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郑文岭
目的:探讨真菌球性鼻窦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真茵球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全部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6年无复发.结论:真茵球性鼻窦炎临床表现有一定特殊性,但其组织病理学的特异性不明显.真菌只存在于黏膜表面.因此,以开放窦口,保留黏膜为目标的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的首选,目的在于清除真茵团块并同时彻底改变真茵的生存环境.术后没有必要全身应用抗真茵药物.
作者:张超;刘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ICU内发生高患病率及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医院,MRSA菌株都属于医院获得性,占临床总分离菌株的29%~35%[1],在欧洲,1992年的研究表明,所有ICU获得性金葡菌感染中,MRSA占57%[2].可见,MRSA在ICU的危害是极大的,本文主要探讨ICU MRS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控制方法,为有效降低MRSA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赖晓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醋酸棉酚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方法:将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试验组38例,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2.5 mg加复方醋酸棉酚片20 mg;对照组34例,每天仅服用米非司酮12.5 mg.从月经第1~3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行B超测定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检查血红蛋白、肝肾功及血钾.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痛经和下腹坠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消失,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子宫平均体积的缩小在实验组为41.5%,对照组为25.3%(P<0.01),大肌瘤平均体积的缩小为61.3%,对照组为45.9%(P<0.01),以肌瘤缩小33.3%以上为有效标准,实验组有29例,占76.3%,对照组有20例,占58.8%(P<0.05).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未发现低血钾病例.结论:米非司酮配伍醋酸棉酚较单纯应用米非司酮或醋酸棉酚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更为有效.
作者:杨华光;蒋玉惠;尹国武;李东红;丁迎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背、下肢疼痛是疼痛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对其治疗包括适当的休息、应用止痛药,明确压痛点可作局部阻滞、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长期保守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在局部应用小针刀反复松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卫;王春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梗阻性大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院2001年7月至今先后诊治梗阻性大肠癌27例,对其中25例一期切除吻合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进行回顾研究.结果:本组27例梗阻性大肠癌病例,右半结肠13例,左半结肠14例,一期切除吻合25例,无手术死亡.肿瘤一期根治切除25例,仅有1例出现吻合口瘘,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脂肪液化,术后严重腹泻、低钾血症等,经相应治疗后痊愈.结论: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虽可能出现切口等较多并发症,但只要认真对待,严格掌握适应证,处理得当,避免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戴观荣;王俊;邓鉴文;张玉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检测分析SARS患者血清IgG抗体产生情况,研究一种新的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检测方法的实际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基因重组SARS冠状病毒核壳抗原(N)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SARS确诊、疑似患者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共378份血清标本中的特异性IgG抗体.结果:以A450值=2.1×200例健康献血员均值作为抗体阳性判断的临界值,IgG的阳性临界值0.239,对160份SARS确诊病人、176份疑似病例和42例对照病例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确诊病例发病1周内,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为5.63%,发病第2周,IgG检出阳性率为62.86%,第3周为92.59%.结论:机体产生针对SARS冠状病毒核壳抗原的IgG抗体,在1周后逐渐升高,持续时间长,证明在SARS冠状病毒致病转归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可作为SARS检测的重要手段.
作者:许寅超;郝卫;丘立文;潘玉先;温坤;冯常森;车小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者,男,4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轻度头晕1个月入院.无头痛及内分泌症状.查体:右眼视力1.2,左眼1.0,左眼外斜10°,双眼颞上视野缺损.颅脑CT提示鞍区占位,骨质正常.MRI提示肿物位于垂体窝内,内部信号不均,边界清楚,不均匀增强.未见钙化及正常垂体信号.肿物向上突出.术中发现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肿物内有大量血窦样物,质地坚韧,且有钙化斑块.术后病理:脊索瘤伴出血纤维化.
作者:于永;张保中;陈火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例淋巴管瘤自愈与胚胎发生学的关系.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管瘤28例及腹部淋巴管瘤12例,观察淋巴管瘤局部解剖,并行长期随访及观察.结果:除2例颈淋巴管瘤获得自愈外,余26例颈部及12例腹部淋巴管瘤无自愈可能,均作外科手术切除.结论:虽然有2例淋巴管瘤淋巴液得到自行分流,但是其余38例淋巴管瘤与周围淋巴系统及静脉系统在解剖上未发现有明显的联系.
