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颈前倾角的CT测量

杨军林;李锋;肖学军

关键词:股骨颈前倾角, 测量进展, 长轴, 冠状面, 股骨头, 股骨干, 股骨内外髁, 置换术后, 效果评价, 手术方式, 人工关节, 标准平面, 临床意义, 解剖, 核磁共振, 概念, 测量方法, 俄亥俄州, 中立位, 双下肢
摘要:股骨颈前倾角是一个临床常用的解剖概念,在小儿髋脱位的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股骨颈前倾角的概念源自于1954年Billing[1]提出的股骨学特点.由于股骨颈不在股骨干的冠状面上,其长轴与股骨干冠状面所形成的角度,称为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 FNA),即分别通过股骨长轴和股骨颈长轴的两个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见图1.目前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方法有解剖法即裸骨测量法、X射线两次摄片的甲斐法、B超法、CT与核磁共振(MRI)法等,下面就股骨颈前倾角的CT测量作一综述.1 股骨颈前倾角CT测量进展1978年,美国俄亥俄州Akron城医院Weiner等医生[2]提出的测量方法:病人仰卧于CT扫描床上,固定双下肢,双足呈中立位,以通过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上缘的断面为标准平面,连接股骨头与股骨颈前后缘中点作为股骨颈长轴a,把通过股骨内外髁长径线作为髁长轴b,将其与股骨颈纵轴照片叠加,a与b所成的夹角即为股骨颈前倾角,如图2.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巨大胎儿295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295例巨大胎儿的临床分析,探讨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 5年出生的295例巨大胎儿的诊断、分娩方式及并发症,与3 643例正常体重儿的双顶径(BPD)+股骨长度(FL)值及同期出生的300例单胎正常体重儿分娩情况进行比较, 并以BPD+FL≥16.5 cm为巨大胎儿诊断标准,对2001年456例胎儿体重进行预测.结果:巨大胎儿中BPD+FL≥16.5 cm者占86.62%,而在正常体重儿中占17.35%.巨大胎儿剖宫产组较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机会均明显降低,巨大胎儿与正常体重儿相比难产率明显升高.以BPD+FL≥16.5 cm预测巨大胎儿的敏感性为82.4%(28/34),特异性为78.4%(331/442),阳性预测值为23.5%(28/119),阴性预测值为98.2%(331/337).结论:BPD+FL≥16.5 cm可作为产前诊断巨大胎儿的一项参考指标,但假阳性率偏高,阳性预测值较低.对巨大胎儿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

    作者:陈翔;沈昌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例报告

    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10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36例,年龄18~68岁,平均46岁.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48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2例,胆囊息肉8例.1.2 方法本组58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按olsen标准四孔法施术.电凝钩灼开Calot三角区浆膜,血管钳分离出胆囊管、血管,近端分别夹2枚钛夹,远端1枚钛夹后剪断.用电凝钩将胆囊自胆囊床上剥离.适扩剑下孔取出胆囊.术后均行术区冲洗及放置引流管.1.3 结果本组病人56例顺利施行LC术,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5 min.中转开腹2例,1例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立即中转开腔,1例胆总管损伤行开腹肝总管空肠Lou-ex-Y吻合.术后胆漏1例,引流通畅无腹腔炎表现,术后第4个月胆漏自止而痊愈出院.

    作者:苏兴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晚期肿瘤治疗观念的转变与治疗近况

    综合评价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肿瘤(Tu)是正常组织经过基因促变-突变-间变-癌变(四变)而形成一类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多机制(四多),高度侵袭性、高度恶性遗传性、高度异质性(三高)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是现代医学疑难重症,直到目前仍是一大痼疾,其谜底远未阐明.但近百年来,人类为解除癌症对生命健康的日益威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工作如下.

    作者:徐忠立;周慕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龄前列腺增生症59例手术治疗

    目的:加深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对1985年1月~2000年2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59例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急性尿潴留史者36例,留置导尿管者11例,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者5例.术前残余尿量>50 ml者51例.合并膀胱憩室、膀胱结石、腹外疝、肾功能不全分别有3,25,11和15例.59例患者均在硬脊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停留导尿管4~12 d,平均7.6 d.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3例,肺部感染4例,附睾炎2例,切口感染3例,前列腺窝出血和暂时性尿失禁各1例.52例获随访(1~8年),26.9%的患者仍有程度不等的排尿障碍症状.结论: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病程长,逼尿肌功能受损较严重,且较多合并其它脏器功能异常.术前应认真选择和准备病人,尽可能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术中严密监护,手术操作应轻、快、巧,术后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加强观测及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项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马尾圆锥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提高对马尾圆锥部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马尾圆锥部肿瘤进行临床分析,并对手术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8例,1例术后复发.结论:根据临床特点与其它疾病相鉴别,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赵鹏来;陈永严;杨纶先;常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38例疗效观察

