystatin C是肾脏疾病时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曹华军;王旭;范存琳;刘日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中心性成骨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多中心性成骨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近15年国内报道的15例多中心性成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青少年,肿瘤累及多骨或单骨多处发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检测可作为判定肿瘤发展程度的指标.治疗上以手术、化疗为主.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根据临床表现作相应血AKP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诊治该病的关键.

    作者:李荔霞;张为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两种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方法的比较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群携带率约10%[1].加强对乙型肝炎的防治是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为此,HBsAg的检测十分重要.目前,其检测方法较多,有反向血凝试验(RPHA)法、放射免疫试验(RI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GICA)法等,本文应用GICA和ELISA两种方法对增城市2004年420份育龄妇女血清标本中HBsAg进行检测,其结果比较如下.

    作者:桂军胜;方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Noggin诱导泌乳素腺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形态生成蛋白4(BMP-4)拮抗剂Noggin诱导人泌乳素(PRL)腺瘤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Noggin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分析Noggin诱导细胞凋亡后对BMP-4蛋白和BMP-4 mRNA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定Noggin对PRL腺瘤细胞的IC50值为11μg/mL,不同浓度的Noggin对PRL腺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Noggin处理PRL腺瘤细胞后,AnnexinV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多,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增多,同时Noggin可使BMP-4 mRNA及BMP-4蛋白表达下降.结论:Noggin能诱导PRL腺瘤细胞发生凋亡,可有抗PRL腺瘤的作用.

    作者:王雄伟;范月超;张洪涛;雷霆;李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地尔硫(艹卓)、美托洛尔、地高辛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地尔硫革、美托洛尔、地高辛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快速房颤心室率患者(HR>100次/min)95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地尔硫革组(32例),90~240 mg/d,分3次口服;美托洛尔组(32例),12.5~50 mg/d,分2次口服;地高辛组(31例),0.125~0.25 mg/d,1次口服.观察其有效率(心室率下降≥20%)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地尔硫革、美托洛尔及地高辛控制房颤的快速心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1%、92%、71%,心室率分别下降为(84.2±21.2)次/min、(83.7±18.9)次/min、(95.3±19.3)次/min,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3.5±5.2)h、(24.5±3.8)h、(45.1±7.5)h,3组复律分别3例、3例、1例,地尔硫革组出现低血压3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美托洛尔组出现低血压4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地高辛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均自行缓解,未发生心衰加重.结论:与地高辛相比,口服地尔硫革、美托洛尔能有效控制其静息及活动后心室率,起效迅速,且均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邱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支气管扩张症合并肺癌38例

    老年支气管扩张症(支扩)合并肺癌38例,占同期收治老年支扩的15.9%(38/239).现结合临床报告如下.

    作者:李叶芳;李伟峰;李楚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椎旁阻滞术用于重症肩周炎的推扳治疗

