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MRI诊断与病理

袁小平;谢榜昆;吕霞;黄穗乔;梁碧玲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脑损害, 慢性,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LEE)的 MRI征象、病理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8例 LEE患者的 MRI资料.患者年龄 14~51岁,病史 1~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临床以神经精神异常而行颅脑 MR检查.结果:本组颅脑 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顶枕或颞枕皮层下白质内异常信号 25例,病灶表现为斑点、条状及片状影,T1加权像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局灶性异常信号 6例,其中 3例合并病灶内出血;弥漫性中度以下脑萎缩 6例.结论:MRI检查对 LEE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明确病灶的部位和范围,结合临床资料,MRI可以诊断 LEE,并在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内分泌细胞在卵巢上皮-间质肿瘤中的分布及作用

    Fox等 [1]首先证实女性生殖道中有少量嗜银细胞存在,此后相继在女性尿道旁腺、阴道壁、宫颈、子宫内膜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现神经内分泌细胞(neuroendocrine cell,NEC)存在 [2].在卵巢,有关 NEC方面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卵巢类癌、畸胎瘤及黏液性肿瘤 [3].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形态、组织来源、分泌调节及在卵巢上皮间质肿瘤中的分布、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蒋立艳;王自能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恶性淋巴瘤27例早期误诊分析

    恶性淋巴瘤(ML)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不同系统受累其临床表现不同,且无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我们自 1986年 3月至 2005年 1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恶性淋巴瘤 73例,其中存在早期误诊的 27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宋红霞;董崇娟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细菌产ESBLs的自动监测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迁

    目的:研究本院近 3年大肠艾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的自动快速监测与检出率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迁.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 VITEK AMS-32 的药敏卡 GNS-120对本院 2002-2004年细菌室分离出的大肠艾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 ESBLs快速监测,用标准扩散纸片法进行验证;采用 K-B法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结果:自动快速监测法与标准扩散纸片法相比,敏感性为 98.73%、特异性为 100%;ESBLs检出率大肠艾希氏菌 2002年为 26.47%、2003年为 30.00%、2004年为 40.35%,肺炎克雷伯菌 2002年为 12.68%、2003年为 18.46%、2004年为 26.15%,两种菌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产 ESBLs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 ESBLs株,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ESBLs的自动快速监测法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对细菌产 ESBLs检测,产 ESBLs大肠艾希氏菌菌株和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产 ESBLs细菌的院内感染.

    作者:张帮献;梁小英;王莉宁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Iressa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肺癌脑转移病人自然生存期仅 1个月,采用全脑照射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照射可使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至大约 4~6个月,但仍然是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生物靶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为令人瞩目的一种新方法.Iressa又称 ZD1839,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是目前肺癌生物靶点治疗中较为成熟的药物.采用单药 ZD1839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报道结果显示:疾病控制率(CR+ PR+ SD)可达 54.4%,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一患者自 2003年 9月确诊肺癌脑转移后口服 Iressa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瑾;尤长宣;蔡绍曦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HLA-B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的方法和磁珠酶免疫分析法(IMS-ELISA)检测 HLA-B27抗原,探讨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 AS的 115例患者、106例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arthritis,ReA)患者和 160例其他关节性疾病患者,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并且做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这两种方法检测 HLA-B27对 AS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ELISA灵敏性为 96.5%(111/115),特异性为 85.7%(24/28),IMS-ELISA灵敏性为 95.7%(110/115),特异性为 76.2%(16/21).ELISA方法的重复性比 IMS-ELISA方法好,而且定量检测.结论:ELlSA是一种定量、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检测方法,是检测 HLA-B27的一项新技术,是对 AS和非 AS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检测手段,特别适用于做大样本量的筛选试验.

