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阑尾脓肿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

肖焕擎;曾山崎

关键词:阑尾炎, 脓肿, 外科手术, 保守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阑尾脓肿的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95例阑尾脓肿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手术治疗48例,保守治疗4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治愈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费用低.结论:阑尾脓肿手术治疗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手段.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5例治疗体会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CA)后立即进行CPR 20~30 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

    作者:钟春;刘大勇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24例临床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的部位是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在妇科急腹症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我院近10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病例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竹辉;何福仙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孕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孕产期致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孕产期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发病7例(43.75%),产后发病9例(56.25%).16例患者中,除1例足部坏疽行截肢术,1例行超声消融和球囊扩张术外,其余病例经溶栓、抗凝、祛聚、改善微循环等处理后症状好转.所有孕产妇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现象.结论:孕产妇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孕产妇生命造成极大危害,对临床可疑者,应尽早诊治.我国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不断升高,应提高警惕,加强预防.

    作者:李再仪;游泽山;黄珈;梁润彩;杨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腹茧症

    腹茧症是一种少见的腹腔疾患,1978年FOO等[1]首次发现,病因未明.近年临床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故极易误诊漏诊.

    作者:刘文明;陈爱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四种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方法的比较

    目的:评价4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选方法检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可靠性.方法:以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为指示底物,用双纸片协同试验、三维试验、双纸片增效试验和E-test法4种方法检测32株ESBLs阳性和45株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情况.结果:4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3.75%、96.87%、87.50%和96.87%,特异性分别为97.78%、95.56%、100%和100%.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为本院检测ESBLs适指示底物.结论:三维试验和E-test法是4种检测方法中检测产ESBLs可靠的方法,三维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适合小型医院,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双纸片增效试验在所有医院都适合应用.

    作者:麦炳汉;徐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脊部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患者,男,35岁,工人.无明显诱因于休息时突然出现持续性左腰部剧痛3 d,放射至左腿.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呕吐,无尿便障碍及肉眼血尿,无双下肢乏力.

    作者:廖梅嫣;张广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预防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体会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断流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降低术后再出血的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19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随访率96%(210/219),有8例患者术后消化道再次出血,再出血率3.8%(8/210),其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5例,残留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次破裂大出血2例,脾切除术后间断少量黑便伴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断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良好术式,胃镜、彩超、核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检查是确定断流术后再出血部位的有效手段.

    作者:纪旭;李志伟;张培瑞;张效东;任辉;齐瑞兆;杜国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胃癌放化疗研究进展

    胃癌的发病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但目前胃癌依然排在我国肿瘤死亡的第1位.病灶局限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为75%,这部分患者主要行单纯手术切除[1].随着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增加,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差,同时局部和远处复发的几率也不断地增加.众多的临床研究探讨了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价值,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3年、5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但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价值仍有争论.

    作者:蔡嵘;金冶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输注美罗华引发严重不良反应1例

    者男,69岁,退休教师.于2004年4月份出现上腹饱胀,乏力,纳差.就诊时查体:左锁骨上一枚花生大小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好.心肺无异常,肝脏未及,脾脏肋下平脐.外周血象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LDH 399 U/L.骨髓穿刺检查见约3%的可疑幼淋巴细胞群,染色体正常核型,B超及腹部CT均提示脾肿大肝硬化待排.同年6月行脾脏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滤泡型B细胞淋巴瘤(Ⅱ级),免疫组化:瘤细胞L26、CD79a、Bcl-2弥漫阳性,CD45-RO、CD3、CD23均阴性.

    作者:计成阜;孙爱宁;金正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与ABO血型分布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与ABO血型分布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共980例,并对其血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中,B型血病例所占比例高于正常人B型血构成比(P<0.05),O型血病例所占比例低于正常人O型血构成比(P<0.05);A型和AB型血型病例分布与正常人血型构成比近似,差异无显著性.从大出血病人性别来看,除A型血男性、AB型血女性所占比例与正常人分布无差异外,其余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与ABO血型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B型血病人发生率较其他血型高.

    作者:王美兰;柯培锋;林莲英;林琳;彭玉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急腹症误诊为上消化道溃疡穿孔4例

    目的:总结我院在溃疡穿孔误诊病例中的诊治教训,提高对溃疡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例误诊溃疡穿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病例均有突发全腹疼痛,除1例有溃疡病史外,其他3例无溃疡病史,查体均有弥漫性腹膜炎表现,腹透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血WBC升高,由于对症状未作仔细分析,对能引起腹痛的内科性疾病未作相应的鉴别,开腹后终致误诊.结论:认真分析病人的症状,仔细查体,辨证分析辅查结果,作好鉴别诊断仍是诊断的基础.

