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守江;蔡琳
股薄肌位于大腿内侧,有众多的协同肌,切取后对大腿的功能影响不大,且肌瓣有正常的抗拉力和张力,血管神经蒂长,解剖位置表浅,手术切取简便易行,是理想的供肌[1].股薄肌在一些器官的重建或作为各种缺损的填充、修补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现将股薄肌的解剖学特点及其部分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史松;刘浩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围术期病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分成异丙酚组15例和咪唑安定组15例,分别在麻醉前30 min、诱导后30 min和停药后60 min抽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双色免疫荧光染兰,测定血小板表面CD41/CD61、CD62p、CD63 的表达量,同时测定血浆血栓烷(TXB2)的浓度.结果:异丙酚组诱导后30 nin和停药后60 min两个时段CD62p、CD63、CD41/CD61和血浆TXB2明显下降,与咪唑安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异丙酚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对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老年患者是比较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咪唑安定没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
作者:陈晓敏;熊俊成 刊期: 2006年第24期
患者男,60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6年余,血液透析2年余入院.6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经检查诊断为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给予免疫抑制剂、活血化瘀、保护肾功能等治疗,肾功能相对稳定.
作者:张凡;王涛;郭东阳;张光明;郑宇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麻黄素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及循环的影响.方法:35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麻黄素组(E组,17例)和生理盐水组(S组,18例).E组病人诱导后给予麻黄素70 μg/kg,30 s后给予罗库溴铵0.6mg/kg.S组则以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麻黄素,其余相同.采用TOF-Watch肌肉加速度仪监测肌松.记录肌松药的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评分以及病人诱导前、插管即时、插管后1 min、插管后3 min、插管后5 min的血压及心率.结果:E组病人的起效时间为(81.7±38.7)s,短于S组病人的(106.1±42.6)s,但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87).气管插管条件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病人在诱导插管过程中血压波动不大(P>0.05).结论:麻黄素并未显著缩短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但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插管过程中使血压更趋平稳.
作者:向桂芳;罗放;张铁军;张成伟;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其基因组DNA,进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石蜡包埋胃癌标本及对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579、D17S855位点MSI、LOH检测和BRCA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40例胃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5%、15.0%、37.5%.37例胃癌D17S855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8.9%、18.9%、37.8%.在肿瘤TNM分期中,上述2个位点MSI检出率在TNM Ⅰ+Ⅱ期分别高于TNM Ⅲ+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在TNM Ⅰ+Ⅱ期,BRCA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TNM Ⅲ+Ⅳ期,并随着胃管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P<0.05).BRCA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结论:MSI和LOH可能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胃癌的进展.MSI可作为检测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学标志之一.BRCA1蛋白有可能阻止胃癌向低分化发展,并可能有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作者:李小红;甘西西;杨月琴;林兴秋;梁勇;李继承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行下肢骨科手术应用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低局麻药剂量(MLAD).方法:选取4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罗哌卡因组(R组),0.75%罗哌卡因加脑脊液混合液共3 mL;布比卡因组(B组),0.75%布比卡因加脑脊液混合液共3 mL,每组均采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上下序贯法计算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骨科手术的MLAD.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观察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布比卡因的MLAD是11.6 mg(95% CI 为 11.1~12.4),罗哌卡因的MLAD是12.8 mg(95% CI 为12.2~13.4).结论:罗哌卡因的MLAD低于国外报道剂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在相关手术中选择合适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剂量.
作者:方梅;黄迅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A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H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HAP占同期急性胰腺炎的3.42%(24/702),轻型HAP 18例,重症HAP 6例,血甘油三酯(TG)平均值重症组(23.25 mmol/L)较轻型组(17.69 mmol/L)为高(P<0.05),经治疗后血TG降至5.65 mmol/L以下的平均时间重症组(14.5 d)较轻型组(6.1 d)为长(P<0.05),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正常或轻微升高者14例(58.3%),24例虽均痊愈出院,但重症组有3例并发呼吸衰竭.结论:在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上HAP既有急性胰腺炎的一般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须引起重视.
作者:汪慧访;陈晓岗;丁小云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细胞凋亡失调可导致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目前认为肠黏膜细胞凋亡失调在IBD的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过度、肠黏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迟滞可能是IBD发生及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文就细胞凋亡失调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献词;吴正祥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细菌在羟基磷灰石(HA)涂层表面的黏附特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HA涂层,并应用X线衍射仪(XRD)、水接触角和表面粗糙度研究HA涂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同时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Cowan Ⅰ株(S.aureu)评价HA涂层的细菌黏附性能.结果:HA涂层的XRD谱图可见相对于HA的物相,与纯钛相比,HA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明显降低,而表面粗糙度差异无显著性.HA涂层表面黏附的S.aureu明显少于纯钛表面黏附的细菌.结论:HA涂层与纯钛相比,能降低S.aureu在其表面的黏附,可能与其表面疏水性降低有关.