    作者:瞿良;王正蕙;朱玉琨;王惠萱;王洪强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血清腺苷脱氨酶及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ADA)、总胆汁酸(TBA)测定对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 Olympus 5421生化分析仪测定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人血清 ADA、TBA、GGT、ALP、T-BIL、ALB、ALT、AST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DA在慢性肝炎轻度组和重度组及肝硬化组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值均 < 0.01),而且以肝硬化组升高为明显;同时 ADA在慢性肝炎轻度组和重度组之间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 0.01).TBA在慢性肝炎轻度组、重度组和肝硬化组中均升高(P值分别为 P< 0.05、P< 0.01、P< 0.01),而且 TBA在慢性肝炎轻度组和重度组中亦差异有显著性(P< 0.01).ALB、ALP、T-BIL敏感性较差.GGT在慢性肝炎轻度组和重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ADA、TBA是肝功能检测的较好指标,联合检测 ADA、TBA对慢性肝炎的分型及肝硬化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虹;樊红梅;陈月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肝脏肿瘤钙化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

    钙化在肿瘤的发生中是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环节,钙化的出现及其形态对于探究肿瘤的起源和组织来源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肿瘤钙化的描述和对比,很少有进一步探究其病理基础的报道.本文选择肝脏肿瘤作为研究对象,除阐述其钙化的影像学表现外,着重从病理的角度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任刚;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对 80例过敏性紫癜病人随机分成 2组,治疗组 40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方药组成:牛膝、黄柏、苍术、黄芩、丹参、赤芍、生地、茜草、川芎、地榆炭、甘草,水煎服,每日 1剂.同时加用西药治疗,用 5%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维生素 C 3.0+ 10%葡萄糖酸钙 10 mL,静脉滴注,每日 1次,地恒赛或开瑞坦,每天 1片.对照组 40例,用纯西药治疗,药物及剂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 7 d为 1疗程,共观察 3个疗程,采用 4级评分法进行计分,按疗效指数来评价愈合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对照组为 73%,经检验χ 2=7.44,P< 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纯西药治疗疗效,愈后不复发,此方法及方药成人小儿均宜.

    作者:余开梅;徐刚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小鼠急性肝衰竭时肠道腔菌群和膜菌群的变化及肝脏细菌易位的情况.方法:以 D-氨基半乳糖予小鼠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取肠内容物和肠管标本,进行腔菌群、膜菌群定量检测,计算双歧杆菌 /肠杆菌(B/E)值,并观察肝脏细菌易位情况.结果:小鼠肝细胞出现大片状坏死,肠道腔菌群与膜菌群中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升高(P< 0.001),肠道优势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01),B/E比值 < 1,并可见肝脏细菌易位.结论: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腔菌群及膜菌群比例失衡,定植抗力下降,小鼠肠道细菌易位,是肝衰竭发生、发展、维持、恶化的原因.

    作者:李海燕;董礼阳;杨景云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分子水平磁共振影像学的研究及进展

    随着病理学和生物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从细胞和大体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又促进了影像医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使用磁共振成像无创伤性地任意角度、高清晰度地再现人体器官的形态学状况,因此,将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等相关学科与影像医学,特别是影像医学的前沿分支--磁共振影像学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不仅可使影像医学向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进一步发展,还可促使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产生质的飞跃.所以,分子水平的磁共振影像医学的研究及进展,已引起磁共振及相关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获得大量的科研投入.

    作者:孙希杰;许乙凯;全显跃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脉冲振荡法测定在脊柱侧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法(IOS)对脊柱侧弯的应用价值.方法:用 IOS对 69例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呼吸阻抗测定,并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脊柱侧弯患者的低频段黏性阻力(R5)、和共振频率(Fres)较健康组明显增高,5Hz时的电抗(X5)明显低于健康组.R5、R20、Fres、X5与 VC均有相关性,其中 R5与 VC相关性密切,相关系数为-0.735.IOS测定指标中 Fres随 cobb角增大而增大,X5随 cobb角增大而降低,而 R5、R20与 cobb角大小无关.结论:R5、Fres是 IOS参数中检测脊柱侧弯患者呼吸功能状况的敏感指标.IOS对研究胸壁疾病是具有潜力的一项检查,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宇路;吴美思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急性中度CO中毒54例静脉氧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静脉氧疗对急性中度 CO中毒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4例急性中度 CO中毒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氧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意识恢复情况.结果:静脉氧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意识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结论:静脉氧疗能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觉醒,缩短病程,值得推广.

    作者:叶华;王吉文;丘宇茹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房颤、急性肾衰、肝炎1例

    患者男,70岁,因意识不清 2 h入院,有高血压病史 4年.查体:BP 22.5/13 kPa,浅昏迷,皮肤暗黄,肝掌,双巩膜黄染,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瞳孔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侧 Babinski征(+) Chaddock征(+),颈强直,头颅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ECG示房颤,化验肝功能 BIL 30.20 μ mol/L,转氨酶正常,肾功能正常.入院后导尿尿液呈浓茶色,予 20%甘露醇、氨甲环酸治疗,患者意识转清,查肝区无叩痛,第 3天房颤消失,但又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无发热或局部神经体征.

