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雄;周雄清;张红红;吴云祥;叶运廷
我院近 10年收治肝破裂缝合术后发生肝囊肿病人 12例,其中 10例为外院病人,本院 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学;唐永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强调做好术前探访、麻醉体位的护理、室温及灯光的调节、骨黏固剂的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定,术后的随访是手术护理的重点.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因护理失误引起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围术期一体化整体护理,将全髋手术对老年人的打击程度降至低的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患者顺利出院的重要保障.
作者:郑三女;王艳群;刘蔚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 ,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进血管新生提供一条治疗新途径.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经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加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 M199培养基中培养和扩增,培养第 7天,免疫组化 (SABC法 )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结果: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表达内皮祖细胞的表面标志 KDR、CD133和 CD34,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 75%、21%和 69%.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能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分化为内皮祖细胞.
作者:孙宝华;王岭;易军;王辉;王新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方法:对 2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椎体整个切除,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体钢板或椎体钉系统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 6~ 62个月,平均 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 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肯定,条件许可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唐焕章;徐皓;符臣学;张朝春;钟继平;林松庆;陈宗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2年 1月至 2005年 3月,我科采用自制输尿管镜针状电刀治疗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UPJO)肾盂成形术后再狭窄病例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朝;胡卫列;王元利;曹启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男, 65岁,因车祸致双下肢胫、腓骨骨折,颞骨骨折,意识障碍 2 h于 2004年 2月 20日 14:05入院.查体: T 36.8℃, P 120 次 /min, R 21次 /min, BP 90/60 mmHg,急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心肺正常.专科检查:意识不清,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 4 mm,圆,对光反射迟钝,左侧瞳孔 3 mm,圆,对光反射迟钝.左颞顶部肿胀,约 4 cm× 5 cm大小.右小腿肿胀、畸型,有骨擦音,活动障碍.
作者:马洪凯;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在女性不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用化学发光仪和随机配发的试剂测得泌乳素(PRL)≥45ng/mL者,经核磁共振(MRI)检查并用轧喷葡胺增强确诊为垂体微腺瘤,应用溴隐停进行治疗.结果:在 PRL值≥45 ng/mL的380例中,诊为垂体微腺瘤32例.年龄小25岁,大42岁,平均28.8岁,婚龄短1年,长 11年.原发不孕 19例,占 59.4%,继发不孕 13例,占 40.6%.在 32例中,随访 28例,连续治疗 24例,其中 18例已受孕,占治疗对象的 75.0%(9例在服药后的半年内受孕,其余在半年后受孕 ).结论:MRI增强检查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对 PRL≥ 45 ng/mL以上应作常规 MRI检查以确诊垂体微腺瘤.溴隐停是治疗垂体微腺瘤和高 PRL血症致不孕的好药物之一,用法妥当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郑亚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配伍芬太尼、雷米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疗效.方法:选择 100例要求行无痛人流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50例.A组,丙泊酚配伍芬太尼; B组,丙泊酚配伍雷米芬太尼.观察并记录 SpO2、MAP、HR、丙泊酚用量.评定术中术后镇痛效果.记录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记录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及丙泊酚用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05);术后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 B组均短于 A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雷米芬太尼伍用丙泊酚比芬太尼伍用丙泊酚更适合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
作者:章妙青;邱原升;叶琦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与 L-OHP+ 5-FU+LV方案治疗晚期和复发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治疗组 23例采用卡培他滨 2 500 mg/(m2· d),分早晚两次口服,第 1~ 14天;多西紫杉醇 75 mg/m2,静滴,第 1天和第 8天.每 21 d为 1个周期,共 2~ 4周期,对照组 23例采用 L-OHP+ 5-FU+ LV方案:L-OHP 130 mg/m2静滴,第 1天,亚叶酸钙 (LV)200 mg/m2,静脉推注,第 1~ 5天;氟尿嘧啶 (5-FU)500 mg/m2,静滴 6 h,第 1~ 5天.结果:治疗组 23例总有效率为 63.2%( 12/19).12例初治病例有效率为 66.7%( 8/12),其中 CR 2例; 7例复治病例有效率为 57.1%( 4/7),其中 CR 1例.初治和复治病例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 7个月和 5.3个月.对照组 23例总有效率 (CR+ PR)为 52.9% (9/17),CR 1例 (5.8% ), PR 8例 (47% ),中位缓解期为 5.2个月.治疗组血液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 68.4%,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 26.3%.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 42.1%;对照组血液毒性轻微,末梢神经炎发生率 52.9%.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和复发胃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是治疗晚期和复发胃癌的有效方案.