作者:陈伟辉;LIU Yong-xing;YANG Yun-zhi;欧阳奇明;ONG Joo L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经常发生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如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器官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溶栓治疗、休克治疗等.它可以引起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脑、肾、肠等许多脏器损伤,成为影响缺血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针对缺血再灌注条件下的各种心肌保护方法层出不穷.在诸多方法中,关于钠氢通道(Na+/H+-exchanger,NHE)及钠氢通道抑制剂(Na+/H+-exchanger inhibitor,NHEI)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心脏选择性NHEI也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期.现将目前关于NHEI的研究及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胡若愚;景华 刊期: 2006年第24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于要求保留子宫颈功能的年轻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但是,近屡有关于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肌瘤发生的文献报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遇到了比较典型的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智;王美芬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髓核内注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P物质(SP)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IL-1β组(IL组),椎间盘内(L3~4、L4~5、L5~6)注射20μL(10 ng/mL)IL-1β;力学组(ME组),咬除椎体棘突及一侧上下关节突.IL组动物T12~L1、L1~2、L2~3椎间盘作为对照组(SH组).术后6周及12周分批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椎间盘髓核内MMP3表达及纤维环内SP表达.结果:IL组与ME组中均发现MMP3及SP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SH组各阶段很少发现MMP3及SP免疫反应阳性物.在6和12周时MMP3表达水平IL组与M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IL组与SH组、ME组与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6与12周组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6和12周时SP表达水平IL组与M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IL组与SH组,ME组与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6与12周组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盘内注射IL-1β可使髓核中MMP3阳性细胞及纤维环中SP阳性细胞表达且显著增高.
作者:颜登鲁;李健;高梁斌;张志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2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除1例瘤体破裂大出血未能及时手术而死亡之外,其余患者均择期手术成功,23例患者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经过周密的观察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作者:邹春艳;彭静君;陈秋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神经鞘瘤是由周围神经的Schwann鞘所形成的肿瘤,笔者近期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晓东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切口,股骨颈骨折开放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于股骨颈骨折处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经过1~5年的随访,功能评定优30例,良6例,优良率94.7%(按Harris评分标准).骨折全部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为6个月,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率5.3%.结论:本术式能为骨折端提供充足的血供,内固定可靠,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非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进;陈军;李维汉;廖前德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提高经尿道输尿管镜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并远端输尿管狭窄的水平.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106例患者接受经尿道榆尿管镜下狭窄镜体扩张、气囊扩张和内切开并碎石和取石等治疗,回顾性总结处理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住院时间1~7 d.出院前结石清除率50.9%(54/106).拔除内支架管后1个月,随访率74.5%(79/106).结石清除率82.3%(65/79).B超复查肾积水加重11.4%(9/79),利尿肾图显示输尿管机械性梗阻8.9%(7/79).结论:经尿道输尿管镜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操作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雷鸣;袁坚;曾国华;张泽;戚德峰;何朝辉;何永忠;李逊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我科收治的5例创伤后引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希望给大家一个借鉴,以减少创伤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方法:建立一套预见性护理措施,加强业务学习,合理运用马斯洛原理,评判性思维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始终.结果:自制定措施以来,未发现并发症及创伤后引发的反应性精神障碍.结论:对于创伤后反应性精神障碍,应注重临床预防,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这更是预见性护理的宗旨.
作者:王晓琼;陈中明;李萍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移植瘤模型的抑制作用,分析其抗癌作用的特异性.方法:用MTT法、SRB法观察和比较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体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小鼠的B16-BL6、H22和Lewis等肿瘤模型分析双氢青蒿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铁对双氢青蒿素抗肿瘤效应的药物协同作用.结果:双氢青蒿素对小鼠的B16-BL6、H22和Lewis肿瘤模型的肿瘤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前6 h口服少量硫酸亚铁,可明显增强双氢青蒿素对B16-BL6、H22的抗肿瘤效应;双氢青蒿素对K562、KB、HCT、SGC7901、Hela、HepG、BGC823、KCC853、Bel7402、A549、B16-BL6细胞均有抑制作用.IC50(μg/mL)分别为4.12、10.21、11.02、11.77、13.03、18.36、26.47、28.02、44.55、46.28、54.46.在17.5~35 μg/mL药物浓度作用下,正常细胞(HELF)有3%~5%生长,而肿瘤细胞没有增长,并有部分死亡.结论: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移植瘤模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铁剂有抗癌协同作用.
作者:曹智刚;袁守军;陈惠鹏;徐兰平;田增月;韩昌明;丁林茂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改良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移位性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34例移位性髌骨骨折以2根直径2 mm克氏钢针(其针尾2 mm处预置圆孔,孔的直径0.8 mm)结合双股2号可吸收线穿过针尾孔形成张力带结构固定,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32例,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9.2个月.临床疗效Bostman评分优良率90.6%,疗效差者9.4%.术后仅1例针尾处触痛,均无其他并发症.术后3~6个月内X线照片示解剖复位者占76.5%,功能复位者占23.5%.骨折愈合时间6~36周,平均10.7周.结论:改良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移位性骨折的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艾昌淼;张勇华;朱国权;罗兴武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加贝酯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对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180例胆胰疾病患者分为使用组93例及未使用组87例.使用组ERCP术后加用加贝酯0.2 g静脉滴注,每天2次,用3 d,洛赛克40 mg静脉注射,每日2次,用3 d.未使用组未给予加贝酯和洛赛克治疗.观察ERCP术后6、12、24 h血清淀粉酶及有关急性胰腺炎的表现及发生情况.结果:ERCP术后使用组和未使用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15%和10.34%(P<0.01);术后6、12、24 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6.88%、10.75%、4.30%和47.13、18.39%、9.20%(均P<0.05).结论:ERCP术后联合应用加贝酯和洛赛克对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是有效的.
作者:徐敏;郭继中;王含芬 刊期: 200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