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侧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冲洗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

余洪华;陆晓和;易魁先

关键词:前房出血, 眼外科手术, 粘弹剂
摘要:目的:评价颞侧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冲洗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效果,探讨颞侧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冲洗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观察颞侧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冲洗术与常规前房冲洗术的术后视力、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操作时间.结果:颞侧角膜隧道切口组术后视力显著优于常规前房冲洗组(P<0.05),手术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前房冲洗组,而手术操作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颞侧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冲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研究

    目的:对本院2001-2002年收治的61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sICAM-2、sICAM-3进行调查,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血清补体C3、C4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另选择6例SLE患者,分别于临床活动期、恢复期、静止期3个不同阶段采集血标本进行各项指标动态观察.了解这些指标与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技术对各黏附因子、ANA进行调查;全自动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补体C3、C4;魏氏沉降法测定ESR.结果:61例SLE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值均<0.001);动态观察结果表明,SLE患者随临床病情改善,各黏附因子及ESR、ANA水平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补体C3、C4逐渐上升.但经相关性统计分析,只有sICAM-1与ANA、C4的水平变化分别表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r=0.997、r=-0.993;P均<0.05);结论:黏附分子可能参与SLE疾病过程.

    作者:李薇;谢闻悦;杨华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绞股蓝总皂甙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UUO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GPs组、缬沙坦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标准饲料30g,GPs组和缬沙坦组于术前3d至术后9d每天分别给予GPs200mg/(kg·d)、缬沙坦24mg/(kg·d)灌胃,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CTGF、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CTGFmRNA含量;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模型组CTGF、TGFβ1、α-SMA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GPs组和缬沙坦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GPs组与缬沙坦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项指标作相关分析,CTGF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r=0.756,P<0.01)、TGFβ1(r=0.879,P<0.01)、α-SMA(r=0.892,P<0.01)为正相关关系.结论:GPs可以抑制肾纤维化时CTGF表达,从而遏制肾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张永;丁国华;张建鄂;肖厚勤;吴平勇;乐发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细胞癌的MRI观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后的早期MRI表现.方法:29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患者在HIFU治疗前、后行腹部轴位T1WI,轴位T2WI,冠状位SPIR,以及Gd-DTPA增强后T1WI轴位、FFE序列冠状位扫描.观察HIFU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及MRI信号改变.结果:HIFU治疗36个瘤灶,其中28个缩小(77.8%),5个增大(13.9%),3个无明显变化(8.3%);T1WI增强30个瘤灶(83.3%)出现无信号增强区,12个瘤灶无增强区周围见环状增强,7个强化环内见低信号环(T1WI、T2WI、SPIR).治疗后T1WI19个(52.8%)信号强度增加,T2WI17个(47.2%)信号强度减弱.结论:HIFU治疗后,肝癌瘤灶内可出现多种MRI信号改变,MRI是HIFU治疗效果评估的一种无创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柏沙美;谢琦;陈胜利;江新青;郑力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表现为肺野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胸腔良性疾病3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表现为外周型肺野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良性疾病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35例表现为外周型肺野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良性疾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35例病种分布依次为炎性假瘤、肺囊肿、肺硬化性血管瘤、结核球、错构瘤、神经鞘瘤、肺隔离症、支气管腺瘤.行肺叶切除术25例,肺楔形切除术6例,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1例,胸壁肿块切除术3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表现为肺野孤立结节的疾病中,良性疾病只占少数,在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在短期观察排除肺炎的可能性后积极地考虑手术探查总体是有益的.手术方式以尽量小的创伤先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是否扩大手术范围为宜.

    作者:戚维波;胡奕;王明堂;王志恒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防治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arde cholagiopanceratog raphy, ERCP)术后胰腺炎防治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04年7月施行ERCP术的262例患者预防和治疗术后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疾病行ERCP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106例,确诊为术后胰腺炎6例,胰腺疾病行ERCP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36例,确诊为术后胰腺炎4例,所有术后胰腺炎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治疗后痊愈.结论:防治ERCP术后胰腺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成;安东均;杨兴武;王超峰;马富平;王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非典型急性阑尾炎294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5月至2004年5月以来共收治的1916例阑尾炎当中的294例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术前诊断为腹痛查因,有129例误诊,共294例术后才证实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术后的病理结果为化脓性阑尾炎196例,坏疽性阑尾炎71例,单纯性阑尾炎10例;72例术后出现了并发症.结论:对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手术特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应尽早手术,对于难于确诊又不能除外的急腹症,应尽早剖腹探查为宜.

    作者:徐可强;谈瑞芳;谢广文;刘明建;冯朝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选择.方法:总结和分析1997年1月至2004年1月期间7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早期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中46例症状明显好转,分别在4~6周后择期手术解除结石病因,只有6例转化为重型胰腺炎并按重型方式治疗.24例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采取ERCP、EST鼻胆管引流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胰腺炎症状明显改善,6周后再行择期手术.结论: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后择期手术治疗;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尽早行ERCP、EST,后采用延期与个体化相结合处理.

    作者:梁培明;张玉龙;刘宇斌;冼志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植入性胎盘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植入性胎盘的高危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诊治的25例胎盘植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年期内共收治25例胎盘植入病例,发生率为0.18%;病例中有宫腔操作史17例(68%);产后出血发生率是64%;行子宫切除7例(28%);保守性手术治疗12例(48%);药物保守治疗6例(24%);晚期产后出血3例;无产妇死亡.结论:胎盘植入与多孕多产及宫腔内操作有关;保守性治疗、子宫切除均为其重要处理方法.

