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乳晕旁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技术改进及远期效果观察

田福年

关键词:乳腺疾病, 乳房, 乳晕, 手术切口
摘要:目的:总结并完善经乳晕旁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技术.方法:对1999年以来收治的124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采用经乳晕旁切口切除,将部分技术细节进一步改进完善,扩大手术切口适用范围,局部修复以维护术后乳房外观形态,观察部分病例术后1年切口瘢痕情况.结果:所有采用该技术病例达到切除良性病变并将切口局限于乳晕旁的美容目的,远期观察多数病例切口呈线状瘢痕,约9%病例有瘢痕增生或瘢痕萎缩后增宽现象,乳房外观形态满意.结论:经乳晕旁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方法可作为一种乳腺美容性手术的常规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阑尾炎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老年人患阑尾炎却不同于一般阑尾炎患者,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的原因,心脏血管病、肾脏病、肺部慢性病、糖尿病等退化性疾病在老年人较多见,临床上将高龄阑尾炎患者列为特殊类型阑尾炎,着重讨论其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1].

    作者:李馨;钟连珍;邱晓丹;陈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17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行毕Ⅰ式吻合术者3例,行毕Ⅱ式吻合术者14例.胃瘫综合征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7 d,首发症状为上腹痛和恶心呕吐.10例病人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胃镜检查,均可明确胃瘫的诊断.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再次胃肠道减压,全肠道外营养,应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等手段.全部患者胃瘫均获恢复,平均恢复时间18 d,短14 d,长31 d.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为功能性改变,发病因素多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有一定的影响.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确诊价值.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良好,无须再次手术.

    作者:古荣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应用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应用高速涡轮机切割技术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口腔门诊426例442颗下颌阻生智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高速涡轮钻去除牙和骨阻力,拔除中低位近中阻生智齿98颗,近中水平阻生智齿76颗.对照组用传统的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268颗.两组术后牙槽窝内均未放入任何药物,术后常规用消炎及止痛药,拔牙术后5~7 d复诊1次,并记录相应症状.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反应较轻,拔牙时间缩短,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凿骨劈冠法.结论:应用该技术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创伤小、时间短、术后反应较轻微,干槽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乐意接受,是值得推广使用的一项拔牙手术.

    作者:王秀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急诊PCI手术过程中发生室颤的护理

    急性心梗行冠状动脉内PTCA+支架植入术(PCI),是近年来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6 h),进行快速冠脉再通和血运重建,提高早期存活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的手术.

    作者:金郁青;黄明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过手术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32例合并有甲状腺其它良性病变,其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合并甲亢5例,合并甲瘤7例.2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6个月~8年,随访率94%,其中1例术后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在临床上容易漏诊,绝大多数因为良性病变在术中、术后或者淋巴结转移而发现,甲状腺腺叶全切或次全切除治疗微小癌效果好,甲状腺微小癌的预后较好.

    作者:黄尚书;吴远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类别、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223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组中共71例发生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因术后早期并发症切除移植肾的11例,死亡11例.分别占1年人/肾存活率的94.87%和90.11%.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类型多,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积极防治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对肾移植术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沈文;朱云松;胡卫列;刘俊;杨菁华;白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带皮神经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自1991年张高孟等[1]首先报道了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以来,国内谮相继有不少学者开展了这一术式[2-3],但鲜见有带皮神经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我们通过对12只成人上肢标本的解剖观测,为带皮神经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杨晓东;鲍丰;张根福;杨锦;陈逸民;付尚俊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丁丙诺啡舌下片治疗海洛因依赖的疗效

    目的:观察评价丁丙诺啡舌下片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的疗效.方法:运用丁丙诺啡舌下片对197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海洛因戒断症状评定量袁进行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较低剂量丁丙诺啡舌下片能较全面、有效地控制戒断症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脱毒目的.

    作者:李赐聪;林伟鹏;张建美;张少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丙型肝炎病毒反向斑点杂交基因分型检测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及肝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株的基因型.方法:用反向点杂交技术(RDB)对109例HCV RNA阳性的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09例HCV RNA阳性血清中,其中单一型感染者98例(89.91%),混合型感染11例(10.09%),单一型感染者中以1b型占绝对优势,共90例(82.57%),2a/2c及6a型分别为2例和3例,另有3例1b+2a/2c和8例1b+6a混合型;HCV 1b型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均占绝对优势,其余有少量2a/2c、6a及某些混合感染型.结论:厦门地区HCV感染者中,以HCV 1b基因型为主,其次为HCV 6a,另有少数2a/2c型.不同基因型在不同临床类型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革玲;陈长荣;杨天赐;李基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6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余5例平均随访45.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讨论: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相结合.

    作者:黄宏明;吴佩娜;陈少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在眼窝重建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在眼窝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眼内容物剜除术后,环状剪除视盘,剪断视神经,剪开巩膜腔,将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肌锥内,间断缝合巩膜.结果:随访3~48个月,采用此方法矫治眼窝畸形,38例(38眼)均未发生义眼座暴露、脱出等并发症,安装义眼后有良好的活动度,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羟基磷灰石是眼窝良好的填充物,此手术方法符合眼球运转功能,达到眼窝整形与美容的效果.

