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钢圈套扎吻合主、肺动脉进行心脏移植的实验研究

姬尚义;杨晓涵;季军;王小雷;杨建安;叶晓青;张艳辉;姜禹慧;张玉萍

关键词:心脏移植, 吻合时间, 套扎
摘要:目的:评价钢圈套扎吻合主、肺动脉用于心脏移植的优缺点及其可行性.方法:应用传统吻合法和钢圈套扎吻合法模仿猪心脏移植时主、肺动脉的吻合,对比其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动物存活率、血栓形成率、吻合口狭窄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10只动物全部存活,平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时间为(12±3)min,无吻合口出血,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时吻合口无血栓形成,无吻合口狭窄发生.对照组8只动物全部存活,平均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时间为(44±16)min,吻合口出血发生率为12.5%(2/16),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时吻合口无血栓形成,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钢圈套扎吻合法用于心脏移植时的大动脉吻合,其方法简单易行,完成吻合所需时间短,效果与传统缝合法一样可靠,可明显缩短心脏移植手术中两大动脉吻合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心肌保护,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2例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7月1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4.83分,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1.08分,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可靠的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应根据患者具体的损伤机制和MRI等影像学特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李健;谭平先;颜登鲁;张在恒;谢清华;高梁斌;潘永谦;张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压缩性跟骨骨折43例

    目的:探讨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43例,男34例,女9例,年龄20~48岁,平均35.3岁.单侧36例,双侧7例,共50侧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类骨折分型,其中Ⅱ型25例30足,Ⅲ型13例15足,Ⅳ型5例5足.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采用足跟外侧L形切口,Sander型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3~48个月,平均23个月.切口皮肤坏死6例6足,二期愈合5例,皮瓣转移覆盖1例.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优26足,良13足,中9足,差2足,优良率78%.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基本满意.

    作者:李永彪;曾宪尚;徐栋梁;潘滔;李占春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宫内合并宫外妊娠1例

    患者女,22岁,已婚;因人流术后7 d下腹疼痛7 h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测不到,深昏迷状,重度贫血貌,双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心率120次/min,心音弱,腹稍隆起,腹穿抽出不凝血5 mL,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输血,病人呈一度心跳骤停,行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心跳血压恢复正常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腹腔内出血量约3 000 mL,术后病人一直处于深昏迷状态,心跳呼吸骤停数次,与内、外、麻醉科医师一起继续积极抢救2 h,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熊志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细胞凋亡失调与炎症性肠病

    细胞凋亡失调可导致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目前认为肠黏膜细胞凋亡失调在IBD的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过度、肠黏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迟滞可能是IBD发生及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文就细胞凋亡失调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献词;吴正祥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残胃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收治5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10年后,Billroth Ⅱ式发生率显著高于Billroth Ⅰ式,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好发于吻合口或其附近的黏膜,其次小弯侧、胃底贲门部,残胃癌的组织学分化差,多数已属中、晚期,手术是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60.3%和55.2%,根治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为减少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发生,必须严格掌握胃大部分切除术适应证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而且手术后定期内镜检查,早期发现残胃癌,予以行残胃癌根治术治疗.

    作者:何峰;王志明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原发干燥综合征1例

    患者女,44岁,因发热、咳嗽、乏力1周于2004年7月30日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抗炎治疗症状好转.

    作者:王晶璠;杨玲;唐合兰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治策略.方法:对34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体检测发现细菌、真菌、卡氏肺囊虫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混合感染较多.临床治愈22例,死亡10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救治,早期行病原学诊断,积极有效抗感染,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适时应用呼吸机支持治疗.

    作者:孙元亮;陈正贤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加替沙星致癫痫发作3例

    加替沙星致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尚未见报道,我院于2005年至今发现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别非;崔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治疗重度痔病的护理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PHH)治疗重度痔病的护理技巧.方法:对用PHH方法治疗的150例重度痔病患者进行护理,就如何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术后重点防治并发症发生,做好出院康复指导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吻合均一次成功,全组病人均无发生大便失禁、肛门狭窄、感染或肛周脓肿形成.2例术后出血,经过对症处理后无留下后遗症.病人观察3~5 d出院,随访3个月~2年余,术后内痔不再脱出,出血停止,无复发.结论:充分做好PHH术式术前宣教,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防止并发症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罗冬红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24例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是国内外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新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大限度地保留了鼻腔、鼻窦的基本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本文对我科3年来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2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试对提高本手术疗效的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滕锦楠;郑静;周志明;叶巍岭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我院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样本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分析多重耐药发生率、菌种分布、样本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PCR(ERIC-PCR)检测菌株间的同源关系.结果:多重耐药株发生率为92.37%(605/655);分离率居前3位的菌种为肺炎克雷伯菌(23.05%)、大肠埃希菌(22.29%)和铜绿假单胞菌(15.73%);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分离的各菌种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他唑新虽有较高的敏感率,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发生率分别为61.54%(32/52)和47.83%(22/46);存在ESBLs菌株在院内的传播扩散.结论:临床上应重视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和严格消毒措施.

