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室管膜瘤30例CT、MRI表现

贾洪顺;陈燕春

关键词:脑肿瘤 室管膜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30例颅内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肿瘤发生脑室系统15例,大脑半球7例,鞍区3例,桥小脑角区、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各2例.除2例小脑半球肿瘤显示完整边界外,绝大多数肿瘤边缘不整.12例肿瘤表现跨越脑室或沿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CT平扫肿瘤呈稍高密度(10/18)或等密度(8/18),偶见钙化(3/18);增强后肿瘤呈显著(9/11)或中等程度强化(2/11).MRI平扫T1 WI肿瘤呈等信号(11/15)或稍低信号(4/15),T2WI呈稍高信号(15/15);增强后呈显著(9/13)或中等程度强化(4/13).大脑半球室管膜瘤囊变率高,且瘤周水肿显著(7/7).结论:30例颅内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MRI检查对颅内室管膜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应用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病人分为两组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30例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组),30例进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组).结果:CSⅡ组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较MSⅡ组更快,达到稳定的目标血糖水平所需时间更短.结论:CSⅡ组比MSⅡ组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血糖水平.

    作者:张静;李万根;麦坤仪;黄伟文;熊玉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纵隔及甲状腺浸润1例

    患者女,67岁.因肩背部疼痛伴面色苍白乏力2个月,于2001年9月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肩背部疼痛,伴乏力,头晕,逐渐出现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曾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贫血,为进一步诊治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尿少水肿,无出血倾向,无骨骼疼痛,无咳嗽,无咯血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呕吐,无茶色尿,病后未系统诊治.既往健康.

    作者:高云阁;夏鹄;张军学;郝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全组131例病人,年龄15~52岁,平均(38.6±9.6)岁.PDA窄部位直径2~12 mm,平均(7.5±2.8)mm;术后128例患者(随访率为97.7%)完成随访25~72个月,平均(40.7±8.1)个月,中位数44.7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及2004年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所有病人手术成功,128例随访患者中10例(7.8%)术后1 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2.3%)术后1 d轻度溶血,术后3 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47.3±9.9)mm变为(41±5.4)mm(P<0.01);收缩末径从(36.2±6.1)mm变为(29.7±3.7)mm(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40.1±3.9)mmHg变为(22.4±2.1)mmHg(P<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可行的.

    作者:黄文晖;黄奕高;黄涛;黄新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细胞凋亡与肾脏疾病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不但依赖细胞增殖和分化,也依赖于细胞凋亡.凋亡与增殖是调控细胞数目稳态作用相反的一对机制,破坏他们之间的平衡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数目异常增多或减少,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在肾脏发育和各种肾脏疾病包括各种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肾小管损伤及其修复、肾囊肿、肾脏缺血再灌注及移植肾排斥反应中均发现有细胞凋亡的发生,细胞凋亡影响着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作者:王琼书;杜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动态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监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评估

    目的:评估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监测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前与治疗中心率变异性改变、24 h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肌酶的浓度变化.结果:15例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中与治疗前的心率变异SDNN、rMS-DD、PNN50指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4 h平均心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缓慢静脉给药)同时配合补钾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徐劲;齐治平;张永葆;张弛;祝善尧;马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坐骨结节滑囊炎的超声诊断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软组织疾病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收集了11例经手术证实为坐骨结节滑囊炎的病例,分析其超声影像特点,以便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华;孙忠尧;刘琳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减轻开胸术后胸痛的体会

    本文收集和整理作者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和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在广州铁路中心医院用改良前后外侧切口行开胸手术病人治疗资料并对如何减轻开胸术后胸痛进行讨论.

    作者:王素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产后出血并发尿崩症2例分析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急症之一,但并发尿崩症者临床少见,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现将我院2002-2003年收治2例报道并分析如下.

    作者:耿蔷;肖小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TS-1在晚期胃癌化疗中的应用

    TS-1是一种新型的口服fluoropyrimidine抗癌药,该药为复合制剂,其成分包括:FT(口服fluoropyrimidine制剂,tegafur),CDHP(5-氯-2,4-dihydroxypyridine,DPD阻滞剂,其较UFT中的尿嘧啶的功效高200倍),OXO(ORTC阻滞剂,主要于胃肠道),三者的摩尔比例分别为1∶0.4∶1.动物实验表明在给予一定剂量的S-1后的16 d肿瘤消失,在以后至少3个月内肿瘤没有复发.TS-1的副作用较轻,主要有口炎、脱发和体重减轻.临床试验是在进展期和复发的胃癌患者中试用TS-1.一般应用4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周,bid连续口服,间歇期为2周.总有效率是44.6%(45/101),平均生存时间(MST)是224 d.

    作者:蔡嵘;任刚;李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宫腔镜对于诊治子宫内膜息肉必要性探讨

    目的:分析宫腔镜对于诊治子宫内膜息肉必要性.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异常出血,施行宫腔镜检查者共154例,其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7例,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154例子宫异常出血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7例,占24.0%,经病理证实有29例,占18.8%,符合率达80%.结论: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叶璐;冯亦军;李华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局部注射孕激素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春蕾;任秀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1990-2003年14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病例.结果:17 064例孕产妇中有14例实施了急症子宫切除术,其中阴道分娩后发生率为0.05%.剖宫产后为0.12%,常见的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42.86%),其次为软产道损伤(21.43%)及子宫破裂(14.29%)(其中4例均为非法接生),合并DIC者占57%.结论:急性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科急重症出血,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杜绝非法接生可减少不必要的子宫切除.