作者:严文波;施诚仁;潘伟华;王捍平;余世耀;沈涤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时相蛋白(α1-AG、CP)及细胞因子(IL-6、TNF-α)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91例糖尿病(DM)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急性时相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AG)、铜兰蛋白(CP)的含量,并用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DM患者血清中IL-6、TNF-α水平及α1-AG、C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DM并发症组其含量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或P<0.05).结论:细胞因子IL-6、TNF-α及急性时相蛋白α1-AG、CP对DM及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尹正;崔连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不论何种类型的休克抢救的首要措施是尽快地建立一条通畅的静脉通路,以便及时地输血、补液和应用药物.因此,能否尽快地建立一条通畅的静脉通路就成为决定病人能否抢救成功的首要因素.1998-2002年间,作者在抢救休克病人时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秀强;杨敏;周国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1990-2003年14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病例.结果:17 064例孕产妇中有14例实施了急症子宫切除术,其中阴道分娩后发生率为0.05%.剖宫产后为0.12%,常见的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42.86%),其次为软产道损伤(21.43%)及子宫破裂(14.29%)(其中4例均为非法接生),合并DIC者占57%.结论:急性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科急重症出血,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杜绝非法接生可减少不必要的子宫切除.
作者:周莉;高眉扬;饶安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共收治SLE病人882例.我们对这些病人采用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各项诊疗措施的实施,达到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柱英;陈秀珍;林有坤;蒙若兰;代红梅;陈国莲;张振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证实血肿量均大于30 mL,对该组病人进行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溶栓等治疗.结果:未昏迷病人76例,术后1周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48例(63.2%),2周内完全恢复21例(27.6%).昏迷533例,血肿量30~60 mL者186例,术后1周内清醒136例(73.1%),1~2周清醒45例(24.2%),死亡5例(2.7%);血肿量60~80 mL者221例,术后1周内清醒60(27.1%),1~2周清醒93例(42.1%),2周后清醒22例(10.0%),植物生存或死亡33例(14.9%),中途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13例(5.9%);血肿量80 mL以上者126例,术后1周内清醒7例(5.6%),1~2周清醒13例(10.3%),2周以上清醒21例(16.7%),植物生存或死亡63例(50.0%),放弃治疗22例(17.5%).结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与出血量、年龄、高血压时间、手术时机等密切相关.该方法简单、快捷,疗效满意.
作者:马荣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监测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前与治疗中心率变异性改变、24 h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肌酶的浓度变化.结果:15例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中与治疗前的心率变异SDNN、rMS-DD、PNN50指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4 h平均心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缓慢静脉给药)同时配合补钾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徐劲;齐治平;张永葆;张弛;祝善尧;马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院自2001年1月到2003年12月采用高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2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在介绍如下.
作者:张弛;葛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经皮穿刺技术穿刺股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已成为目前常用的一种临床操作技术.但术后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1],6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2].为防止出血、血肿形成,穿刺点需加压包扎,砂袋持续压迫8h,术后常规平卧位并术侧肢体制动24h、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需平卧位卧床48 h,术侧肢体制动24 h[3],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嘱患者多饮水,又加重卧位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4].目前用于股动脉穿刺部位闭合的方法很多[5],其中许多方法虽然使用了多种器材使动脉穿刺口闭合,但其可能增加手术费用,此外,应用这些器材并不舒适,有可能引起下肢远端动脉栓塞和缺血[2].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股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固定器(以下简称固定器,专利号03259280.9),既考虑到患者的身心感受,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应用86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万淑红;岑爱萍;刘平;陆生兰;祁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功能股骨粗隆重建钉(又称重建钉MFN)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间作者收治的17例股骨粗隆间及股骨近端骨折病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中术后输血患者仅占5%;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按黄公怡评价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结论:多功能股骨粗隆重建钉髓内钉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近端骨折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王鸥;王全明;钱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10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例,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16例,病死率16%,死亡原因主要为各种难治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年龄超过70岁者13人,达60%.住院时间:20~180 d,平均50 d,老年人大部分超过60 d.随访1~5年,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35例,轻残生活需照顾者38例,重残11例,死亡16例.结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是强有力的控制继发的脑水肿以及随之而来的急性颅内压增高,去骨瓣减压术是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尽早施行,可大大降低病死率,但对于年龄过大的患者手术应特别慎重.
作者:李天栋;李建亭;白红民;王国良;蒋晓星;王玉宝;王伟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的高频电凝切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5例结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息肉是否复发及有无恶变.结果:115例患者经内镜下电凝切除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6、12个月及1年以后至今,术后息肉复发率依次为:1例、5例、7例、7例,恶变率依次为0例、0例、1例、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临床疗效好,方法简便、安全、创伤小.
作者:吴培虹;钟亮玉;吴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本文收集和整理作者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和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在广州铁路中心医院用改良前后外侧切口行开胸手术病人治疗资料并对如何减轻开胸术后胸痛进行讨论.
作者:王素宁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