作者:朱宇泽;王军;高建飞;饶智国;张新华;杜光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小间隙自体静脉桥接的吻合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颈 5、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修复颈 5、上干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 Wiste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A组,近椎间孔处将颈 5、6神经根切去约 1 5 mm,颈 6两端和颈 5近端结扎; B组,剪除颈 5、6、7神经根,颈 5、6近端和颈 7两端结扎.两组均以自体颈静脉桥接分别行副神经小间隙( 2 mm)吻合于颈 5和上干.两组的左侧为对照侧.术后 12周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A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复合动作电位( 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B组肱二头肌 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三角肌 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副神经移位修复颈 5后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功能恢复良好.而修复上干肱二头肌功能恢复较好;三角肌亦有恢复,但电生理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顾加祥;王华龙;许则民;王国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α-干扰素与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22例,随机分为 4组,干扰素组 32例,予重组α-2b干扰素 3 mU,肌肉注射, 1次 /d;苦参素组 30例,苦参素注射液 0.4 g肌注, 1次/ d;联用组 30例,给药方式同单用组 ,各治疗组均给予基础护肝治疗;对照组 30例,仅给予基础护肝治疗.疗程均为 60 d.观察肝功能 (ALT、TBIL、A/ G)、乙肝病毒指标 (HBsAg、HBeAg、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 (HA、LN、Ⅳ C)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乙肝病毒指标、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P< 0.01),且联用组在乙肝病毒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各单用组( P< 0.01).结论:α-干扰素与苦参素合用有协同抗肝纤维化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曾佑祥;杨伟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角膜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清洁级 Wistar大鼠 5只,体重 200~ 250 g.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摘除眼球共 10个,剪下完整角膜 (带角膜缘 ),置于 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每份标本连续制作 4张4μm切片, 1张行 HE染色,其余 3张分别用于 NF-κB、ICAM-1、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ABC法 )检测.结果:正常的大鼠角膜中, NF-κB及其下游因子 ICAM-1、VEGF在角膜上皮层细胞内有较弱的基础表达,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而在角膜基质层及内皮细胞未见阳性表达 ; NF-κB、ICAM-1、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的表达部位及表达强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NF-κB可能通过调控 ICAM-1、VEGF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作者:余洪华;陆晓和;张永强;彭小娟;姚建兵;袁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讨论宫颈癌防治方案.方法:利用新柏氏 TCT液基超薄细胞学进行妇科门诊及体检中心宫颈病变筛查 3 836例,对 TBS分级系统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对比.结果:宫颈细胞学阳性 357例,阳性率平均为 9.3%,在 35~ 49岁年龄组段较高为 10.9%.阴道镜下活检 137例(活检率为 38.4%),细胞学不典型磷状细胞 (ASCUS)者活检约 50%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LSIL)活检约 2/3为 CIN,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 (HSIL)活检主要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结论:液基超薄细胞学宫颈病变筛查的假阴性率低,对于细胞学阳性者应在阴道镜下活检明确诊断并积极物理治疗或宫颈电环切除术或宫颈锥型切除术后每年复查 1次;对于细胞学阴性者每 2~ 3年筛查 1次,可能是宫颈癌普查为经济、合理、科学的方案.
作者:李法升;关弘;邢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 15例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从手术至诊断乳糜胸的时间大多在术后 3~ 5 d.再次开胸行胸导管结扎术 6例,平均治愈时间 7 d.保守治疗 9例,平均治愈时间 12 d.结论:(1)灵活地运用保守和手术治疗方法 ,权衡施治,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胸导管结扎术有操作简单、奏效快、经济等优点,值得推荐.
作者:王峥;景华;李忠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提高其手术治疗水平十分必要.我科 2002- 2005年实施经肛门拖出术一期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31例,均取得较好疗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恩达;牛占杰;李振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广东省惠州地区大肠腺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能更好地监测和预防本地区的大肠癌.方法:采用基于结肠镜检查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 Logistic回归对大肠腺瘤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把可能的相关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某些有意义的因素后,纳入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年龄≥ 45岁、排血便或黏液血便、排稀水便、轻度体力活动、吸烟≥ 11~ 20支 /d,未发现有意义的相关保护因素.结论:惠州地区大肠腺瘤的发病与年龄、体力活动、吸烟、排便性状有关.
作者:张晓慧;许岸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重症脑室内出血 (severe intraven tricular hemorrhage)是指双侧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积血扩张,脑室内铸型, 是一种较为多见的急症 ,其病死率高达 80% [1].对于重症脑室内出血目前常常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纤溶治疗术 [2].
作者:王晓民;杨冬梅;赵江;付振宇;王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临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 1990- 2005年 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单纯由妊娠引起的 3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 32例,重度先兆子痫引起的 9例,再障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2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1例.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 < 50× 109/L的孕妇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83例中剖宫产 73例,阴道分娩 10例, 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青;黄光荣;胡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环形电切术( LEEP)对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不同类型的宫颈病变患者采用 LEEP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03例 (79.2% )LEEP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完全符合;不符合者 27例 (20.8% ),其中 20例 (15.4% )LEEP术后病理较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程度重, 7例 (5.4% )程度轻.3例患者术后 8周宫颈口仍然外翻,颈管内突出增生肉芽组织,进行二次手术,视为失败,故手术成功率为 97.7%.结论:LEEP对于宫颈病变的明确诊断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互为补充;对宫颈病变的治疗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治疗成功率高.
作者:黄光荣;马亚琳;杨波;胡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卵巢 Brenner瘤(又称卵巢纤维上皮瘤),发病率低,占所有卵巢肿瘤 0.7%~ 1.7%.恶性 Brenner瘤罕见,约占 Brenner瘤 4.1% [1],发病年龄 34~ 87岁,平均 64岁,多为单侧,偶见双侧发生.卵巢外恶性 Brenner瘤更为罕见.笔者在学习过程中遇见 1例原发腹膜后恶性 Brenner瘤,现报告如下,并对本病的临床与病理进行讨论.
作者:傅文胜;张景英;李巧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