    作者:周莉;高眉扬;饶安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9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证实血肿量均大于30 mL,对该组病人进行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溶栓等治疗.结果:未昏迷病人76例,术后1周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48例(63.2%),2周内完全恢复21例(27.6%).昏迷533例,血肿量30~60 mL者186例,术后1周内清醒136例(73.1%),1~2周清醒45例(24.2%),死亡5例(2.7%);血肿量60~80 mL者221例,术后1周内清醒60(27.1%),1~2周清醒93例(42.1%),2周后清醒22例(10.0%),植物生存或死亡33例(14.9%),中途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13例(5.9%);血肿量80 mL以上者126例,术后1周内清醒7例(5.6%),1~2周清醒13例(10.3%),2周以上清醒21例(16.7%),植物生存或死亡63例(50.0%),放弃治疗22例(17.5%).结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与出血量、年龄、高血压时间、手术时机等密切相关.该方法简单、快捷,疗效满意.

    作者:马荣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米非司酮配伍复方醋酸棉酚片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醋酸棉酚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方法:将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试验组38例,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2.5 mg加复方醋酸棉酚片20 mg;对照组34例,每天仅服用米非司酮12.5 mg.从月经第1~3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行B超测定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检查血红蛋白、肝肾功及血钾.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痛经和下腹坠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消失,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子宫平均体积的缩小在实验组为41.5%,对照组为25.3%(P<0.01),大肌瘤平均体积的缩小为61.3%,对照组为45.9%(P<0.01),以肌瘤缩小33.3%以上为有效标准,实验组有29例,占76.3%,对照组有20例,占58.8%(P<0.05).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未发现低血钾病例.结论:米非司酮配伍醋酸棉酚较单纯应用米非司酮或醋酸棉酚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更为有效.

    作者:杨华光;蒋玉惠;尹国武;李东红;丁迎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粗隆重建钉在股骨近端及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功能股骨粗隆重建钉(又称重建钉MFN)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间作者收治的17例股骨粗隆间及股骨近端骨折病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中术后输血患者仅占5%;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按黄公怡评价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结论:多功能股骨粗隆重建钉髓内钉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近端骨折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王鸥;王全明;钱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产后大出血抢救后严重组织水肿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抢救后严重组织水肿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产后大出血抢救后严重组织水肿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严重组织水肿的原因为:休克、严重贫血;输入电解质及糖水偏多而胶体、血液制品不足;妊高征患者固有的水钠潴留;失血、手术应激所致的保钠、保水激素的分泌.结论:及时补液、适时输血,合理的晶、胶、血比例,对妊高征患者适当的液体限量以及简洁、有效的止血方法是避免严重水肿值得参考的方法.

    作者:谭文;万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围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围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17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病人,其中破入右室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破入右房1例,破入左房1例,破入左室1例;其中有3例心衰和5例肺动脉高压,在急诊和亚急诊条件下、静吸复合麻醉与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修补术.结果:术前病人间断低流量吸氧,心衰病人静脉输入强心、利尿剂,肺动脉高压病人静脉输入硝普钠减轻心脏负担.麻醉诱导力求平稳,心衰病人用吗啡作为术前用药.手术中7例小缺损直接缝合,10例用涤纶片补片修补,术后恢复很快,均在短期内出院.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围术期处理的关键在于术前控制心衰和肺动脉高压,麻醉诱导平稳,为手术成功创造条件.

    作者:隋波;李茂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986例近远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86例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为残端出血(16.4%),尿路感染(7.81%),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33%)和下肢深部静脉血栓(1.22%).远期并发症为性功能下降,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系统疾患和残留卵巢综合征.结论:行全子宫切除术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各种近远期并发症,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郭小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电超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贴片经电超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294例肺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专用中药贴片经电超导透皮给药治疗,治疗Ⅰ组药贴置于第3、4胸椎棘突两侧(肺俞穴),治疗Ⅱ组药贴置于双侧肩胛下区.结果: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退热、止咳、缓解气促、消除肺部罗音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比较各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专用中药贴片经电超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有效、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梁春杰;王薇;黄大鸣;陈鸿莲;卓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梗阻性大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梗阻性大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院2001年7月至今先后诊治梗阻性大肠癌27例,对其中25例一期切除吻合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进行回顾研究.结果:本组27例梗阻性大肠癌病例,右半结肠13例,左半结肠14例,一期切除吻合25例,无手术死亡.肿瘤一期根治切除25例,仅有1例出现吻合口瘘,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脂肪液化,术后严重腹泻、低钾血症等,经相应治疗后痊愈.结论: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虽可能出现切口等较多并发症,但只要认真对待,严格掌握适应证,处理得当,避免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戴观荣;王俊;邓鉴文;张玉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