    我部自1998年以来,开始使用广州军区医疗器材厂生产的正负压电脑控制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对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并设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男性24例,占63.2%;女性14例,占36.8%.年龄35~60岁,平均51岁.病程1~4年,平均2.6年.38例全部有心电图异常.对照组20例情况与治疗组相仿,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苗兴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慢盆汤结合多种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

    目的:探讨慢盆汤内服结合多种物理疗法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分别应用慢盆汤内服(单纯组,41例)与慢盆汤内服结合神灯与超导光波疗法(综合组,45例)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连续治疗14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单纯组痊愈19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4%;综合组痊愈3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经Ridit分析,综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组(U=1.982 8,P<0.05).结论:对于病情迁延的慢性盆腔炎,应用多途径的综合疗法可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

    作者:郭李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不张89例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肺不张患者应用支气管镜进行病因诊断及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采用支气管镜检查的肺不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气管镜下80例获得明确病因诊断,其中肺癌发病居首位,占44%,炎症占37%,结核占12%.病变部位以右中叶多,共29例(33%),肺癌及炎症是右中叶肺不张的主要病因.对64例(72%)患者以支气管镜辅助吸痰,灌洗,给药等治疗后,取得较明显效果.结论:支气管镜对肺不张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对病因通过支气管镜给予适当的辅助治疗可促进肺复张.

    作者:沈观乐;齐文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闭合手法整复加舒活精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6例

    我科近几年来采用闭合手法整复加中药舒活精(中国科招集团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敷、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3~13岁;右肘40例,左肘26例;伸直型60例,曲屈型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断端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线特点:横断型53例,短斜型13例,其中尺偏型62例,桡偏型4例.就诊时间短30 min,长3 d,肘关节肿胀程度为轻、中度.每日从夹板间隙处淋舒活精1次,约10 ml,并属患儿作伤肢握拳锻炼,每3天复诊1次,固定3~4周,解除外固定,用中药舒筋通络之剂外洗.1.3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6个月~18个月随访,参考丘耀元等[1]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评定指标,66例中优51例,良9例,优良率为90%,其中肘内翻6例,角度均在15°以内,肘关节伸屈功能减少在15°以内.

    作者:王仁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淋巴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的具体细节一直未能明确.目前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据表明:SLE发病机制与淋巴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密切的联系.1 淋巴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灭过程.人们在SLE中发现多种自身抗体的增加与凋亡产物有关,这提示SLE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凋亡的因素.目前已知从SLE患者外周血浆中提取、纯化DNA,这些片段与细胞凋亡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寡聚核苷酸一致,这提示SLE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细胞凋亡.此后,寻找这些凋亡产物的来源及其发生机制成为研究SLE发病机制领域的热点.Perniok等[1]通过SLE、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发现SLE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且与抗ds-DNA抗体浓度呈正相关,其中T细胞尤为显著.此结果提示SLE中的确存在淋巴细胞凋亡加速,且与其自身抗体产生有密切关系,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辉;黄湖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左眼外直肌先天性缺如1例

    患者男,19岁.主诉左眼自幼即为内斜视,无法向前注视,要求进行手术治疗.查体: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右眼位置正常,眼球运动不受限制,视力1.5.左眼眼球内斜约45°,眼球可轻度外转约15°,向其斜方向转动均无明显异常,视力检查1.2.双眼均无屈光不正,内眼检查亦无异常发现.

    作者:顾梦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氨甲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目的:探讨氨甲蝶呤(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米非司酮100 mg/d,共3 d口服,MTX 1 mg/kg静注1次,第2天肌注甲酰四氢叶酸0.1 mg/kg解毒1次;同样方法单用MTX的病人及单用米非司酮的病人设为对照组.结果: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成功率为80.3%,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治疗期间病情变化,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及有无心管搏动有关.结论: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无剧烈腹痛、无心管搏动及血β-HCG<50 IU/L的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作者:陈红;余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一氧化碳中毒致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56岁,因煤气中毒意识丧失2 h急来院,临床诊断:煤气中毒.入院体检,脉搏15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0/60 mmHg.浅昏迷状,口唇呈樱桃红色,略有紫绀,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心率约170次/min,律整,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肝脾不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退.心室率170次/min,律整,各导联P波不清楚,异位P波可能与T波重叠,QRS波形为室上性,时间为0.08 s,Ⅱ,Ⅲ,avF,T波倒置,Ⅰ导联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入院后给予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甘露醇、消心痛静脉滴注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神志逐渐清醒.2 h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律整,Ⅱ,Ⅲ,avF,T波直立,Ⅰ,avF,T波略低,V4~V6 T波直立,S-T段略下移,诊断:大致正常心电图.