    作者:陈嘉宁;黄巧玲;姜文浩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磺胺嘧啶银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磺胺嘧啶银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用磺胺嘧啶银的治疗组(20例病人25处压疮),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18例病人21处压疮)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采用磺胺嘧啶银治疗压疮具有操作简便、疗程短、疗效显著、治愈率高的优点.

    作者:丘宇茹;王吉文;谭秀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54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肺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CMV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CMV肺炎的治疗经验.结果:给予患者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适当减少免疫抑制药、预防和治疗二重感染、全身支持疗法、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措施,54例病人中治愈36例(66.67%),好转6例,死亡8例,4例因脑水肿导致长期昏迷而放弃进一步治疗.结论:CMV肺炎是肾移植术后CMV全身感染的重症之一,确诊后应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邓素雄;李军;陈立中;费继光;王长希;邱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肝移植术后静脉输注高浓度氯化钾渗漏致组织坏死1例

    临床上静脉补钾是纠正低钾血症的常用方法,较口服补钾而言,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的特点.近年来微泵高浓度输注氯化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存在渗漏导致组织坏死、心脏骤停等并发症,给临床监护及并发症的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1例肝移植病人,术后输注氯化钾过程中,渗漏引起严重组织坏死.经积极保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波;凌建新;周玉坤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正畸治疗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3-2004年门诊正畸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从初诊开始即进行一系列正畸护理,以治疗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将护理理念导入正畸治疗中能明显提高正畸治疗的效果.

    作者:周利文;邱伟婷;杨萍;舒香云;包年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液电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48例

    目的:通过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纤维胆道镜液电碎石术治疗各种胆道结石,寻求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对48例各种胆道结石患者行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纤维胆道镜液电碎石术治疗,其中胆总管、肝总管结石6例,左肝管结石11例,右肝管结石9例,左右肝管结石12例,左右肝管、胆总管结石10例.并通过术中B超、术后T管逆行造影、胆道镜检查对完全清除胆道结石的患者进行效果测定.结果:48例患者中,一次性直接取净胆道结石45例(93.8%),余3例(6.3%)仍残留少量结石,手术后6周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净残余结石.胆道出血8例(16.7%),无胆道穿孔,无胆漏,无手术死亡.结论: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液电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各种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疗效突出.

    作者:李俊;谭忆广;钟国英;陈秋琴;廖荣容;池宇明;李紫尹;周志涛;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男性后尿道结石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

    后尿道结石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临床症状严重,处理不及时极易引起尿道损伤、感染、肾积水、膀胱极度膨胀、恶性变等并发症,后果较为严重.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男性后尿道结石40例,分别应用液状石蜡加压灌注和经尿道膀胱碎石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敬原;林堤业;罗伟民;朱丁贤;唐春丽;骆容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腹式横切口剖宫产不同切口处理方法对产妇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式横切口剖宫产不同切口处理方法对产妇术后恢复、伤口的影响.方法:把2001年10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分为4组,观察组150例,剖宫产缝合腹膜,不缝脂肪层,皮肤皮内缝合(需拆线),术后免用腹带;对照组Ⅰ 150例,缝合腹膜及脂肪层,皮肤皮内缝合(不拆线)术后加用腹带;对照组Ⅱ150例,不缝合腹膜,皮肤、脂肪丝线缝合,术后免用腹带;对照组Ⅲ150例,不缝合腹膜,皮肤、脂肪丝线缝合,术后加用腹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Ⅰ(P<0.05),伤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对照组Ⅱ伤口愈合不良亦低于其他两个对照组(P<0.01);对照组Ⅲ盆腔粘连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Ⅱ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明显少于对照组Ⅰ和Ⅲ,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Ⅰ较其他两组术后伤口瘢痕小、美观.结论:剖宫产缝合腹膜,不缝脂肪层,皮肤皮内缝合(需拆线)术后免用腹带,具有简便、快捷等优点,利于产妇伤口愈合、术后恢复.

    作者:吴迎红;张琼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模式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60例,其中剖宫产296例(有2例为双胎妊娠),顺产164例,随机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230例,新生儿231例,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在产褥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保健组的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后出血、乳腺炎及乳头皲裂的发生率(9/230,3.91%)明显低于对照组(42/230,18.26%);保健组的新生儿脐部感染、皮肤感染、肺炎、黄疸及喂养不当的发生率(10/231,4.33%)明显低于对照组(41/231,17.75%),P<0.01.结论: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王善林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小剂量曲马多预防老年病人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曲马多对老年人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作用.方法:40例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曲马多组(n=20)和对照组(n=20).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顺序麻醉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静脉泵入丙泊酚,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曲马多组关腹膜时静注曲马多0.7 mg/kg.静注曲马多时、关闭异氟醚时、拔管时及拔管后1~15 min内每5 min记录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拔管后15 min分别做动脉血气分析.记录苏醒时间(从关闭异氟醚到拔管的时间)及观察有无嗜睡和呼吸抑制.结果: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0 min内血压、心率均明显高于拔管前(P<0.01).曲马多组拔管时及拔管后血压、心率增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苏醒时间、血气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都没有观察到嗜睡及呼吸抑制.结论:在拔管前使用小剂量曲马多能较好地抑制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王兆林;许天华;杨志松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