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液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初探

吴学诗;廖宝平

关键词:精液 细小病毒B19, 人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HPV B19)在男性精液中的感染情况.方法:用HPV B19-PCR法对46例健康已婚男性和15例健康未婚男性精液进行检测.结果:46例健康已婚男性精液HPV B19阳性率为19.5%(9/46),而未婚男性对照组阳性率仅为6.6%(1/1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378,P>0.05).结论:精液中HPV B19感染是否可通过垂直传播方式引起孕妇胎儿宫内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应引起男性学专家的足够重视.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静脉留置管留置引流大量心包积液8例临床应用

    心包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并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短期内心包的迅速渗液可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98年以来收治了大量心包积液并心包填塞病例8例,采用Seldinger深静脉穿刺法穿刺心包腔,置入深静脉留置管引流放液,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杨艳萍;胡代军;沙敏;夏跃波;崔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极低体重儿Wilson-Mikity综合征1例

    患儿男,出生15 h,因生后呼吸促,于1998年4月23日入院.患儿第2胎第2产,孕26周因前置胎盘提早分娩,生后无窒息史,入院检查:T 37℃,P 150次/min,R 68次/min、体重900 g、身长28 cm、头围26 cm、早产婴外貌,胎龄评估为26周,呼吸促,心率150次/min,律齐,未闻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腹软,双下肢浮肿.入院时诊断:(1)极低体重儿.(2)早产儿肺炎.

    作者:郑其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内镜下胃、食管活检术

    黏膜活组织检查在内镜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熟练而准确地进行黏膜活检,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期癌的诊断率,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作者:贾欣永;郭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腔镜对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伴不孕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电视腹腔镜检查原因不明或怀疑EMT的不孕患者,按腹腔镜检查术时有无行手术治疗异位病灶分为手术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手术治疗组术后观察6个月有无怀孕,未孕者给予药物治疗3个月,再促排促孕,追踪怀孕情况.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3个月,追踪怀孕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6个月怀孕数20/34例(58.82%),对照组8/30例(2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12个月累计怀孕数30/34例(88.2%),与对照组18/30(60.0%)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检查术帮助查找不孕症病因;腹腔镜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轻度EMT伴不孕患者,比传统的药物治疗轻度EMT能较早获得妊娠机会,同时可提高受孕率.

    作者:钟小英;梅庆明;程少霞;刘标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垂直传播的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经垂直传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母亲与子代间的血清抗体型别的一致性.方法:选择6对母亲与胎儿抗-HCV与HCV RNA均阳性者为研究对象,以ELISA方法检测母亲与胎儿HCV血清抗体型别.结果:6对母亲与胎儿血清抗体型别一致,其中5对属1型,1对属2型.结论:母亲与胎儿所携HCV血清抗体型别一致.

    作者:李珉珉;王珊珊;彭桂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对非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4例受术者术后经过均良好,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3年,术前月经量多或周期紊乱者,术后88.9%月经恢复正常.有生育要求者29例,18例术后妊娠,受孕率为62.1%.年龄大于35岁者35人,术后无明显卵巢功能缺失现象.74例中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5.4%.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解除症状,保留年青患者的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从而保障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故在非绝经期妇女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淑敏;梁瑞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快速检测G-6-PD基因突变

    目的:建立基因芯片实验平台,并应用本技术检测G-6-PD基因突变. 方法:对我院用酶学方法筛查出的G-6-PD缺乏患者45例,抽血提取DNA,用五对荧光引物进行PCR扩增后与芯片进行杂交,用ScanArray芯片扫描仪读片. 结果:检测出G1388A,G1376T,C1024,A95G和G392T,C592T等类型的G-6-PD基因突变;图像清晰稳定. 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检测G-6-PD基因突变方法稳定、快速,在临床上应用可行.

    作者:黎青;肖国宏;孙筱放;麦卫阳;王晓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具有内镜和超声双重功能,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黏膜表面病变形态,又可在腔内病变处进行超声扫描,以了解病变部位的深度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从而扩大了内镜的诊断范畴,提高了内镜的诊断能力.EUS对肿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判断肿瘤的侵犯深度,有无邻近脏器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EUS是黏膜下病变定性诊断的佳方法;在胰腺、总胆管及胆囊的某些病变,EUS的扫描图像可以比体外B超更为清晰;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抽吸,能作出组织细胞学诊断.因此,EUS目前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作者:陈俊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理因素对直肠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现今对直肠癌的治疗不仅旨在提高病人的生存率,而且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临床研究的终点之一[1].社会心理作用与直肠癌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作者近2年对20例直肠癌病人由于心理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心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黄小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腰椎Chance骨折2例的治疗

