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何慧清;许晓军;任志娟;邱大发;林淑华;郭子文;古滔华

关键词:白血病, 吡柔比星, 联合化疗
摘要: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1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3例,予TA方案化疗[吡柔比星(THP)联合阿糖胞苷(Ara-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予VTLP方案化疗[THP联合长春新碱(VC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强的松(Pred)];对照组,53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中ANLL 36例,予DA方案化疗,ALL 17例,予VDLP方案化疗[两方案均以柔红霉素(DNR)代替THP].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81.97%)明显高于对照组(50.94%)(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作为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PARα激动剂对高脂饮食致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高脂饲料所致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PPARα激动剂防治由脂代谢紊乱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相关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资料.方法:应用高脂饮食制作胰岛素抵抗(IR)大鼠模型,非诺贝特灌胃2周,测定各组体重、血糖、血脂变化,以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非诺贝特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TG)和血浆丙二醛(MDA),显著升高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显著提高葡萄糖输注率.结论:PPARα激动剂能改善脂代谢异常,保护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因而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李全民;张素华;任伟;吴静;倪银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清新喋呤在骨移植中的动态研究

    目的:观察血清新喋呤(neopterin)水平在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大块异体骨骨移植中变化与愈合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建立犬的骨移植动物模型,15只犬左右前肢随机分成辐照组和无辐照组,加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组和无BMP组,冷冻干燥骨组和低温冷冻骨组.采用双侧尺骨中段切除2 cm骨干和骨膜,再移植2 cm长异体尺骨.术前、术后2、4、6、8、10周取血检测血清新喋呤.结果:血清新喋呤在同时间不同处理的骨移植中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个时间段含量不同(P<0.05).结论:检测血清新喋呤水平,可作为骨移植细胞免疫激活异常的标志.对骨移植的预后估测及治疗效果鉴定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靳松;沈靖南;王晋;尹军强;邹昌业;刘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移植肾术后肾静脉血栓1例

    患者女,36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因尿量较少,临床考虑移植肾排异而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超声显示:肾脏大小为12.0 cm×5.5 cm×4.5cm,皮质回声减低.肾内血流显示不丰富.

    作者:朱贤胜;王莎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请作者注意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作者:《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

    目的:观察骨水泥脊柱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1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在腰麻下进行手术,经皮穿刺用骨水泥固定,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双下肢感觉运动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行对症处理.护理过程中重视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同时强调并发症的预防和健康指导,为治疗提供保障.结果: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100%,无一例发生骨水泥压迫脊髓、神经根严重并发症.结论:骨水泥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护理应重视患者并发症的观察.

    作者:忻佩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术矫正水平性斜视118例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对118例水平性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术后6周以后随访观察,满意程度达98%,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陈云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免疫固定技术在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技术在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MM)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及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利用免疫固定技术对265例MM患者的血清和尿进行游离轻链检测,分析阳性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尿液本-周蛋白定性及尿蛋白定性等结果的特征.结果:从265例MM患者中成功筛选出45例轻链型MM(κ型21例、λ型24例)占MM的17%.κ轻链型与λ轻链型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偏低(P<0.05);而两组κ/λ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极具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高灵敏度的免疫固定技术对轻链型MM患者的血清和尿液进行M蛋白检测,并结合病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结果对其分型,能提高其诊断效率.

    作者:颜绵生;孙艳虹;廖慧芳;姚少羽;冯品宁;潘锡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ASAⅠ~Ⅱ早孕需人工流产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R1组,瑞芬太尼0.5μg/kg持续静注60 s,随后静注异丙酚2.0 mg/kg;R2组,瑞芬太尼1.0μg/kg持续静注60 s,随后静注异丙酚2.0 mg/kg;C组,单用异丙酚2.0 mg/kg诱导,术中维持每次追加异丙酚0.5~1.0 mg/kg.观察麻醉前后SBP、DBP、HR、SpO2的变化,呼吸抑制发生情况,注射痛和术后宫缩痛的发生情况,记录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术毕呼之睁眼时间、离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诱导后SBP、DBP、HR、SpO2均有所下降,R1、C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R2组(P<0.01);R1、R2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注射痛和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术毕呼之睁眼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异丙酚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麻醉效果好,镇痛作用强,呼吸抑制发生率低,能显著减少异丙酚用量等优点.

    作者:李步龙;李明睿;詹鸿;吴涯雯;石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胸水CEA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胸水癌胚抗原(CEA)鉴别诊断良、恶性胸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21例恶性肿瘤和32例良性疾病患者胸水CEA.结果:恶性组胸水CEA检测值9.12~10 155μg/L,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组胸水CEA检测值0.24~7.13μg/L.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胸水CEA 5μg/L作为阳性界值,胸水CEA诊断恶性胸水的敏感性为100%(21/21),特异性为93.8%(30/32),准确度为96.2%(51/53).结论:胸水CEA可作为良、恶性胸水良好的鉴别诊断指标,有必要将其列为胸水的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郑卫东;郭亮;秦伟超;胡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在20~200μg/min为标准诊断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1例,胰岛素强化治疗3个月,用放免法测定UAER,β2-微球蛋白(β2-MG)排泄率.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UAER、β2-MG排泄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大方;闫自强;李洁;周岩;刘秦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丙酚对颅脑手术病人血糖的影响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病人异丙酚静脉麻醉或异氟醚吸入麻醉时颅内血糖水平的变化.方法:25例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分别于诱导前、插管后、麻醉维持30 min以及麻醉后60 min时抽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糖.结果:异丙酚组各时点血糖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异氟醚组血糖浓度在麻醉后30 min与60 min均有明显升高(P<0.05和P<0.01).结论:异丙酚有脑保护作用,适用于颅脑手术.