    作者:裴小利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儿童支气管内膜结核4例误诊分析

    支气管内膜结核并非少见,尤以儿童为多见.随着纤维支气管镜(支纤镜) 的普及和使用,诊断率大为提高 [1,2].但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及临床医生认识不足,也常有误诊.本文报道 4例儿童支气管内膜结核误诊为支气管异物,以引起同道注意.

    作者:罗如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甲硝唑引起哮喘1例

    患者男,32岁,因头痛发烧伴牙痛 2 d,来院就诊.查体:T 38.4℃,口腔无溃疡出血,左侧后磨牙牙冠红肿明显,无龋齿,无脓性分泌物,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无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罗音.R 8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李峰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目的:研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调控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慢粒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细胞培养慢粒急变细胞系K562细胞株,通过MTT检测STI571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周期变化,电镜及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STI571对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STI571作用后K562细胞中G1期细胞明显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流式细胞图中的二倍体峰前可见一明显亚二倍体峰--凋亡峰(apoptosis peak),提示STI571能明显诱导K562细胞凋亡.电镜发现STI571作用于K562细胞12~72h后,诱导出各期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半定量PCR灰度扫描结果显示bcr-abl基因的mRNA表达下降,电泳检测扩增产物,荧光亮度减弱.结论:STI571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阻滞于G0/G1期,且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反馈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玮;孙秉中;药立波;刘新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损伤情况及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SD大鼠 40只,分对照组(假休克)和休克组,后者又分为休克复苏后 1 h、3 h和 6 h 3小组,每小组大鼠 10只.颈动脉和颈静脉插管,通过放血使大鼠的平均动脉压降至 40 mmHg,持续 70 min后回输血和生理盐水复苏,血压平稳后分别以各时点取血和回肠标本进行组织学、肠黏膜损伤度检查和 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组织学检查主要为黏膜的水肿、灶性坏死、绒毛脱落及炎性细胞浸润,复苏后 1 h、3 h、6 h肠黏膜损伤指数分别达 3.0、2.4、1.6;外周血 DAO活性升高显著(与对照组相比,1 h、3 h和 6 h组 P值均 < 0.05);D-LAC于复苏后 1 h后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 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肠通透性增加.

    作者:李莉;常建星;蒋龙元;符少萍;施旖妮;钟娃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 59例 CI患者的 Hcy并与 29例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CI组有 24例伴 Hcy升高,占 40.7%,平均血浆 Hcy水平(17.89± 11.60)μ 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7± 3.68)μ mol/L,(P< 0.001).结论:高 Hcy血症与 CI发生密切相关,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王兴华;厉永伟;张德忠;贺侠;李锋;吴骏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唾液酸酶活性测定快速诊断细菌性阴道病

    目的:评估唾液酸酶活性测定在细菌性阴道病(BV)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360例妇科门诊病人,采集阴道分泌物,分别行唾液酸酶活性检测和 Amsel标准诊断,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 Amsel为金标准,唾液酸酶活性检测法诊断 BV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 94.8%、90.3%、87.9%和 95.9%,二法比较,符合率为 92.2%,Kappa=0.842(P< 0.05),结果高度一致,且不受阴道毛滴虫、阴道念珠菌、淋球菌和支原体等感染的影响.结论:唾液酸酶活性检测法诊断 BV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作者:夏邦世;林奇隆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MRI诊断与病理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LEE)的 MRI征象、病理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8例 LEE患者的 MRI资料.患者年龄 14~51岁,病史 1~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临床以神经精神异常而行颅脑 MR检查.结果:本组颅脑 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顶枕或颞枕皮层下白质内异常信号 25例,病灶表现为斑点、条状及片状影,T1加权像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局灶性异常信号 6例,其中 3例合并病灶内出血;弥漫性中度以下脑萎缩 6例.结论:MRI检查对 LEE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明确病灶的部位和范围,结合临床资料,MRI可以诊断 LEE,并在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小平;谢榜昆;吕霞;黄穗乔;梁碧玲 刊期: 2005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