    腰椎Chance骨折临床上较少见,脊柱稳定性完全被破坏,常导致严重脊髓损伤,致死致残率高.现报告2例,探讨早期即时重建稳定性的意义.1 病例介绍

    作者:陈祖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臀肌挛缩症30例手术治疗体会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70年Valderrama[1]报告以来国内外已有众多报道,但病因及分类尚不十分明确.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以手术彻底松解切除挛缩组织,包括纤维束带,臀肌筋膜等,虽然手术方法很多,但有些方法损伤较大,术中需输血,有的不能双侧同时进行.作者自1996~2000年收治30例臀肌挛缩症(上海六院进修学习收集病例14例),采用臀部外侧斜弧形切口,一次性双侧松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科;杨东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后晚发性癫痫30例报告

    回顾我科1992~2000年诊治30例外伤后晚发性癫痫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余茂清;徐朝阳;蔡风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颌面中上部外伤合并眼部病变59例临床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体育运动等所致的颌面外伤日渐增多.由于解剖上关系十分密切,颌面中、上部外伤常合并眼部病变.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59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黄湖明;潘朝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局部注射治疗在甲状腺疾病的应用

    局部注射疗法在临床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初用于关节、滑膜等部位的非感染性疾病,通过局部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少.以后也应用于癌症的止痛、神经痛、伤口的镇痛等.近十余年来,该疗法在甲状腺疾病的应用也有了较大发展,现作一综述.

    作者:邓爱民;林延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纵隔肿瘤60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对1986年10月~2001年3月收治、资料比较完整的60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前明确诊断51例,误诊9例;手术切除56例,单纯探查4例,手术死亡2例.结论:(1)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要X线检查、CT和超声检查相结合,特别要注意胸部大血管的超声检查,以减少误诊.(2)切口选择以能充分暴露肿瘤和保障安全为宜,对巨大肿瘤(特别是对良性实体肿瘤)可以分块切除,巨大囊性肿瘤可以先行囊内切除减压,然后争取完全切除肿瘤.

    作者:杨小平;杨伯尧;俞子东;杨新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息肉内镜治疗

    胃息肉(gastric polyps)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胃良性病变的5%,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胃腺瘤(gastric adnoma)和基底腺息肉(basic glanulous polyps).增生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90%,胃腺瘤约占胃息肉的8%左右.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电凝圈套及烧灼法,电热活检钳摘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术等.

    作者:李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Bartt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38岁.因四肢疲软无力,发现血钾低4个多月入院.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四肢软弱无力,伴感觉迟钝,但可行走及持物,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钾明显降低,但无头痛、血压增高及夜尿增多等表现.到某医院就诊,检查血钾1.7 mmol/L,行醛固酮立卧位试验示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尤以立位明显,24 h尿钾105 mmol*L-1*d-1,双肾上腺CT未见异常,

    作者:刘笑芬;孔耀中;甘宁;黄英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周期性麻痹致急性呼吸功能障碍5例

    近4年来,我院急诊共收治5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致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病人,采用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功能和静脉补钾等综合抢救措施,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伟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采用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对病人的影响.方法:分析94例因PDA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传统的左后外侧切口(55例)和左腋下小切口(39例).结果:与左后外侧切口相比,左腋下小切口住院时间和费用分别比同期降低25%和 20%.两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结论:左腋下小切口行PDA结扎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美观及住院手术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刘岩;曾伟生;蒋仁超;曹振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连续腋路臂丛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连续腋路臂丛阻滞术后自控镇痛(PCA)用于上肢断臂、腕、掌、指再植术后的优点和实用性.方法:选择ASA为E Ⅰ~Ⅱ级的上肢断臂、腕、掌、指再植术17例,连续臂丛采用腋路置管法,术毕连接电子镇痛泵作连续臂丛PCA.镇痛药配方为曲马多500 mg+利多卡因400 mg+生理盐水至150 ml.术后第3天拔除硬膜外导管.采用NRS口述描绘评分法判断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00±0.65)h;镇痛时间平均(68.75±0.65)h;所有病人镇痛效果为Ⅰ~Ⅱ级,手术成功率及再植存活率均为100%;镇痛期间和导管拔除后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腋路置管法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术后PCA,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可连续性、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提高再植存活率等优点,不失为断指(肢)再植术很好的术后自控镇痛新方法.

    作者:孔宪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