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薄肌应用解剖学特点及在重建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史松;刘浩

关键词:股薄肌, 应用综述, 解剖学特点, 重建外科, 血管神经蒂, 临床, 解剖位置, 功能影响, 大腿内侧, 修补物, 协同肌, 抗拉力, 张力, 填充, 手术, 缺损, 器官, 理想, 肌瓣
摘要:股薄肌位于大腿内侧,有众多的协同肌,切取后对大腿的功能影响不大,且肌瓣有正常的抗拉力和张力,血管神经蒂长,解剖位置表浅,手术切取简便易行,是理想的供肌[1].股薄肌在一些器官的重建或作为各种缺损的填充、修补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现将股薄肌的解剖学特点及其部分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我院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样本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分析多重耐药发生率、菌种分布、样本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PCR(ERIC-PCR)检测菌株间的同源关系.结果:多重耐药株发生率为92.37%(605/655);分离率居前3位的菌种为肺炎克雷伯菌(23.05%)、大肠埃希菌(22.29%)和铜绿假单胞菌(15.73%);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分离的各菌种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他唑新虽有较高的敏感率,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发生率分别为61.54%(32/52)和47.83%(22/46);存在ESBLs菌株在院内的传播扩散.结论:临床上应重视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和严格消毒措施.

    作者:冯福英;张亚彬;苏丽萍;王德春;黄晓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持续小剂量5-氟尿嘧啶静滴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5-氟尿嘧啶(5-FU)静脉滴注联合应用环磷酰胺(CTX)及蒽环类药物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毒性.方法:118例乳腺癌患者分为A、B两组,以5-FU 200 mg/(m2·d)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应用CTX 500 mg/(m2·d)及吡柔比星40 mg/(m2·d),第1天及第14天行新辅助化疗,A组58例化疗14 d,B组60例化疗21 d.观察毒副反应及测量肿瘤大小变化,评估两组病例的近期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B两组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6%和9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Ⅲ度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持续小剂量5-FU静脉滴注联合应用CTX及蒽环类药物行乳腺癌短程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满意、毒性反应小.化疗21 d较14 d疗效更好.

    作者:苏磊;王雪晨;桑剑峰;姚永忠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彩色多普勒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症12例

    盆腔静脉曲张症(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盆腔静脉血管充血、扩张所致的症候群,是妇科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多为育龄期妇女,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其自觉症状与体征和客观检查不符,因没有典型的临床体征,故临床诊断常有一定困难.随着彩色多普勒的发展和应用,对该病的诊断有一个新的飞跃.本文通过对我院2002年5月至2006年3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症12例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和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夏玉光;王海荣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加替沙星致癫痫发作3例

    加替沙星致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尚未见报道,我院于2005年至今发现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别非;崔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难治性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

    随着对呼吸和循环生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外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左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急性肺水肿(APE)的成功案例不断增多,研究表明无创正压通气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肺水肿和气体交换,同时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笔者通过8例难治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例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取得明显的效果,证实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翔;单洪武;王东波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含艾恒的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和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我国城市男性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以手术为主[1].但对于局部晚期和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措施.但近10年来,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逐渐显现出较单纯放疗更好的疗效[2].故近年来全身化疗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艾恒是国产第三代铂类药物,在肺癌中单药有效率为10%~26%[3] 549,又因其副作用小、耐受好正在受到重视.本科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4月采用含艾恒的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和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2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小健;张子勇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脐尿管瘘及囊肿4例

    脐尿管瘘及囊肿是少见的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临床上易误诊,传统多采用开腹手术切除,我们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4例,其中脐尿管瘘3例,脐尿管囊肿伴感染1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元;吴建斌;程智礼;张明金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治策略.方法:对34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体检测发现细菌、真菌、卡氏肺囊虫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混合感染较多.临床治愈22例,死亡10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救治,早期行病原学诊断,积极有效抗感染,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适时应用呼吸机支持治疗.

    作者:孙元亮;陈正贤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曲马多、哌替啶及联合用药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曲马多、哌替啶及联合用药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0例行腹部手术病人,分为曲马多联合哌替啶组(A组)、曲马多组(B组)和哌替啶组(C组)3组,每组50例,均采用PCIA,分别于用药后4、8、16、24、48 h观察血压、心率、SpO2、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人的血压、心率、SpO2无明显变化.3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均可取得满意镇痛效果.Ramsay镇静评分,B组明显大于A组和C组(P<0.05),而A组和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50%病人出现嗜睡.A组无明显呼吸抑制,B组2例、C组4例出现呼吸抑制.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仅为10%和15%,而B组和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分别为60%和50%、50%和40%.B组70%病人出现多汗,C组60%病人有局部静脉炎发生.结论:曲马多联合哌替啶用于术后PCIA的效果良好,既可减少二者的用量,又可克服二者的不良反应,是一种相对更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崔瞻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以中枢神经症状为首发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26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终末期心脏疾患及慢性心功能不全呈增加趋势,且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呈不典型表现[1].我院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以中枢神经症状为首发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6例,其中大部分被误、漏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满堂;陆雪梅;马海林;高振秋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38例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切口,股骨颈骨折开放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于股骨颈骨折处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经过1~5年的随访,功能评定优30例,良6例,优良率94.7%(按Harris评分标准).骨折全部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为6个月,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率5.3%.结论:本术式能为骨折端提供充足的血供,内固定可靠,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非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进;陈军;李维汉;廖前德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切除子宫中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子宫中隔患者宫腔镜切除中隔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3例为完全性中隔,49例为不完全性中隔.全部患者均在宫腔镜下一次完成手术切除,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中采用B超监护,术后3个月复查宫腔成形满意.术后经长期随访,共获得妊娠38例,其中21例已获足月妊娠.结论:利用宫腔镜进行子宫中隔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谭鹰;简润爱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24例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是国内外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新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大限度地保留了鼻腔、鼻窦的基本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本文对我科3年来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2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试对提高本手术疗效的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滕锦楠;郑静;周志明;叶巍岭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原发干燥综合征1例

