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S-1在晚期胃癌化疗中的应用

蔡嵘;任刚;李杰

关键词:胃癌化疗, 阻滞剂, 平均生存时间, 口服, 总有效率, 周期, 内肿瘤, 复合制剂, 一般应用, 胃癌患者, 体重减轻, 临床试验, 复发, 动物实验, 胃肠道, 尿嘧啶, 摩尔比, 抗癌药, 进展期, 间歇期
摘要:TS-1是一种新型的口服fluoropyrimidine抗癌药,该药为复合制剂,其成分包括:FT(口服fluoropyrimidine制剂,tegafur),CDHP(5-氯-2,4-dihydroxypyridine,DPD阻滞剂,其较UFT中的尿嘧啶的功效高200倍),OXO(ORTC阻滞剂,主要于胃肠道),三者的摩尔比例分别为1∶0.4∶1.动物实验表明在给予一定剂量的S-1后的16 d肿瘤消失,在以后至少3个月内肿瘤没有复发.TS-1的副作用较轻,主要有口炎、脱发和体重减轻.临床试验是在进展期和复发的胃癌患者中试用TS-1.一般应用4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周,bid连续口服,间歇期为2周.总有效率是44.6%(45/101),平均生存时间(MST)是224 d.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针刀治疗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背、下肢疼痛是疼痛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对其治疗包括适当的休息、应用止痛药,明确压痛点可作局部阻滞、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长期保守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在局部应用小针刀反复松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卫;王春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注射针头术中支架法输精管吻合术58例

    我院从1986年以来对58例男性绝育术后需再育或并发症需再通者,采用7号注射针头术中支架法施行了输精管吻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对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例多囊卵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达英-35,一组给予二甲双胍和达英-35,用药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生殖激素、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水平及血脂代谢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多毛、痤疮明显改善,雄激素水平降低,LH/FSH比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单用达英-35组胰岛素水平无明显改善,且脂代谢有恶化趋势,而在联合用二甲双胍时,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P<0.01),且可以降低TG,升高HDL,逆转脂代谢的异常.结论: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青春期PCOS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雄激素水平,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可作为青春期PCOS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姜荣华;徐望明;杨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基因治疗发展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基因水平上得以阐明,从而导致基因治疗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完成,各种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得基因治疗成为生物学和临床科学领域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并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医学概念和手段.截至2001年2月,世界范围内已有532个临床方案被实施,累计3436人接受了基因转移试验[1].

    作者:王弘;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不同雾化吸入对慢阻肺患者血氧饱和度影响80例分析

    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通过雾化吸入可以直接进行抗炎、解痉、稀释痰液及扩张支气管等治疗,因而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常规的超声雾化治疗时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胸闷、憋气等,有时不得不中断治疗.本科自去年开始运用氧气驱动雾化面罩治疗COPD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且避免了超声雾化吸入引起的不良反应,现以万托林雾化吸入为例,报告如下.

    作者:葛新华;腾鸿;李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全组131例病人,年龄15~52岁,平均(38.6±9.6)岁.PDA窄部位直径2~12 mm,平均(7.5±2.8)mm;术后128例患者(随访率为97.7%)完成随访25~72个月,平均(40.7±8.1)个月,中位数44.7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及2004年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所有病人手术成功,128例随访患者中10例(7.8%)术后1 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2.3%)术后1 d轻度溶血,术后3 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47.3±9.9)mm变为(41±5.4)mm(P<0.01);收缩末径从(36.2±6.1)mm变为(29.7±3.7)mm(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40.1±3.9)mmHg变为(22.4±2.1)mmHg(P<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可行的.

    作者:黄文晖;黄奕高;黄涛;黄新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00例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10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例,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16例,病死率16%,死亡原因主要为各种难治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年龄超过70岁者13人,达60%.住院时间:20~180 d,平均50 d,老年人大部分超过60 d.随访1~5年,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35例,轻残生活需照顾者38例,重残11例,死亡16例.结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是强有力的控制继发的脑水肿以及随之而来的急性颅内压增高,去骨瓣减压术是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尽早施行,可大大降低病死率,但对于年龄过大的患者手术应特别慎重.

    作者:李天栋;李建亭;白红民;王国良;蒋晓星;王玉宝;王伟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脾结核1例

    患者女,67岁,间断左上腹疼痛30 d入院.活动时疼痛加重,改变体位偶可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不伴发热.当地予抗生素治疗无效.检查:超声及CT提示脾脏占位,既往无结核及肝炎病史.T 36.4℃,P 80次/min,R 20次/min,BP 18/10 kPa.正力型体质,心肺检查无异常,腹无膨隆,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5 cm×5 cm肿块,不活动.胸片无异常.行剖腹术,腹腔内有中等量腹水,淡红色,腹腔内布满粟粒样结节,脾脏肿大,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肿块,被膜完整.切除脾脏,病检为脾结核.术后抗痨治疗,1年随访效果良好.