    作者:邱健;史翠芬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临床分析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及手术方法与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区别.现对本院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经手术证实的1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刘士明;丁艳玲;修志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睾酮补充治疗对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伴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DAM)伴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前列腺对睾酮补充治疗(TST)的反应.方法:PADAM患者110例,其中伴BPH患者80例,分两组.治疗组45例,伴BPH,口服十一酸睾酮胶囊(安特儿).对照组65例,分A组(35例),伴BPH,口服益肾灵胶囊;B组(30例),不伴BPH,口服安特儿.随访6~24个月,观察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增生症状(I-PSS)评分、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大尿流率(Qmax)、PADAM自我评估和血睾酮值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6~24个月,各组的前列腺观察指标变化均无显著差异,血PSA值正常,无残余尿.治疗组与对照组B,在TST后24个月分别有83.6%和82.8%出现PADAM自我评估分值下降,有91.4%和93.1%血睾酮值上升;而对照组A在治疗后则无显著变化,与余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伴有轻度BPH的PADAM病人,TST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应用并不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症状.

    作者:彭玉声;许建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胎儿期超声误诊5例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胎儿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超声心动图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或尸解证实的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诊断体会及胎儿期误诊原因.结果:5例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其中产前误诊3例,漏诊2例.结论:超声医生对先天性心脏病知识的系统学习是提高检查质量的关键.

    作者:虞翌旻;李秋明;邓洁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自发性脑脊液耳漏诊断及处理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报道2例罕见的自发性脑脊液耳漏,提高对与脑脊液耳漏相关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回顾近年来我科诊治的2例经手术成功治疗的病例的资料,复习有关文献,对少见的脑脊液耳漏的病因及处理进行讨论.结果:脑脊液耳漏常为继发性,极少数病例是自发性,多由先天性颅骨畸形、感染和肿瘤引起.颞骨CT检查有助于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先天性中耳内耳畸形和胆脂瘤中耳炎并发脑脊液耳漏极为罕见,颞骨CT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手术用多种材料、夹层法修补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自发性脑脊液耳漏是危险症状,一旦诊断应尽快行手术清除病灶、修补漏口.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反复颅内感染、多次脑膜炎发作者,应进行颞骨CT检查.脑脊液耳漏应采用多种材料、夹层方法进行修补.

    作者:蒙翠原;葛润梅;葛平江;张思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后尿道结石158例体会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后尿道结石的不同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158例后尿道结石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01例)采用坐位直接原住ESWL治疗,B组(57例)将后尿道结石推至膀胱内行俯卧位ESWL治疗.结果:经1次ESWL后,所有病例均能自行排尿,解除尿潴留,其中A组有97例(96.0%)结石全部排出,余4例3~7 d后行第2次碎石,结石完全排出.B组有54例(94.7%)1次ESWL术后结石全部排出,余3例1周后行第2次碎石,结石完全排出.两组疗效相近,术后均有轻度血尿(肉眼或镜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尿道结石首选ESWL治疗,应视病人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坐位原住碎石,或将结石推至膀胱后俯卧位碎石.

    作者:王乐浩;李光昭;李沙林;李星洪;许哲;林建群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在脑外伤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作为单独的脑外伤,也可与其他脑损伤并存,是目前脑外伤病人预后差、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DAI 6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何鹏;陆俊地;杨锦平;林铮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Carisolv在年轻恒牙龋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arisolv(伢典)化学机械去腐系统在年轻恒牙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就诊8~10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坏12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Carisolv去腐(实验组)和车针去腐(对照组),去腐后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观察疗效.结果:采用Carisolv去腐较车针去腐术中疼痛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1年后追踪比较,两者在继发龋形成、充填物脱落及继发牙髓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arisolv治疗年轻恒牙龋坏,能够有效地去净腐质,无牙髓副作用,创伤小、痛苦少,患者乐于接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殷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不同剂量阿托品对全麻患者心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阿托品对气管内全麻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行气管内全麻病人随机分成4组(Ⅰ、Ⅱ、Ⅲ、Ⅳ组),每组30例,在全麻诱导稳定后,4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阿托品3、6、10μg/kg,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病人的心率.结果:与Ⅰ组对比,Ⅱ组各时间点心率无明显变化,Ⅲ组用药1min以后各时间点心率有明显增快,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Ⅳ组用药30 s以后各时间点心率有明显增快,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Ⅱ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心率与用药前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Ⅲ组用药30 s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Ⅳ组用药30 s以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全麻情况下,各个不同剂量阿托品静脉注射在各个不同时间点均不减慢心率,小剂量(3μg/kg)阿托品对患者心率的影响不明显,6、10μg/kg的阿托品静脉注射都可以明显增快心率,6μg/kg作用较为缓和.

    作者:郑俊奕;罗艳霞;王可佳;马武华;王心田;黎玉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托烷司琼不同时间给药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不同时间给药对预防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90例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托烷司琼术前组(Ⅰ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托烷司琼5mg;托烷司琼术后组(Ⅱ组),于手术结束时给予托烷司琼5 mg;对照组(Ⅲ组),不给予托烷司琼.观察记录病人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7%和20%,Ⅱ组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30%和23%,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0%和37%,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托烷司琼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给药,在剂量相同的条件下,均能有效地减少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术前预防性给药效果更优.

    作者:秦丽文;郑良杰;郝国明;张舟;张长椿;吴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