    我院对重症肩周炎患者进行椎旁阻滞麻醉下推扳治疗18例,现将麻醉下推扳治疗的有关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膀胱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比较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和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以HCPT和THP膀胱灌注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分布,ELISA测定血清TGF-β1的水平.结果:膀胱灌注治疗后CD4+T细胞亚群均有显著性升高,HCPT治疗组升高(12.92±5.22)%,THP组升高(10.28±4.15)%,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CD8+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浸润性肿瘤及Ⅲ级肿瘤患者TGF-β1均有显著性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表浅肿瘤及低分级肿瘤患者TGF-β1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CPT和THP膀胱灌注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者:刘尚文;王养民;乔够梅;杨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眼眶内炎性假瘤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眼眶内炎性假瘤的临床过程.方法:对43例眼眶内炎性假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取得了病理证实.39例为激素治疗失败病例.均采用放射治疗,放疗剂量12~50 Gy,中位剂量34 Gy.结果:29例(67.4%)完全缓解,14例(32.6%)部分缓解或无缓解.放疗损伤发生率低.结论:对激素治疗失败的眼眶内炎性假瘤,通过放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侯秀玉;李明昱;李高峰;刘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ASAⅠ~Ⅱ早孕需人工流产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R1组,瑞芬太尼0.5μg/kg持续静注60 s,随后静注异丙酚2.0 mg/kg;R2组,瑞芬太尼1.0μg/kg持续静注60 s,随后静注异丙酚2.0 mg/kg;C组,单用异丙酚2.0 mg/kg诱导,术中维持每次追加异丙酚0.5~1.0 mg/kg.观察麻醉前后SBP、DBP、HR、SpO2的变化,呼吸抑制发生情况,注射痛和术后宫缩痛的发生情况,记录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术毕呼之睁眼时间、离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诱导后SBP、DBP、HR、SpO2均有所下降,R1、C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R2组(P<0.01);R1、R2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注射痛和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术毕呼之睁眼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异丙酚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麻醉效果好,镇痛作用强,呼吸抑制发生率低,能显著减少异丙酚用量等优点.

    作者:李步龙;李明睿;詹鸿;吴涯雯;石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炭吸附法治疗成人重型破伤风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炭吸附法对成人重型破伤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采用炭吸附法+常规治疗的6例成人重型破伤风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例患者8次治疗反应良好,病人均痊愈出院;而同期13例仅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5例治愈,8例死亡.结论:炭吸附法能消除破伤风患者血液中的大量破伤风毒素.该方法有效、安全、简单,能早期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与病死率.

    作者:马昌义;杜一平;杨祖蓉;丁光玲;王艳;王静;李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EGFR与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主要介导上皮细胞等细胞的增殖分化信号,其过度表达或活性增强与多种肿瘤形成有关[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介导同类上皮细胞间的黏附,其表达下调或功能缺陷有利于上皮肿瘤细胞脱离瘤体而侵袭转移.现就两种蛋白各自在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代劲松;王卫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请作者注意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作者:《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清新喋呤在骨移植中的动态研究

    目的:观察血清新喋呤(neopterin)水平在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大块异体骨骨移植中变化与愈合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建立犬的骨移植动物模型,15只犬左右前肢随机分成辐照组和无辐照组,加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组和无BMP组,冷冻干燥骨组和低温冷冻骨组.采用双侧尺骨中段切除2 cm骨干和骨膜,再移植2 cm长异体尺骨.术前、术后2、4、6、8、10周取血检测血清新喋呤.结果:血清新喋呤在同时间不同处理的骨移植中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个时间段含量不同(P<0.05).结论:检测血清新喋呤水平,可作为骨移植细胞免疫激活异常的标志.对骨移植的预后估测及治疗效果鉴定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靳松;沈靖南;王晋;尹军强;邹昌业;刘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院感染746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加强对重点科室感染动态监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对我院2004年1-12月住院患者所发生的医院感染746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4年医院感染率为4.33%,综合ICU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高危科室是综合ICU、神经内科、口腔科、普儿科、肿瘤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基础病严重、侵入性技术操作以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准确的病原菌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林肇得;陈捷;李健平;胡琴;冯毅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咯利普兰对哮喘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咯利普兰)对哮喘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DC)数量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哮喘组、咯利普兰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肺、气道树突状细胞;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对照组小鼠的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NLDC-145+DC网络,对照组肺内NLDC-145+DC数量为(60±14.6)个/mm2上皮面积;哮喘组小鼠肺内NLDC-145+DC数量(210±35.6)个/mm2,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哮喘小鼠经咯利普兰处理后,肺内DC数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的哮喘组[(88±24.3)个/mm2 vs(210±35.6)个/mm2].结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哮喘的气道炎症过程;咯利普兰可以下调肺哮喘小鼠肺部DC的数量,对哮喘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阮玉姝;丁文柏;陈世雄;曾凡军;向光明;赵必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