    作者:陈信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腺苷及腺苷受体与脑缺血耐受

    1990年Kitagawa等[1]在沙土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缺血预处理有神经保护作用,预先给予沙土鼠2 min×2次短暂缺血预处理,可以防止再次严重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这种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组织对随后的脑缺血性损伤产生迟发性的抵抗能力的现象又称为脑缺血耐受.但它的神经保护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很多实验结果相互矛盾,目前有腺苷学说、热休克蛋白(HSP)学说、即刻早期基因(IEG)学说、凋亡相关基因学说、钙离子学说等较为普遍,其中腺苷与脑缺血耐受之间关系研究多,本文就近年来腺苷及其受体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泽湘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自发性血气胸13例误诊分析

    自发性血气胸的表现与气胸类似,极易误诊.我院自1991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16例,误诊1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洪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急性时相蛋白及细胞因子测定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时相蛋白(α1-AG、CP)及细胞因子(IL-6、TNF-α)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91例糖尿病(DM)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急性时相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AG)、铜兰蛋白(CP)的含量,并用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DM患者血清中IL-6、TNF-α水平及α1-AG、C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DM并发症组其含量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或P<0.05).结论:细胞因子IL-6、TNF-α及急性时相蛋白α1-AG、CP对DM及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尹正;崔连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整体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共收治SLE病人882例.我们对这些病人采用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各项诊疗措施的实施,达到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柱英;陈秀珍;林有坤;蒙若兰;代红梅;陈国莲;张振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围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围术期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17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病人,其中破入右室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破入右房1例,破入左房1例,破入左室1例;其中有3例心衰和5例肺动脉高压,在急诊和亚急诊条件下、静吸复合麻醉与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修补术.结果:术前病人间断低流量吸氧,心衰病人静脉输入强心、利尿剂,肺动脉高压病人静脉输入硝普钠减轻心脏负担.麻醉诱导力求平稳,心衰病人用吗啡作为术前用药.手术中7例小缺损直接缝合,10例用涤纶片补片修补,术后恢复很快,均在短期内出院.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围术期处理的关键在于术前控制心衰和肺动脉高压,麻醉诱导平稳,为手术成功创造条件.

    作者:隋波;李茂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垂体窝内脊索瘤误诊为垂体瘤1例

    患者,男,4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轻度头晕1个月入院.无头痛及内分泌症状.查体:右眼视力1.2,左眼1.0,左眼外斜10°,双眼颞上视野缺损.颅脑CT提示鞍区占位,骨质正常.MRI提示肿物位于垂体窝内,内部信号不均,边界清楚,不均匀增强.未见钙化及正常垂体信号.肿物向上突出.术中发现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肿物内有大量血窦样物,质地坚韧,且有钙化斑块.术后病理:脊索瘤伴出血纤维化.

    作者:于永;张保中;陈火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宫腔镜对于诊治子宫内膜息肉必要性探讨

    目的:分析宫腔镜对于诊治子宫内膜息肉必要性.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异常出血,施行宫腔镜检查者共154例,其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7例,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154例子宫异常出血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7例,占24.0%,经病理证实有29例,占18.8%,符合率达80%.结论: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叶璐;冯亦军;李华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115例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的高频电凝切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5例结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息肉是否复发及有无恶变.结果:115例患者经内镜下电凝切除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6、12个月及1年以后至今,术后息肉复发率依次为:1例、5例、7例、7例,恶变率依次为0例、0例、1例、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临床疗效好,方法简便、安全、创伤小.

    作者:吴培虹;钟亮玉;吴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医用舒氧灵50例使用观察和体会

    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我科住院病人采用舒氧灵氧疗法治疗组织器官缺氧所致的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丽娟;张震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中的氧化应激现象观察

    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病人中普遍存在氧化应激状态,而氧化应激是慢性肾衰病人心血管病高发生率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不同阶段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方法:测定110例慢性肾衰患者血清MDA、GSHPx的变化.结果:慢性肾衰患者血清MDA随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而升高,GSHPx水平随GFR下降而下降,而且各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MDA、GSHPx的变化是反映慢性肾功能不全程度的较好指标,并可能对预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帮助.

    作者:武强;刘郑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9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证实血肿量均大于30 mL,对该组病人进行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溶栓等治疗.结果:未昏迷病人76例,术后1周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48例(63.2%),2周内完全恢复21例(27.6%).昏迷533例,血肿量30~60 mL者186例,术后1周内清醒136例(73.1%),1~2周清醒45例(24.2%),死亡5例(2.7%);血肿量60~80 mL者221例,术后1周内清醒60(27.1%),1~2周清醒93例(42.1%),2周后清醒22例(10.0%),植物生存或死亡33例(14.9%),中途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13例(5.9%);血肿量80 mL以上者126例,术后1周内清醒7例(5.6%),1~2周清醒13例(10.3%),2周以上清醒21例(16.7%),植物生存或死亡63例(50.0%),放弃治疗22例(17.5%).结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与出血量、年龄、高血压时间、手术时机等密切相关.该方法简单、快捷,疗效满意.

    作者:马荣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TS-1在晚期胃癌化疗中的应用

    TS-1是一种新型的口服fluoropyrimidine抗癌药,该药为复合制剂,其成分包括:FT(口服fluoropyrimidine制剂,tegafur),CDHP(5-氯-2,4-dihydroxypyridine,DPD阻滞剂,其较UFT中的尿嘧啶的功效高200倍),OXO(ORTC阻滞剂,主要于胃肠道),三者的摩尔比例分别为1∶0.4∶1.动物实验表明在给予一定剂量的S-1后的16 d肿瘤消失,在以后至少3个月内肿瘤没有复发.TS-1的副作用较轻,主要有口炎、脱发和体重减轻.临床试验是在进展期和复发的胃癌患者中试用TS-1.一般应用4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周,bid连续口服,间歇期为2周.总有效率是44.6%(45/101),平均生存时间(MST)是224 d.

    作者:蔡嵘;任刚;李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