    作者:黄凯清;陈敦金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单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

    目的:探讨单侧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总结单侧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29例的成功经验.结果:本组共29例,创面均以单侧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伤口Ⅰ期愈合24例,Ⅱ期愈合5例,其中再次清创缝合3例.术后死亡2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误吸,其余病例随访3个月至2年,有5例再发Ⅰ、Ⅱ度褥疮,平均住院时间34d.结论:单侧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是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较好方法,良好的护理是预防术后褥疮复发的根本.

    作者:吕玉明;李健;高粱斌;曾勉东;张志;潘永谦;张平;张亮;张在恒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表达,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RI)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的微弱表达;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增强.各组间核因子-κB的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强度与排斥反应指数(R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83,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作者:郑鲜娜;余洪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程序化操作在成批车祸伤抢救中的运用

    2002-2004年上半年我院组织抢救了5次大批车祸共109例伤员,总结出在大批车祸抢救中运用程序化的操作方法.具体包括:启动急诊预案、建立急诊志愿者队伍、迅速分诊、快速分流、一对一抢救法、分室抢救分工法,大大提高了抢救效率,减少忙乱.

    作者:洪春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腹主动脉骑跨栓塞12例救治回顾

    目的:总结急性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病人的救治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应用Fogarty导管和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高钾血症引起的心跳骤停;3例缺血严重而行截肢手术;其余6例治疗成功.远期随访,受治肢体血运良好.结论:及早手术,保护心、肾功能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作者:薛金晶;何贵金;戴显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三管护理体会

    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我科救治的严重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复合伤 84例,其中同时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16例,现将三管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君;王雪芹;张青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老年腹股沟疝的特点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传统修补和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率的不同及其原因.方法:对125例采用补片无张力修补法和35例采用传统方法修补(Bassini、Souldice等)的手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采取传统方法修补手术后复发率为11.43%(4/35),补片法无张力修补手术后复发率为1.6%(2/1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法可以降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后的复发率,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

    作者:刘晓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鼻内窥镜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经鼻内窥镜治疗的21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个月,18例治愈,3例好转.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CT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鼻内窥镜结合切割吸引器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李界;程容荃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FRIII矫治轻度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探讨FRIII矫治轻度骨性三类错牙合所产生的硬组织变化特征.方法:选择31例替牙期轻度骨性三类错牙合患者,使用FRIII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SNA、ANB显著性增大(P<0.001);Cd-A显著性增大(P<0.01);SNB、Cd-Gn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2)U1-SN显著性增大(P<0.01)、IMPA显著性减小(P<0.01).(3)OP-SN显著性增大(P<0.001)、PP-FH治疗后变化无显著性.(4)FMA、Y轴角显著性增大(P<0.05).(5)N-Me、ANS-Me显著性增大(P<0.05),N-ANS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FRIII治疗骨性三类错牙合能使上颌骨前向生长量明显增加,下颌骨产生一定的向下向后旋转;治疗后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牙合平面产生一定的顺时针旋转而腭平面无明显变化;患者前面高在治疗后增大且主要表现为前下面高增加.

    作者:冯忠;梁国谦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肱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并发桡神经损伤16例原因分析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并发周围神经损伤时有报道,而从目前临床不完全统计,肱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并发桡神经损伤概率高,值得注意.我院自 1995年至2004年共收治16例(外院转入9例),对其损伤原因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符史发;尹庆水;章莹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冻存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两种分离培养法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大鼠MSCs在12.5%二甲亚砜(DMSO)保护下放入液氮冻存,6个月后复苏,测其成活率及观察生长增殖情况.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均能有效地分离大鼠骨髓MSCs,细胞活力好,增殖能力强.大鼠MSCs可用液氮保存,且复苏后细胞生长增殖旺盛,形态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成功地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采用液氮冻存大鼠MSCs的方法十分有效可行.

    作者:杨亚冬;张文元;房国坚;贺晨;陈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引起眼部症状的鼻窦黏液囊肿28例

    目的:总结对引起眼部症状的鼻窦黏液囊肿的误诊教训,明确其相关性,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鼻窦黏液囊肿所引起的眼部症状及误诊原因.结果:本组病例的主要眼部症状为眼球突出或移位、眼球活动受限、复视、视力下降、眼胀痛、内眦肿块等,其中23例首诊于眼科,占82.1%.结论:鼻窦黏液囊肿能引起眼部症状,尤其是额、筛、蝶窦黏液囊肿,其误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刘金斌;甄浩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三联疗法提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质量初探

    目的:探索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合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提高DU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方案.方法:将60例DU患者随机均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为单三联疗法,治疗组为三联疗法加用GSH.2组经治疗后停药1个月均复查,对比每组及2组间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变化、2组临床及胃镜下疗效、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复查对比2组愈合病例1年后复发率.结果:(1)治疗后停药1个月,EGF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EGF较用药前明显升高(均P<0.005),对照组EGF较用药前稍升高(P>0.05);临床及胃镜下疗效、HP根除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2组愈合病例1年后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SH结合三联疗法治疗DU可提高QOUH,可作为治疗DU的选择方法之一.

    作者:刘进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