    作者:冯福英;张亚彬;苏丽萍;王德春;黄晓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下肢骨科手术中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低局麻药剂量探讨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行下肢骨科手术应用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低局麻药剂量(MLAD).方法:选取4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罗哌卡因组(R组),0.75%罗哌卡因加脑脊液混合液共3 mL;布比卡因组(B组),0.75%布比卡因加脑脊液混合液共3 mL,每组均采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上下序贯法计算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骨科手术的MLAD.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观察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布比卡因的MLAD是11.6 mg(95% CI 为 11.1~12.4),罗哌卡因的MLAD是12.8 mg(95% CI 为12.2~13.4).结论:罗哌卡因的MLAD低于国外报道剂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在相关手术中选择合适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剂量.

    作者:方梅;黄迅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改良式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2例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改良钻孔引流术式.方法:回顾分析52例CSDH患者经改良式单孔前后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该术式治疗的52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出现并发症少,其中1例不同部位脑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8例不同程度颅内积气积液患者经引流管回抽后自然吸收痊愈.结论:改良式单孔引流术治疗CSDH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陈伟平;钟连英;黄文江;龚洪桂;罗攸泉;陈劲飞;邹普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对围术期老年病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目的: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围术期病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分成异丙酚组15例和咪唑安定组15例,分别在麻醉前30 min、诱导后30 min和停药后60 min抽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双色免疫荧光染兰,测定血小板表面CD41/CD61、CD62p、CD63 的表达量,同时测定血浆血栓烷(TXB2)的浓度.结果:异丙酚组诱导后30 nin和停药后60 min两个时段CD62p、CD63、CD41/CD61和血浆TXB2明显下降,与咪唑安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异丙酚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对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老年患者是比较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咪唑安定没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

    作者:陈晓敏;熊俊成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高龄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特点.方法:对我科1985年8月至2006年3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0例高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高龄病人均在基础病得到控制以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除1例第10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和6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保守治疗而愈外,其余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皆痊愈出院.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还有一定的病死率,高龄病人更因基础病多、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给手术增加了很多困难和危险性,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和治疗基础病,加强营养支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是高龄病人壶腹周围癌和胰头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洪伟勤;吴骏;温思齐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曲马多、哌替啶及联合用药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曲马多、哌替啶及联合用药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0例行腹部手术病人,分为曲马多联合哌替啶组(A组)、曲马多组(B组)和哌替啶组(C组)3组,每组50例,均采用PCIA,分别于用药后4、8、16、24、48 h观察血压、心率、SpO2、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人的血压、心率、SpO2无明显变化.3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均可取得满意镇痛效果.Ramsay镇静评分,B组明显大于A组和C组(P<0.05),而A组和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50%病人出现嗜睡.A组无明显呼吸抑制,B组2例、C组4例出现呼吸抑制.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仅为10%和15%,而B组和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分别为60%和50%、50%和40%.B组70%病人出现多汗,C组60%病人有局部静脉炎发生.结论:曲马多联合哌替啶用于术后PCIA的效果良好,既可减少二者的用量,又可克服二者的不良反应,是一种相对更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崔瞻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应用钢圈套扎吻合主、肺动脉进行心脏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钢圈套扎吻合主、肺动脉用于心脏移植的优缺点及其可行性.方法:应用传统吻合法和钢圈套扎吻合法模仿猪心脏移植时主、肺动脉的吻合,对比其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动物存活率、血栓形成率、吻合口狭窄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10只动物全部存活,平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时间为(12±3)min,无吻合口出血,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时吻合口无血栓形成,无吻合口狭窄发生.对照组8只动物全部存活,平均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时间为(44±16)min,吻合口出血发生率为12.5%(2/16),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时吻合口无血栓形成,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钢圈套扎吻合法用于心脏移植时的大动脉吻合,其方法简单易行,完成吻合所需时间短,效果与传统缝合法一样可靠,可明显缩短心脏移植手术中两大动脉吻合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心肌保护,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姬尚义;杨晓涵;季军;王小雷;杨建安;叶晓青;张艳辉;姜禹慧;张玉萍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科莫非导致少见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60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6年余,血液透析2年余入院.6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经检查诊断为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给予免疫抑制剂、活血化瘀、保护肾功能等治疗,肾功能相对稳定.

    作者:张凡;王涛;郭东阳;张光明;郑宇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氯丙咪嗪合用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40例

    目的:探讨氯丙咪嗪合用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强迫症患者分为氯丙咪嗪合并丁螺环酮组和单用氯丙咪嗪组,治疗8周.采用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Y-BOCS、HAMA、HAMD的评分均显著下降,尤其合用丁螺环酮为明显.结论:氯丙咪嗪合用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可以增强疗效.

    作者:乐守江;蔡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喉显微激光手术气管导管内氧气燃爆点的研究

    喉显微激光手术的大危险性在于激光击穿气管导管引起气管燃爆.众所周知,高浓度氧气遇激光照射会引起燃爆,但一般说法,氧浓度控制在30%以内不会引起燃爆[1].也有报道认为,CO2激光的燃爆氧浓度只有23%[2].为了验证紧闭回路低浓度氧通气在喉显微激光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寻找确切的氧浓度燃爆点,本实验通过模拟肺通气的离体实验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伟峰;邵景汉;马逸俊;陈建强 刊期: 2006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