    作者:李保芹;宋希莲;周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使我国也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区,据1999年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已达6 000万左右,同时还有60%的人群未得到普查.此病给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和精神压力,然而运用正确的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使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并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把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制定教育计划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护士运用询问、交谈、体检,查阅病历等方法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我们将糖尿病从入院到出院制定成标准教育计划,其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关治疗的教育,常见的急、慢性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等.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评估,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住院治疗的全过程中,以便能灵活地根据病人的需要而继续健康教育,防止教育内容的遗漏.

    作者:刘英;王琼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58例,用综合治疗;治疗组60例,综合治疗外加用甘利欣和复方丹参,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转氨酶(ALT)和胆红素(TBi)恢复正常占81.7%和88.3%,停药后总有效率为90.0%,转为重症肝炎百分率为1.7%;对照组ALT,TBi恢复正常占48.3%和44.8%,总有效率53.4%,转为重症肝炎百分率为6.9%.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中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明显降酶、退黄作用并有效阻止其转为重症肝炎.两药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坚灵;伍尚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万花油和复方丹参合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在1998~2001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万花油外搽按摩及静滴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硬肿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住院患儿76例中男40例,女36例;足月儿2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3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20例;体重>2 500 g的20例,体重在1 500~2 500 g的33例,体重<1 500 g的23例.将76例患儿分治疗组4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发病龄均在5 d之内.1.2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产时有窒息52例,合并有:肺出血8例,肺炎4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体温不升62例,新生儿脐炎7例.

    作者:伍伟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结肠血管病变22例分析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2)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内镜下观察到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早期行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在发病2 d以内,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作者:王智峰;阮丽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成人型肝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62岁.右侧腰背痛1周,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坦,腹壁未见静脉显露;右上腹部触及10 cm×8 cm质软包块;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既往体质好,无服用避孕药及其它性激素史.B超检查肝右叶下缘见10.8 cm×7.8 cm的不均质低回声,提示肝实质占位,考虑外生性肝癌.CT扫描肝右叶外段可见10.5 cm×8.5 cm的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延迟5 min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等密度强化,提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术前血生化、肝功能正常,AFP<20 μg,CEA<15 μg/L,HCG<3.1 μg/L.

    作者:王卓才;莫国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双侧颈丛阻滞后喉返神经麻痹引起呼吸困难1例

    患者女,63岁.因双侧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而手术.术前情况:HR 80次/min,P 80次/min,BP 16/10 kPa,T 36.5℃.EKG、胸片、血尿常规正常,凝血全套正常,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正常.甲状腺B超显示右侧腺瘤大小19 mm×20 mm×58 mm,左侧22 mm×24 mm×43 mm,峡部5 mm.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给氧,Hp多功能监测EKG,BP,HR,SpO2等.局麻药按1%利多卡因+0.1%地卡因+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方法配置.操作方法:颈深丛按C4横突一点法进行阻滞.浅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扇状进行阻滞.首先行右侧阻滞,深、浅注药各6 ml和10 ml.5 min后,病人右侧颈丛支配的区域皮肤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感.7 min时病人出现呛咳,但发声好,无胸闷气急,再观察10 min病人无异常主诉,各项监测指标无异常后再行左侧深、浅阻滞,用药量同右侧.5 min后,病人左侧颈丛支配的区域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

    作者:吴贵龙;朋立超;蒋克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东莞地区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分型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感染流行情况和基因分型.方法:选取G1,G2,G3,G4,G5,G6同源性极高的系列nt2160~nt2196作包被探针,异源性大于20%的序列作显色探针G1,G2,G3,G4,G5,G6,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410例肝功能损害的肝炎患者血清进行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检出66例TTV阳性患者,检出率为16.0%.对66例TTV进行基因分型,G1型47例,G2型6例,G1,G2混合型感染11例,G3,G4各1例,尚未发现G5,G6型.结论:在东莞地区的肝炎病人中,TTV的感染率为16.0%;TTV基因型主要为G1型,其次为G2型,未发现G5,G6型.

    作者:周永立;田碧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