    作者:高晓英;黄晓光;郑佳坤;汪朝阳;蔡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眼眶内炎性假瘤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眼眶内炎性假瘤的临床过程.方法:对43例眼眶内炎性假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取得了病理证实.39例为激素治疗失败病例.均采用放射治疗,放疗剂量12~50 Gy,中位剂量34 Gy.结果:29例(67.4%)完全缓解,14例(32.6%)部分缓解或无缓解.放疗损伤发生率低.结论:对激素治疗失败的眼眶内炎性假瘤,通过放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侯秀玉;李明昱;李高峰;刘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术加综合治疗大肝癌28例

    我院1991年1月至2005年5月采用肝段切除治疗大肝癌及术后给予介入、化疗等综合性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19例,女9例,年龄30~70岁,平均50.3岁.

    作者:郭盖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膀胱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比较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和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以HCPT和THP膀胱灌注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分布,ELISA测定血清TGF-β1的水平.结果:膀胱灌注治疗后CD4+T细胞亚群均有显著性升高,HCPT治疗组升高(12.92±5.22)%,THP组升高(10.28±4.15)%,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CD8+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浸润性肿瘤及Ⅲ级肿瘤患者TGF-β1均有显著性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表浅肿瘤及低分级肿瘤患者TGF-β1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CPT和THP膀胱灌注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者:刘尚文;王养民;乔够梅;杨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中心性成骨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多中心性成骨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近15年国内报道的15例多中心性成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青少年,肿瘤累及多骨或单骨多处发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检测可作为判定肿瘤发展程度的指标.治疗上以手术、化疗为主.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根据临床表现作相应血AKP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诊治该病的关键.

    作者:李荔霞;张为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惠州市2004年恶性肿瘤死因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为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惠州市10个样本区(镇)全部人口共230 786人进行死亡人口登记,对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等.结果:2004年惠州市10个样本区(镇)总死亡人数863例,其中恶性肿瘤181例,死亡率为78.43/10万,包括男116例,女65例,男女死亡人数之比为1.78:1.恶性肿瘤前9位死因死亡人数及其死亡率分别为肝癌58例(25.13/10万),肺癌33例(14.30/10万),胃癌20例(8.67/10万),大肠癌17例(7.37/10万),白血病14例(6.07/10万),乳腺癌8例(3.47/10万),食管癌7例(3.03/10万),宫颈癌5例(2.17/10万),鼻咽癌6例(2.60/10万),其它1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06例,占恶性肿瘤总构成的58.56%.结论:肝癌、肺癌、胃癌、大肠癌和白血病是影响惠州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死因的78.45%.

    作者:余志金;许岸高;张晓慧;钟旭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液系统变化特点及其诊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分析27例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颅内出血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白血病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详细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液系统变化特点及其诊疗措施及预后.结果: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偏瘫、偏麻、视力障碍、血压增高、皮肤瘀点、瘀斑、发热、脸色苍白等.头颅CT检查为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灶.血液系统改变:血小板均小于20×109/L;PT延长13例;APTT延长13例;纤维蛋白原减少8例;3P试验阳性8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用甘露醇脱水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输血小板悬液.结果:存活4例并且遗留下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这类患者一般无高血压史,出血部位和大小不一,往往伴有血液系统方面改变及全身出血改变,预后差.

    作者:周旭东;张力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癌并自发性气胸23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肺癌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肺癌并自发性气胸2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肺癌分期、病理类型、发病机制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发性气胸首发症状主要有胸闷、胸痛和气促.10例患者有吸烟史,6例患者于胸水引流过程中出现自发性气胸,8例患者于化疗后出现气胸.3例患者气管镜检查示气管或支气管不完全阻塞.结论:临床上肺癌并自发性气胸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差.

    作者:韩志青;徐晓雯;罗艳蓉;徐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1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3例,予TA方案化疗[吡柔比星(THP)联合阿糖胞苷(Ara-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予VTLP方案化疗[THP联合长春新碱(VC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强的松(Pred)];对照组,53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中ANLL 36例,予DA方案化疗,ALL 17例,予VDLP方案化疗[两方案均以柔红霉素(DNR)代替THP].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81.97%)明显高于对照组(50.94%)(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作为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何慧清;许晓军;任志娟;邱大发;林淑华;郭子文;古滔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炭吸附法治疗成人重型破伤风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炭吸附法对成人重型破伤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采用炭吸附法+常规治疗的6例成人重型破伤风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例患者8次治疗反应良好,病人均痊愈出院;而同期13例仅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5例治愈,8例死亡.结论:炭吸附法能消除破伤风患者血液中的大量破伤风毒素.该方法有效、安全、简单,能早期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与病死率.

    作者:马昌义;杜一平;杨祖蓉;丁光玲;王艳;王静;李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