    患者女,44岁,因发热、咳嗽、乏力1周于2004年7月30日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抗炎治疗症状好转.

    作者:王晶璠;杨玲;唐合兰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探讨提高其治疗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95-2006年27例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7例,所有病例在入院24 h内均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均为Ⅲ型食管闭锁,没有误诊.其中12例接受手术治疗,存活10例,死亡2例;吻合口瘘3例,其中2例痊愈;吻合口狭窄2例,扩张后痊愈.结论:早期诊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熟练轻柔的操作和良好的术后监护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吴国伟;金乐潇;胡型锑;王胜利;杨美高;黄宪平;赵曙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氯丙咪嗪合用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40例

    目的:探讨氯丙咪嗪合用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强迫症患者分为氯丙咪嗪合并丁螺环酮组和单用氯丙咪嗪组,治疗8周.采用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Y-BOCS、HAMA、HAMD的评分均显著下降,尤其合用丁螺环酮为明显.结论:氯丙咪嗪合用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可以增强疗效.

    作者:乐守江;蔡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广州地区2~14岁儿童睡眠呼吸疾病和睡眠时间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睡眠状况和睡眠呼吸疾病主要症状的发生率,探讨儿童睡眠时间与环境,睡眠呼吸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地区4 000名2~14岁儿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回收3 848份问卷,回收率为96.2%.平均夜间睡眠时间为(8.95±1.16) h,其中男(8.93±1.12) h,女(8.98±1.20) h,午睡时间为(1.20±1.01)h,其中男(1.21±1.08) h,女(1.19±0.95) h;儿童睡眠打鼾的发生率为4.65%,张口呼吸为3.53%,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为0.49%,睡眠不安为6.08%.睡眠打鼾者夜间睡眠时间较不打鼾者少,与父母同睡者睡眠时间较独睡者长,差异均有显著性,不同年龄段,睡眠打鼾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地理环境打鼾儿童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广州地区儿童睡眠打鼾的发生率较高,睡眠时间长短和打鼾的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睡眠时间的长短与打鼾及睡眠环境有关,睡眠打鼾的发生与家族遗传有关,睡眠打鼾6岁以下多见,乡镇的发生率高.

    作者:刘大波;钟建文;邓力;陈倩;麦坚凝;黄振云;周丽枫;钱蔚珍;蓝海英;郭铁军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宫内合并宫外妊娠1例

    患者女,22岁,已婚;因人流术后7 d下腹疼痛7 h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测不到,深昏迷状,重度贫血貌,双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心率120次/min,心音弱,腹稍隆起,腹穿抽出不凝血5 mL,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输血,病人呈一度心跳骤停,行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心跳血压恢复正常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腹腔内出血量约3 000 mL,术后病人一直处于深昏迷状态,心跳呼吸骤停数次,与内、外、麻醉科医师一起继续积极抢救2 h,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熊志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残胃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收治5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10年后,Billroth Ⅱ式发生率显著高于Billroth Ⅰ式,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好发于吻合口或其附近的黏膜,其次小弯侧、胃底贲门部,残胃癌的组织学分化差,多数已属中、晚期,手术是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60.3%和55.2%,根治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为减少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发生,必须严格掌握胃大部分切除术适应证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而且手术后定期内镜检查,早期发现残胃癌,予以行残胃癌根治术治疗.

    作者:何峰;王志明 刊期: 2006年第24期

  • 冠脉搭桥术后运动康复研究及应用现状

    20世纪40年代,LEVIN和LOWN对心脏治疗提出早期活动疗法,对长期严格卧床提出了疑问.20世纪70年代,早期运动治疗在英美等国掀起了研究热潮,在此期间WENGER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发展了心脏治疗第一期康复方案.20世纪70年代心脏康复医学的发展被称为心血管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1].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综合性心脏康复方案,成为心血管疾病医疗的组成部分.目前认为,中度剧烈的运动不但可预防缺血性心脏病,而且是心肌梗死、冠脉搭桥、心脏移植后、先天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2].本文对冠脉搭桥术后运动康复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林小丽;陈静薇;陈日宇;林乙慧 刊期: 2006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